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

才智咖 人氣:2.39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藉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怎麼樣才能寫出優秀的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

高中生物說課稿1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於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內容有國中生物學作為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絡,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為紐帶。

本節從開頭就創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於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後又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例項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於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著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複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度;b、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後,教法選擇成為極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並根據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通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式:

1、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課我採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變為活躍狀態,那麼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祕,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祕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通過本節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數,觀察和檢測因變數的變化,以及設定對照組和重複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通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通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度。

(4)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鑽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並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數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資訊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2

1、教材分析

1.1本節內容的地位該節是現行人教社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一冊第二章第二節內容,"細胞增殖"是講述細胞的一種生命現象,只有瞭解了這一生命現象,我們才能讓學生逐步認識生物體的生命現象,例如生物體的生殖和發育,生物體具有的遺傳和變異,所以本節是我們學習生物學知識、瞭解生物生命現象的細胞學基礎。"細胞增殖"之所以作為本章乃至本冊的難點,就是因為這一知識非常地抽象化,沒有具體的實物模型,又不是我們生活中所見,因此,在講解知識的時候,我們直接示意這是本章中的難點,引起注意。

1.2教學重點和難點"細胞增殖"一節主要向學生展示的是有絲分裂——生物體普遍存在的一種分裂方式,結合學生認知的規律性,基礎知識的講解要重難點突出,有滲透力和感染力,本節重點內容就是讓學生理解真核細胞有絲分裂的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以及真核細胞有絲分裂過程,由於細胞分裂這一現象的特殊性——整個過程是一動態變化,要讓學生具體把握在這個過程中細胞內部的變化,特別是遺傳物質的變化,從而讓學生明確細胞的週期變化,這一內容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1.3教學目標本節內容為兩課時(1課時為講授課、l課時為實驗課),通過這一節的講授,要實現的教學目標:識記細胞週期的概念及特點,理解有絲分裂的過程,使學生能夠應用有絲分裂的知識去解答一些理論問題或解釋一種生理現象。例如根據有絲分裂後期細胞內的染色體數目而得知該物種體細胞中染色體數;構成一個生物體的所有細胞遺傳物質是相同的,在進行組織培養時,無論取生物體哪個部分的分生組織獲得的植株是一樣的,諸如此類的,都是有關有絲分裂知識的運用。

2、學法指導

對於本節課的內容,怎樣指導學生有效地掌握並靈活運用呢?在學習本節知識的時候,歸納記憶,找到規律,重點難點應重點識記,對於有絲分裂我們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引導:

2.1掌握有絲分裂,記憶有絲分裂主要特徵(啟發、引導與多媒體課件相配合)染色體DNA在細胞有絲分裂各時期變化規律(分析CAI課件顯示、畫出影象,引導學生、培養學生的觀

察力);利用口決巧記各時期變化特徵(列表歸納,鍛鍊學生的思維能力);準確識別分裂影象(例題解析,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細胞週期與細胞分裂間期的關係(設計動畫、具體展示裝片、說明處於分裂間期的細胞為什麼佔多數)由這幾個方面的歸納總結,培養學生養成一種由觀察現象_解決問題_總結體會_知識提升的學習習慣,另外我們可以使學生在這種環境中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3、教學過程的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中,為了使學生增添學習熱情,以CAI課件為主線,啟發引導學生去了解、掌握從而靈活運用。

3.1引言引言應重在精彩並具有更強的針對性。

於是在本節課的教學伊始,我先給學生列舉幾種有關細胞增殖的常見現象,以調動學生思維的活潑性,然後課件顯示幼苗的生長,()讓學生通過現象分析本質從而引出細胞增殖。

3.2細胞週期的概念和特點這是本節課的重點,如何突出重點的講解,啟發引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

CAI課件演示細胞週期的有關動畫,明確指出細胞的分裂、分裂間期,再結合學生的觀察討論,歸納,總結出細胞週期特點,注意適時啟發引導,讓學生成為課堂主體,實現探究式

教學。

3.3有絲分裂的過程(重難點突破)對於本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如何突出和突破,是本節課成功的關鍵。CAI課件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了它的

魅力,通過flash動畫演示了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讓學生對細胞有絲分裂有個整體瞭解,然後動畫慢放,分析歸納各個時期特點,此過程中讓學生主動歸納,動畫背景音樂鼓

掌以示肯定。

結合學法指導,師生共同畫出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以及DNA的變化,CAI課件展示此過程,此過程強調學生的主動參與,以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和深化從而實現了難點突破。

3.4測試補漏,CAI課件展示習題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掌握的理論知識得到應用,另外通過檢測可以知道是否達到教學目標,瞭解學生情況,以便更好地進行專題鞏固練習。

說課重在一個"說"字,突出一個"課"字;是教師在精心備課的基礎上,面對其他教師講述自己對某節課的教學設想及其教育理論,同時和其他教師相互切磋教學構思的一種教研

活動,精彩的說課,無不體現著說課者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等特長。

高中生物說課稿3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第一課時精子形成過程。〈〈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在高中教材第三章第一節第二小結,在國中有關生殖知識的基礎上,簡明提出生殖的概念,介紹生殖的種類。從有性生殖概念和種類引出了重點講授的減數分裂,減數分裂是有性生殖的重要環節,減數分裂的知識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全書的重點。它以第一章細胞分裂為基礎,又與第五章遺傳變異的知識有著密切關係,掌握這部分內容為以後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減數分裂過程較為複雜。先通過概念的敘述,使學生有一個印象,然後詳細講述精子和卵細胞的形成過程,這樣,既能使學生抓住減數分裂過程中的重點,又能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減數分裂的概念,做到真正理解。最後減數分裂產生的兩性生殖細胞經受精作用,形成合子,從而保持了親代和子代染色體數目的恆定性,對遺傳變異有重要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和考綱(知識點)要求,根據教學層次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及心理特徵,根據本校的具體情況,確立教學目標如下:

一 、知識目標:

1、使學生識記並理解以精子形成過程為例減數分裂概念、過程、 特點。

2、明確減數分裂是生殖細胞形成過程的一種特殊的有絲分裂方式。

3、掌握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規律,為後面學習遺傳變異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及對知識綜合運用 能力。

三 、德育目標:使學生確立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觀點。

以精子形成過程闡述減數分裂的過程,這部分知識不僅是有性生殖的關鍵內容,而且前面涉及有絲分裂,後面是遺傳變異的細胞學基礎,要十分重視這一內容學習。因此確立本節重點是減數分裂概念、過程。而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複雜、抽象,學生在學習時,形象思維模糊,思維方向容易偏離,學生感到枯味,難以理解,因此確立本節教學難點是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數量變化規律及染色體動態。

在教學程式上的總體思路是: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根據學生心理特徵和學校具體情況,增加授課的吸引力,激發學生思維,讓學生在緊張而又愉快氣氛中掌握所學知識。

一、 以前後為橋樑,精心設計好導言。

用設疑匯入法提問"什麼是卵式生殖?"然後師生教學精子和卵細胞的特點,展示團藻的有性生過程(教學課件),精子和卵細胞是怎樣產生的呢?這節課開始介紹〈〈減數分裂與有性生殖細胞的成熟〉〉(板書)。什麼是減數分裂呢?這節課以動物精子形成過程為例來講述減數分裂的基本過程。(匯入新課)

這樣導言,使學生產生一種急需探求的心理,學生學習動機由潛伏期迅速自然進入活躍狀態。

二、 新課講授

1. 本節課共交代4個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減 數分裂。 這4個概念對於理解減數分裂整個過程尤為重要,而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是膚淺的,只是簡單意義上的背下來,並沒有真正體會理解,易造成失誤。概念清,思路清;概念混淆,則張冠李戴。因此,我在教學中打破課本原有的教學結構,首先明確概念(板書)。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三個概念,老師先講解演示(模型),再出示目標,最後讓學生利用自制的染色體模型,動手操作演示。操作錯誤的及時糾正,老師歸納總結,提示注意的地方

如同源染色體不可顧名思義認為來源或起源相同的染色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演示,極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課堂氣氛活躍,訓練思維,加深概念的理解,確立正確的概念。減數分裂的概念放在最後學習精子形成過程後,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這樣的目的,讓學生全面理解概念的含義,做到真正理解掌握。明確了概念,那麼,精子的形成過程又是怎樣的呢?2. 過程

(1) 邊講邊貼剪貼圖,貼圖與所講的內容要相對應(貼圖)。在講解過程中 以講述法和談話法為主,利用剪貼圖,將染色體動態變化形成具體、形象化的感性認識。通過老師的"講"與"演",學生的"聽"與"看",按老師的敘述、談話,找出問題,思考解決問題的線索,通過師生雙邊活動,新的資訊進入學生頭腦中,並與原知識結構掛上鉤,達到知識"提升"的目的,體現老師主導作用,學生主體作用。

(2) 層層設疑,設定一系列啟發性問題,再逐一解決。如減數分裂第一次分 裂中染色體的變化特點是掌握減數分裂的關鍵。提問:1聯會時染色體複製沒有?2複製為何看不出來?3什麼叫四分體?4圖中有幾個四分體5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有絲分裂中期有何區別?6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有絲分裂後期有何不同?7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染色體數目減半原因是什麼

等等,從提出問題到解決問題,也是學生積極思維的過程。通過減數分裂與有絲分裂比較,拓寬學生思維的廣度,擴大思維範圍,教會學生在廣度上學會思維。通過問題的層層深入,激疑、質疑,不斷加大問題的難度,教學生在深度上學會思維。

(3) 通過"動樂愛"教學法,動手,動眼,動腦。

1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與有絲分裂中期染色體行為特點。

2動手操作比較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與有絲分裂後期染色 體行為特點

3分析減數分裂第一次分裂後期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的另一種情況。

4完成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教師只貼一個次級精母細胞的過程)

"動樂愛"教學法既用"動的方法",貫徹"樂的原則",達到"愛"的目的。此方法提出根據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教學提出,陶先生說"在你用腦的時候,同時用手去實驗,用手的時候,同時用腦去想不可,手和腦一塊兒幹,是創造教育的開始,手腦雙全是創造教育的目的,引起學生興趣,激發學生動機,教師'費力少而成功多',否則,'教師收效少而學生苦惱多'。此方法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尤為重要。

激發快樂情緒,產生興趣和求知慾,大大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從中體會學習生物的無窮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通過概念(同源染色體、聯會、四分體)和過程四個方面操作,人人動手,動腦,也培養了學生獨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能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鍛鍊學生主動思維的能力。如通過動手操作減數分裂第二次分裂的一部分,學生本身產生疑問,為什麼減數分裂是一種特殊方式的有絲分裂?並能加以正確解釋。

總之,選擇"動"點,構思"動"作,設計"動"法,讓學生在"動"中學,便產生了興趣,"樂"了便從情感上喜歡,由淺層的喜歡日漸發展到深度的"愛"。

(4)在老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始終處於學習情境中,思維性大大調動起來。因勢利導,據圖觀察分析,通過過程講述讓學生總結歸納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染色單體、DNA變化規律。及時表揚肯定,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

(5)回顧過程,從四個方面範圍、時期、特點、結果,讓學生看書歸納總結減數分裂的概念。

(6)最後,利用教學軟體把精子形成過程完整看一遍。讓學生確物質是運動、變化、發展的唯物主義思想。(展示)。對過程形成直觀化的感性認識,加深記憶。

總之,從概念入手,以過程為主線,重點突出變化規律,最終讓學生把知識形成網路。

三.小結:

減數第一次分裂六個字概括:聯會、分離、減半。減數第二次分裂 四個字概括:分裂、等數。簡單明瞭,記憶深刻。

四.結束語:

生殖細胞除精子外還有卵細胞,卵細胞的形成也經過減數分裂,它的形成過程與精子的形成有和不同?我們下一節介紹,請同學們預習。

 五.習題設計

為使知識得到反饋鞏固,設定由易到難三種梯度題。填充題、選擇題和簡答題。(略)其中簡答題部分,此題選出的目的是

1、強調聯會、四分體,聯會是四分體的前提和染色體數目減半的基礎。

2、有絲分裂中沒有的現象。

3、書中同源染色體概念由此提出。

(六)時間分配

導言2分鐘,新知識傳授25分鐘,練習10分鐘,總結2分鐘,佈置作業和結束語1分鐘。

(七)板書設計(教學課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絡非常緊密;也為今後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瞭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並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係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於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採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於引言:

俗語匯入建立輕鬆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並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麼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於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採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國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麼現象?為什麼?液麵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於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麼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麼?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麼物質?為什麼?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麼現象?

最後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麼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並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絡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麼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麼?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絡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例項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並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單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於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判斷、辯認活動中培養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絡,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瞭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並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採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採取一下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後,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儘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徵》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麼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徵,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物件。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佔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徵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七年級新生,他們還不懂什麼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國小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徵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採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徵,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於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匯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後排列名次。這種匯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七年級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然後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後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於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鍊,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徵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於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徵,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麼?這些都說明了什麼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鬆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後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麼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麼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後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遊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麼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慾望。最後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麼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於傳授知識,而在於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麼樣的,學生並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後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裡,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麼?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麼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撥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麼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後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徵,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麼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徵有什麼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後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徵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徵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高中生物說課稿7

一、教材分析

(一)課題

新陳代謝與酶

(二)課型

探索性實驗課

(三)教材內容及位置

現行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三章第一節45~48頁

(四)課時安排

本節重點是理解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酶的概念是與酶的發現史聯絡起來的,可採用講述法。酶的特性是通過探索性實驗實驗四、實驗五,然後引導學生討論和總結得出。

根據教參,講述和實驗約2課時。如果將兩節課分開,不利於整體教學,因此,我計劃用兩節連堂課在實驗室內完成該節全部教學目標。

(五)編排意圖

教材緒論說新陳代謝是生物體進行一切生命活動的基礎,新陳代謝是生物體內全部有序的化學反應的總稱。既然是化學反應,就有催化劑。教材根據學生認知特點,通過探索性實驗得出結論,以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實際操作能力,也是讓學生知道實驗是生物學的學習研究和實踐中不可缺少的。

(六)前後聯絡

學生在國中階段已學習過多種消化酶在食物的化學性消化的作用且做了“觀察唾液粉酶對澱粉的消化作用”實驗。本節從酶的發現史入手,簡單介紹過程,總結得出酶的概念,再通過實驗得出酶的特性,為後面進一步學習其它生命現象奠定基礎。

(七)教學目標

1、酶的發現(A:知道)2、酶的概念(C:理解)

3、酶的特性(C:理解)

①實驗五: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特定化學反應的方法

b、探索澱粉酶是否只能催化特定的化學反應

②實驗四:

a、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效率的方法

b、探索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的高低

以上目標是按《大綱》要求確定的。

(八)教學重點

1、酶的概念

2、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和需要適宜條件的特點

實驗教學是訓練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故本節的能力培養與知識教學同等重要,同為重點。

(九)教學難點

組織和引導學生完成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的實驗。

(十)教學關鍵

正確的認識來源於正確的認識方法和過程,對本節內容,學生知識的獲取來源於正確的實驗操作而總結的結論,故應規範學生的實驗操作程式,引導學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是本節關鍵所在。

二、學情分析

(一)現有基礎

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習《生物》時,本應有多個實驗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但由於我市具體條件限制,許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尤其是生物學科基礎差,前後聯絡不強,加之高中教材前面才安排了“三個實驗”,給本實驗操作有一定難度。

(二)學習動力

高中學生正處青春期,好奇心強,加之才開始接觸生物實驗不久,所以學生對實驗教學喜而不厭,興趣是動力的源泉,又可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生物學科的積極性。

(三)學習能力習慣

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和其它條件限制,學生習慣於偏重書本知識的理解記憶和習題解答,而不注重實際操作的訓練。這種狀況短時間內還無法糾正,學生往往抽象思維能力強,實驗技能差,實驗時習慣於得出“先入為主”的結論,達不到探索性實驗的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須在實際課教法上採取相應措施。

三、課前準備

(一)實驗分組

宜將操作能力強與書本知識掌握較好的學生合理搭配;選擇實驗能力較強、組織紀律性較好的學生擔任組長,以帶動各組實驗取得好的效果。

(二)器材準備

1、實驗器材:

新鮮的質量分數為20%的肝臟研磨液,體積分數為3%過氧化氫2溶液,質量分數為3.5%的氯化鐵溶液,質量分數為2%的新鮮澱粉酶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可溶性澱粉溶液,質量分數為3%的蔗糖溶液,斐林試劑(實驗現配),熱水。

2、其它器材:

試管、量筒、燒杯、試管架、溫度計、石棉網、三角架、酒精燈、火柴、衛生香等。

以上均可由實驗員準備。

(三)預試實驗

教師必須先做預試實驗,可驗證或修正實驗步驟等,使實驗的關鍵和難點能心中有數,以便調控實際教學程式。

四、教法分析

(一)講述法

通過教師的語言闡述,讓學生知道一些有關本節內容無法驗證的知識,也便於激發學生的思維,在實驗探究中集中注意力,得出正確結論。

(二)實驗法與演示法

實驗法與演示法是生物直觀教學的重要方法。實驗法使學生手腦並用,從感性材料獲得感性認識,從現象中總結出結論,同時培養基本操作技能。在實驗中,老師演示方法步驟的關鍵和難點是必不可少的。故兩種方法是本節課聯絡的主要教學方法。

(三)發現法與對比法

探索性實驗要求課前不必預習,以避免“先入為主”,通過教師指導、設問;學生自己操作、探究,在實驗中發現現象。同時,對實驗前後的認識和現象進行對比,再進一步分析實驗結果,總結歸納,得出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從而培養基礎技能和訓練思維能力,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目的。

五、學法指導

(一)強調規範操作

規範的實驗操作具有科學性強、效率高、目標一致,節省材料等特點,故應提倡並強化操作程式,糾正錯誤的操作習慣,提高實驗效果,以達到實驗教學目標,提高學生實驗能力。

(二)指導觀察

觀察是學生獲取實驗現象的重要環節,指導學生觀察要具體、細緻,且忌目無重點。

(三)引導討論、歸納

要引導學生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適當地分析、討論、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六、教學程式

在本節教學中,教師先用講述法學習酶的定義,再用實驗法探究得出酶的特性。對酶特性部分,教師講解宜少而精,大量時間應由學生操作,教師巡迴指導,突出教師的主導與學生的主體地位。本節是實驗四與實驗五同時進行,所以,進行實驗時宜採用分段式,即講解一段,學生獨立操作一段,學生總結出結論後再進行下一個實驗。具體如下:

強調幾點:教學與實驗一併進行,要遵守組織紀律,一切聽從指揮。

(一)組織講解酶的發現

1、酶的發現史

2、酶的概念

(二)組織教學酶的特性

1、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過氧化氫酶、Fe3+均可催化H2O2分解為H2O和O2

②簡析目的要求:學會探究酶催化效率方法,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催化效率高低。

③演示規範操作:按預先標明的步驟規範演示,注意只演示步驟,不說明結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加入過氧化氫酶液和FeCl3液後,應立即用手指堵住管口,並立即觀察實驗現象。

②向試管內液麵上方放入快要熄滅的衛生香時,動作要快,但不要插入到氣泡中,以免使衛生香潮溼而熄滅。

③過氧化氫溶液有一定的腐蝕作用,應提醒學生注意,加藥品時切勿濺到面板上。如果濺到上面,應立即用清水沖洗掉。

④當分別向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已知數量的Fe3+和過氧化氫酶分子後,哪個試管產生的氣泡快、多?(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⑤哪個試管內反應產生的氣體能使熄滅的衛生香猛烈地復燃?(加過氧化氫酶的試管)

⑥試管中產生的氣體各是什麼?(均為氧氣)

(3)引導總結得出結論

根據實驗現象,引導學生得出酶的特性之——高效性

2、實驗五:

(1)統一講解和演示

①簡析實驗原理:澱粉和蔗糖都是非還原性糖,它們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均能生成還原性糖。還原性糖能夠與斐林試劑發生反應生成磚紅色氧化亞銅沉澱,用澱粉酶分別催化澱粉溶液和蔗糖溶液,再用斐林試劑鑑定有無還原性糖。

②淺析目的要求:初步學會探索酶催化作用特定的化學反應,探索澱粉酶是否催化這兩種化學反應。

③演示實驗操作

(2)學生操作實驗,教師巡迴指導。

指導要點及設問

①製備的可溶性澱粉必須完全冷卻後才能使用,如果溫度過高,會破壞澱粉酶的活性。

②注意兩支試管應放在水溫為60℃左右,低於50℃或高於75℃,會降低化學反應速度。

③如果加蔗糖的試管也出現磚紅色沉澱,要指導分析原因:

a、蔗糖液放置時間過長,蔗糖被微生物分解成還原性糖,影響實驗結果

b、試管未洗乾淨也會影響

c、蔗糖本身不純淨

④指導學生正確使用酒精燈,杜絕隨意用火。

⑤在實驗過程中,兩支試管的顏色發生怎樣的變化?

加入澱粉的試管:淺藍色→棕色→磚紅色

加入蔗糖的試管:淺藍色不發生變化

⑥保溫5分鐘的目的是什麼?(保證有足夠條件供酶分解)

(3)討論總結

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確:澱粉酶只催化澱粉水解,對蔗糖不起催化作用,從而得出酶只有專一性,也推匯出酶的多樣性特徵。

(三)課堂小結

1、通過講述法和實驗法探索,得出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酶具有高效性、專一性、多樣性特徵,酶的催化效率需適宜的外界條件。

2、糾正實驗課中學生的不正確操作。

(四)練習設計

1、本節練習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回答在教學程式中的設問,讓學生邊觀察邊回答。

2、各小節實驗的總結提問。

3、課後練習

①完成實驗報告冊上的練習,落實基礎。

②完成一個探索性實驗:酶的活性受溫度和PH值的影響。

七、板書設計

正板書(大黑板)

新陳代謝與酶

1、酶的發現史:1773年斯帕蘭札尼實→1836年施旺→1926年薩姆納→1980年切赫

2、酶的意義:酶是活細胞產生的一類具有生物催化作用的有機物

3、酶的特性:

(1)高效性:無機催化劑的107~1013倍。

(2)專一性:一種酶只能催化某一種或某一類化合物的反應

注:由於酶的專一性,反應也如此複雜,酶具有多樣性

(3)酶需要適宜的條件

適宜的溫度:38℃左右催化率最高

適宜的PH:絕大多數酶在PH=7的環境催化效率最高

小黑板板書

實驗四: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

實驗五:探索澱粉酶對澱粉和蔗糖的作用

高中生物說課稿8

說課是集體備課的進一步發展,也是為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接下來要給大家分享的是高中生物人教版說課稿,歡迎大家的借鑑閱讀!

一、說教學理念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高中生物課程將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使學生掌握社會生活、生產實踐中所需要的生物科學知識,努力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相關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本著體現這一教學理念的思想,這節課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身心特點,設計教學活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併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華的舞臺。利用多媒體的簡潔性、動態性,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創設問題情境,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變靜態微觀知識為鮮活有趣的巨集觀再現,降低難度,縮短時間,讓學生通過學習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求知的心理。

二、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的礦質營養》是人教版教材高二生物必修本第三單元第五節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習了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和光合作用的基礎上向學生介紹了植物的礦質元素及礦質元素的吸收過程,反映了《新大綱》在設計教材順序時以人為本,從學生實際出發的思想,關注了學生的思維和學生德育的培養。

本節內容前與根尖的結構、水分代謝、光合作用,細胞膜的結構與功能等內容相聯絡,後與呼吸作用相關聯,具有顯著的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

同時,這節內容所介紹的實驗方案,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本節內容,還為將來學生設計實驗做好鋪墊,為此,我用創設情景的方法,讓學生面對相關現象,進行分析和設計,觀察想象並得出結論,培養學生的學科思維習慣。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以及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二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瞭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係。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絡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2能力目標

(1)、通過對水培法培養植物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學習方法,養成科學探究的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2)、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係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水分和礦質元素吸收過程的比較,學習用對比分析的方法去研究事物的本質,不斷提高綜合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在介紹植物必需元素的種類、分析影響礦質離子吸收的環境因素的教學中,聯絡合理施肥、無土栽培技術、中耕鬆土等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2)、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識。

 四、說教學的重、難點

根據高二新課程標準,在理解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明確什麼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及其種類是本節的教學重點之一。根對礦質元素的吸收和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既是本節課的重點又是難點。學生雖然已經學習了有關元素的知識,但只是在認知水平上,不能進行系統的分類,並且潛意識裡總有水和鹽相伴而行的觀點,認為是水把鹽帶進去的,這就為理解“相對獨立”的觀點設起障礙,所以我把“對水的吸收和礦質元素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作為本節課重點和難點。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五、說教法

我們都知道生物是一門培養人的實踐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我們在以師生既為主體,又為客體的原則下,展現獲取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方法的思維過程。

考慮到我校高二年級學生的現狀,我主要採取學生活動的教學方法,讓學生真正的參與活動,而且在活動中得到認識和體驗,產生踐行的願望。培養學生將課堂教學和自己的行動結合起來,充分引導學生全面的看待發生在身邊的現象,發展思辯能力,注重學生的心理狀況。

當然教師自身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充分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並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絡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同時也體現了課改的精神。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活動探究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3、集體討論法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由於本節內容與社會現實生活的關係比較密切,學生已經具有了直觀的感受,可以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並思考,並例舉生產實踐上存在的一些有關的現象,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討論,然後進行歸納總結,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有利於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對本節知識的認知更清晰、更深刻。

六、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下面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七、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重點、難點引入新課時宜採用實驗方法匯入新課,通過實驗現象巧設懸念,突出重點。教學中首先從一個實驗觀察引入,請學生觀察用土壤浸出液和蒸餾水培養的植物,問:“它們在長勢上有什麼區別”,“為什麼土壤浸出液中的植物長得好?”引出植物要生長得好需要吸收土壤中的礦質元素,從而提出課題。這樣匯入能造成學生急切期待解釋現象的心理,從而對學生產生極大的誘惑力,創造學習新知的良好氛圍和激發探求知識的渴望,從而把學生的注意力遷移到教學目標的實施上來,使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很快調節到最佳狀態,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堅實基礎。可以說,精心設計好導言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2、講授新課:(30分鐘)

2.1介紹灰分元素,由此引入礦質元素,使學生了解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

2.2科學家們通過溶液培養法研究得到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種類。這段內容的處理,我採用請學生設計實驗找出植物生活所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通過啟發引導,設計實驗方案,並通過學生互相評價,教師評價,逐漸形成較為成熟合理的實驗設計,教師藉機引匯出對照實驗應注意的問題(對照的思想和實驗條件的控制等)。告訴學生科學家就是通過這種方法,即溶液培養法找到植物必需礦質元素的。

2.3根吸收礦質元素過程

植物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是主動運輸的過程,這一概念的建立在科學史上走過一段彎路。人類最初對這個問題的認識是錯誤的,後來經過分析大量的實驗事實才認識到:“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主動運輸的過程”。處理這段教材時,我先請學生提出猜想,“礦質元素是如何進到根細胞內部的?你能提出你的猜想嗎?”學生往往會提出一個錯誤的猜想,即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隨著水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一)。”同時,有的學生會根據前面章節所學過的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認為:“礦質元素離子是通過主動運輸的方式進入根細胞內部的(假設二)”。

教師提供資料(二組實驗事實),引導學生分析,共同否定了假設一,這段討論設計的目的在於,潛移默化地告訴學生人們認識問題的本質不是一個簡單的過程,會有一些錯誤的認識,但是科學本身具有自我更正的特性。

請學生分小組討論如何證明假設二,即科學的結論不能僅從理論到理論,一個假說要成為理論,一定要有充足的實驗證據。在這裡請學生提出證明假設二的研究思路,希望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讓學生初步瞭解探究實驗的一般步驟,並在教師提示下,能夠提出問題和假設。

最後通過CAI課件的演示,把微觀粒子的運動形象化,直觀化,增強了礦質元素離子吸收的動感。使學生理解主動運輸是根尖細胞吸收礦質離子的主要形式。而主動運輸需要消耗能量,能量來自呼吸作用,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有溫度和根系通氣狀況等,最後得出結論:凡是影響呼吸作用的因素都會影響根細胞吸收礦質離子。這與生產實踐很貼近,應充分挖掘學生的生活實踐經驗。

2.4植物對離子的選擇吸收

把蕃茄和水稻實驗前和實驗後Ca和Si濃度繪製成影象,用投影片展示給學生,引導學生對比分析,得出蕃茄吸收Ca多,吸收Si少;水稻吸收Si多,吸收Ca少。提問:為什麼植物對離子的吸收具有選擇性?學生通過吸收過程的學習知道吸收的第二步是主動運輸,主動運輸需要載體。因此,吸收什麼樣的礦質元素離子與根細胞膜上載體的種類有關。吸收離子的數量與載體的多少有關。

2.5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請學生自己看書,總結出離子在植物體內的三種存在形式及能否被再度利用。通過學生間的討論,補充、修正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6介紹無土栽培,引導學生分析無土栽培的好處及在我國發展的前景。通過聯絡生活實際,滲透科學、技術、社會相關聯的思想,激發並培養學生熱愛生物科學的情感興趣。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課堂小結,可以把課堂傳授的知識儘快地轉化為學生的素質;簡單扼要的課堂小結,可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理論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並且逐漸地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個性。

4、板書設計

我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板書設計,還及時地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於學生能夠理解掌握。

板書:

5、佈置作業。

針對高二年級學生素質的差異,我進行了分層訓練,這樣做既可以使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拔尖和“減負”的目的。

最後來談談這節課的教學評價

八、說教學評價

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是教師瞭解教學過程、調控教學行為的重要手段。評價的目的不僅在於評定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是在於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發現教學中的缺陷,為改進教學提供依據。這節課採用的評價方式有以下幾種:

1、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學生對創設問題的討論、回答,對學生進行直觀性評價。

2、 在學生完成比較表格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動態評價,鼓勵學生轉變學習方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3、 通過練習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進行課堂終端量化。根據習題正確率,進行目標達成度的評價,反饋這節課的目標達成情況,從而調整下一節課的內容(如課前複習的側重點)及課後作業的佈置(加強目標達成較弱環節的習題練習)。

4、 通過研究性活動,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綜合評價,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9

一、說教材。

本章是高中生物必修3的第五章,前面一章是《種群和群落》,是這一章的學習基礎。平時學生也接觸一些人工生態系統如城市生態系統、農田生態系統、果園生態系統等,所以本章的學習過程既是對已有經驗進行解釋的過程,又是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建構新概念的過程。

二、說教學目標。

本節內容既要在原有經驗基礎上覆習鞏固,又要建構新概念,且提高學生建構概念模型的能力。所以確定目標是:

1. 明確什麼是生態系統。

2. 討論某一生態系統的結構。

3. 城市建構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型。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建構模型的抽象思維能力要求教高,但又是提高學生概括能力,培養整體觀點的好方法、途徑。所以本節重點和難點是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分析、理解。

四、說教學方法。

問題--à學習--à嘗試--à討論--à修正--à完成構建

生態系統結構模型的建立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因此採用上述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過程。

1.引入:複習種群、群落,引出生態系統概念、建立三者關係的模型。

2.生態系統的結構:

①列表分析圖5-1的各成分的聯絡、區別

②建立生態系統成分的四者相互聯絡的模型。

3.食物鏈、食物網。

學生分析,並交流數食物鏈的方法。

重點是方法的建立,最後教師指出注意事項,如

① 三級消費者與第三 營養級的區別。

② 食物鏈中起點是生產者,重點是不被捕食的消費者。

③ 生物的種間關係會重疊,如既是捕食又是競爭。

④ 一種生物可能佔多個營養級等等。

作業:創新p132 研討二 表、圖的總結

p135 7、8 p136 3

既複習知識,又鞏固模型建立的能力培養。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減數分裂》這一課題是在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一節的第二部分。這部分內容不僅是第三章的重點內容,也是整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它以學過的細胞學知識、染色體知識、有絲分裂知識、生殖種類知識為基礎。通過學習, 使學生全面認識細胞分裂的種類、實質和意義,為後面學習遺傳和變異,生物的進化奠定細胞學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減數分裂的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理解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

2、能力目標:通過觀察減數分裂過程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培養學生識圖、 繪圖能力以及比較分析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加深對事物自身變化規律性的認識,培養對立統一和發展變化的觀點。

三、教學重點、難點以及確定的依據

1、教學重點:減數分裂概念和過程。這是生殖細胞形成的基礎,又是遺傳和變異和細胞學基礎。

2、教學難點:同源染色體、四分體的概念以及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其中染色體行為的變化規律既是難點又是重點。初學者對此缺乏感性認識,較難抓住本質。

四、教材處理

根據教材的重難點、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多媒體課件傳遞資訊量有的特點,這部分內容我安排2個課時。第一課時學習減數分裂概念和精子的形成過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第二課時學習卵細胞的開成過程,減數分裂和有絲分裂異同點的比較。這裡主要說明第一課時的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

五、教學方法和手段

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形象生動的教學氛圍,同時應用講述法、談話法、比較法、指導讀書法等,引導學生思考一系列問題,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總結的能力。

六、具體的教學過程

分為二部分

第一部分:導言

首先以問題引入,引發思考(1)什麼是有性生殖?(2)其主要方式是什麼?回答之後,演示卵式生殖過程即受精作用,提醒學生注意受精卵中的染色體組成,為進一步觀察受精卵中染色體的特點,又設計動畫模擬精卵的結合過程。這樣,學生從畫面上能清楚看出,受精卵中的染色體一半來自精子,一半來自卵細胞,並且每兩條染色體大小、形態相似,由此引出同源染色體概念。為進一步說明同源染色體特點,插人類體細胞的染色體圖,最後得出完整概念。同源染色體是本課題的關鍵點和切入點,在教學安排上,將同源染色體概念提前講述,為的是分散難點,為後面講述聯會和四分體奠定基礎。

由於精子、卵細胞的染色體都只有受精卵即體細胞一半,自然引出問題精子和卵細胞怎樣產生?先請學生討論,能否以有絲分裂方式產生?之後引出減數分裂概念。並展示學習這一概念應注意的幾個問題,包括:減數分裂自然想了解減數分裂的具體發生過程,進入第二部分,以精子的形成過程為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第二部分:精子的形成過程

首先以指導讀書法,讓學生帶著幾個思考題進行讀書學習。思考內容包括:"精子在哪裡形成?精子形成過程中各階段細胞名稱是什麼?什麼是聯會、四分體?’減數’發生在什麼時期?"為講述方便,也為了後面能說明染色體分離的隨機性,細胞中的染色體以4條表示.同時,為防止學生眼花繚亂,分散了注意力,整個分裂過程先逐圖出現。

講述精原細胞時,除指出它來自精巢,還應點明它的染色體數就是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時,強調染色體在這一時期複製,也就是要說明,聯會時期,每條染色體已含有兩條染色單體,只是由於這一時期染色體呈染色質狀態,所以看不出來,這樣可以避免學生錯誤以為複製是在四分體時期進行。四分體時期,除強調概念處,為避免個別學生錯誤地將整個細胞中的4條染色體當作一個四分體,先提問:圖中有幾個四分體?再將其中一個四分體作閃爍處理以加深印象最後還要對四分體作個總結,指出:四分體個數就是同源染色體對數。這樣處理,較好地突破?"四分體"這一教學難點。分裂後期,先顯示一種同源染色體分離情況,形成兩個子細胞,接著讓學生討論同源染色體能否有另一種的分離情況?討論之後在後期又出現另一種分離圖,由此說明:染色體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源染色體移向哪一極是隨機的即不同對染色體之間可能自由組合。為後面學習遺傳學的"分離規律和自由組合規律"奠定細胞學基礎。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與有絲分裂相似,學生容易掌握,但也要強調兩點?"分裂"和"等數"。"分裂"即著絲點分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等數"即染色體數目不再減半。至於減數第二次分裂的過程,尤其突出有絲分裂後期與減數第二次分裂後期圖的比較,使學生通過畫面,清楚地看出二者的不同,即"是否含有同源染色體"的問題,進一步說明了減數分裂的本質。接著,全屏展示減數分裂的全過程,目的有兩個,一是總結減數分裂的實質,二是利用板書複習各分裂時期細胞的名稱。板書如下:

&nb

sp;精子的形成:

精原細胞 初級精母細胞 次級精母細胞 精子細胞 精子

(複製) (減數第一次分裂)(減數第二次分裂)(變形)

2n 2n n n n

在上面學習的基礎上,為使學生更好地掌握染色體行為變化,播放精子形式的的連續動畫過程。

最後,總結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的意義,先讓學生討論,教師再作補充,這樣既使學生理解其意義,而且培養了歸納總結的能力。最後指出這些也正是有性生殖的意義,從而既聯絡了上節課內容,又使本節課內容前後呼應。

為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設計了兩道課堂練習題,第一道題考查學生對染色體數目變化規律性的掌握情況,第二道題考查學生對同源染色體、四分體概念的掌握情況,通過兩道練習題,及時反饋教學效果。

實踐證明,在教學中能否引導學生進入一種最佳的學習情境是教學成敗的關鍵。講授減數分裂這部分內容,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而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可以把複雜的問題具體化,把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動中有靜,靜中有動,給學生創設了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一、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生物必修模組三,第5章第1節。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態系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的生態系統型別、結構、能量流動、物質迴圈、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巨集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五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型別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併為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迴圈的物質基礎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二、說教學目標

鑑於對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據新課標對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要求及本課 特點,我在知識、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確立了具體的目標,同時突出重點。

1知識目標:

(1)能夠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

(2).理解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環環相扣、鏈鏈相交”的複雜網路體系。

2能力目標:

(1)概括生態系統成分,講解各成分之間的聯絡與制約關係,發展學生的思維遷移能力。

(2)學會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關係,從而建立食物鏈、營養級和食物網的概念。進而培養學生的運算能力和思維能力。

(3)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當系統執行發生 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培養學生耐心細緻的觀察能力和識圖 能力。

3情感目標:

通過帶領學生做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模擬遊戲,培養學生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 生態系統的成分。 (2)食物鏈和食物網。

教學難點 (1)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 (2)初級消費者和次級消費者的概念。 (3)第一營養級、第二營養級等概念。

四、教學方法

教學重點的落實方案: 1、利用身邊的場景匯入法。 2、課件展示的直觀教學法。 3、聯絡實際的談話法。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1、學生模擬實驗法。2、討論教學法。3、圖形直觀 教學難點的突破策略 教學法。

五、學生學習方法

1、構建發現式學習方法。 2、指導學生思維遷移。 3、聯絡實際法。

六、教學過程

(一)場景匯入

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與本節課的內容就是大家身邊最熟悉的環境和生物, 我們有著聯絡,本著注重與現實生活中的聯絡的指導思想,所以我在這裡用學 生熟悉的場景引入,提高學生的興趣。

(投影打出一幅美麗的池塘照片)

教師:同學們這塊池塘漂亮嗎?參天的大樹,枝葉間透過的陽光,平坦的草坪, 池塘中魚兒在歡快地游泳,微風吹過,樹葉沙沙作響,蟲鳴鳥唱,此起彼伏。

(二)講授新課

學習生態結構的首要問題要知道生態系統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組成的。所以, 有關生態系統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個生態系統中的個生物的成分就是學生在本節課首先要掌握的知識點。針對以上知識點,我設計了以下一些問題,讓學生來討論,並得出答案。

觀察生態系統成分。(教師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調動其積極 性。)

教師:這應該可以算是一個小型的池塘生態系統了,1.在這個生態系統有哪 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 2.能否說出這些生物在這個生態系統中所扮演的角 色?3.各生物之間有無聯絡?有怎樣的聯絡?

由於這是學生常見的景觀,所以學生只要認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有動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很多非生物的成分在其中。

學生通過討論,生態系統的成分分為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 和分解者。 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 指綠色植物。 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非生物的能量--太陽能和非生物的物質--二氧化碳 和水合成儲存能量的有機物。正是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才為一切消費者和分解者的生存提供了物質和能量,才為生態系統的穩定奠定了基礎,所以把綠色植物稱為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生態系統中的各種動物也不能製造有機物,它必須利用現成的有機物,直接或間接地以綠色植物製造的有機物為食。所以, 我們稱這些動物為消費者。分解者是一些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它們將有機物 分解成簡單的無機物,歸還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

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尤其是對於消費者的等級問題如何區分,一直以來都有學生分不清,因此我設計了幾個問題,以進一步對重難點進行突破:

教師:(問題思考與討論)

1、“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中提到的“物質”除了包括水分、空氣、無 機鹽等無機物以外,是否還包括有機物呢?

2、 請說明一下作為消費者的生物有多少種,它們的等級是否相同?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型別?

3、分解者主要指哪些生物?其同化作用的方式屬於那種型別?

4、所有的植物都是生產者嗎?

學生思考並討論得出結論:生產者是能以簡單的無機物製造有機物的自養型生物,主要是指綠色植物,還有硫細菌、鐵細菌、硝化細菌等化能合成作用的生物。是生態系統的主要成分,在生態系統中占主導地位。消費者在生態系統中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對植物的傳粉受精、種子傳播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消費者不同,它們的等級也不同。依據消費者直接或間接利用綠色植物製造的 有機物的次序,將其分為:

A、初級消費者:直接以綠色植物為食的植食性動物。如:浮游動物,蝗蟲 等。

B、次級消費者:以植食性動物為食的小型肉食性動物稱。如:蛙、食蟲鳥 等。

C、三級消費者:以次級消費者為食的大型肉食性動物。如:食肉魚類,蛇、 鷹等。此外,一些植物如菟絲子、豬籠草也是消費者。老師總結概括,學生應 用解釋實際問題: 經過以上的教學過程,我已經解決了什麼是生態系統的問題,但是這裡還有一個難題沒有解決,就是學生在分析生態系統的時候,總是把生產者,消費者, 分解者三者分開來考慮,但是在考察的時候,但是在考察的時候,要求學生能夠熟練的應用三者之間的關係,去解決實際問題。我選用了兩張照片的對比讓學生討論。

一張是公園的魚池,還有一張是農田的魚池,比較一下有何不同?這兩個都是同樣的池塘生態系統,為什麼會造成這麼大的差異呢?你是否可以解釋其中的原因?

(通過學生討論,從生態系統的生物成分來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之間是相互依存的關係。無論哪種生物都不是孤立於生態系統中,它需要其它生物的幫助,同時它們也需要自己的幫助。一個生態系統要穩定平衡的發展,生產 者、消費者、分解者必須是緊密聯絡,缺一不可的。)

老師:既然三者之間緊密聯絡,下面我們就來學習有何聯絡。(學習食物鏈和 食物網) 食物鏈:生物之間由於食物關係而形成的一種聯絡。營養級: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

在講訴此處知識點時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圖視講解法,打出一張生物之間的關係圖,然後講解。但這種講法平鋪直敘,沒有給學生多少的思考空間, 此處有幾個知識點都是本節課的重點與難 課的重點與難:食物網與食物鏈是下一節學習能量的流動和物質的迴圈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同時研究生態的流動和物質的迴圈的基礎,後面的很多內容都是由此貫穿的`;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當系統執行發生障礙時, 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佔據。學會分析 這種聯絡是本節課的最大難點。因此如何使學生領悟生物的相互關係, 我在這個地方設計了一個模擬遊戲:

選 8 位同學上來扮演圖中的 8 種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麼?

2.所處的營養級是幾級?

3.如果把遊戲中的鳥拿出來,臺上的同學是否還可以都在上面麼?

如果是把蟲拿掉呢?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4.這個模擬場景中一共有幾條食物鏈?最長的和最短的分別是哪條?有何特點?

學生討論,教師點撥:在某種生態系統中,分析與判斷因某種生物減少或增多時其他生物的變動情況,主要依據該生物在食物鏈或食物網中的具體位置關係 來分析判斷。

(1)處於第一營養級的生物減少,其它生物都將減少;

(2) 天敵一方減少, 則被捕食者數量因此會先迅速增加後減少, 最後趨於穩定;

(3) 處於中間營養級的生物減少, 另一種生物的變化情況視具體的食物鏈確定。 經實驗討論最終得出以下結論:

1.每條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終點是不被其他動物所食的動物。

2.生產者總是為第一營養級。

3.各種生物所處的營養級並不是一成不變的。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裡埋下伏筆: 此外,為下節課鋪墊,在這裡埋下伏筆:

4.一條食物鏈中的營養級一般不超過五個。

5.分解者不屬於任何一個營養級。

( 三)教師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生態系統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 消費者、分解者,以及營養結構包括食物鏈和食物網等。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以營養為紐帶,把生物和非生物緊密地結合起來,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礦物質從綠色植物到草食動物,然後到肉食動物,都是通 過食物鏈進行的。各種型別的生態系統中,它們的營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態系統的物質總是處於經常不斷的迴圈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營養級之間進 行流通。因此,食物鏈和食物網即生態系統的營養結構是生態系統最重要的結 構特徵。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一、說教材

《細胞的衰老和凋亡》是必修1第6章第3節的內容,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探討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係”。學生熟悉的是個體的衰老,而對於看不見的細胞的衰老卻知之甚少。細胞衰老有哪些表現呢?細胞衰老的原因是什麼?細胞都要經歷出生、生長、成熟、繁殖、衰老、死亡的過程,細胞的凋亡與死亡有什麼關係?這一連串的問題構成了本節內容的主線。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能對細胞的整個生命過程有完整的認識。同時細胞衰亡機制的研究與生物科技的發展息息相關。對細胞衰亡知識的學習,有助於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說學情

在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細胞的增殖和分化,知道細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和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而且細胞的衰老和凋亡與壽命息息相關,學生比較感興趣,這都為本節課教學的順利展開奠定基礎。但是個體衰老與細胞衰老的關係以及細胞凋亡和壞死的區別,學生並不是很清楚,這都需要教師聯絡生活實際,啟發學生,糾正學生的認知誤區。

三、說教學目標

1.概述細胞衰老的特徵;探討細胞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簡述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別。

2.培養聯絡實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關注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和生活狀況;通過有關衰老問題的討論,樹立科學的發展觀。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於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為探討細胞衰老和凋亡與人體健康的關係。由於學生對於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判斷易混淆,因此教學難點為對細胞凋亡和細胞壞死的區別。

五、說教法學法

運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等方法開展教學,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六、說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上課伊始,我會提問學生:在家裡大家注意觀察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身體和行為上具有一些不同於年輕人的特徵,試舉例說明。針對學生的回答,我將追問:為什麼會出現這些特徵?引導學生從老年人的器官老化分析出老年人的組織細胞衰老、死亡,從而引出課題——細胞的衰老和凋亡。通過聯絡生活匯入的方式,有利於學生在生活與生物之間構建聯絡,發現生物來源於生物,提高學習的興趣。

2.新課展開

本節課包含三部分內容。

第一部分是: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係。

首先聯絡生活實際,提問如下問題:(1)大家都處於青少年階段,在我們體內有沒有細胞衰老、死亡呢?你能舉例說明嗎?(2)每一器官內都有細胞不斷衰老、死亡,那怎麼辦?(3)老年人的器官、組織、細胞在老化,有沒有新細胞產生呢?能舉例說明嗎?(4)由以上分析你能看出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有什麼關係?單細胞生物和多細胞生物一樣嗎?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開展交流,我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補充講解,從而讓學生明確個體衰老和細胞衰老的關係。

第二部分是:細胞衰老。

首先,我將講解細胞衰老的含義,即細胞衰老過程是細胞內的生理狀態和化學反應發生複雜變化的過程,最終表現為細胞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發生一系列的變化。之後設疑:為什麼形容老人會用“乾癟的老人”?老年人為何出現“記憶力減退,行動遲緩”的現象?老年人的頭髮為何會變白?

組織學生交流討論,並結合教材進行歸納總結出細胞衰老的特徵。即:水分減少,代謝減緩;有些酶活性降低;色素沉積;呼吸速率減慢;膜通透性改變。

之後繼續追問:是什麼原因導致細胞的衰老呢?讓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瞭解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我將用多媒體進行直觀呈現,輔助學生理解相關學說。

第三部分:細胞凋亡及細胞壞死。

我將通過課件展示人的胚胎髮育過程中尾的消失,蝌蚪尾的消失,以及胎兒手發育的過程中五個手指的分開的例項。通過例項引出細胞凋亡的概念,之後我將給學生講解為什麼叫細胞程式設計性死亡,然後組織學生從個體發育和組織細胞更新與機體的功能區分析討論細胞凋亡對生物體有什麼意義,最後強調細胞凋亡與細胞壞死的區別。

最後,師生共同探討一個與細胞衰老有關的社會問題——人口的老齡化問題,即教材的“資料蒐集和分析”。首先提問:很多已開發國家的人口甚至出現了負增長,主要原因是什麼?引導學生從老年人的比例去討論分析,從而引出“老齡化社會”的概念,之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長輩,讓大家說一說他們的生活能力怎麼樣?在生活中,我們在公共場所遇到老年人應該怎麼做?從而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

通過與學生學習經驗和生活經驗的聯絡,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學生設計的具有思考性和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內容,總結問題,也充分體現了新課標理念中的“倡導探究性學習”的觀點。

3.小結作業

為幫助學生形成對本節課的整體認識,本節課採取學生總結的形式,歸納本節重點知識,我會針對教學難點、易錯點進行重申,保障學習效果。關於作業,佈置學生課外到有關部門蒐集資料,分析本地區的老年人的人口特點,並在市政建設方面給他們提出一些有利於老年人生活的建議。這一活動,旨在引起學生對老年人的關心,對人口老齡化給家庭、社會和國家以及老年人自身帶來的一系列新問題的思考,滲透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下是本節課的板書設計,旨在幫助學生提煉學習的重點。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節課位於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二節,其所有的知識點在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層次全部為A。

作用:學習本課有利於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生物體生命活動週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徵。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①被子植物種子的形成(A:知道)

②種子的萌發過程(A:知道)

③植株生長和發育的過程(A:知道)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以及進行知識遷移和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觀點,理論聯絡實際。

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根據教學大綱及新課標,體現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實施研究性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新教材中要使學生“具有利用課本以外的圖文資料和其他資訊資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識面,知識遷移等要求。由於本課引入了一個學生實驗,所以在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種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以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主要依據新教材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同時結合學生情況(如:原有的知識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知識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學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遷移應用。由於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較欠缺,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對於這些重難點的解決方法,我主要設計利用多途徑,多維度及反覆多次地強調講授,結合實物觀察、實驗操作,學生閱讀歸納,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學方法及手段

為了實現以教師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問題教學法等方法,並滲透語言、心理暗示,引導鼓勵;通過把實驗帶入課堂,開展研究性的創新教學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資訊科技——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展現出生物學特有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法指導

針對學生原有對植物個體發育過程,特別是種子的形成過程的生活常識,實施相應的教學創新,使學生將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融會貫通,通過自主實驗觀察法、圖文相互轉換法、閱讀分析歸納法等方法,使學生從“一知半解”的常識上升到熟練掌握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從機械地接受知識到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從“學會”變為“會學”,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併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學程式

(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玉米種子和花生種子;雙面刀片、放大鏡;多媒體教學課件。

(二)匯入:

通過幻燈片展示一組生物圖片:藍鯨、恐龍,磷蝦、蒼蠅,巨杉,小草。通過直觀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發學生興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儘管在形態大小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從而引入個體發育的概念。通過直觀教學引入,學生較容易接受。

(三)探究新知:

這部分我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1)被子植物種子型別及結構

通過直觀觀察、實驗操作,結合多媒體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種子結構圖片,進行實物觀察,加深印象,為後面學習胚和胚乳的發育及單子葉有胚乳,雙子葉無胚乳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提問被子植物種子型別及結構,讓學生總結實驗觀察,鍛鍊表達歸納能力。

2)種子的形成

①胚的發育

②胚乳的發育

通過問題:被子植物的種子從何而來?其各部分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種子的形成,並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108~109種子形成的相關內容,聯絡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結構,及雙受精過程,結合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進行思考和主動獲取知識,再通過提問學生歸納種子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①胚的發育②胚乳的發育,並糾正指導其歸納知識點。此處利用問題教學法有利於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歸納能力,並有助於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實物觀察、學生閱讀、圖片展示、提問及問題教學等多維度教學,突破難點。

3)種子的萌發

用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被子植物種子的成熟,伴隨著果實的成熟。我們收穫了果實,會怎麼做呢?”

學生反饋:我們把果實吃了,然後再把種子種下去。

利用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引入種子的萌發。然後通過幻燈片動態展示種子的萌發及胚的各部分結構的發育,並強調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的能量分別由胚乳和子葉提供。再次區別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差異。

4)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髮育的圖片動態展示,講述植株的生長髮育階段需經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階段。最後提問學生,歸納總結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

5)以知識框架(即板書)的形式作為小結,再次複習鞏固本節內容及重點,從而使學生掌握重點,理解難點。

使用多媒體逐步展示作引導,學生回憶並回答,有利於學生加深教學知識中重、難點的印象。

(四)練習反饋

通過設定知識性和開放性的練習作檢測,充分調動學生,及時鞏固課堂學習,提高效率;使課本知識得以延伸,運用知識遷移,再次反覆地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當場完成並評講),從而達到抓重點,破難點的效果。

(五)佈置作業:

除課後複習題、練習冊外,精選具有針對性的補充練習,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六)教學預期: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定位在將學生生活經驗中對種子及種子形成的認識與科學實踐和知識掌握進行融會貫通。重難點的突破方面,我通過多途徑,多維度及反覆多次地強調講授,使學生充分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如:使用幻燈片展示單子葉(玉米)和雙子葉植物(花生)的種子結構解剖圖,並讓學生進行實物解剖觀察;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圖片、學生閱讀歸納,提問講授及板書,小結複習、課堂練習題目的設定、作業鞏固)利用動手實驗,觀察花生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閱讀歸納種子的形成,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從而也達到了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通過以上的課程設計,可以達到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第三節《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說課稿

各位老師,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本節課是新課程教材第四章內容,知識雖然抽象但是並不難掌握,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更進一步的提高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解讀圖表資料的能力。

對於本節課,我將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方法、教學過程、反饋練習、總結反思”這樣六個方面進行剖析。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物質跨膜運輸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節的內容,本模組第3章已經介紹了細胞膜的化學組成和細胞膜結構以及大致的功能,本節著重介紹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離子進出細胞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通過對幾種跨膜運輸方式的探究,並運用數學座標圖來表達三種方式的規律和特徵,可以培養學生對圖表資料的解讀能力,即資訊解讀和知識遷移轉化的能力。這部分內容和前面所學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運輸"有關聯的地方,同時又是對生物膜具有流動性的一個很好的佐證。對學生理解細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統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的具體內容,結合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徵和現有的知識水平,擬定了下列幾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a.能舉例說明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型別及特點。

b.正確解讀座標資料圖表。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本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特點不太明顯,主要強調積極思考,主動自覺。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教學難點:主動運輸

4. 課時安排:1課時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物件是高一的學生,在國中階段,學生對物質交換有了很膚淺的瞭解,通過前幾章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細胞膜的結構,水分子跨膜運輸例項的基礎,掌握了蛋白質多樣性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並且還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思維的目的性,連續性和邏輯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獨立思考,對生活現象提出疑問,並通過多種途徑找出解決的辦法。同時經過前階段的新課程學習,他們具備了群體討論,並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論依據的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教師的引導。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三、教學方法

根據上述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本節採用以下的教法和學法突破教學重難點:

教法:本節課的教學採用教師主導,學生自主,合作和交流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總體思路為:展示現象→ 提出問題→ 解釋原理 →總結概念,使學生綜合運用到課程標準所提到的“觀察,描述,比較,概括,分析,解讀圖表”等技能,並配以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法::主動運輸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要掌握好這點,必須運用對比的方式進行學習,通過觀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找出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主要區別來掌握該難點。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回顧

複習細胞膜的成分和結構,讓學生對基礎內容進行復習,為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創設情景匯入新課

利用“問題探討”,用多媒體展示,提出問題:⑴什麼樣的分子能夠通過?什麼樣的分子不能通過?⑵葡萄糖不能通過該膜,但是小腸上皮細胞能大量吸收葡萄糖,如何解釋 ⑶觀察此圖,聯絡已有知識,你還能提出其他問題嗎?能不能對所提出的問題作出嘗試性的回答 引導學生觀察,並歸納出答案。

教學說明:設立問題情景,創設物質跨膜運輸的思維平臺,為學生的有效發散思維提供背景,培養學生的主動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突破難點做鋪墊,激發學生學習激情。

(三)幾種物質運輸方式

1、小分子和離子的跨膜運輸

(1)多媒體展示擴散現象,引出物質運輸的兩種方式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概念,讓學生分析水分子進入細胞的原因和方式,是不是和上述擴散相似,總結出自由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自由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自由擴散的特點。

教學說明:該部分內容簡單,通過多媒體展示,使抽象內容形象化,便於學生理解。

(2)進一步提出問題:葡萄糖不能通過人工合成的脂質雙分子層,但對於細胞來說,葡萄糖又是必需的,它是怎樣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激情,讓學生嘗試作出解釋,再指出載體蛋白的作用,總結出協助擴散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協助擴散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協助擴散的特點。

提出問題進行小結:①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需要消耗能量嗎 ②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有什麼相同點 有什麼不同點 ③自由擴散與協助擴散為什麼被稱為被動運輸

組織學生思考和討論,得出答案。

(3)多媒體展示物質逆濃度跨膜運輸的現象,並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提出問題:為什麼這些物質可以逆濃度梯度運輸。並利用舉出生活例子 上下坡運東西來解釋主動運輸需要能量,總結主動運輸的概念,多媒體動畫展示主動運輸的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得出主動運輸的特點。

提出問題:這些物質進出死細胞還能進行主動運輸嗎 主動運輸對於生命現象有什麼重要意義?學生總結和講述補充得出主動運輸的意義。

為了使抽象內容具體化,上述過程中模擬現實生活中的三個常見現象,通過三個動畫的展示,運用類比的方法,使學生對三種運輸方式的認識更加直觀化。

教學說明:該部分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通過圖形展示引出問題,並層層深入,展示出物質運輸的幾種方式,動畫展示更加具體和形象化,同時,組織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探討,既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激情,深入開發了學生比較,概括和分析能力,又增進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氣氛。

(4)提出問題,講練結合:練習1看圖回答,引導學生理解主動運輸和被動運輸的不同點,識別主動運輸;練習2通過對典型座標圖所呈現的曲線理解細胞對某物的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速度隨細胞外濃度的改變而變化的規律,從不同角度加深對三種運輸方式的理解。組織學生分析,反饋和糾正。

提出問題:三種運輸方式有哪些異同 組織學生分析填表,反饋和糾正。

教學說明:本環節鞏固理論知識是對課本知識擴充套件和對重點,難點內容的深入理解和總結,只有理解了三種運輸方式的異同,才能完成本環節教學任務,既突顯書本知識,又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提高學生解讀圖表的能力和抽象化思維能力的形成。

2、大分子的運輸

引導學生回憶免疫系統吞噬大分子異物的過程,得出胞吞現象,提出問題:那大家知道白血球是如何吃掉病菌的嗎 顯示有關動畫、圖片。

強調:胞吞和胞吐作用都需要能量

提出問題:胞吞和胞吐體現了細胞膜結構的特點是什麼 與書本前面知識相聯絡。

(四)技能訓練

指導學生就《技能訓練》部分進行討論。

五、反饋練習

1、教師小結幾種運輸方式,特別是自由擴散,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的特點

2、隨堂訓練(課堂練習)

本部分習題,針對物質跨膜運輸方式的特點和不同而設計,讓學生思考完成具有針對性的練習,進行知識鞏固和教學效果反饋,及時糾正錯誤的理解和片面的認識。

六、總結反思

本節課比較符合新課標的理念,改變了以往填鴨式的教法,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這部分內容本身並不難,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相對輕鬆,但是如果不把新舊知識進行整合,在解題的時候還是存在一定困難。在分組討論中,雖然學生的回答不一定完整,但還是從多角度對學生給予積極的肯定,從而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在教學節奏的把握上,由於學生討論和交流比較花費時間,容易出現前緊後鬆或是前鬆後緊的情況,因此在時間上應當注意控制。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於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徵,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麼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於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採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後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匯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岩石以及空氣,那麼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麼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瞭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裝置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複製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裡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麼?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含有什麼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麼?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麼(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

5、佈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徵及其認知規律,採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於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