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員要替客戶著想

才智咖 人氣:2.8W

替別人著想就是替自己著想

銷售員要替客戶著想

能否“替別人著想”,經常體現在日常生活的細微之處。馬路上有一塊石頭,肯替別人著想的人,就會隨手將它拿到一邊,免得行人被絆,或汽車碰到時傷人。進出玻璃彈簧門,在推門之後,看看後面有無人跟進,如有,則擋一擋門,免得後來人被撞。坐電梯時,擋住門,等等後上的人……這些都是舉手之勞的小事,但往往從這些小事中,能看出你是否肯替別人著想。

美國著名的舞蹈家鄧肯有一段話說得十分深刻:“一個被人稱為自私自利的人,並非只因為他尋找自己的利益,而在於他經常忽視別人的利益。”一個人人品的高下或者是否真正為別人著想,經常可以從一些不經意的小事看出。

“給予,永遠比拿愉快。”這是高爾基奮鬥一生的經驗之談。他的話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奉獻就是幸福。

馬克思從小就立下巨集志,不倦地學習、工作,終於創立了馬克思主義,為無產階級革命指明瞭方向。但他為了“奉獻”,付出了多大的代價!他一生貧苦,為了買稿紙竟得當掉外衣,七個孩子因沒有錢治病競死了四個。多麼慷慨的奉獻!但他感到的不是哀怨,而是無比的自豪:“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我們就不會為它的重負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所作的犧牲。那時,我們感到的將不是一點點自私可憐的快樂,我們的幸福將屬於千千萬萬的人。”

奉獻,為什麼感到幸福?我們知道,幸福不僅表現於物欲的滿足,更主要的應是精神上的愉悅。無論馬克思還是張海迪,他們的奉獻都是為了絕大多數人的幸福。因為,他們看見或聽見自己的奉獻將給他們所深愛的人們帶來美好的物質和精神的享受,因此他們的努力勞動有了成效,他們也因得到了熱情承認而得到了滿足,產生了幸福感。

對幸福的感覺不同以及幸福觀不同,這是由迥異的人生觀所決定的。個人主義者總是認為索取就是幸福;其實,只有為他人著想,像蜜蜂和黃牛一樣辛勤勞作,才能真正體會到奉獻的幸福。

明朝的呂坤把“肯替別人著想”視為“第一等學問”,是因為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不是懂得一些所謂的為人處世的技巧、竅門就能做到的。這是真品行、真性情,是任何技巧都代替不了的。有錢人會善心大發,捐一所大樓或一筆鉅款;政客會蹲下身子,去親吻一個貧窮的孩子。但他們是真正在“替別人著想”,還是在“表演”?明眼人是會看得出來的。

“肯替別人著想”,它就是毛澤東倡導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從血管出來的都是血。”一個有著高尚品質的人,總會在與人交往中,體現出他處處“肯替別人著想”的細心、耐心、關心、愛心和尊重。

一個富翁憂心忡忡地來到教堂祈禱之後,去請教牧師。“我雖然有了金錢,但我感覺並不幸福,我甚至不知道我應該用我的金錢做些什麼?它能買來歡樂和幸福嗎?”牧師讓他站在窗前,看外面的街上,問他看到了什麼,富翁說:“來來往往的人群,多麼美妙啊!”牧師又把一面很大的鏡子放在他面前,問他看到了什麼,他說:“我看到了我自己,我很沉悶。”牧師道:“是啊,窗戶和鏡子都是玻璃製作的,不同的是鏡子上鍍了一層銀粉。單純的玻璃讓你看到了別人,也看到了美麗的世界,沒有什麼阻攔你的視線;而鍍上銀粉的玻璃只能你看到你自己,是金錢阻攔了你心靈的眼睛,你守著你的財富,像守著一個封閉的世界。”富翁得到了啟示,就儘可能地去資助那些困難的人,把自己的仁愛帶給他人,而得到幫助的人則用無盡的感激和祝福報答他。富翁從中不斷地得到歡樂,心情也變得開朗了。

銷售員在取得驕人業績的同時,被他服務的那些客戶也從中達到並滿足了自己的需求,所以銷售員與客戶永遠都是雙贏的。滿足了客戶的利益,也就滿足了銷售員的成就之感。

還有下面一則小故事。男孩與樹一起度過了一個歡樂的童年。他在樹上盪鞦韆,上樹摘果子,在樹蔭下睡覺,樹也很留戀那些快樂無憂的時光。小男孩逐漸一天天長大了,他與樹在一起的時間變得越來越少了,因為要生活就必須想辦法去賺錢。於是樹就對他說:“拿我的果子去賣吧。”他把果子賣掉了,樹感到很快樂,因為它為男孩做了事。又是很長一段時間,小男孩已經長成了年輕人,很久沒有回來了,樹感到心裡空蕩蕩的。有一次,樹看見年輕人走過來,就向他微笑著說:“來啊,讓我們一起玩吧!”但是年輕人已經長大了,他要到外面去闖世界了,他不願固守在這裡,他要離開眼前的一切。樹很理解他,就毫不猶豫地說:“把我砍下來吧,拿我的樹幹去造一艘船,你就可以到達你的目的地了。”年輕人就把樹砍了下來,做了一艘船到外面去闖世界了。夏去冬來,時光一年年過去了。無數個寒冷和寂寞的夜晚,樹都在默默地等待,最後,那人終於回來了。但他已經滿頭白髮,年老和疲憊使他不能再玩耍了,也不能賺錢或出海航行了。樹說:“我還是一個不錯的樹樁,你何不坐下來休息一會兒呢?”他果然坐下來了,樹又是滿心歡喜。

原來,奉獻也是一種快樂啊!

一個成功的銷售員應時時把客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替客戶著想實際上也是在替自己著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