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原則

才智咖 人氣:2.4W

面對表演型人格障礙,你知道它的治療原則是什麼嗎?表演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原則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表演型人格障礙的治療原則

  

在表達性的治療工作中,在企圖對阻抗底下的內容做詮釋前,一個基本原則是先點出阻抗的存在。

將這個原則運用在歇斯底里性患者時,則是指必須優先處理患者的認知風格,因為這與患者防衛機制的架構非常緊密地纏繞在一起。歇斯底里性患者在無意識裡,往往抱著這樣的期望而開始心理治療:認為治療師應該可以直覺地、不需言傳地、全面地且不需要知道細節,就能瞭解他/她們的心靈世界。這樣的期待常常連結到他/她們童年深刻的願望,認為母親和/或父親應該知道並且瞭解他/她們。因此,被看到、被聽到、被瞭解的期待中充滿著希望和失望的混和體。這些患者害怕他/她們的表現會議治療師失望,或被治療師批評。事實上,治療師對於患者,情緒過度誇大的表現,一種常發生的反移情反應就恰好是輕蔑。在患者誇張地表達情感時,治療師必須能夠去讚許,讚許患者的確是正在溝通一些重要的內容,同時也能看到這些誇大的感覺背後包含著真實的核心。他/她們不顧一切想要與治療師溝通的,是“請理解我! 請感受到我的痛苦!”。

即使治療師強調情緒交流的重要性,他們也必須向患者傳達:

需要知道更多的詳情才能更完整地瞭解患者。這種方法是在鼓勵患者將原先於感覺中所傳達的,化為語言說出來。下列這些仔細規劃過的問題是有幫助的:患者所害怕的是什麼?患者想要的是什麼?患者所感受到的衝突是什麼?治療師也可以依據自己所觀察到的,去嘗試談論患者的感受。這種來自局外人的觀點,可以協助患者去內化治療師如何看待她們的觀點,而獲得更多的自我感。

歇斯底里性患者的內在經驗,往往是風中的一片孤葉被強大的情感狀態拍打吹拂著。

連結起一個感受與另一個感受的想法,可能完全被潛抑。經由敦促歇斯底里性患者去反思、去仔細地觀照內在和外在的其實,治療師得以協助患者重新追溯不同感受之間在意念上的連結。如同艾倫所認為的,這個過程中的一部分,包括了教導歇斯底里性患者去更深刻地、更真誠地感受。表淺的感受是為了防衛更接人的、在更深層經驗裡的情緒。當患者對這些深度情感狀態的`忍受度增加後,患者注意到細節的能力也會隨之增加。

當歇斯底里性患者能夠體察到自己的感受、態度和意念狀態時,將更能有效地與周遭環境互動,並發展出更多“我是自己的主人”的意識,而不是身為環境的“被動受害者”這樣的意識。

歇斯底里性患者常常有鮮明的視覺意象和幻想,但除非治療師在過程中加以協助,否則他/她們不會把這些體驗化為文字話語。因此,治療師可以協助患者找出他/她們的想望和感受,而患者也學習到,有某些想法或感受並不危險。

當威脅性的想法和感受浮現時,歇斯底里性患者常常表示他/她們希望知道關於治療師生活的一切。

他/她們相當容易被暗示,而如果治療師分享許多關於他們自己的生活和信念,患者會快速地出現相似的特質,藉此討好治療師,並從而避開觸及自己所感所思的艱鉅任務。同樣地,治療師應該避免給予歇斯底里性患者太多的建議,患者需要學習到,在她們自己的內在有相當的資源,可以讓他/她們運用,以著手處理自己的問題。

長期治療中的患者會發現,修改自己認知風格的過程也引領她們去調整客體關聯性。

當這些患者開始在人際關係的脈絡中,投注更多心思於自己和他人的細微之處時,他/她們也會用新的模式來體驗人際關係。患者不再總是把自己視為受害者,而開始去了解到,會持續用特定的模式和他人產生關係,其實自己也扮演著某種主動的角色。因此,他/她們得以發展出一種能力,可以比較出這兩者的不同:人際情境的真實情況,以及經常迭加在外在情境上的內在模式。最後,歇斯底里性患者那種典型的、如被動的孩子一般的自體表徵,會被更成熟的、具有行動力與性慾的自體表徵所取代。然而,這種轉變可能要花上好幾年,因為患者往往把失去歇斯底里性的認知風格視為對根本自我認同感的一種威脅。

在歇斯底里性人格疾患的心理治療中,促使患者有所改變的主要手法,是在移情關係裡進行治療的工作。

患者在治療情境外關係裡所遇上的問題,會在移情中再現。雖然心理治療對歇斯底里性的患者有效,且能滿足他/她們,然而,沒有妥善地處理移情,尤其是情色移情,卻常常是導致治療失敗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