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我們贏了》說課稿

才智咖 人氣:2.74W

教材分析:

國小數學二年級上冊《我們贏了》說課稿

《我們贏了》是新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北師大版)“時、分、秒”的內容,從內容編排上看是按照:“認識鐘面時刻”、“體驗時分秒長短”、 “實踐應用”來安排的。本節課“我們贏了”第一節課,主要是讓學生認識鐘面上的幾時幾分,知道1時=60分。它承前啟後,在學生初步認識鐘錶上的整點、半點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鐘錶上的時、分。也是學生後兩節課學習的基礎,也是三年級進一步學習12時和24時兩種記時法的基礎。整個教材的編排特點如下。

(1)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密切聯絡生活實際認識鐘錶 。如 教材通過情景圖“我們贏了”,2001年7月13日晚上10時零8分“北京申奧成功”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引導學生認識鐘面。(2)注重讓學生感受1分、1秒、1時的實際意義。如教材專門設一節“一分能幹什麼”。通過數心跳、讀書、寫字、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分、秒有多長。(3)聯絡生活實際,在活動中體會經過時間,培養時間觀念。如密切聯絡學生的生活實際,利用學校生活天天使用的“作息時間表”初步地計算經過時間(整時或半時)。教材的編排能調動學生主動求知的積極性,為學生提供了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認識鐘面,認識時、分,並初步瞭解它們之間的關係。會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2)用豐富的實踐活動,使學生真真正正體會到珍惜時間的重要性,培養了學生處處留心觀察生活的良好習慣。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責任感。從目的要求上看是讓學生在實際情景中認識時分秒,體會時分秒的實際意義。掌握時分秒之間的關係,能夠準確讀出鐘面上的時刻,能根據鐘面說出經過的時間。

教學重點:

認識時、分,會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課前準備:

課件;大鐘面模型,時鐘。

鐘面模型; 預習“關於鐘面,你知道了什麼?”

學生背景:

執教者參加縣學科帶頭人展示課活動,在永春縣四所不同國小的二年級執教了《我們贏了》這課。從教以來,執教者一直擔任國小數學教學工作,勇於大膽改革課堂教學,通過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平常的教學工作中,注重讓學生主動探究、動手實踐、自主建構,經常把課上得 “新”“趣”、“活”,深受學生歡迎。

1號班級是永春縣實驗國小,地處城鄉結合部,全班50人,本地居民家庭的佔50%,幹部家庭的佔10%左右,40%是鄰鎮石鼓農村家庭的孩子。2號班級是

在一年級時,學生已通過學習,知道鐘面有12大格,也學會認讀、認寫整時或半時。二年級的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和教材的編排特點決定了這節課的設計必須從學生實踐活動入手,藉助具體地操作,讓學生建立正確的時分概念,正確認、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教學片斷:

一、熟悉生動 引發共鳴

1、在1號班級教學

師:同學們請看螢幕。(播放申奧成功慶祝視訊)誰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平靜):我看到了申奧成功,人們在歡呼。

師:舉辦奧運會,這是中國人民的夢想,這是中華民族百年的`期盼。2001年7月13日晚10時08分,這是一個重大歷史時刻,我們贏得了2008奧運會的主辦權。也就在去年2008年8月8日8時我們成功舉辦了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也開得很圓滿。世界震驚了,中國強大了,(板書課題:我們贏了)讓我們充滿自豪地說:我們贏了。

生語氣平靜跟讀“我們贏了”

師:是呀。時鐘為我們記錄下許許多多重要時刻,是我們生活的好朋友。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時鐘的有關知識

(補充課題:——認識鐘面及表示的時間。)

2、在2號班級教學

播放“神州七號發射”片斷。

師:同學們請看螢幕。誰來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

生1:神舟七號飛船發射取得成功!

生2:我知道神舟七號飛船是2008年9月25日9時10分成功發射。

生3:神舟七號飛船宇航員是……

師:太空行走,這是中國人民的夢想,這是中華民族百年的期盼。在2008我們國家還發生了哪些大事?

生1:2008年8月8日8時我們成功舉辦了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也開得很圓滿。

生2:5月12 日2時28分,四川汶川發生特大地震,

師:是呀。時鐘為我們記錄下許許多多重要時刻,是我們生活的好朋友。今天我們要繼續學習時鐘的有關知識——認識鐘面及表示的時間

師:現在是幾時?(8:25)小朋友在上課,老師正在給小朋友講述“神州七號”成功發射的故事呢。……

《數學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活動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環境”。只有創設學生熟悉的、生動的情景,學生才能老師、與同學產生認知共鳴,學生才能大膽地、滔滔不絕,源源不斷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與其他人積極交流、互動。

《我們贏了》(北師大版國小數學第三冊)主題圖是北京2001年申辦奧委會成功的慶祝場面,可對於2009年的二年級學生,當時他們才一兩歲,陌生而遙遠。教學時,我與時俱進,把它更新為2008年的神州七號發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產生了很好的效果。學生看著動態的畫面,神州七號發射、著陸、宇航員出艙行走等各個重要情景,彷彿就發生在他們眼前,他們感到既熟悉又親切,興奮不已,引起他們強烈的共鳴。再聯絡北京奧運會、汶川地震,師生交流順暢,互動熱烈。這個過程中,學生充分感受到了時間與現代科學、現代生活的密切聯絡,為我國在航天事業、體育事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取得抗震救災的偉大勝利而自豪,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濃濃的愛國情感。同時利用神州七號各個時間段有效複習了時間的認讀、書寫,順理成章喚起舊知(4:30和9時剛過)的回憶,引入新知(精確認讀發射時間9:10和著陸時間5:37等幾時幾分)的學習,取得一石二鳥的作用。

二、問題引領 充分互動

A、 指名說:從鐘面你看到了什麼?

師: “從鐘面你看到了什麼?”誰願意與大家分享?

生1:鐘面上有12個大格,有12個數字。

師:引導學生以12為起點,一格格數到12格。(在大鐘面模型貼上小圓點)

生2:鐘面上有60個小格。

師:引導學生以12為起點,一小格一小格數到8小格。停下追問:數到這裡(數字3、4、5、——12)是幾個小格?怎麼算得這麼快?(5的口訣)(用紅筆在大鐘面模型邊寫5、10、15、-——60)

課件:時針走到這是幾時?(5、10、2、過9、快7時)小結 :時針走過幾就是幾時。

B、通過看一看、撥一撥,你發現了什麼?

師:請同學們拿出鐘錶,動手撥一撥,讓時鐘走過一小時。觀察時針、分針怎麼走?指名說。

生3:時針和分針同時走,時針走得慢,分針走得快。往右繞圓圈走(這也叫順時針方向)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是呀它們同時起步,同時停下,表示的時間是相同的,只是時針走得慢,分針走得快。

生4:分針走一小格是1分。

師:如果走一大格是幾分(5分)走一圈呢?(60分)。

師生邊撥時鐘,邊數數到60。

課件:分針走到這是幾分?(08、20、45、30、23、04分)

小結:分針走過幾個小格就是幾分

生5:時針走一大格是1時。

生6: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

板書:1時=60分

課件再演示一遍。

問題是互動的橋樑。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更講究加強交流、互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提出來的讓互動不斷深入、不斷髮展的問題,必須有針對性地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即實際起點上,而不是邏輯起點上。因為當今社會資訊傳播高速發展,學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實際起點遠遠高於邏輯起點。只有問題切入學生的思維最近發展區,才能打破課堂的沉悶和焦慮,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讓學生在一種愉悅和亢奮的狀態中主動學習,促進課堂有效的交流,充分的互動,最終實現有效的教學。

第一個問題“從鐘面你看到了什麼?”這問題直觀形象、實物(時針、分針、鈔針、大格、小格、數字)真實地擺在學生的面前,看見什麼就說什麼。第二個問題:你發現了什麼?引導學生挖掘隱藏在鐘面上的其他祕密,即規律性的東西,如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時針走一大格是一時,把學生感性的初淺的物性的認識進行數學化與內化為學生的知識。“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更是從動態上才能觀察到的,需要學生綜合運用看、撥、想等視覺、空間想象、分析推理思維得出的較深層次的東西,需要學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螺旋上升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地與老師、與其他學生及教學資源(時鐘)產生充分的互動。

三、賞識鼓勵 啟用思維

師:為什麼在9時08分中間要寫個 “0”?

驍陽:以前學過9時寫作9:00,所以9時08分中間要寫個“0”寫作9:08。

師:哇,你才讀二年級就懂得聯絡學過的知識來推理,真了不起!

師把期盼的眼光投向其他同學。

奕楨:我知道啦,是驍陽提醒了我。10分以下的都要添0,補夠兩位數。

師:比如說——

生齊:9時01分、9時02分直到9時09分。

這樣,在老師的賞識下,學生不再是被動的知識接受者,而是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學會思考,學會學習的主體,把要我學習的要求變為我要學習的需要,學生思維活躍,大開智慧之門在新課程的課堂上,教師應成為學生學習中真正的賞識者。教師不能忽略課堂中的每一件“小事”。 一個溫柔的笑臉,一聲親切的問候,一句溫馨的鼓勵與祝福,飽含濃濃的人文關懷,讓學生親近,讓他們歡欣鼓舞;對學生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要進行鼓勵和表揚,讓他們感覺到老師的肯定和讚賞,共同創造一個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更加信心百倍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從而保證課堂上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師生和課程資源有效的互動。

教師要教師要成為每一個學生的賞識者,既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又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積極表現,更要關注和賞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運用方法的優良行為,引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學習。

總之,有效互動就是在一定的組織形式下,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等各要素之間產生的一種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用學生思維,體現學生生命活力的課堂教學行為。教育家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的教育活動起源於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更強調在人的交往中學習,強調在教學活動中讓課堂真正地“互動”起來,既有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更有師生與所有教育資源之間的互動。“互動”教學是一個動態的、不斷髮展的過程,充滿了意外和精彩,是學生獲得知識經驗,開啟心智著名,提高能力、發展情感的平臺。有效的互動是課堂有效教學特點之一。

在新課程中,通過廣泛交流、充分的互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從而促進課堂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第三部分:存在問題及啟示

課堂教學中,教學與學生的交流大部分藉助於語言。語言是師生互動交流的一個重要橋樑,所以老師注意教學語言,字斟句酌,做到通俗易懂,用詞用語準確無誤。

首先把數學語言通俗化,比如說“請你觀察鐘面,認讀出這個時刻”要讓學生明白“觀察”就是“仔細看”,“認讀”就是 “看清楚並說出來”。否則對低年級出學生,特別是農村的低年級學生,他們聽不懂你在說什麼,就談不上與你交流、互動。

其次,注意數學語言與日常生活用語的區別與聯絡,及時替學生揭開它們之間的“窗戶紙”。俗語說,“捅破不值錢”。例如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幾“點”幾分就是數學學習中的幾“時”幾分;“幾個字”的 “字”就是鐘面上的“大格”,所以分針走一個“字”是一個大格就是5分。“分鐘”一般只說“分”等等。只有及時勾通了它們之間的聯絡,才能掃除師生交流的障礙,更好地推動教學的順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