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常識

才智咖 人氣:4.29K

一、到底是經濟快速發展時期破壞了合理的經濟結構、必要的協調,還是經濟危機破壞了合理的經濟結構、必要的協調以及經濟的正常發展?

經濟學常識

正確的答案應當是經濟快速發展時期。

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會認為領頭產業似乎有無限潛力,繼而紛紛地進入,進入到一定程度就會產能過剩,就會打破必要的平衡,危機隨之爆發。危機階段的功能就是強制性地擠出泡沫,強制性地兼併重組,強制性地創新和產業升級。這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在發揮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如果沒有危機階段的刺激和淘汰,就不會有已開發國家的經濟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大量的創新。危機階段的作用就是市場經濟的機制。去掉“危機”也就沒有市場經濟的“機制”可言。這是看不見的手在發揮作用。計劃經濟試圖通過計劃取消危機,結果導致了更嚴重的危機,而且是長期短缺的危機。

“危機階段”的意義如此,我們就應當以平常心看待危機,千萬不能反應過度。反應過度式的刺激,只能造成更大的產能過剩,一時的靠膨大劑刺激的好景,隱藏著更大的危機。

迄今為止,很多善良的人們還只是希望擁有市場經濟的好處,厭惡市場經濟的所謂的消極的東西,這是一種不正確的思維方式,因為去掉了市場經濟所謂消極的東西,就不可能有其積極的作用。從一定意義上講,所謂市場失靈,也只是人們找到了一個干預市場的靠不住的理由。

二、馬克思的貨幣理論(或基本的貨幣理論)是否支援寬鬆的貨幣政策,即人為地多發貨幣?

正確的答案是不支援。

馬克思在講到貨幣的產生時,用的例子是一隻綿羊等於兩把斧頭,兩把斧頭相當於貨幣。我們換一個類似的稍為現代一點的例子,並引入紙幣。例如8只麵包換1雙鞋,在這裡,8只麵包就是貨幣。如果1只麵包等於1元錢,有面包的人把8只麵包換成8元錢,而恰恰一雙鞋也等於8元錢,麵包擁有者用8只麵包換的8元錢去買1雙鞋,8元錢是有真正的財富支援的。如果賣麵包的人在只有8只麵包的情況下想買2雙鞋,因為8只麵包只可以換8元錢,於是銀行在沒有面包支援的情況下又多發了8元錢,即銀行發了16元錢去買製鞋人的兩雙鞋。製鞋人用8元錢買的8只麵包支援做完第一雙鞋時,發現第二個8元錢已經買不到麵包了,沒有8只麵包支援的第二雙鞋是做不出來的。多發的貨幣不僅讓製鞋人手裡的貨幣貶值,而且給製鞋人一種錯誤的.誘導,似乎他可以憑藉銀行發的16元錢生產兩雙鞋,實際上當它生產完一雙鞋時,已經沒有物質支援了,成了空頭貨幣。

貨幣只是一個交換的媒介,紙幣只是金融貨幣的價值符號,寬鬆的貨幣政策寬鬆出來的是沒有物質財富支援的空頭貨幣,它會造成通貨膨脹,會造成很多消極後果,讓老年人存在銀行裡的養老金貶值;給建築者造成資本便宜,可以多用資本的錯覺,似乎可以建100平米的房,實際上當你建到一半的時候,發現剩下的錢已經買不到東西了。寬鬆的貨幣政策破壞了經濟秩序,從經濟學的意義上講,這不是個好政策。

三、誰是花錢的主體,花誰的錢以及花錢的效果

弗裡德曼曾經講過四種花錢的方式,並且分析了各種花錢方式及花錢的效果。

第一種是為你花你的錢。這種模式決定了花錢者一定會既注意節約,又注意花錢的效果。

第二種是為他花你的錢,花錢者一定會注意節約,精打細算,因為花的錢是自己的錢;當然,花錢的效果會不太注意,有時會誇大花錢的效果。

第三種是為你花他的錢。通常會抓緊機會多花錢,哪怕購買本來並不想購買的商品和服務,因為花的錢不是自己的錢,而花錢只會增大自己的利益。

第四種是為他花他的錢。這裡前後兩個他可以是同一個人,同一個群體,也可以不是同一個人,同一個群體。在不是同一個人的情況下,花錢的主體是第三者,他可能不會講究花錢的效果,也可能會創造機會尋租,把別人的錢變成自己的錢。

根據以上分析,市場經濟會盡可能地擴大為你花你的錢的範圍,即讓生產者和消費者為自己做決定,會盡可能地縮小為他花的錢的範圍。政府的行為是典型的為他花他的錢。很多不講究效益的亮點工程的出現,很多尋租貪汚敗皆源於此。正因為如此,亞當·斯密才說:“關於可以把資本用在什麼種類的國內產業上,其生產能力有最大價值的這一問題,每一個人處在他當時的地位,顯然能判斷得比政治家或立法家好得多。如果政治家企圖指導別人應如何運用他們的資本,那不僅是自尋煩惱地去注意最不需要注意的問題,而且是不能放心地委託給任何人,也不能放心地委之於任何委員會或參議院的權力。把這種權力交給一個大言不慚地、荒唐地自認為有資格的人,是再危險不過了。”

據此,我們應當儘量讓人民群眾自己花自己的錢,把政府的職能限制在自己具有比較優勢的領域,地方政府應當和直接的經濟活動保持適當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