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高中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總10篇

才智咖 人氣:3.19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10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關於高中生物說課稿範文彙總10篇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內容及地位

這部分教材先介紹人體的呼吸系統是由呼吸道和肺兩部分組成,再從呼吸系統具有氣體交換的功能引入呼吸運動和氣體交換的有關知識。即三個中心問題:

1、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2、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

3、人體內是如何進行氣體交換的?

呼吸是維持生命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與消化、運動、迴圈、排洩系統存在緊密的聯絡,學好這一部分內容有助於學生對“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的理解。

呼吸涉及能量與物質的交換,與新陳代謝直接有關,學好這一部分內容也有助於對“新陳代謝”的深入理解。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認識呼吸道的組成和功能,理解肺的結構與功能特點。

(2)理解呼吸運動的原理,瞭解呼吸頻率及肺活量的概念。

(3)理解氣體交換的原理,掌握肺泡內的氣體交換及組織裡的氣體交換。

2、能力目標:

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觀察能力,推理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形成“生物是一個統一整體”及“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辨證思想。

通過學習人工呼吸,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學習呼吸頻率、肺活量,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三)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

1、肺的結構和功能

2、呼吸運動的過程

3、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

分析:

(1)肺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習本節的基礎,打好這個基礎不僅可以使後面的學習比較容易,還能使學生體會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是普遍現象,有利於生物學觀點的建立。

(2)呼吸運動是本節基礎知識的重點。該原理需要通過學生觀察一系列的動畫之後,經過推理、判斷等思維過程才能理解,因此也是培養形象思維能力的重點。

(3)呼吸運動解決的是人體外環境與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問題,接著要解決的是肺泡與血液之間和血液與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如何交換問題,無論從知識的完整性來看,還是從能力的培養來看,氣體交換的原理與過程應作為本節的重點。

難點:

1、呼吸運動的過程

2、擴散作用及氣體交換的過程

分析:

(1)呼吸運動是負壓呼吸,而學生還沒有壓強的概念,就很難理解空氣是“壓入”肺內而不是“吸入”肺內。

(2)氣體交換的原理是擴散作用,而擴散作用這個物理概念要從生物學的角度教給學生是有一定困難的,加上肺泡裡、血液裡、組織細胞裡的氣體都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讓學生理解體內氣體交換的微觀過程也是有一定困難的。

二、教學方法

自學導思法——老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

直觀教學法——主要利用多媒體現代教學手段

自學導思的方式有利於學生主動學習,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團結協作精神。

教材中的肋骨運動的演示實驗是平面的,不夠形象,很難形成知識的遷移。而媒體動畫是立體的,直觀的、動靜結合的,結合教師的層層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維,逐步將學生將感性的認識引導到了理性認識,培養和發展了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三、學習方法指導

1、指導觀察模型、圖片和動畫的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隨著老師的設問,學生自學教材,主動思考,小組討論,培養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指導學生髮現並掌握知識內在的聯絡,總結出生物學的“統一”原理。並學會運用這種原理指導以後的學習。

4、學會用系統表、表格、圖解表來總結,便於記憶。

四、教學程式

下面通過教學程式來談談教法、學法的具體應用。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引言

1、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有哪些?

學生活動:

請學生像游泳時練習憋氣那樣,吸一口氣,然後屏住呼吸,看能憋多長時間?

2、氣體的進入是由哪個系統來完成的?通過生活常識來設問,激發了興趣,引起學生的有意注意力,自然引出課題,

新知識學習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設問:

呼吸系統由哪些器官組成?

學生活動:

學生自學教材,觀察教材中的系統模式圖,觀察人體模型,邊觀察,邊思考,邊記憶,提醒三點:

① 看書和看模型要聯絡自己的身體,聯絡外界氣體進入自己肺部的通路。

② 從上到下,從左到右觀察

③ 注意喉、氣管與食道的位置關係。

合起書看投影圖,依次回答各器官名稱。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身體實際來學習,使學生感到能為自己的健康服務,從而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習的興趣。

提醒學生觀察圖形、模型時按一定的順序,從上到下,從左到右,從大到小或從小到大依次觀察,使觀察具有全面、完整、有條理和細緻的特點,進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

重點突出肺的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特點。向學生滲透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生物學辯證觀點;讓學生自己來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概括總結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設問:

1、呼吸系統各組成器官有何特點?

2、鼻涕和痰是怎樣產生的?

3、為什麼呼吸道有清潔氣體的作用?

學生活動:

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學習上述問題,各小組彙報結果,教師小結。

設問:

1、肺的功能是什麼?

2、哪些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相適應?

學生活動:

學生觀察豬肺實物,觀察肺的層層放大圖,自學肺的結構特點,開展討論,並用自己的語言總結,教師評價。

氣體是如何進出肺的?示媒體動畫一

我們進行呼吸,外界氣體進入體內的什麼器官?

那麼氣體是如何進入肺的呢?

學生活動:

讓學生手按胸部進行深呼吸,感受吸氣和呼氣時胸廓的如何變化。

那麼胸廓變化與吸氣和呼氣有什麼關係呢?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會來獲取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發現問題,提出疑問,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學習有得必先有疑”,善於發現並提出問題也是人的一項重要素質。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示媒體動畫二、演示實驗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演示實驗,思考為什麼手拉橡皮膜,氣球就擴大?而鬆手,橡皮膜回縮,氣球則縮小?

學生討論分析,自己得出結論:

胸廓擴大——rarr;外界氣體入肺

胸廓縮小——rarr;肺內氣體排出通過形象直觀的媒體動畫和教師演示實驗,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先讓學

生明白是胸廓變化引起氣體進出肺的,解決肺的負壓吸氣問題。再讓學生探究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最後綜合思維。形成對呼吸過程的整體理解。

與教材相比,這種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學生更容容易接受。

強調學生在觀察動畫時,要有目的,有重點、有次序、有對比地觀察。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

那麼,是什麼原因引起胸廓的變化的呢?

示媒體動畫三(側面觀和正面觀)

學生活動:

觀察媒體動畫,思考:

1、主要哪些骨胳肌參與引起胸廓的變化?

2、肋間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肋間肌舒張,胸廓如何變化?

3、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膈肌收縮,胸廓如何變化?

示媒體動畫四,這裡既反映了肋骨的運動,也反映了膈的運動,肺的體積變化也體現出了。

學生活動:

要求學生結合動畫,以及前面的觀察結果,開展小組討論後,通過層層推理,依次說出吸氣的過程。利用表格來進行總結。

至於呼氣的過程正好與吸氣相反就可以了。可以指導學生採用對比記憶。

學生活動:

呼吸頻率:

讓學生進行自測1分鐘呼吸的次數,並報告結果。讓三、四個同學快速做15個起蹲動作,馬上測定1分鐘內呼吸的次數。請學生概括什麼是呼吸頻率?

肺活量:

結合體檢經驗,強調肺活量是在盡力吸氣後,再一次盡力呼氣撥出的量。討論為什麼肺活量是反映肺功能的重要指標。

人工呼吸:

強調是人為外力完成表格中粗體字標出的工作。再介紹人工呼吸的方法。

通過人工呼吸的原理和方法的學習,對學生進行關愛生命和助人為樂的教育;通過呼吸頻率、肺活量的基礎知識的學習,鼓勵學生積極參加體育鍛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設計意圖

新知識學習人體內如何進行氣體交換?

(1)由學生實驗引入

學生活動:

先讓學生來做向澄清的石灰水吹氣的實驗,通過實驗結果對比說明撥出的氣體中二氧化碳增多了,繼而提出為什麼呢?(問題產生)

再問:增多的二氧化碳哪裡來?

——組織細胞利用了氧而產生了二氧化碳。

再問:肺吸入的氧是如何進入體內組織細胞的呢?體內細胞產生的二氧化碳又是如何排出的呢?(推理分析)圍繞氧和二氧化碳的來與去層層提問,引導學生探究問題,符合探究式學習規律。

學生親自動手,有利於激發興趣,調動積極性。

(2)原理

學生活動:

噴灑空氣清新劑,為什麼前排的同學先聞到香味,而後排的同學後聞到?

觀察圖片,為什麼在書房能聞到廚房裡的香味?

觀察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氣體分子由濃度高向濃度低方向擴散。通過一些現象(香味的擴散),這是一種感性認識,再用一個模擬動畫,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來得出結論,從而上升到理性認識。

(3)過程

學生活動:

觀察動畫,要學生結合動畫,開展小組討論,分析哪裡的氧含量高?哪裡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並將氣體交換的原理遷移到這裡,說明為什麼氣體擴散的方向是這樣的?

應強調組織裡的氣體交換與肺泡部的氣體交換相對比地學習,相對比地記憶。

在這裡還要特別強調發生了氣體交換後,動脈血和靜脈血是如何轉變的?加深對動脈血和靜脈血的概念的理解。再結合血液迴圈的路徑,強調氣體是由血液進行運輸的。從而把氣體交換與血液迴圈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對呼吸全過程的整體理解。肺泡內的氣體交換與組織裡的氣體交換過程,通過用媒體動畫的形式來展現微觀的生理動態,突破難點。

這裡是用層層提問的方式,側重的是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培養。

氣體在血液中的運輸體現了呼吸與迴圈系統的聯絡。

小結

練習學生活動:

今天我學到了什麼?

課外閱讀:煤氣中毒

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指導學生進一步獲取資訊,處理資訊。

板書設計:

板書是對教學內容的總結概括,我的板書設計分三大塊。

第一大塊是用系統表來總結呼吸系統的組成。

第二大塊是用表格的形式來總結呼吸運動的過程和原理。

第三大塊是用圖解來總結呼吸的全過程。

這種板書設計突出重點,突出了知識點之間的聯絡,簡潔明快,體現了板書設計的程式性、概括性、指導性與藝術性。

練習與評價:

我精心編擬了難度適宜,題量適中的練習,穿插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及時對學生所學的知識進行反饋評價,學生則可以通過練習對所學知識鞏固提高。

在練習的內容上,主要分為基礎知識題,分析思考題,綜合應用題。層次分明,有利於考查學生的能力。

在練習的形式上,讓學生以遊戲式愉快參與,輕鬆投入,答對有電腦獎勵,答錯有電腦鼓勵,有的題目還讓學生親自上臺來操作,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這種練習方式,注重學生的認知心理,符合現代教學法的基本原則,使學生感到學習“易”、“趣”、“活”。

五、教學思想

下面我概要地說明一下,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優點,以及其理論依據。

1、注重生物教學的直觀性原則:

充分利用模型、學生實驗,特別是現代多媒體教學等直觀手段,動與靜相結合,巨集觀與微觀相結合,形象生動,突出重點,易化難點。

2、注重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教學設計中有大量學生活動,充分給予學生表現的空間,活動的空間,思維的空間,通過啟發式教學,逐步引導觀察和思維,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一、對教材內容的處理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知識的跨度、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對教材內容有增有減。例如:

二、教學策略的選用

(一)運用了模擬活動,強化學生的生活體驗

教材這部分知識所對應的生物現象,學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體驗,但是缺乏對這種體驗的深入思考。因此在進一步強化這種體驗的過程中進行了思考和認知,使知識從學生的生活體驗中來,從學生的思考探究中來,有助於提高學生的興趣,有助於充分調動學生現有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也有助於實現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的交融。

(二)組織學生探究知識並形成新的知識

我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運用案例等形式創設情境呈現問題,使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的分析與解決中主動構建知識。

在引導學生思考、體驗問題的過程中,可以使學生逐步學會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做既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理解、分析、概括、想象等創新思維能力,又有利於學生表達、動手、協作等實踐能力的提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力求實現教學過程與教學結果並重,知識與能力並重的目標。

也正是由於這些認識來自於學生自身的體驗,因此學生不僅"懂"了,而且"信"了。從內心上認同這些觀點,進而能夠主動地內化為自己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並融入到實踐活動中去,有助於實現知、行、信的統一。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一)教材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一章第1節。

(二)教材內容分析:穩態是生命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必修3著重介紹的是由個體到生物圈各個層次的穩態。所以一開始就有必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穩態,理解穩態的重要意義。

本節內容包括體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等內容。它們是下節課“穩態生理意義”的基礎。教材一開始在“問題探討”中調動學生圍繞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生活環境的差異展開

討論。幫助學生認識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需要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生存環境,並加深對生命世界的認識。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包含體液和內環境兩個概念。教材以“細胞為什麼能在內環境中正常生活?”、“內環境與外界環境有哪些差別?”這樣的問題,引出細胞外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內容。“細胞外液的成分”是學習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的基礎。這部分內容以血漿的化學成分為例進行探討。教材在這部分內容最後總結“細胞外液是一種鹽溶液,類似於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於海洋。”在“內環境”和“生物進化”這兩個核心概念之間建立了聯絡。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滲透壓的概念比較難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並且用旁欄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與日常生活經驗

相聯絡;pH的概念,教材用“學科交叉”欄目引導學生聯絡化學知識;溫度特點比較好理解,教材則用一句話帶過。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細胞與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內容比較好理解。內環境如何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內容,則比較複雜,教材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引導學生聯絡國中所學過知識,經過討論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後面還

安排了與此有關的技能訓練,讓學生通過這個活動,既練習、領悟構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進一步理解有關知識內容。

(三)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1)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化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教學重點及難點:(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二、說學生學情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對生物學問題的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將部分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學習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所以多給學生各自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如圖形、動畫、圖表、文字資料等。

三、說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

1.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題圖完成章題的引入。

2.利用教材提供的“問題探討”完成節題的引入。

3.“人體內環境組成“內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直觀圖片搭建學習新知識的橋樑,將有助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啟發學生回憶手腳磨出水泡的情景,說明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等,幫學生建立對細胞外液的感性認識。關於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間的內在聯絡,教材寫得比較具體,而且配有插圖,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同時參考教科書中的圖形,進行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利用動畫演示引導學生理解三者間的關係。在看圖過程中,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識別圖中各種結構和成分,弄清各結構間的關係。再提供人體迴圈系統(包括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的整體圖,有助於學生建立對人體細胞外液的整體認識。

4.“內環境的成分” 比較簡單,給學生圖表資料後,先讓學生自己分析課本思考題,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性給出答案,直至師生共同補充完整。閱讀課本,明確組織液和淋巴的成分與血漿的異同點。

5.“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是一個抽象、難以理解的深層次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資料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等討論活動,使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在資料分析中,討論題1和2圍繞有關細胞外液成分的問題;討論題3和4與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有關;討論題5與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有關。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再根據教學程序安排學生分階段進行討論。先討論1、2題,學習滲透壓和酸鹼度時,再討論3、4題,第5題則可以放到“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標題下的“思考與討論”中去。這樣做有利於分散難點,突破每一階段的重點。

6.“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與學生在必修1中學過的物質出入細胞的內容,及國中學過的消化、呼吸、迴圈、泌尿系統等知識聯絡緊密。教材提供了“思考與討論”和“技能訓練”兩項學生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並建立起與新知識間的聯絡,從而理解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學生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選擇哪種表現形式來表達。這時他們就會產生與他人交流的願望。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與討論,討論結束後,應由同學或老師總結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製作好的範例(見課件)。

7.每個知識點設定練習題及時鞏固。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1. 畫出本節課的相關概念和名詞術語;

2. 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

3. 注意分析圖形圖表;

4. 多將各個知識點進行聯絡,形成概念圖。

5. 整理課堂筆記,課後補充典型例題,課外相關知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是必修2《遺傳與進化》的第二章第二節,表面上看本節要說明的是“基因在哪裡?”的問題,其根本是要解釋孟德爾遺傳規律的實質。減數分裂與孟德爾遺傳規律緊密相連,而減數分裂又是高中生物學的重點和難點,可以說解決了本節的問題是去掉了高中生物學學習道路上的一隻 “攔路虎”。

2.教材的處理和課時安排

本節內容量大,主要講兩個問題,一是通過薩頓假說和摩爾根的實驗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是對孟德爾遺傳定律的現代解釋(孟德爾遺傳定律的實質),如果一節課講完,時間肯定很緊,學生在知識和能力上也得不到鍛鍊,因此我計劃安排兩課時,第一節課完成基因在染色體上的證明,並配以少量的練習,第二節課完成對孟德 爾遺傳定律的實質的理解,輔以較多的練習。

3.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及本節課的特點,結合學生對前面內容(孟德爾的兩個實驗和減數分裂)的熟練程度,本節課主要達到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認同基因在染色體上(這是理解孟德爾兩大定律實質的前提)

⑵能力目標:體會科學研究中的“類比推理”的重要性。

⑶情感目標:學習科學家敢於懷疑的科學精神(當時就是因為摩爾根對孟德爾遺傳理論的不相信和對薩頓的懷疑才使他找到了科學的真理)。

4.重難點的確定

如果要記住“基因在染色體上”這個結論是非常容易的,這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關鍵是要求學生理解體會這個結論的來歷,學會這種科學研究的思路。因此如何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

二.說教法

新課程的理念之一就是“提倡探究性學習”,我對此的理解是,並非所有的探究活動都需要去做實驗探究,也並非普通的課就不需要探究,這個理念是希望讓我們和學生都形成一種習慣,即對我們發現的問題首先可以提出假設,然後實驗證明,最後得出結論,也即探究的一般思路。這堂課我就準備按這樣一個思路來講授,因為這 節內容剛好符合這樣一個特點,首先是薩頓發現孟德爾假設的一對遺傳因子,它們的分離與減數分裂中同源染色體的分離非常相似這樣一個現象,於是就提出了假設(薩頓假說),然後是摩爾根的實驗……,當然 本節課還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啟發式教學方法,比如問題探討中“請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麼?”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下答出基因在染色體上,甚至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三.說學法

現代教學論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通過教師的傳授及學生個體的主動學習是不夠的,教學任務需要更多地依賴於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互動作用以及群體協商與對話等教學情境來實現。所以本節課除了傳統的傳授法之外,還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來達到教學目標,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協 作精神,主動探究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有重要的潛在作用。

四.說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問題匯入

請 你試一試,將孟德爾分離定律中的遺傳因子換成同源染色體,把分離定律再念一遍,你覺得這個替換有問題嗎?由此你聯想到什麼?(這是教材上設計的問題,非常地好,好在很容易使學生將遺傳因子與染色體聯絡起來,如果學生能在老師的啟發下回答出遺傳因子在染色體上,哪怕說“遺傳因子是不是就是染色體,”那我們這堂課已經成功了一半。

(二)小組合作學習(通過類比推理讓學生從感性上接受基因在染色體上)

通過上面的匯入很容易 過渡到薩頓的發現以及假說,但是要說明一點,假說的提出不是無根據的亂說,而是通過“類比推理”得出的結論,因為薩頓發現基因和染色體存在明顯的平行關係(這裡面需要給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常用方法之一--類比推理,並強調其重要性),然後是小組合作學習“思考與討論”:

你同意以上的分析(指基因在染色體)嗎?如果你也認為基因在染色體上,請你在圖中染色體上標註基因符號,解釋孟德爾一對相對性狀的實驗。(P28圖)

這個“思考與討論”必須讓學生來完成,當學生將基因標註在染色體上之後,會發現不管是F1還是F2代,結果與前面孟德爾所做的實驗(還沒有發現減數分裂之前)完全是一致的,到這個時候學生會有這種感覺:將孟德爾所說的遺傳因子標註在染色體上是一點都沒有問題。

(三)摩爾根的實驗

由推理得出的結論並不具有邏輯的必然性,其正確與否,還需要觀察和實驗的檢驗。

實驗圖解(略)

對於摩爾根的實驗我想特別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選材是關鍵(果蠅)

2、所研究的性狀(紅眼和白眼)也很重要,是一對相對性狀,符合孟德爾的分離定律。

3、關注特殊的現象(白眼性狀總是與性別相關聯)是實驗最終的突破口。

4、性染色體的發現推動了這個實驗的進展。

將控制白眼的基因w定位在X染色體上,Y上沒有它的等位基因,上述的實驗現象的導了合理解釋。這裡有必要讓學生寫出紅眼雌蠅與白眼雄蠅的遺傳圖解:

還必須提醒學生注意,在孟德爾對豌豆的雜交實驗現象提出合理解釋之後還必須有一個驗證,即測交實驗,因此這裡也需要多摩爾根的解釋進行驗證,這個過程讓學生完成,有利於對前面遺傳圖解的鞏固。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2第二章第一節《減數分裂與受精作用》第一部分減數分裂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接下來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二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必修一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和國中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3、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

(2)教學難點:模擬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比較精子和卵細胞形成過程的異同。觀察蝗蟲精母細胞的減數分裂。4、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內容我安排兩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二、說學法

由於本節知識的抽象難懂,教師應通過閱讀,思考,觀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展開學習活動,注意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尤其應指導學生學會閱讀課本,學會正確讀圖、析圖,進而會繪圖,指導學生運用對比法、聯絡實際法等加以理解、鞏固。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三、說教法

在課堂教學中,應適宜的誘導,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的學習來掌握知識,做到導中學,學中學,導與學有機結合,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一)課前預習:導讀(二)課堂引入:導思,啟發學(三)課堂教學:導法、導議(四)形成性測試:導練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大體可分為二部分第一部分:減數分裂概念以及受精作用

首先創設情境,引發認知矛盾,激發學習動機。先請學生根據本節題圖,比較果蠅體細胞與配子細胞染色體組成及數目的不同。引導學生根據此圖提出能聯想到的問題。

設問:“圖中的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嗎?”“有絲分裂的特徵是什麼?”等引導學生複習細胞有絲分裂並猜想配子是經過何種分裂形成的?

介紹減數分裂發展史,激發學生學習減數分裂的興趣。

假設:配子是通過有絲分裂產生的;那麼以人為例,人的染色體則會一代一代成倍地增加,照這樣推算,同學們體細胞的染色體就應該是你爺爺的3倍,可事實並不是這樣,你們的體細胞的染色體仍是46條,為什麼?”通過這一矛盾的設疑,激起了學生急於想了解此情況的求知慾,牢牢地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第二部分的受精作用和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既然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之後引出減數分裂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裡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要通過多媒體課件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了“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於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後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成的的連續動畫過程。最後,總結減數分裂的過程。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後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五、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六、板書設計(教學課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6

教材分析

新陳代謝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這一章在整個高中生物知識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和動物體內的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內容又是這一章的核心內容之一,本節的內容與前面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緊密聯絡,可以是化合物知識的延伸、應用部分,又利於學生更好理解各種化合物的功能,三大營養物質的氧化分解供能又直接關係著後面的細胞呼吸和代謝型別,以及生態系統的物質迴圈等知識內容。所以怎樣完成本節的教學十分重要。

本節教學內容包括糖類、脂質、蛋白質三大營養物質的代謝途徑、三大營養物質代謝與健康以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三個部分,分三課時完成。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我將教材原有順序進行調整,每講一種物質的代謝聯絡該種物質與健康的關係,另外,我將糖類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安排在前兩個課時完成,我說的脂質代謝與健康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是第三課時的內容,這樣既避免了一課時內知識點過於集中的問題,又可以處理好知識間的邏輯關係,突出糖代謝和蛋白質代謝,又可以在第三課時將三種物質的代謝的內容結合,解決實際問題。

脂質代謝與健康的內容涉及的肥胖問題可以說是當今的熱門話題,肥胖的人越來越多,減肥方法五花八門,對學生影響很大。新的課程標準提出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注意理論聯絡實際的理念。所以我在教學中提出有關肥胖這個中心問題,從中心問題出發解決脂肪代謝及三大營養物質代謝之間的關係。最後以解決肥胖問題來加強知識聯絡和強化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這樣既有利於代謝途徑的掌握,又有利於學生建立起生物是統一整體及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

學情分析

我所面對的是高二年級的學生,他們思維活躍,理解能力強,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從感性資料中抽象出理性的概念。他們學習生物學的興趣濃厚,願意參與與生物知識相關的社會問題的探討。另外一方面,他們天真、敏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很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缺乏對事物的本質分析和識別能力。他們正是身體發育的關鍵階段,社會上、媒體中、娛樂圈中出現很多不科學的減肥方法,學生很容易盲目效仿,誤入歧途,影響身心發育。因此他們需要科學飲食觀念和正確的審美觀點。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說出脂質代謝的基本過程

知道三大營養物質代謝的關係

能力方面:

嘗試用代謝知識分析肥胖的原因

運用代謝知識指導肥胖的預防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

感受肥胖的煩惱,關愛肥胖人群,懂得尊重他人

瞭解肥胖的原因,形成健康的飲食觀念和習慣

確立正確的審美觀點,建立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法,自覺做到知行統一

形成用科學知識辨別是非的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精神

教學反思

1、對教材: 合理取捨 重新整合

教學中我尊重教材,而不拘泥於教材,將教材的結構進行調整,即有利於知識的講述,又便於學生建立知識間的聯絡,形成人體是統一整體基本觀點。具體做法不再贅述

2、對學生:重視主體地位 提高科學素養

新課程體系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學過程要“以學生髮展為本”,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正確的角色定位,確定正確的學生觀,教學中突出其主體地位,問題由學生提,方法由學生想,疑難由學生析,結論由學生下,真正做到以“學”為主,讓學生想學、樂學、要學,進入一種主動學習的狀態。

另外,“以學生髮展為本”,還應該是指從教學內容實際出發,為學生的切身利益著想,用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指導學生參與社會活動、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全的人格,健康的體魄和文明衛生的習慣,即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

3、對課程資源:廣泛挖掘 智慧篩選

生物學與人類生活有著密切關係,教師可以運用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一些課程資源進行教學。本節課中我充分利用了教材、學生、網路、視訊等課程資源,收到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教學準備中教師對課程資源的篩選尤為重要。

教材只是教學資源的一部分,教學中要對教材合理的取捨和整合,讓其更好地為教學活動服務。

學生是重要的課程資源,學生所佔有的生活背景以及學生對事物的感受和態度、解決問題的方法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課程資源,但是教學中需要我們對學生的觀點、方法及時準確地引導,而不是全盤肯定。

本節課我利用網路收集了很多有關脂肪代謝以及肥胖、減肥的資料、圖片,但是課堂有限,不可能完全展示,另外,也並不是什麼樣的資料都能為我所用,要經過自己的篩選和簡單加工才能應用到生物教學中,才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否則將事與願違。(如黑熊冬眠的資料)

4、對教學過程:聯絡現實生活 激發學習熱情

本節課,而從現實生活入手,找到焦點,提出中心問題,從而引領學生走進教材,然後圍繞中心問題,結合實際來引導學生學習教材,應用生物知識,解決中心問題,最後師生一同走出教材,用科學知識指導生活。在這個理論聯絡實際的過程中,讓學生認識到,生物學知識不是枯燥的條款,而是生活的寶典,從而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藝術無處不在,教學是一門高深的藝術,其中的美感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用心去體會,更重要的是去創造。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7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增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的《分子與細胞》這一模組的第六章第一節內容。這一節分兩個課時,我今天的說課內容是第一課時,主要是學習細胞週期的概念和有絲分裂的過程及意義。本章的學習,是學生從前面幾章瞭解了細胞生命系統的物質組成、結構和功能之後,來認識細胞這個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因此,本章的學習需要以前幾章的內容作基礎。另外,細胞增殖、細胞分裂、細胞週期、有絲分裂等概念與必修2中有關減數分裂的內容聯絡很密切,同時,有絲分裂作為細胞分裂的一種基本方式,是學生以後學習減數分裂和遺傳定律的基礎,也是學習DNA複製及遺傳資訊傳遞的重要基礎。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1)、模擬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係,探討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2)、簡述細胞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

3)、概述有絲分裂的過程和各階段的重要特徵,尤其是DNA和染色體規律的變化。

2 能力目標:

1)嘗試用模擬實驗方法進行科學探究。

2)憑藉有絲分裂過程圖,圖文結合,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及形象思維能力。

3)通過分組構建染色體模型,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與合作能力。

4)通過用曲線圖描述DNA和染色體數量的變化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 情感目標:

1 )通過實驗操作,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一絲不苟的科學態度和精神。

2) 通過對實驗資料的分析和實驗結果的討論,使學生養成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3) 通過細胞增殖過程的學習,樹立科學的生物進化觀點和辨證唯物主義世界觀。

(三)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1)細胞生長和增殖的週期性。

(2)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中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2.教學難點

(1)細胞表面積和體積之比與物質運輸效率的關係。

(2)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各個時期染色體行為和數目的變化, 以及DNA數量的變化。

3、重難點的突破策略:

1 通過染色體模型觀察與製作,設計模擬實驗和製作動態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複雜的問題簡單化。

2 編順口溜(例如:膜仁消失顯兩體)幫助學生記憶有絲分裂各階段染色體的行為。

3 利用曲線圖形象化的來表示有絲分裂過程中DNA和染色體數目的變化,攻克重難點。

二、說教法

1、學情分析

1高中生抽象思維和綜合思維能力較國中已有了較大發展但還不成熟,已形成了較好的學習自主性和主動性。

2 學生國中時已學過“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但對細胞分裂的瞭解還非常淺顯,總體來說高一學生生物基礎知識少,所以要充分利用前五章學生對於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學習為基礎,從培養興趣方面展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教法設計

1)、這部分內容理論性強,抽象複雜,我會要求學生做好課前預習工作。

2)、探究式教學法:通過模擬實驗探究,指導學生應用數學知識及對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實驗資料,並引導學生用聯想的方法把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實細胞上。 -------採用“探究—發現”

3)、直觀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4)、模型教學法:利用自制的染色體等物理模型以及數學模型,以曲線描述數量變化規律,以圖解突出重點。

三、說學法

課堂上採用自學法、討論法、歸納法、模型構建法等,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過程

設疑匯入:通過圖片與日常生活現象引出生物學問題,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創設問題情景,討論“與鼠相比,大象的個體很大,是不是組成大象的細胞體積特別大?生物體為什麼能由小長大?”等產生原因。

1 歸納:生物體的生長包括:細胞生長---增大細胞的體積 和 細胞增殖---增加細胞的數量

2 質疑:為什麼生物體大多數是由很多體積小的細胞組成的 ,不是由少數體積大的細胞組成?為什麼細胞不能一直生長形成大型單細胞生物?

3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使學生深入思考,培養質疑求實的態度,又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起他們的探究興趣。

新課講授

1 、組織學生分組進行模擬探究實驗(預習完成)。在實驗過程中指導學生規範操作,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資料。引導學生思考如何計算瓊脂塊表面積和體積之比,NaOH擴散的體積/整個瓊脂塊的體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並注意要學生把模擬實驗結果遷移到真正的細胞上。

-----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方法處理實驗資料的能力、分析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

結論: 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錶面積越小,細胞與周圍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相對面積也越小,物質運輸的效率越低。

結論遷移: 1、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2、細胞的核質比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思考與討論:既然細胞越小,細胞相對錶面積就大,細胞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高,細胞體積是不是越小越好?

(細胞體積最小限度,是由完成細胞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結構(如核糖體)和物質(如酶)所需要的空間決定)。

2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引導學生回答一下問題:

(1)細胞增殖的意義是什麼?細胞以什麼方式增殖?

(2)真核生物的細胞分裂方式有哪些?主要方式是什麼?

(3)什麼是細胞週期?細胞週期分為那幾個階段?時間分配如何?

-----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1)細胞週期概念的理解,抓住關鍵詞“連續分裂的細胞”,理解哪些細胞具有細胞週期哪些細胞沒有。並結合模擬動畫,使學生充分認識細胞週期的起止點及各個時期的特徵。” ------突破重點難點

請學生回答下列圖示中那些可以代表一個細胞週期?

2)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這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要突破這個難點,讓學生理解各個階段染色體的行為是關鍵。

(1)通過模擬動畫,展示高等植物有絲分裂各個階段的動態圖,讓學生對有絲分裂形成一個整體連續的印象。

(2)分組讓學生在課桌上也可以用橡皮泥、紙片等材料簡單製作染色體模型來表示各個時期的變化,選取製作較好的進行展示。

然後老師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繪圖,逐步的示範講解有絲分裂各個階段的變化,尤其要注意染色體行為的變化。同時配合使用染色體模型來表示染色體形態的變化。(如:間期時染色質呈細長的絲狀。前期染色質縮短變粗成染色體,並且每條染色體上包含兩條姐妹染色單體。)

(3)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各個時期的特點和各個時期DNA和染色體變化並用函式圖象表示出。為了幫助學生記憶各時期特點,可以借鑑一些順口溜。

間期:DNA複製,蛋白質合成。 分裂期: 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點裂數增均兩極 末期:兩消兩現重開始

歸納總結 細胞增殖(板書設計)

一、細胞不能夠無限長大的原因

1、細胞表面積與體積的關係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2、細胞的核質比限制了細胞的長大

二、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1、細胞增殖的意義

2、真核細胞分裂的方式

三、高等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1、細胞週期的概念

2、有絲分裂各時期的主要特點

分裂間期:主要完成DNA分子的複製和有關蛋白質的合成

分裂期:前期:膜仁消失顯兩體 中期:形定數晰赤道齊

後期:點裂數增均兩極 末期:兩消兩現重開始

反饋運用 習題1、2、3、

五.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1) 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聯絡學生所熟知的日常生活現象,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

我認為上這堂課時,通過聯絡生活舉例,較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將模擬實驗引入課堂,通過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使學生嘗試了一種科學研究的方法——模擬實驗法。這種探究學習、生生互動的教學模式正是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使學生由過去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的探索知識。

(3) 本節內容抽象,難懂,我對課程資源進行了整合優化,並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很好的讓學生感受到細胞分裂的連續性。黑板繪圖和染色體模型的應用又克服了多媒體轉瞬即逝的缺點,讓學生能夠參與其中,取得較好的課堂效果。

改進不足之處

(1)這節內容較多,教師要做好時間上安排,把握好課堂的節奏。對模擬實驗方案的討論可適當安排在課前預習階段。

(2)教學過程中有太多的學生探究、觀察、思考歸納等活動內容,時間較難把握。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8

1、教材分析

1.1本節內容的地位該節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瞭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瞭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為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為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於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週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內容為兩課時(1課時為講授課、l課時為實驗課),通過這一節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週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後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2、學法指導

對於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並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於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徵(啟發、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影象,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

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徵(列表歸納,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影象(例題解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週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係(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說明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為什麼佔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由觀察現象_解決問題_總結體會_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3、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並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於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後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啟發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週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週期特點,注意適時啟發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

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於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瞭解,然後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

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瞭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說課重在一個"說"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

活動,精彩的說課,無不體現著說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9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傳授"對照實驗"的思想方法,理解酶的特性、酶促反應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

2、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體驗"實踐—理論— 實踐"的一般認知規律;培養學生實驗探索的能力,提高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

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展示生物學的魅力,激發學生物學的興趣;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科學態度、實驗探究能力與創新意識。

二、教學內容

(一)地位、作用和意義

本節課要學習的是酶與酶促反應,是學習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其他生理活動的必備知識。

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與功能以及ATP的知識後,學習酶在新陳代謝中的作用,進一步密切了前後知識的內在聯絡,理解酶和ATP是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質,對於學生認識新陳代謝的本質有重要意義。

(二)重點與難點

重點:

體會對照實驗的基本思想

利用實驗探索的直觀性,藉助實驗現象,理解酶的化學本質、特性、影響酶促反應、酶的應用等多個領域的問題。

難點:

酶的特性的實驗探究

學會分析各因素對酶促反應的影響

(三)編排特點

1、簡潔明瞭

"酶與酶促反應"知識介紹精幹,便於閱讀;

"邊做邊學""課題研究""放眼社會""評價指南""拓展視野"目的清楚

2、注重探究

知識與動手結合

知識與動腦結合

3、圖群豐富

實驗圖示、知識圖示、實物圖示結合

三、教學物件

(一)知識與經驗

1、學生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常識,有化學實驗的基礎。

2、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化學成分、細胞的結構與功能,進行了還原糖、脂肪、蛋白質的鑑定等生物學實驗。

(二)學法與技巧

1、學生具備用閱讀、協作學習、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2、學生具備實驗探究的基本常識

(三)發展與提高

1、培養動手能力,提高實驗設計技能

2、培養分析能力,提高知識應用能力

四、教學策略

(一)設計思想

1、思想方法: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

知識呈現、情景創設、自主協作、知識建構

2、過程方法:體現學生主體意識和教師的主導作用

課題引入、學生閱讀、方案討論、學生探究、實驗分析

3、認知方法:體現認知規律

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

設計思想綜述:以建構主義理論為指導,通過圖示引入、學生對教材閱讀、提出問題實現知識的呈現和情景創設;探究方案的討論在進一步創設情景的同時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進而引發學生對問題的自主協作式的探究學習;對實驗現象的記錄、分析探討及事例的分析等活動,達到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學生在整個學活動中實現知識的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昇華,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的設問、實驗方案的討論、探究結果的分析和事例分析,體現了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主導作用。

(二)方法與手段

1、教學方法:啟發式講解、互動式討論、實驗探索、分析與歸納

2、媒體的選擇與運用:實驗法、多媒體輔助教學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0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資料的能力。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組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

匯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⑶觀察此圖,聯絡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 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並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並利用舉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 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座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 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血球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 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絡。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六、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並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鬆,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於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後鬆或是前鬆後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