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療心理障礙者

才智咖 人氣:3.93K

你身邊心理障礙者嗎?那麼你知道應該怎麼治療心理障礙者嗎?如何治療心理障礙者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如何治療心理障礙者

  

怎樣判斷您所患心理障礙的輕重?

對於一個患有心理障礙的人,客觀評價問題的輕重是很重要的,可以使較輕的患者不必擔負沉重包袱,使較重的患者能引起警覺,得到及時的治療。

判斷心理障礙的輕重,有以下三方面重要標準,最重要的標準,就是現實檢驗能力,它涉及一個人對事物的主觀判斷與客觀現實的吻合度,主觀判斷與客觀吻合度越差,現實檢驗能力越弱,他的心理病也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對事物的判斷被幻覺和妄想所控制,嚴重脫離現實,是現實檢驗能力最差的人,所以,他們屬於最重的心理障礙。判斷心理障礙輕重的第二條標準,就是他對人際關係和壓力的適應能力。適應能力越差,心理障礙就越重。重症精神病人的適應性明顯退化,只能躲在“自戀”的小圈子裡,他的生活只能和自己、以及自己的幻覺和妄想進行;邊緣障礙的患者只能適應非常有限的人際交往、處於半自戀、半公開的“邊緣生活”狀態;神經症患者通常都可以適應一般的人際交往和壓力,只不過適應能力打了折扣。第三條標準,就是心理髮育受損的階段,受損越早,障礙越重。在出生後六個月內,心理髮育受損,精神障礙在重症的範疇,可以出現精神分裂;六個月至十八個月期間受損,屬於重症心理障礙,可以出現邊緣型心理障礙、癔症;兩歲至三歲期間受損,容易產生強迫或自戀障礙;三至五歲受損,容易出現社交恐怖等神經官能症和性心理障礙。把三條標準綜合起來,就能對心理障礙的輕重,做出比較準確的判斷了。

患了心理障礙,您該怎麼辦?

知道自己患了心理障礙之後,人們的第一個情緒反應,往往是自卑。覺得自己被劃到軟弱無能的那類人中去了。其實,一個人是否患心理障礙,是不由個人的意志決定的,而是由一個人童年的成長環境決定的,換句話說,是“命運”性的。它只反映和代表了一個人的成長環境和發育背景,而不代表一個人是否堅強、是否有價值。

得知自己患了心理障礙後的第二個反應,就是悲觀失望。因為他們習慣於認為自己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最不幸的人,自己患了沒辦法克服的疾病。其實,據最保守的估計,人群中的心理障礙患病率也在百分之二,就是說,在我國的十幾億人口中,至少也有兩千萬和你患有大同小異的心理障礙的患者,所以,你並不是孤立的。心理障礙也不是不可以治癒的,可以說大部分心理障礙都可以通過治療,得到緩解和治癒。只不過緩解和治療需要付出精神、經濟和時間的代價而已。所以,患了心理障礙既不可悲、也不可怕,您只是不得不面對自己的患了心理障礙的“命運”。

有了冷靜的思考之後,就可以慢慢地思考,怎樣克服自己的心理障礙了。面對自己的心理障礙,採取以下的心態會比較有益,首先,必須接受自己的“患病”現實;其次,必須自己承擔起克服心理病的主要責任;然後,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尋求專業心理幫助或專業心理治療。

在哪裡可以獲得專業心理幫助?

目前,社會上提供心理幫助的機構和部門很多,概括地講,有心理熱線、心理諮詢中心,心理門診或心理診所,心理病院和精神病院。這些心理幫助資源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心理障礙患者應該根據自身的問題特點,選擇求診斷部門。

一般說來,緊急的日常心理危機,比如自殺、家庭糾紛和一過性的心理煩惱,適合通過心理熱線暫時得到緩解。學習障礙、輕度社會適應不良,適合於到由社會教育工作者主辦的.心理諮詢中心,接受心理諮詢。神經症、人格障礙、和性心理障礙等發病時間較長、有一定人格基礎的心理障礙,適合去心理門診或心理診所,接受系統心理治療。而精神分裂症或燥狂抑鬱症等重症精神病,在發作期適合到精神病院,接受以化學藥物治療為主的專業治療。

怎樣選擇合適的心理治療師?

可以根據以下三點,選擇心理治療師。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醫生的健康的人格,健康人格對患者的影響,是心理治療能夠奏效的根本原因。人格是難以客觀評價的,主要憑主觀體驗,這種體驗,就是在與醫生有了初步接觸之後,產生了信任和喜歡的感覺。即使這個心理治療師的人格是基本健康的,也不見得適合所有患者。因為研究表明,並不是一個心理治療師能夠適合所有型別的患者,只有醫生與患者的人格比較匹配的,才能產生比較理想的治療效果。因而,那些在初次見面,容易使患者產生好感的醫生,可能對這個特定的患者更有幫助。

第二點,就是醫生的理論水平。這可以從其所受的教育、所獲得的學位、所受的訓練、以及諮詢過程中對於心理問題的解釋,得到間接的瞭解。

第三點,就是治療技術。治療技術包括傾聽技術、解析技術、修通技術等。對於技術水平的瞭解,可以通過治療師工作經歷的長短、治療過程中對於節奏的把握、關鍵點的切入能力、核心情結的深入透徹理解力,來逐漸進行。

此外,還可以通過學術界或心理治療的同行那裡,瞭解治療師的背景和能力作為選擇心理治療師的參考。

總的說來,那些看起來和藹可親、善解人意、令人信任和喜歡,有醫學或心理學背景、學歷較高、接受過專業訓練,有長期豐富的心理治療經驗,閱歷比較豐富,年齡在30歲,最好在中年以上、得到專業心理治療協會或社會認可的心理治療師,可能是比較適合的心理、治療師。最終是否適合,還是要靠患者自己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去實際感受。當您考慮了上述的一些參考條件後,可能會使您的選擇效率更高。

怎樣配合醫生做好心理治療?

為了配合醫生做心理治療,患者必須做好以下準備。首先,必須為心理治療留下固定的時間。這對於成功的心理治療非常重要,因為,在一定時間內,施加恆定的治療和心理影響本身,就是心理治療奏效的基本因素,時間保證不了,治療就無從談起。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或者治療時間總是改來改去的治療是不會奏效的。這是一種對於治療和改變的阻抗。通常心理治療的頻度在每週1至5小時,個別甚至可以達到10小時,總的療程,根據療法不同,時間長短不一,行為療法可以是幾個月,精神分析療法需要幾百小時,通常都需要幾年,個別嚴重的,可能需要終生諮詢。所以,決定治療前,必須做好時間安排。

第二個必要準備,就是做好經濟上的準備。心理治療費通常是比較昂貴的,大約在30—100元/小時,平均每月的治療費用,要在200-600元左右。而且,大部分治療都難以在短時間內奏效,所以心理治療的總費用大約在5千至兩萬元左右。在進行治療前,必須對此有充分準備,量力而行。

第三個準備、也是最重要的準備,就是必須準備好承受治療和改變過程中的痛苦。無論是行為療法、森田療法、或者是森田療法,在治療過程中,患者都必須承受一些焦慮和痛苦,都必須面對、接受、承受自己的內心衝突,這是無論任何心理療法都無法避免的。它相當於外科手術中,不可避免的疼痛和失血。這些痛苦在治療的一定階段,甚至會超過心理病本身給患者造成的痛苦。可以說,“小痛小悟、大痛大悟、無痛不悟”,沒有痛苦的心理治療,只能算做止痛針和麻醉劑,真正的治療並沒有進行。伴隨痛苦和改變的心理治療,才是真正的心理治療。沒有勇氣承受治療痛苦的患者,是無法從真正的心理治療中獲益的。

在上述的準備比較充分之後,就可以與醫生進行治療了。治療中的配合包括多方面,最重要的,就是在治療中儘可能做到真實,真實地表達和表現自己。其實,通常醫生對患者幾乎沒有過多的要求,只要能按時與醫生接觸,一切就都可以聽其自然了,聽其自然,是最佳的也是最難達到的理想治療狀態。

決定心理障礙預後的因素

心理病人在心理診所中常問的一個問題就是,“我的病能不能好?我的病治起來難不難?”通常心理醫生很難馬上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決定心理病預後的因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病人的治療動力,治療動力越足、決心和恆心越大,治癒的可能性越大。第二個因素是病人與心理病症狀的和諧性,病人越適應症狀、對症狀的排斥性越小,治癒的難度就越大。因為這類病人的治療需要兩步,第一步,是增大病人與症狀之間的不和諧,然後,才能進入對心理病的真正治療。第三個決定因素,是心理病的嚴重程度。通常情況下,精神分裂症對心理治療的反應極差,可以說基本不適於心理治療,頂多可以進行一些支援性的心理治療。在適於心理治療的患者中,邊緣型心理障礙最難治療,即使病人非常配合,療程也要在三、五年以上。相對來講,神經症的治療要容易一些,但通常也要三百小時以上的心理治療。第四個決定因素,是發病的病程和年齡。初發者、年齡小者療效好,發病在一年內、處於青春期是最佳治療時機,病程在三年以上,年齡超過45歲的心理病患者,治療難度明顯增大。第五個決定因素,是患者是否具有“心理學頭腦”,換句話說,是否有一定的領悟力,缺乏必要的領悟能力,心理治療將難以進行,心理病也難以治癒。第六個決定因素,是患者的依賴性。依賴性越強、越難治癒。當您充分考慮了以上所說的五個因素之後,您就可以回答“我的心理病能不能好?我的心理病治起來難不難?”這樣的疑問了。

心理病為什麼難治療?

不但心理病人哀嘆“心理病難治”,就連一些心理醫生,私下裡也認為,心理病確實難治。那麼,為什麼心理病這麼難治療呢?原來,這是由心理病的特殊性決定的。心理病的核心問題,是一些持久的、無法排遣的“內心”痛苦,病人能感覺到,但它是無形的東西,誰都看不見、摸不著,人們無法把它拿出來、搬走、或用刀把它切除,即使用藥物,也無法把它徹底消除。心理治療技術有能力使病人的問題再現於心理治療室中,但治療仍很困難,因為據研究,心理病一方面妨礙病人的成人生活,另一方面,它也是心理衝突的一種妥協,在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它對病人還有一定的保護作用,消除了“心理病”也就等於消除了保護、使病人得面對更大的壓力,自然會遇到來自患者的抵抗。心理病難治療的第三個原因,是心理病的發生是在成年,而它的形成是從童年期就已經開始,早已為心理病的產生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心理病狀態早已成為病人習慣和人格的一部分。當心理治療觸及到它的時候,也就觸及到了一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和人格,而人本能上拒絕改變形成多年的習慣和人格,所以,心理治療總會遇到來自病人本身的頑強抵抗。這就是心理治療與其他種治療最突出的差別——病人一方面來尋求治療,一方面又下意識地抵抗治療。這就象一個病人一隻手拉著醫生請求施治,另一隻手推拒醫生拒絕治療一樣。病人的不自覺的抵抗,使心理治療變得困難,而患者或醫生對於抵抗的無知,將使治療難上加難。

心理治療有什麼副作用?

世界上沒有隻有治療作用而沒有副作用的療法,心理治療當然也不會例外。心理治療的副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使患者停滯不前、二是使患者的病情加重、三是使患者增加了新的問題。

最常見的副作用,是使患者停滯不前。比如,一個依賴型的患者,把依賴的模式轉移到醫生身上,而這個醫生沒有察覺,下意識地在滿足和鼓勵患者的依賴模式,這將導致患者的依賴模式難以解決,治療當然就會停滯不前了。還有的患者心理問題的核心是被動、習慣於接受別人的控制,如果恰好遇到一個習慣於控制別人的治療師,患者和治療師會形成“控制-接受控制”的病態同盟,這樣的關係表面上似乎非常舒適,但是,患者的根本問題並沒有得到解決,患者的人格沒有得到發育和成熟。

第二種可能出現的副作用,是加重患者的病情,這樣的情況,是非常少見的。通常發生在邊緣型人格障礙的心理治療。由於這些患者的心理防禦機制比較脆弱,如果治療強度過重,會使患者的防禦機制崩潰,使病情一過性地加重。還有個別患者,存在著隱蔽很深的自虐心理,將心理治療視為自虐的工具,這樣的人,心理治療在表面上越成功,他的受虐心理越得到滿足,病情也就越重、越頑固。

第三種可能發生的副作用,是製造新的問題。這樣的情況,將是非常罕見的。它通常發生在一個非常變態的醫生和一個心理上非常幼稚的患者之間,是以醫患雙方嚴重的施虐受虐心理做基礎的。這種情況似乎只是在西方的心理片中可以領略得到。

心理治療的副作用,主要是來自於醫生的不成熟。好在心理治療是一種“自糾”過程,患者會本能地退出這樣的治療。而且,對心理醫生督導制度的產生,也可以一定程度地避免心理治療的副作用。所以,心理治療和其他治療比起來,還是屬於安全度比較高的治療,不必過分擔心。

心理病治療的常見誤區

在診治心理病的過程中,我發現,很多心理病之所以治不好,是因為患者陷入了某些誤區。最常見的誤區就是,病人一味地去尋求特效療法,什麼特效藥哇、什麼高階儀器呀、什麼外國療法呀,凡是媒體上宣傳過的,都要匆匆忙忙試一試,而每種療法又都是淺嘗輒止,忽視了調動患者本人的內在潛力和能動性。而調動患者本人的內在潛力和能動性,恰恰是心理治療的核心,也是治療取得療效的根本原因,如果忽視了核心和根本,治療當然不會取得成功。第二種常見誤區,是病人在心理治療過程中,顛倒了醫生和病人間的主次關係。心理病的診療與一般疾病的一個顯著區別就在於,患者是治療的主體,醫生是輔體。如果把心理病的治療比做一次心靈手術的話,那麼最合適、最理想的手術者並非心理醫生,而是心理病患者本人,心理醫生只是手術的助手和顧問,絕不能越俎代庖,否則,只會拔苗助長。第三種常見誤區,是病人對於治療的難度和所需時間估計不足。據研究,任何心理病的產生,都有病態性格做基礎,性格基礎不動搖,心理病的症狀也將難以根除。而性格是在五歲以前的鑄型作用形成的,五歲以後,就基本定型,一旦定型,終生難以改變。我國的諺語裡,也有“江山易改、本性難移”的說法,可見,心理病的診治原本就是艱難而漫長的。對此缺乏認識和沒有足夠的準備,陷入急於求成的誤區,治療就容易失敗。

TAGS:障礙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