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7篇

才智咖 人氣:1.22W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藉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說課稿7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推薦】高中語文說課稿集合7篇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寫景敘事中注入作家濃郁的主觀情思的文章,語言才能神情飛動,意趣橫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從物我之間抒發哲理意蘊的則更是達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蘇軾的《赤壁賦》就是這樣一篇獨具特色的“以文為賦“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駢賦和唐宋古文的雙重特點,文質兼美,情理並茂。將純理念的對社會人生的抽象認識通過欣賞風月,憑弔古人的方式來完成,在主客觀的契合間發出哲理的意蘊。文章“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它是高中語文新教材第三冊第六單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則是唐文——李密的《陳情表》、韓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詩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則重在情感和理趣。但無論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應該注重對文章語言的鑑賞,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討理趣。這也就是本單元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對《赤壁賦》教學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鑑賞”二字,致力於培養學生的欣賞水平,這也體現了新大綱中要求的“要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和整體能力的提高,重視積累、感悟和薰陶,重視語文運用能力和語感的培養。”

鑑於以上的教材分析,確立如下的三個教學目標:

2、教學目標:

(1)“以文為賦”——學習駢散結合的語言特點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論世”——瞭解詩人儒道兼濟的思想

3、教學重點:

(1)欣賞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內涵

4、教學原則:

從誦讀——研讀、從整體感知——深層評價、從感性——理性的原則

二、說教法:

1、根據新大綱的要求,中學生應誦讀一定量的淺顯的文言文,《赤壁賦》是駢散結合的文賦,聲韻和美,節奏富於變化,第一課時應運用多媒體的形式讓學生多聽、多看,同時讓學生有感情的反覆誦讀,重在整體感知,在此基礎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課時重在研究性的討論學習,方法是教師設計問題,學生課外蒐集資料,寫好發言稿,課堂上以交流、討論的形式將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層面。

2、教學課時: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和解題:

1、黃州的蘇軾:蘇軾人生中最無用世機會的三處貶所:黃州、惠州、儋州。赤壁賦的寫作正是蘇軾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時。簡單的介紹蘇軾躬耕東坡、黃州夜醉及兩賦一詞。有助於學生對欣賞作品時恰當的運用“知人論世”的方法。

2、解題:

(1)赤壁的有關話題:三國時的赤壁和黃州的赤壁

(2)賦的特點的演變:騷賦—大賦—小賦—駢賦—律賦—文賦

二、第一環節:聽錄音或看多媒體課件,提醒學生注意字音的準確,語句節奏的緩急和節奏的變化。教師點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換韻。

三、第二環節:以誦讀為紐帶,落實以下幾個步驟:正音讀—識文字—通義訓—察語氣—明文法—斷句讀—辨辭采—別文體

請四位學生分別朗讀,其餘同學根據註解疏通文意。之後,學生提出疑問,教師提示重要知識,舉例

詞類活用——使動用法:舞幽壑之潛蛟

意動用法:侶魚蝦而友麋鹿

名詞作動詞: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

句式——定語後置:客有吹洞簫者

賓語前置:何為其然也

四、第三環節:理清文章的思路,(學生默讀)

教師點撥:第一節——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節——悲涼簫聲的傷感

第三節——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節——隨緣而安的態度

第五節——忘情塵世的灑脫

五、第四環節:通過以上的分析,再讓學生齊讀課文,仔細體會文章的語言,探討景、情、理的關係。

教師板書: 遊 景 樂 (以景動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問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環節:安排下節課的討論話題:

(1)欣賞文中的“水月”的意象,並談談古人的山水意識。

2)分析主客的形象,體悟主客問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課時

本課時圍繞上一節課的兩個問題展開,以學生髮言——討論——總結的形式,教師適時的引導。

一、評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師點撥: 現實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賞風月(實)

歷史中的“水月”——蒼涼之意——憑弔古人(虛)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須臾——體悟人生(虛)

二、引申蘇軾的山水意識

蘇軾採取的是一種政治性的退避,“寧固窮以濟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樂和心靈安慰的較為現實的途徑。無論人生的感嘆或政治的憂傷,都在對自然和對山水的愛戀中得到了安息。於是他的山水意識提到了一個遠遠超出同時代人的高度。從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筆下,不再是象魏晉詩人那樣只是作為哲理思辯或徒供觀賞的客體,而融入蘇軾的生活、興趣、情感中。秋風秋月、平疇曠野,極其普通的景色在這裡都充滿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種渾化無際、物我兩忘的風格在蘇軾的筆下流淌出來,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為兩個人?體悟主客問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

主——作為道者的蘇軾——達觀——因緣自適,隨遇而安

客——作為儒者的蘇軾——悲觀——人生短暫,生命渺小

四、結合詩歌單元《歸園田居》、《夢遊天姥吟留別》,談談蘇軾、陶淵明、李白對傳統人格超越。

陶淵明——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是帶性使氣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權貴,使我不開心顏——是深感痛苦的

蘇軾——水逝去而常流,月盈虧而永生——是灑脫曠達的

五、如何正確評價蘇軾隨遇而安,及時行樂的人生態度?

緣於詩人痛苦的人生際遇,暢達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種豁達的情懷。

六、結語:

(1)文章有賦的情韻,散文的筆調,打破了賦在句式、聲律和對偶上的束縛,用比較自由的句式構成帶韻的散文,兼具詩的情韻和散文的理意,體現了韻文的優美、綿長的特色。

(2)《赤壁賦》清風和明月交織,露珠和水色輝映的幽美景緻,都給政治上失意的蘇軾帶去了莫大的慰藉,於是他用那傳神的妙筆,為我們展現了一個詩情畫意的境界,他描寫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發宇宙無窮、人生短促的感慨,並以水月為喻,暢達宇宙萬事萬物變與不變的辨證關係,使惆悵的心情在享受清風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詩意的消解,表現了一種豁達樂觀的襟懷。

七、佈置作業:

(1)將文中的第一節改寫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較《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的異同。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作用分析:《蜀道難》是蘇教版高中必修教材必修四“筆落驚風雨”專題“詩從肺腑出”板塊的一篇文章。本板塊的其他篇目是《登高》(杜甫)、《琵琶行(並序)》(白居易)、《錦瑟》(李商隱)。本詩是專題第一篇,在專題教學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同時,本詩在李白詩歌中既有代表性,又有特殊性。代表性主要體現為:內容上傷時憂世、關注國事的憂樂意識和熱愛大好河山的誠摯感情,藝術上新奇大膽誇張想象的浪漫手法,風格上熱情奔放巨集偉豪邁的基調等。特殊性體現為:作者採用古樂府形式,卻又對樂府古題有所創新和發展。本詩運用了大量散文化詩句,字數從三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參差錯落,長短不齊,形成了極為奔放的語言風格,韻腳也三次變換。

2.說學情分析

對於高中學生而言,一方面,他們已接觸過不少李白的詩歌,對其詩歌也有了一定了解,但實際上仍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次;另一方面,他們又擔負著艱鉅的應考任務。因此,本文教學既要立足課文解讀,也要著眼全域性,使學生通過學習本文,舉一反三,加深對李白詩歌、盛唐詩歌的理解,學得一些詩歌鑑賞的方法。班級學生素質一般,對本文文字有較多障礙,難度較大,所以仍然要安排足夠的教學時間———兩課時,並且佈置預習作業。

3.說課程標準: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像力和審美力。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恰當地表達文字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閱讀感受。

基於以上幾點,本詩意象雄渾,筆意恣肆,詩風豪放。努力滲透新課程理念,擬以“難”為切入點,以“嘆”激趣、導疑,層層深入,引導學生品讀意象→體味詩風→感悟情感,最終達成對詩歌的綜合體驗。

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

(1)研習意象,體驗討論,品析蜀道之“難”,感悟詩人情感。

(2)學習詩歌描寫蜀道難的手法,體會李白雄放詩風。

而把(1)作為教學重點,(2)作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教法

1.朗讀———感受音韻之美。朗讀是詩歌教學的重要環節。通過朗讀,透過抑揚頓挫的語調節奏,可以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詩歌的朗讀要把握好兩個重要環節。一是音步,即詩歌的停頓及由此形成的節奏。二是輕重音調,即語調。音步和音調都應該根據詩歌內容劃分。因此,朗讀的第一步是深刻體會詩歌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同時,朗讀也是感受詩歌情感的重要途徑。通過反覆朗讀,可以加深對詩歌情感的體悟。

2.研讀法、點撥法:師生共同探究,尋求文字背後的知識,品味李白語言的獨特魅力;

三、說學法

1.朗讀法

2.自主合作探究

四、說教學流程

1.匯入

李白印象:人,豪放率性;詩,浪漫雄奇。

2.激趣

(1)粗讀全詩,明確李白對蜀道的印象:難!

(2)面對蜀道之難,李白如何感嘆?

引導學生找出詩中表達強烈感嘆的詞語:“噫吁戲”“長嘆”“嗟”“長諮嗟”。

3.激疑

(1)嘆什麼?

引導學生重讀全詩,從詩中找出蜀道“景物”:“鳥道”“天梯”“石棧”“高標”“回川”“黃鶴”“猿猱”“青泥(嶺)”“悲鳥”“子規”“連峰”“枯鬆”“瀑流”“劍閣”。

(2)為何嘆?

引導學生在自由精讀全詩的基礎上,選擇一個意象品味揣摩;交流品讀體驗。

一嘆蜀道之高危:用秦蜀人煙不通的歷史、五丁開山的傳說,用絕頂鳥道、回日高標、黃鶴難越、猿猱愁度極寫蜀道山嶺之高危。

二嘆蜀道之雄奇:以回日高標、衝波回川、近天連峰、倒掛枯鬆、飛湍瀑流極寫蜀道山川的雄壯奇麗。

三嘆蜀道之凶險:以攀援時斂氣屏息、撫膺長嘆,悲鳥子規的飛繞夜啼,極寫蜀道山道之峻險;以劍閣“蛇”盤“虎”踞、殺人如麻極寫蜀道人事凶險。

(3)如何嘆?

A.鋪墊: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用疊詞將詞人內心堆積縈繞的愁緒描寫得真切入微。

B.研讀:李白用何種方式來表達對蜀道的感嘆?

鋪墊:賀知章看了李白此詩後,屢屢稱歎,號其為“謫仙”,當即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詩中“仙氣”何在?

反覆詠歎:詩中用頂真、排比手法三次感嘆“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一嘆其高危不通,二嘆其峻險難越,三嘆其雄奇凶險。

大膽想象、聯想:用蠶叢魚鳧開國、五丁開山、六龍駕日的傳說極力渲染蜀道之隔、之通,以此表現蜀道山嶺之高危。想象、聯想歷史久遠,空間廣闊,氣勢酣暢。

極度誇張:極寫秦蜀之隔,太白之高,青泥(嶺)之峻,連峰之高,飛瀑之喧,劍閣之險。

反覆烘托:以黃鶴猿猱愁度來襯托蜀道山嶺之高,以飛鳥悲號、子規夜啼來襯托蜀道空寂悲悽;以行人的斂氣屏息、驚魂不定、失色長嗟來襯托山之陡峭峻險。

C.小結:面對蜀道,唯有李白敢將它與天比高,與蠶叢魚鳧開國比久;唯有李白敢借五丁開山寫通,借六龍回日寫隔;唯有李白敢借捫參歷井寫驚,借悲鳥夜啼寫悽;唯有李白敢借倒掛枯鬆寫險,借萬壑雷聲寫雄,借“蛇”盤“虎”踞寫凶,這便是李白身上常人無法企及的“仙氣”——雄奇壯麗、高危峻險的意境,雄放灑脫的詩風。

4.悟情

思考:

(1)你從李白的嘆息中聽出了什麼?

引導學生在品味意象的基礎上分析詩人情感:讚歎其雄奇偉麗;驚懼其峻峭險惡;遺憾其高不可越;憂慮其凶險多事。

(2)有人說,此詩表面寫蜀道艱險,實則寫詩人自己仕途坎坷,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憤懣,你贊成嗎?為什麼?

理由:這是一個開放性的題目,可以各抒己見,不求統一,但要言之成理,尤其要能緊貼文字,找出根據。以本題為例,詩人本身可能未必有這層意思,但學生結合詩人生平,讀出這樣的感受也應予以尊重。通過討論讓學生明白兩點:第一,主旨概括最重要的依據是文字;第二,文學作品的解讀可以多元,同一部作品,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讀出不同的感受和體會。但是多元解讀不能漫無邊際,要防止不顧文字過度解讀。

5.體驗

(1)學生在涵泳的基礎上自由吟誦全詩。

(2)教師範讀(或播放錄音範讀)。

五、說板書

蜀道難

李白

開闢之難

難度越之難手法:形象聯想、鋪墊、烘托、誇張

安居之難安史之亂

理由:詩歌的內容通過結構直觀的顯示出來,對高中生來說,板書不必過多、過細,但必須點到恰處,點到亮處。)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藥》是一篇具有強烈時代意義的小說,作者魯迅以辛亥革命為背景,描寫了幹革命者夏瑜的鮮血這被當成了平民華老栓為兒子治病的“藥”這一發人深省的典型事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統治者利用鋼刀鎮壓革命和利用“軟刀”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表現了群眾的愚昧和辛亥革命嚴重脫離群眾的弱點。這篇小說主題深刻,人物形象鮮明,情節安排精巧,環境描寫典型,既是魯迅短篇小說的代表,更是作為小說教材的典範。編者把它放在教材小說單元的第一篇對於教會學生如何讀懂小說,如何欣賞小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說目標

教學《藥》這篇小說必須實現以下三方面的目標:一是知識目標,職高學生在本學期第一次接觸小說這種文學樣式,要求學生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比如小說的三要素;識記有關文學常識,比如作家作品;積累字詞。二是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欣賞小說的能力,通過分析主人公的言行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徵,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理解小說的主題。三是情感目標,體會作者高度的社會責任意識和對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感情。

 三、說重點、難點

《藥》是一篇揭露封建統治者鎮壓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動本質的小說。重點確立在對這個雙手沾滿了革命者鮮血的劊子手康大叔的人物形象的分析上。作者通過對康大叔的肖像、語言、動作的個性化描寫,充分表現了康大叔凶狠、殘暴、貪婪、無恥的性格特徵。醜陋的外衣裡包裹著一個醜惡的靈魂,通過人物的性格認識他所代表的階級的反動本質。教讀本文的難點是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複雜情感態度。小說描寫了一群人,是一幅社會眾生相,作者對這些人物的情感態度是不相同的,這跟他所持的立場密切相關,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認識是入木三分的。作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高度的使命感和責任感讓他站到了鬥爭的最前線,用他那支犀利的筆同舊的勢力作不妥協的鬥爭。“橫眉冷對千夫指”,作者在《〈吶喊〉自序》中說,“那時的主將是不主張消極的。”突破難點的方法是分析比較法,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來比較他們性格的異同,進而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之前,要求學生做好充分的預習,職高一年級的學生學習主動性較差,閱讀能力較弱,沒有課前預習,會浪費很多課堂教學時間,課前預習要求學生完成以下任務:利用校園網瞭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瞭解作家生活時代的特徵,利用工具書識記文字的.字詞並積累部分詞語,瞭解小說的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在讀不懂的地方做上記號,並寫出你的猜想。在課堂教學中不必面面俱到,可採用長文短教的辦法,檢查學生預習後,交流一下學習心得,師生之間共同解答學生在預習過程中的疑難,然後就抓住重點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突破難點,體會作者的情感態度。就整篇小說而言,作者的情感態度是帶有強烈的批判性的,“恨”是作者的基本態度,但是作者對不同的人物恨是不同的,對康大叔是一種階級仇恨,是憎恨;對華老栓等社會平民是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怨恨,對革命者是一種帶著悲哀的惋恨。小說的主題也能夠通過作者對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表現出來。課後,要求學生完成練習,說說以“藥”為題的含義。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4

一、 說教材地位特點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第四冊第三單元是學習社會科學方面的雜文、隨筆的單元。通過學習本單元,將使學生學會思考社會、人生等與自己成長密切相關的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審美與探究能力。單元第二課《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就是一篇著名的隨筆。

二、 說教學目標

《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閱讀論述類文字,教師應引導學生把握觀點與材料之間的聯絡,著重關注思想的深刻性、觀點的科學性、邏輯的嚴密性、語言的準確性;學習從習以為常的事實和過程中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根據這些要求,我設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理解父愛的本質和母愛的本質,瞭解作者關於健康而成熟的靈魂的觀點。

能力目標:初步掌握閱讀論述類文章的方法,即理性分析的解讀方法。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學會對生活現象進行哲學層次的思考。

情感目標:認識到父母之愛的偉大,學會愛自己的父母。進而敬畏生命,學會回饋社會。

三、 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材的特點、地位。我確定以下教學重難點。

重點:從理性的高度認識父愛、母愛的本質及其對孩子成長的影響。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難點:引導學生理解父愛與母愛的本質及部分關鍵語句。

四、 說教法學法

1、引導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蒐集愛的格言、愛的故事、愛的歌曲。

2、父愛、母愛與學生的關係非常密切,每個孩子都是在父愛與母愛的籠罩下成長起來的。所以,這篇文章的教學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裡蒐集父母之愛的小事。

3、通過對課文的研讀、探究,瞭解作者的觀點,對“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形成自己的認識。引導學生理解父母對自己的愛,學會愛別人。

4、拓展課堂,結合《詩經》、《論語》中有關“孝論”的閱讀,開展“怎樣愛父母”的研究性學習。

五、 說教學過程

一、 匯入。激發情感,創設氛圍。

1、播放歌曲《愛的奉獻》

2、在音樂的旋律在,講述汶川地震中的一個小故事。

救援人員在一所坍塌的民宅廢墟里,搜尋到了一位母親。她已經停止呼吸,卻至死保持著一個姿勢:雙手撐地,雙膝跪地,上身向前匍匐,背部早被壓得變形,卻依然努力拱著。救援人員見她已死去,轉身離開,但救援隊長忽然往回跑,來到這位母親跟前,將手費力伸進女人的跪姿之中,驚喜地大叫:“有孩子,還活著!”孩子被成功救出。他只有三四個月大,被包在小被子裡,在里氏8級的大地震中竟毫髮未損,酣睡如初。隨行的醫生髮現被子裡有部手機,螢幕上顯示一條已經寫好的簡訊:“親愛的寶貝,假如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這是發生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事例,一則只有19個字的簡訊,刺痛了全中國人的眼睛,震撼著我們的心靈。而《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愛》這篇文章則從心理學的角度闡述了“愛”的理論。文章按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闡述了父母之愛與孩童情感與心智成熟的關係,揭示了愛作為一種改變社會的力量的心理基礎。

三、 研讀課文,探究問題。

1、 理清結構,整體感知

請同學們填寫人在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情感變化特徵表。設計這個環節,主要是為了讓學生體會本文思路清晰、結構嚴謹的寫作特點。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8歲以下

8~10歲

少年時期

成熟時期

年齡段 特 徵

剛出生階段 無愛的意識

8歲以下 有被愛的意識

8~10歲 有愛的意識:通過自己的努力去喚起愛

少年時期 我愛,因為我被人愛

成熟時期 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

我們通過填寫表格發現,這篇文章條理清晰,全文按照一個人成長過程來敘述母愛和父愛在構成他自己健康而成熟的靈魂中的作用。課文1-3段是分析成長過程,4-8段是針對情感物件,9-10段總結全文。課文層層深入地闡明瞭父母與孩子之間愛的性質以及發展變化。告訴我們,母親是孩子的“自然世界”,父親是孩子的“思想世界”,孩子從對以母親為中心的依附轉到對以父親為中心的依附,最終與他們分離,在自己心中擁有父親和母親這兩個世界,奠定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

在理請了文章的結構後,我們就可以輕鬆地進入到“問題探究”的環節

2、 問題探究: [10頁] [11頁] [12頁] [13頁]這個環節我們可以採取小組合作討論的形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解決問題。

① 文章談到兩種愛的原則:“我愛,因為我被人愛”和“我被人愛,因為我愛人”;“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和“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它們的區別在哪裡?尋找生活中自己曾經有過的這種感情經歷。

明確:按照作者的觀點,愛自己的價值在自我中是不能實現的,這樣在他人和社會的存在中才能實現。“他人的要求同自己的要求同等重要——事實上也許更為重要。給比得更能使自己滿足,更能使自己快樂,愛要比被愛更重要。”成熟的愛,是能從愛他人中實現愛自己。(在課文中找到作者的觀點並不難,難的是啟發學生結合生活實踐認識自己情感成熟的過程,從理性層面審視自己的情感。)

② 怎樣理解“一個成熟的人最終能達到他既是自己的母親,又是自己的父親的高度。他發展了一個母親的良知,又發展了一個父親的良知”?

明確:一個成熟的人最終會在內心剝離父母的外部形象,而建立起有關他們的精神世界。他把母親的良知建築在他自己愛的能力上,把父親的良知建築在自己的理智和判斷力上 (設計這個問題還是在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觀點,成熟的人會融合父母給自己的愛,從而建立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懂得愛父母,懂得回報社會) 。

③ 作者認為:“母愛就其本質來說是無條件的”,這個觀點你同意嗎?為什麼?

這是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應引導學生說出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④ 文章指出“父親總是挑選他認為最合適的兒子當繼承人,也就是與他最相像,因而也是最值得他歡心的那個兒子”,也就是說父愛是有條件的,你同意這個說法嗎?聯絡實際,談談你的見解。

這也是個開放性的問題。解題的角度同上一題。。

四、 課外拓展

結合《詩經》《論語》閱讀,開展對“怎樣愛父母”研究性學習。

一、《詩經》中的孝論

《楚茨》:“孝孫有慶,報以介福,萬壽無疆。”

《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

《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

《卷阿》:“有孝有德,以引以翼。”

《閔予小子》:“於乎皇考,永世克孝。”

《泮水》:“靡有不孝,自求伊祜。”

二、《論語》中的孝論

《學而篇》子曰:“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鮮矣。”

《學而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悌)。”

《學而篇》子曰:“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生,事之以禮;死,喪之以禮,祭之以禮。”

《為政》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為政》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如何對父母 “行孝”,《詩經》《論語》中不乏真知灼見,教師可以利用網路蒐集這些資源,並把它們提供給學生。 要求每4-5位學生組成一個研究性學習小組。並讓他們在“怎樣愛父母”這個話題中選擇合適的角度,在班級的範圍裡做調查,並對調查的資料進行分析,然後指出“中學生該怎樣愛父母”,合作完成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5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勸學》。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勸學》是人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主要是通過閱讀鑑賞,啟迪學生智慧、鞏固文言基礎。

《勸學》是荀子的一篇論說文。作者闡述了在學習方面的觀點。把《勸學》安排在本單元,對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文言文的信心和正確的學習態度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 說學情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文言文知識已經有了基本的瞭解。但是,相對而言,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和獨立思考能力還有所欠缺。

三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

根據課文內容和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掌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以及特殊的文言句式;

2、能力目標: 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合理論證的能力。

3、情感目標: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要“積累”“堅持”和“專一”的道理。

4、教學重點:積累文言文知識,學習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5、教學難點: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和思想內容

四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落實教學目標,突破教學重難點,我採用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主要有誦讀法、討論法和點撥法

(1)誦讀法——主要是通過教師範讀、學生自由朗讀、小組齊讀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語感,感受文章的語言之美。

(2)討論法——主要是提出問題,通過小組討論,師生交流,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點撥法——對學生提出的難點進行點撥。

2、學法:我根據新課改的要求,引導學生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

(1)自主學習體現在利用工具書和註釋疏通文意的過程中。

(2)合作學習體現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

(3)探究學習體現在質疑問難,與文字深層次對話的過程中。

五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重點說一下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本節課共有6個學習環節

環節一、溫故匯入激發興趣

我的導語是這樣設計的:同學們,歷代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學習的詩句,你知道哪些呢?然後帶領學生一起走近《勸學》,看一看荀子給我們留下了關於學習的什麼思考。

環節二、初讀文字整體感知

1感知作者和寫作背景方面,由學生介紹課前收集到的資料。我會加以補充。

2字詞方面,學生課下已結合註釋和工具書進行了梳理。課上我會以提問的方式進行,就學生容易讀錯寫錯的字詞進行引導,幫助學生增加文言文的知識積累。

3然後,請學生聽配樂朗誦。

環節三、再讀文字理清思路

我會設定問題,要求小組合作,明確本文的論點、論據以及論證方法。

問題1、本文作者的觀點是什麼?

引導學生齊讀第1自然段。

大部分學生可以找出中心論點是“學不可以已”,即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問題2、文章是從哪幾個方面論證中心論點的?

引導學生 小組朗讀第2、3、4自然段

明確: 是從學習的意義、作用和方法三個方面來論證的。

問題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

引導學生明確: 本文使用了比喻論證 和對比論證的方法

通過這3個問題的思考,學生可以把握全文的論證結構,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

完成教學目標三,突破教學難點。

環節四、三讀文字鑑賞語言

要求學生找出本文的比喻句,理解比喻的含義和內在聯絡。

引導學生明確:比喻句的使用使文章生動形象,深入淺出。

這一環節可以讓學生學習比喻論證的方法。完成教學目標二,突破教學重點。

環節五、拓展遷移

設定討論問題,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討論1:《勸學》告訴我們哪些道理?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暢所欲言。

此問題的設定,可以培養學生及時總結的習慣,能把作者的觀點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討論2:就觀點“學可以已”和“學不可以已”進行辯論。

此次辯論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 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並嘗試使用多種論證方法。

然後教師總結,通過辯論,我們可以得出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這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終身學習”的觀點是一致的。

環節六、總結

我會和學生一起梳理文章脈絡,要求學生嘗試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文。

這一環節意在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生的背誦能力。

佈置兩個作業

必做作業:1、背誦課文,積累文言知識。

選作作業:以“學習”為話題寫一篇作文,不少於500字。

我的板書設計是這樣的

勸 學

荀子

學習的意義 比喻論證

學不可以已 學習的作用

(論點) 學習的方法 對比論證

(論據) (論證)

我這樣設計板書,可以讓學生一目瞭然地 把握文章脈絡,便於學生理解和記憶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寡人之於國也》選自人教版必修三第三單元第八課,本文是戰國時期亞聖孟子與梁惠王談論治國安邦之策時的言論。語言嚴謹、條理層次清晰並且內涵深遠。這篇課文中,需要重點掌握的文章,同時也是難以理解的文章。我們需要重點掌握的議論性散文的論點和論據,體會古人聖賢的治國智慧。通過思辨性的文字和深刻的內涵以及雄辯技巧,使學生感受辯論的魅力和治國的思想。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我所面對的學生正處於高中學段,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邏輯思維逐漸養成,他們已經具備了學習文言文的相應知識儲備,也具有學習文言新知的動力和興趣。學生能夠發揮其主觀能動性,誦讀文章併合作探究,習得文章的重點並解決情感的理解問題。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和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並捋順文章思路。

2.過程與方法: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於治國安邦的意義。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於此,我將引導學生採用以下的教學法。主要包括:閱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和最重要的環節。主要包括:新課匯入、整體感知、深入研讀和延伸作業等幾個方面。

六、說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好的匯入總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牢牢地吸引住學生。好的匯入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可以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節課我將採取“複習法”進行匯入:通過向學生介紹國中學過的孟子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進行對比閱讀,以此形式進行新課匯入。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迴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後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後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於國也》。(板書:寡人之於國也)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瞭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瞭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首先,我會讓學生根據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快慢、停頓以及感情,找出文章中難以理解的字詞;其次,學生再次朗讀課文,疏通文意,分析出文章講了什麼?我會對學生的回答進行指導和總結,得出文章的層次劃分: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板書:民不加多)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糧生產、水產養殖和林木種植。最後,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度是“王無罪歲”。這樣的安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文章大意,並掃清字詞障礙,有利於進一步解決文章重難點問題。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並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這個階段主要是解決文章中需要重點分析和較為抽象、難以理解的問題。我會安排三個問題,通過一問一答的形式,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環節:首先我會向學生提出疑問:開篇提到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區別時,為什麼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喻”?通過分析課文內容,總結答案。我們可以得出:梁惠王好戰,對於戰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性,便於學生接受;這是從表面上解決了“以戰喻”的內容理解,之後帶領學生深入理解這一內容所蘊含的論證方法。此內容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喻)隨後請同學們思考,以現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涵?對現代生活有怎樣的意義和啟示呢?學生就此問題能夠實現從課內向課外的延伸。在物質角度要: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飢不寒,養生喪死無憾;在精神文明教化方面: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嚴於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孟子這樣的眼光對於現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平衡,增強環保意識,解決經濟快速發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境惡化、生態失衡問題。(板書:王道)對於一篇課文的學習不僅要能夠理解內容,還要能夠賞析文章的寫作特點,因為我再次提出疑問:本文論辯藝術的技巧有什麼?(板書:論證技巧)經過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我們能夠得出,從修辭角度來說:恰當地運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再從結構角度來看:層次分明,結構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從語言語體角度: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於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拓展

在這一環節我向同學補充說明有關於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在治國安邦上:孟子提倡“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從人的本性和天性方面: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而身為儒家代表之一的孟子,他延續了孔子的“仁政”思想;最後,孟子提出的理論多為現實服務,不同於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實主義。

(五)小結作業

課堂教學的小結作業環節是課堂回顧的環節。我的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並結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作業的完成是對本節課的回顧與總結,也是很好的歸納與梳理。我會佈置作業: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麼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我的板書力求精簡,清晰直觀,有利於學生把握文章重難點。

高中語文說課稿 篇7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紀念劉和珍君》一、說教材《紀念劉和珍君》是高中語文必修1第三單元第一課的講讀...

在板書設計方面,我力爭簡潔明瞭,採用語詞式板書,既點名本課的教學要點,又方便學生理解、識記,達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讓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起來。

總之,在教學中,我會堅持“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原則,力求將語言文字和情感教育結合起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讓每一個學生在每節課上都有所進步、有所收穫。

我的說課結束,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指正,謝謝!

紀念劉和珍君

魯迅

一.課文背景及作者簡介

二.重點詞音、詞句

三.寫作的緣由

生平事蹟:預定《莽原》(毅然)——追求真理

反抗校長——敢於反抗

慮及母校(默然)——有責任感

參加請願——勇毅堅韌

教訓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