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分析是如何治療的?

才智咖 人氣:8.15K

一個人的心理疾病的產生是由他的利比多和他的攻擊性投注和投注方向出現問題而產生的。

心理疾病是如何產生、分析是如何治療的?

比如說在母親缺乏或者母親的迴應不恰當的情況下,這個人的利比多和攻擊性投注就會出現問題。

母親迴應不恰當會出現兩種情況:

一、投注到替代母親的物體上,變成戀物癖。

二、投注到自己,產生病理性的自戀。

如果一個孩子不能像媽媽投注的話,這本身就是創傷了。然後可能我們會為這個孩子找一個客體:例如奶奶。假如奶奶能夠給他恰當的迴應的話,這個人的人格發展也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關鍵是要看替代母親的這個客體,能不能給他提供高質量的客體關係。如果能夠,就不會有問題。

很多80後90後孩子的孩子出生後,大家都面臨一個選擇。是奶奶帶還是外婆帶,是自己帶還是老人帶。在孩子跟母親的關係中,最常見的就是奶奶會在那裡爭奪。這樣對一個孩子的人格形成會有嚴重的影響。

首先不論成人間怎樣的爭奪,兩個成年人的衝突會內化成孩子的內心衝突,我們強烈建議一個母親,不要使自己成為孩子的第二撫養者。如果讓孩子跟上兩代人建立關係的話,這個關係本身就已經是創傷性的了。

如果母親自身就不是一個很好的第一撫養者,自身是冷漠的,焦慮的,或者抑鬱的。選擇一個可以提供高質量客體關係的替代者可能會更好一些,但這並不是最好的,最好的還是我們讓這個媽媽的`人格更加健康成為第一撫養者。

一個人在成年時候,他的發病原因跟早年經歷是有很重要的關係的。成年之後經歷某一個創傷性事件然後發病,這個創傷性事件被稱為誘因,既然是誘因就是誘發因素,並不是真實的原因。它只是一個導火線。但真正爆炸的是童年時候的那個炸藥包。所以,所有創傷性事件即誘因,成年期間首次發病都可以理解為創傷的延遲性反應。治療的機制,依然是讓他有一個健康的人格。簡單的說,兩個人都遇到了同樣具有攻擊性質的事件,有的人發病,有的人不發病,這就是因為有不同的人格墊底子。例如:大學聯考失敗後,有人就要自殺,有人選擇了面對。但不論怎樣的人格,都一定會涉及早年的時候跟父母的關係。

在早年的時候我們跟父母的關係中間,父母親內化成我們的一部分,就是形成所謂的內在客體。然後內在客體就會分為兩種:一種叫內在的幫助者。就是幫助我的、支援我的、完善我的。一種叫內在的迫害者。就是不斷的過不去對、搞很多的內心衝突。

作為一個專業諮詢師就是要在長年累月的工作中,把他的內在的迫害者變成內在的幫助者。這樣他在以後再上路的時候,就不是一個非常衝突的人格狀態了。

TAGS:心理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