如何將失業轉化成未來成功

才智咖 人氣:7.23K

據《勞動報》報道,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最新資料顯示,全美目前有1100萬人處於失業狀態。但是,因下崗或被炒魷魚而受驚過度無法自拔不會對人產生什麼幫助。

如何將失業轉化成未來成功

福德姆大學副教授桑德·弗勞姆在他的新書中說:“在如今這個頗具挑戰性的時代,你必須積極向前看。”弗勞姆曾擔任一家全球性廣告諮詢公司執行長,他指出了幾個有助於專業人士在失業後重整旗鼓、再獲未來生活保障的方法。

以下就是弗勞姆提出的如何將失業轉化成未來成功的幾個步驟:

1、避免自我傷害。無論出於什麼原因,失業後信心受損是正常的。無論是因企業結構重組而與其他人一同失業,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被炒魷魚,職業身份的喪失足以讓任何一名員工遭受重大打擊。

弗勞姆寫道:“相信世界末日已經到來,這僅僅是自怨自艾的表現。清醒的頭腦不會相信這些東西——至少不會相信很長時間。清醒的頭腦會在工作生活中佔據主導地位,這正是你必須做到的,如果你想要驅散,而不是繼續沉迷於糟糕情緒的話。”

2、提升你的品牌。不管經濟有多艱難,你總能找到在競爭中獨樹一幟的方式,並且開始人生的下一個篇章。在遭遇失業挫折後,推銷自己的最好方式是開發一個獨特的個人品牌。

為了建立一個良好的品牌,弗勞姆建議,應當發現你最熱愛的事情,認識到你對於自己熱愛的東西非常在行,並且突出強調這一優勢。

弗勞姆寫道:“一旦擺脫了意志消沉的狀態,急切的想要回到就業市場,許多人就會立刻想到,‘最好現在就開始寫簡歷吧。’但如果你為了樹立自己與眾不同的品牌而在內心裡進行了長久的思考,你將在撰寫簡歷時事半功倍。”

3、接觸招聘人員。儘管許多人認為招聘人員總是冷冰冰的,但與他們進行接觸對求職者來說是一個明智的舉措。招聘人員不會迴應任何一個敲門者,因此,你需要讓自己具備優勢,表現出自己已經建立起的品牌形象。

弗勞姆寫道:“你與招聘人員的關係越好,你在求職過程中獲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如果一名招聘人員足夠認可你(的品牌),並且嘗試著推銷你,那麼這名招聘人員幫你找到合適工作的可能性就越大。”

一份薪資高福利好的工作是每個人都向往的,如果那份工作恰好又是自己喜歡的行業,那就更加完美了。可事實上擁有這種公平工作的人幾乎沒有,每個人對自己的工作都有這樣那樣的不滿意,都希望可以找到更好更滿意的工作,那麼好工作的標準是什麼呢?

人們在從事職業過程中,總是有這樣或那樣的感慨,人們都在為自己心目中的好工作而尋覓。那麼什麼是好工作呢?我們把好工作的標準可以概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自己喜歡的行業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行業品種已是日益逐增。有的新增了,有的萎縮了。無論市場的變化多麼快速,但人們對行業的喜愛卻不是說改就改了的。通常人們對行業的喜好程度,來自於自我心智的物積程度。

但這裡需要明確的是,人們對行業的喜歡與該人對行業的投入力度有關。比如,一個人進入了一項不太喜歡的或是陌生的行業,但這人非常投入、認真的做每一件事情。結果突然發現,原來這行業還不錯的。這一認識思維上的轉換,就是心智的斥物積結果。

二、自己能勝任的崗位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不完全統計,目前涉及崗位已近4000個,但每個崗位均有相應的職業要求或技能要求。因此,職業過程中的崗位通常不是人人可勝任的,但這些崗位都必須要有人去做。於是,做一份自己能勝任的崗位工作,比想去做而又不能勝任的崗位工作,就顯得快樂無比了。

比如。張某擅長的是財務工作,得心應手,非常輕鬆。但看到銷售人員的業績提成很高,於是毅然投入到銷售隊伍中去。但工作了半年不僅吃了許多苦頭,業績獎一點也沒有領到。反而是自己為了銷售去鋪底拉關係,還貼賠了不少。

但這裡同樣需要明確,有些崗位看似是不能勝任的。但在工作中不斷以拼命式的學習,結果也能勝任了。而且做起來,比自己想像的還要好,這便是心智的改變性結果。

三、能提升自己的人文環境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知識則是日新月益的遞進或升級。成功者說:大學畢業2-3年後不再繼續學習,那麼面對社會的發展,這樣的'人將會成為“文盲”或“白痴”。因此,人們不能滿足於當下的知識結構,而應當有更多的學習機會或提升空間。

這裡需要明確說明,職業環境與人文環境的區別。

職業環境,是泛指職業過程中所涉及到的周圍事物。如場地、時間、人物、工作內容等。而人文環境,則是指職業過程中注重人性的發展和價值體現的環境事態。

重視人文的企業,一定是蓬萌發展的企業,是一個擁有生命力的企業。任何人都不想自己就職的企業,一轉眼就破產或倒閉。因此,只有在具有人文環境的企業,才能讓從業者擁有得心應手的職業平臺,才能讓從業者擁有提升增值的機會和階梯。

四、相對滿意的薪酬

薪酬,不僅是從業者的保障,也是從業者價值體現的一種形式。

企業對員工的薪酬給予,通常依據七個引數來衡定:一是行業崗位工資引數;二是企業平衡自己在行業裡的定位趨勢;三是當地生活保障基數;四是企業支付能力;五是員工為企業產生的價值點;六是企業對員工的期望值;七是企業當時意圖。

人人都想擁有高收入,但許多人都不能如願以償。因此從業者在瞭解企業對員工工資的構成引數後,對自己的薪酬標準,就應該是一個妥協現狀要求的過程。因為,從業者的工作是否被企業認同?從業者是否是企業的後備力量?從業者給企業帶來多少的利潤等等?這些都是從業者不知道的,但企業卻非常清楚。在從業者沒有為企業創造自身工資10倍毛利的條件下,就只能怨自己能力不夠,而不能對企業提出任何的薪酬要求。但當從業者為企業創造了10倍工資的純利潤時,此時從業者才有資格向企業要條件,提晉升的可能。因為,這時企業不在意從業者的要求,就將會失去一個賺錢的管道,損失便是企業,而不是從業者了。

小編總結:俗話說,有多大的能力就做多大的事情,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們在羨慕別人的好工作的時候,是否想過別人背後的辛酸呢?人前的風光又經過了多少倍的努力才得到的?所以我們要保持一顆好的心態,是金子總會發光的,付出了總會有回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