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四篇

才智咖 人氣:2.11W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怎樣寫說課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4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熱門】高中生物說課稿四篇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一)教材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穩態與環境》第一章第1節。

(二)教材內容分析:穩態是生命系統的基本特徵之一。必修3著重介紹的是由個體到生物圈各個層次的穩態。所以一開始就有必要讓學生明白什麼是穩態,理解穩態的重要意義。

本節內容包括體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細胞外液的成分、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等內容。它們是下節課“穩態生理意義”的基礎。教材一開始在“問題探討”中調動學生圍繞單細胞和多細胞生物生活環境的差異展開

討論。幫助學生認識多細胞生物的細胞需要與環境進行物質和能量交換,從而能更好地理解它們的生存環境,並加深對生命世界的認識。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包含體液和內環境兩個概念。教材以“細胞為什麼能在內環境中正常生活?”、“內環境與外界環境有哪些差別?”這樣的問題,引出細胞外液的組成和理化特性內容。“細胞外液的成分”是學習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的基礎。這部分內容以血漿的化學成分為例進行探討。教材在這部分內容最後總結“細胞外液是一種鹽溶液,類似於海水。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於海洋。”在“內環境”和“生物進化”這兩個核心概念之間建立了聯絡。

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酸鹼度和溫度,是內環境理化性質的三個主要方面。滲透壓的概念比較難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並且用旁欄思考題的形式,引導學生與日常生活經驗

相聯絡;pH的概念,教材用“學科交叉”欄目引導學生聯絡化學知識;溫度特點比較好理解,教材則用一句話帶過。

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細胞與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內容比較好理解。內環境如何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內容,則比較複雜,教材安排了一個思考與討論活動,引導學生聯絡國中所學過知識,經過討論得到答案。教材正文後面還

安排了與此有關的技能訓練,讓學生通過這個活動,既練習、領悟構建概念模型的方法,又進一步理解有關知識內容。

(三)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1)描述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理解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之間的關係。

2.過程與方法目標:(1)說明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2)嘗試建構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圖文轉化能力和自主合作學習能力。

4.教學重點及難點:(1)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

(2)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二、說學生學情

高二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對生物學問題的分析能力,所以可以將部分問題交給學生討論分析,從而培養學生的自主分析學習能力;但是由於學生知識的深度和廣度還有限,所以多給學生各自資料幫助學生分析,如圖形、動畫、圖表、文字資料等。

三、說教學方法及教學過程

1.利用教材提供的章題圖完成章題的引入。

2.利用教材提供的“問題探討”完成節題的引入。

3.“人體內環境組成“內容很抽象,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直觀圖片搭建學習新知識的橋樑,將有助於學生對這部分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啟發學生回憶手腳磨出水泡的情景,說明水泡中的液體主要是組織液等,幫學生建立對細胞外液的感性認識。關於組織液、血漿和淋巴三者間的內在聯絡,教材寫得比較具體,而且配有插圖,可以先讓學生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同時參考教科書中的圖形,進行獨立思考,在此基礎上利用動畫演示引導學生理解三者間的關係。在看圖過程中,首先應該引導學生識別圖中各種結構和成分,弄清各結構間的關係。再提供人體迴圈系統(包括血液迴圈和淋巴迴圈)的整體圖,有助於學生建立對人體細胞外液的整體認識。

4.“內環境的成分” 比較簡單,給學生圖表資料後,先讓學生自己分析課本思考題,根據學生的回答選擇性給出答案,直至師生共同補充完整。閱讀課本,明確組織液和淋巴的成分與血漿的異同點。

5.“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是一個抽象、難以理解的深層次問題。可以引導學生開展資料分析、實驗現象分析等討論活動,使學生理解這部分內容。在資料分析中,討論題1和2圍繞有關細胞外液成分的問題;討論題3和4與細胞外液的滲透壓和酸鹼度有關;討論題5與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有關。教師給予適當的引導,再根據教學程序安排學生分階段進行討論。先討論1、2題,學習滲透壓和酸鹼度時,再討論3、4題,第5題則可以放到“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標題下的“思考與討論”中去。這樣做有利於分散難點,突破每一階段的重點。

6.“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 與學生在必修1中學過的物質出入細胞的內容,及國中學過的消化、呼吸、迴圈、泌尿系統等知識聯絡緊密。教材提供了“思考與討論”和“技能訓練”兩項學生活動,旨在通過活動引導學生回憶學過的相關知識,並建立起與新知識間的聯絡,從而理解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學生會面臨兩個問題:一是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是如何完成的?二是選擇哪種表現形式來表達。這時他們就會產生與他人交流的願望。讓學生帶著任務參與討論,討論結束後,應由同學或老師總結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可以提供給學生一個製作好的範例(見課件)。

7.每個知識點設定練習題及時鞏固。

四、說學法

指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

1. 畫出本節課的相關概念和名詞術語;

2. 記下重點難點和疑點;

3. 注意分析圖形圖表;

4. 多將各個知識點進行聯絡,形成概念圖。

5. 整理課堂筆記,課後補充典型例題,課外相關知識。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2

各位領導、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高三生物教師,我說的教科書是高三生物選修課本全一冊,這冊教科書是學生已經學習了高二生物必修教材的基礎上的一冊選修教材,通過這冊書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尤其是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幫助學生理解生物科學、技術和社會的相互關係,增強學生對自然和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價值觀。

一、課程價值

1、知識構建功能:這冊書共分6章,通過這冊書的學習,讓學生完成以下知識目標:

(1)理解人體的穩態是如何調節的,知道免疫的過程和意義

(2)理解光合作用中能量的轉換過程,瞭解C3植物和C4植物的結構特點,理解如何提高農作物光合作用,掌握固氮微生物的型別及氮迴圈的過程。

(3)瞭解細胞質遺傳的原因及特點,掌握基因工程的操作過程及應用,理解基因的結構及人類的基因組計劃

(4)瞭解什麼是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及應用,掌握細胞工程中的植物細胞工程和動物細胞工程的技術要點及這些技術的應用

(5)瞭解微生物的類群,理解微生物的營養、代謝和生長,掌握髮酵工程和酶工程及應用

(6)自學能力,即通過已有知識的回顧和閱讀教材,能把一些基礎問題找出來並解決,並能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理解、分析、總結。

2、能力培養和實踐操作功能

(1)培養學生能根據書本知識進行自主學習及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通過高三生物的學習,使學生通過觀察或從現實生活中提出與生物學相關的、可以探究的問題,做出假設和預期等從而發展學生的科學探能力。

(3)明確實驗原理及操作中的關鍵步驟的注意事項

(4)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過程

(5)能有一定的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和解釋身邊的常見的現象

3、心理教育及情感教育功能

(1)通過學習生物知識,培養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的求實精神

(2)通過知識的獲得過程的學習,培養他們勇於面對困難,承受失敗和壓力,以平靜的心態對物對人的能力

(3)通過生物學家在探求科學真理上默默而又執著的精神的介紹,培養他們不畏辛苦,執著追求的品德

(4)通過生物學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觀點,辨證唯物主義觀點以及熱愛大自然、熱愛生命的情懷。

(5)關心我國的生物資源狀況,對我國生物科學和技術發展狀況有一定的認識,更加熱愛家鄉、熱愛祖國,增強振興中華民族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二、課程價值達成度

1.內容選取:

(1)這本書的主要內容是對高二生物的昇華,是對高二基礎知識的拓展和延伸,以及對高二沒有涉及到到由於生物學的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而生物書的編排內容比較滯後的一種補充,更注重和生活實際的緊密聯絡

(2)各章節內容緊密聯絡,都圍繞一箇中心——服務於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從這個角度展開內容的編排,比如人類首要的問題是生存,所以第一章就介紹了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營養和免疫,而人類的生存中最關鍵的就是吃飯,所以第二章介紹的是如何用人類的智慧儘量地提高糧食的產量,在所有的方法中最科學的方法就是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它帶來人類的便利正越來越明顯。所以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紹了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而在這些高科技的工程中又常常需要微生物來幫忙,比如基因工程中就用到了細菌,或用它的質粒用我們做運載體或用它小小的身軀做受體細胞,通過它的大量繁殖為我們人類生產許多有用的東西,如胰島素、干擾素等

2.內容組織:

這一冊書是在學生已有了一定的生物學知識的基礎上而開設的,是對原有知識的一種補充和拓展,所以學生學起來要比在高二剛接觸這門課程要容易入門一些,比如高二講過光合作用,在高三再次接觸這部分內容時學生就容易領悟一些。還有象基因重組在高二講自由組合定律時已介紹過,那麼在我們講基因工程要用到基因重組就不用太費勁去講。但畢竟這本書要比高二的知識更加抽象、更加尖端,也就是事情雖然在身邊但道理卻很深奧,而解決的方法和途徑又很難,所以學生學起來仍然有一定的難度。針對這種情況,在教學時儘量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進行自主——互動——探究的學習,並且多采用高科技的教學手段——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強直觀性和趣味性。

3.形式特徵:

這本書有一個非常突出的特點,就是採用多種形式把內容呈現給大家。要求學生必須達成的知識目標是以正文黑體的形式出現:需要了解或輔助說明某些內容的以小字或小資料形式出現:專業性太強、需同學們簡單瞭解的又以“選學內容”出現;而為了擴充套件學生的知識面,書的旁邊還有許多小資料以及還有一些致課外讀,這樣既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又增長了知識。而且書上還有許多圖,使本來比較抽象、高深的知識形象、鮮活起來

三、對教科書的加工和改造

1.加工和改造教科書的視角

高三選修這本書既然是對高二知識的一種補充。那麼很多內容都和高二有直接聯絡,完全可以把它和高二知識進行整合,比如第六章《人與生物圈》,和高二的第七章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聯絡,那麼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就完全可以以高三的知識點為線索把高二的知識進行一下複習和穿插,這樣既使知識系統化,又便於學生形成整體感覺,而且使學生更加體會到其實自己就是生物圈中的一員,一定要保護地球,保護人類唯一的家園

2.加工與改造教科書的途徑

這本書的知識點是:第一章 穩態的平衡如何維持及免疫過程;第二章 如何提高光合作用效率及生物固氮過程 第三章 基因工程的過程及應用 第四章 細胞工程及作用 第五章 發酵工程和酶工程。在這些知識點中,基因工程和細胞工程是重點知識也是一個難點知識,一方面是它在現在生物科技中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它和人類關係密切,它的發展確實解決了人類生活中的一些問題,如健康問題,糧食問題及環境問題等等,在處理這部分內容時,對於教科書中比較抽象的知識,特別是教科上表述不夠詳盡的知識,如單株抗體的製備過程,書上對二次篩選,介紹的不祥細,我廣泛涉獵相關的資料,通過上網等途徑,自己先學習、研究,然後將資料儘量清晰、簡捷的呈現給他們,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為了做到教學統一,我也充分地調動了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比如對書本上一些比較難而學生又非常感興趣的知識,我就鼓勵他們親自去查資料,這樣就更容易把學習中的疑惑自已解決,既增長了學習興趣,又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還有高三學生既有了一定的生物學基礎知識,又有了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所以很多知識完全不用老師一一講解,可以把很多時間、很多學習機會留給學生,讓他們成為真正的學習主人,比如他們能說的老師不說,他們能懂的老師不講,在課堂老師就是一個學習的引領者,問題情景的創設者。

3.教材不足:

(1)這本書中很多實驗就目前絕大多數學校的實際情況而言是做不了的,所以,這些實驗的安排就顯得有些形同虛設。

(2)有些內容介紹得不清楚,比如在講免疫時的效應T細胞能否殺死抗原,表達的'不好,而又沒有地方可查。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3

說教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植物激素的調節》中有關於生長素的內容。由於這節課是一節複習課,學生在之前的學習已經對本章內容有了初步的學習,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所以這節課的目的在於,使學生對生長素的知識有一個系統歸納。從大學聯考的考點入手,一個一個知識點的把重難點進行突破。本節課的重點是生長素的發現史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難點是光照偏轉問題和生長素的雙重性。對於重難點,採用例題加習題的方法,結合學生的自主分析進行突破。

說學情

這節課我面對的學生是高二(28)班的學生,這個班學生的中男生佔大多數,因此課上課氣氛較活躍。學生反應較快,思維靈活。但是28班男生的普遍存在的缺點是對基礎知識的不重視。一味的去追求難,偏的題目。而大學聯考中,出現偏題怪題的可能性不大,大學聯考注重的還是一些基礎和重點內容。所以針對28班學生這種特殊的知識現狀,我力求從最基礎的開始,通過反覆的強調一些該掌握的知識點,考點。加深,加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輔以從基礎知識延伸出來的相關習題的變形,逐步提高學生對基礎的重視和解題的能力。

說設計

作為一節複習課,傳統的的教學方法是羅列知識點,強調學生去記憶,而這種強調記的過程,會讓學生感覺到枯燥無味,也很容易被學生遺忘,這樣,複習的效果就會很不理想。所以這節課,我設計的亮點是對於生長素的發現史這個知識點採用 “引導----探究”式探究性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是以布魯納認知心理學學習理論為基礎的一種探究性學習模式。它要求在教學中要重視學生的主動學習,強調讓學生自己思索、探究和發現事物。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和探究知識的過程統一起來。而“引導”的作用主要在於要對事物原有的發現過程從教學的需要加以編制,以縮短、減少發現過程的難度,使之沿著最簡捷的路線進行。

另外我注重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絡。使學生在現實生活的背景中學習生物學,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生物學的核心概念。注重科學研究的過程,而並非是只強調結果。而且設計的問題,環環緊密相扣,對學生思維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認同生物學知識主要來自科學實驗,領會生物學實驗中材料選取、理化技術的使用、巧妙的設計以及對複雜的結果進行理性分析的重要性。

說反思

通過這節課,也使我體會到:新理念下的生物課堂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創新能力。重視將知識的獲取過程化,學生知識獲取的過程是一個科學研究過程,是提高學習能力的過程。運用新理念指導生物教學設計和教學過程,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並非否定和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事實上,教師的責任不是減輕了,而是加重了,其主導作用更突出了。當然由於本節課是複習課,概括的結論性知識比較多,加上課時的限制也不可能過多的展開,因此每個知識點,我都力求精選習題,通過習題訓練活動使學生“動”起來,對考點進行逐一突破。從教學效果上看,這種處理方法也是正確的,當然,在一些細節上的處理,還有待加強,如更應該關注個別學生,瞭解學生在知識層面的上差異,從而在整體的教學效果上有進一步的提高。

高中生物說課稿 篇4

內容如下:

課程介紹:

各位老師,各位領導,上午好。我叫趙豔,來自於鎮江市第四中學。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生物的分類》。生物分類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特別是對形態學知識要求很高,歷來是教學過程中的重點和難點。新課標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對該部分要求“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意在讓學生體驗分類的方法,而不是對生物進行屬或種水平上的鑑定。如何讓教學重點從掌握生物分類的具體知識和技能,改變為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這就對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所以,我選擇了它作為今天我說課的內容。希望能得到各位專家的指導。

對於生物的分類,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方法、學習方法、教學程式、綜述”這樣7個方面進行剖析。

㈠教材分析

1、 本節內容的地位

生物的分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七年級下冊中第13章“生物大家庭的分類”的第2節,是本章的重要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要內容之一。它既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2、 重點、難點的確定

在本節課中,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而且新課標將具體內容標準定為“嘗試根據一定的特徵對生物進行分類”,所以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是如何讓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

3、 課時的安排

由於本節課涉及的知識面很廣,學生又是初次嘗試分類的基本方法,所以本節內容將分成3課時進行。第1課時為嘗試分類和科學的分類,第2課時為給動物分類,第3課時為給植物分類。本節課我主要講的是第2課時。

㈡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

① 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

② 知道脊椎動物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

2、 能力目標:

① 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② 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4、如何達到:

a、利用學生前面學過的動物知識為基礎,以及書87頁的表格練習,讓學生知道動物分成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又分成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哺乳類,以及各類的主要特徵。再通過拖動動物圖片,強化學生的認識。

b、通過有無脊柱這個簡單的特徵,使學生初步嘗試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填寫表格和拖動圖片,並且講出脊椎動物的分類依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通過為生物標本室的脊椎動物歸類,使學生親身體驗根據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

c、通過分組對脊椎動物標本分類,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d、通過對生物標本室裡各種動物標本的觀察,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與b點結合介紹:同時~~;並~~)

㈢教學的重點、難點

在本節課中,使學生自主的掌握分類的思想方法是本節課的重點,也是本節課的難點。如何發揮學生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參與,從而真正學會分類的思想方法呢?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2個活動,第一個是藉助多媒體的動畫功能,讓學生拖動動物圖片,為動物進行分類,活動很有趣,但是要求學生講出拖動的理由(也就是主要特徵);第二個是走出課堂,讓學生參觀標本室,參觀很精彩,但是要將脊椎動物歸類(同樣是根據主要特徵)。這樣的2個活動,學生很樂於參與,而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生就主動的學會了分類的思想方法。

㈣教學方法

圍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本著“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的思想,我大膽的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採用了“課堂——標本室——課堂”的新型模式。我以多媒體計算機輔助教學為手段,充分利用學校現有的標本資源,採用了觀察法、演示法、討論法、實踐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積極探索設計一個可以讓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去主動探求知識的場所。在教學過程中,開展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體現出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主動探究式教學理念。

㈤學習方法

“受人與魚,莫過於授人與漁”,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不是僅僅為了“學會”知識,更是為了“會學”知識。在教學中,要注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和培養。在本節課中,學生將通過多種途徑,如:觀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實踐等等,來開展學生之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