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才智咖 人氣:1W

 一、心理健康的含義

評價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國內外不少專家都有過對心理健康的含義研究的論述。傅連 璋強調健康的含義應包括以下因素:身體各部分發育正常,功能 健康,沒有疾病;體質堅強,對疾病有高度的抵制力,並能刻苦 耐勞,擔負各種艱鉅繁重的任務,經受各種自然環境的考驗;精 力充沛,能經常保持有較高的效率;意志堅定,情緒正常,精神

愉快。1946 年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 WFMH )從四個方面對心 理健康進行界定:身體、智力、情緒十分協調;適應環境,人際 交往中彼此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中,能充分發揮自己

的能力,過有效率的生活。1989 年( WHO )將健康定義為:身 體健康;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良好;道德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和密特爾曼提出的被認為是經典 的標準

充分的自我安全感;能充分了解自己,並能恰當估計自己的 能力;生活理想切合現實;與現實環境能保持良好的接觸;能保 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善於從經驗中學習;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 系;能適度地宣洩情緒和控制情緒;在符合團體要求的前提下, 能做有限度的個人發揮;在不違反社會規範的前提下,能適當滿 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二)馬建青主編的《心理衛生學》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 智力正常;善於協調與控制情緒,心境良好;具有較強的意 志品質;人際關係和諧;能夠適應和改造現實環境;保持人格的 完整與健康;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徵。 (三)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綜合國內外學者的見解,根據大學生這一特殊群體的年齡特 徵、心理特徵和社會角色特徵,可以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 一般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1 智力正常

智力正常是大學學習、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條件,是大學生勝 任學習任務、適應周圍環境變化需要的心理保證,因此是大學生 心理健康的首要標準。智力是指一個人認識能力與活動能力所達 到的水平,是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維力、想象力與注意力等 多種能力的綜合體,包括從經驗中學習或推理的能力、獲得和保 持知識的能力、迅速而又成功地對新情境做出反應的能力、運用 推理有效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一般來說,經過大學聯考選拔的大學 生的智力是正常的,因而衡量大學生的智力關鍵在於看大學生的 智力是否正常、充分地發揮了效能。大學生充分發揮智力效能的 標準是:有強烈的求知慾和濃厚的探索興趣;智力結構中各要素在其認識和實踐活動中能積極協調地參與並正常地發揮作用,樂 於學習;能適應時代要求,具有快速加工、處理、整合知識資訊 的能力,並且有利用知識進行創新的能力。 21 情緒穩定、樂觀

情緒健康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因為情緒變化 在心理變化中起著核心作用,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 心理健康的人,其情緒應該是基本穩定、樂觀、表現適度,能較 好的駕馭自己的情緒、情感。具體地說,情緒是由適當的原因引 起的;情緒的作用時間隨著客觀情況變化而轉移。情緒表現穩 定,心情愉快、開朗、豁達、充滿朝氣是心理健康的標誌。 31 意志健全

意志是人在完成一種有目標的活動時所進行的選擇、決定於 執行的心理過程。意志健全者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頑強性和 自制力等方面都表現出較高的水平。心理健康的大學生,其行動 具有自覺性與果斷性,對自己的行動目的有正確的認識,能主動 支配自己的行動去達到行動的目標;有學習、工作與生活的理 想,並且能夠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從實際出發制訂可行的人生目 標,並腳踏實地地去實現這些目標,在困難和挫折面前能採取合 理的反應方式,運用切實有效的方法解決所遇到的問題;能遵守 社會規範,在行動中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言行等。 41 人格完整

人格在心理學上指個體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徵的總和。人格完 整就是指有健全統一的人格,即個人的所說、所想、所做都是協 調一致的。大學生人格完整的主要標誌如下:

        (1)人格結構的各要素完整統一;

(2)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不產生自我統一性混亂;

(3)以積極進取的人生觀作為人格的核心,並以此為中心把 自己的需要、願望、目標和行為統一起來。 51 自我意識明確,並能悅納自己

自我意識是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心理健康的人,對自 己的認識與評價往往比較接近實際,既能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優 點,也能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的弱點,對自己的優點感 到欣慰,併產生相應的自尊感,但對弱點也不妄自菲薄、不自 卑、不自暴自棄。心理健康的人不僅有自知之明,而且有良好的 自我感覺,在認識與評價自己的過程中,會產生一種積極愉快的 情緒體驗,能夠從心理上悅納自。 61 人際關係良好

人際關係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係。人總是處在一定的社會關係中, 大學生同樣離不開人際關係。和諧的人際關係既是大學

生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途徑。 大學生人際關係的和諧表現為:樂於與人交往,既有穩定而廣泛 的人際關係,又有知心朋友;在交往中保持獨立而完整的人格, 有自知之明,不卑不亢;能客觀評價他人和自己,善於取人之長 補己之短;寬以待人,樂於助人;積極的交往態度多於消極的態度;交往動機端正。

 71 適應能力強

較強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特徵,不能有效處理與周 圍現實環境的關係是導致心理障礙的重要原因。心理健康的大學 生能和社會保持良好的接觸,對社會現狀有較清楚正確的認識, 思想和行動上都能跟得上時代的步伐,與社會的要求相符合。當 發現自己的需要和願望與社會發生矛盾時,能迅速進行自我調 節,以求與社會協調一致,而不是逃避現實,更不是妄自尊大, 一意孤行,與社會需要背道而馳。 81 心理行為符合大學生的年齡特徵

大學生具有與其年齡和角色相應的心理行為特徵。若一個大 學生經常嚴重地偏離這些心理特徵,則有可能是心理異常的表 現。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應該是精力充沛、勤學好問、反應敏捷、 喜歡探索,過於老成、過於幼稚、過於依賴都是心理不健康的 表現。

三、心理健康的判別、理解和運用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心理健康標準只是一種相對的衡量尺 度,所以在理解和運用時應注意:

 第一,判斷一個人的心理健康狀況,不能簡單地根據一時一 事下結論。心理健康是較長一段時間內持續的心理狀態,一個人 偶爾出現一些不健康的心理行為,並非意味著這人就是心理不健 康。任何人在外界環境的改變下,都可能產生心理波動,因此我 們不能簡單地給自己或他人下心理不健康的結論。

 第二,心理健康狀態不是靜態的、固定不變的,而是動態

的、發展變化的。一個處在成長過程中的人其心理既可以從不健 康轉變為健康,也可以反之。隨著人的成長、經驗的積累、年齡 職業的變動、環境的改變等因素的變化,其心理健康狀況必然會 有所變動。

 第三,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可分為不同等級,從健康到不健

康、心理問題到心理疾病並不是涇渭分明的兩種狀態,而是一種 雙向漸進的連續狀態。

第四,心理健康標準只是一種理想的參照系,它既為人們提 供判別心理是否健康的標準,也指明瞭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努力 方向。在多數情況下,我們運用訓練健康標準自測時,都會發現 自己和理想標準有一定差距,雖然在一定限度內都屬於正常,但 是正是正常範圍內的一定差距的測試結果,卻為測試者提供了自 身心理髮展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