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彈奏如何聽

才智咖 人氣:1.75W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鋼琴演奏應該如何聽,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啟示,謝謝您的閱讀!

鋼琴彈奏如何聽

 一、“聽”——是傳統,不是技術

每每跟專家們暢聊鋼琴演奏之道,大多會談到很多技術環節和琴童現狀。但是,這一次,石叔誠卻開門見山地說到了中西聽覺上的文化差異。 一般而言,鋼琴大家在教學培訓中發現鋼琴學生演奏中的問題時,大多會不斷強調如何在彈奏中鑑別聲音好壞的重要性。但是,石叔誠最終卻將這種鋼琴彈奏中“出聲兒”質量不高的根源,歸結到了“文化差異”。

“中國鋼琴界從來就不缺技術好的演奏家。比如,現在在歐美學鋼琴的那些孩子,技術都很好。但是,為什麼基數如此龐大的的鋼琴學子中沒有出來幾個頂級大師呢?其實,我們根本就不缺乏技術,缺乏的是文化。看一看,歐美國家有多少個廣播電臺是古典音樂臺?有多少電視訊道是在播放古典音樂?再回頭看看中國,我們有多少電視臺和廣播電臺是在播放古典音樂?聲音的文化,不是技術,而是傳統!”

 二、“聽”——中西文化差異

石叔誠坦言,他最近一直在寫書。“我寫書的中心主題,就是‘聽’。”

石叔誠認為,從傳統文化的角度來講,相對於西方人,中國人對聲音的鑑別和要求是很低的。“看一看電視片《舌尖上的中國》,你可以感受到中國在味覺方面的審美要求,達到了一個什麼樣的極致。也就是說,中國人對舌頭上的感知需求遠遠超過耳朵。這也就是說,中國的文化,從從根子上講,是一種實用文化。中國人講實惠,什麼最實惠?當然是吃!”

但凡有過出國經歷的人,都會對歐洲國家安靜、和諧、整潔的周邊環境,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無論是在酒吧,還是在餐廳,人人都可以在這樣的場合中,找到寧靜、和諧的休閒之地。然而,對比一下中國的餐廳——喧鬧、吵雜、無序,是大多數國人甚至外國人,對中國餐廳最直觀的印象。 西方人,特別是有面包、香腸、啤酒就足夠德國人,對於‘味覺’的要求甚至可以用‘傻’字來形容。但是,德國人對於聽覺的要求卻很高。即便不是搞專業音樂的德國人,對聲音、對音樂的要求也非常高。中國人的聽覺跟德國人的味覺一樣“傻”。中國人對好的聲音不追求,對壞的聲音不排斥。”

石叔誠認為,中國人對於聽覺方面的.“傻”的程度非常驚人:“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你買一部國產手機,那些手機裡的鈴聲,難聽得甚至都無法忍受。國產手機有可能硬體質量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整體出來的聲音,都特別差。你拿國產手機裡的鈴聲設定跟美國的蘋果這樣的手機鈴聲相比較,一出聲兒,就知道差別了。幾乎所有中國國產手機的鈴聲都讓人無法容忍。同樣,你到國內各類公共場合,很多人根本對環境音樂沒有任何要求。那些餐廳、商場等公共場所的僱員,甚至都不知道如何去用好聽的音樂來留住客戶。整個社會對聲音的那種麻木感,讓人難以置信。國產電視機可能很注重外觀和螢幕的設計,可是國產電視機的聲音,絕對沒有辦法跟外國電視產品的聲音質量相媲美。”

三、“聽”——節奏感上的差異

難道說,鋼琴演奏整體實力的提升,僅僅是“聽覺”上的提升? 協和的聲音,是美好的音色和有序的節奏。石叔誠認為,鋼琴演奏從本質上講,不僅是對彈奏技術的要求,更是對聽賞審美概念的要求。整體而言,中國人對聲音好壞的辨別麻木,對節奏的辨別也很滯後。

“節奏感不好,還體現在體育方面:足球不行、籃球不行。但凡是合作方面的體育專案,一定都是協調感差,一團遭亂。德國人沒有很多最棒的球星,可是人家的足球隊是頂尖的;德國的獨奏家不算是全球最棒的,但是人家的樂隊一定都是最一流的。這就是因為他們對於聲音和節奏那種近乎苛刻的要求。如果中國人通過音樂的整體培養,對協和性和節奏感的感知提高了,估計我們的交通秩序也會改善,足球隊的水準也會提高。如果各行各業都有節奏感,估計我們的生存環境也就和諧了。”

四、“彈”——擰巴的概念

從學琴入門的指導開始,很多教師就沒有從正確的“聽”和“發聲”起步,所以造成了現在整體鋼琴教學基礎環節薄弱的現狀。

“我去地方上培訓課,很多老師從來沒有問過我有關鋼琴如何‘發聲’的問題。他們關注的大多是手指該不該抬高,手腕怎麼做等問題。這些基礎教學的老師,教給學生的全是這些技術,卻從來沒有對“聽”有任何要求。試想一下,每一個生命來到世間,甚至還在孃胎裡的時候,我們最早的感知是什麼?是‘聽’!小孩學鋼琴最早對鋼琴的興趣,也是從‘聽’到鋼琴有趣的聲音開始。因為有趣,他們才會爬到鋼琴上找鋼琴的發聲。我們家的孩子,對音樂產生興趣,都是從‘聽’開始。但是,自從這些孩子學了鋼琴之後,為什麼又不喜歡學了呢?那就是因為老師教的方法,根本就不再注重‘聽’了,而是全部教‘聽’以外的那些東西。完全把‘聽’給拋棄,就走到了音樂的反面。”

TAGS:鋼琴 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