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網路為何讓人成癮

才智咖 人氣:4.89K

在現今社會,社交網路已經越來越氾濫,社交網路成癮也是屢見不鮮的事了,下面社交網路為何讓人成癮是小編想跟大家分享的,歡迎大家瀏覽。

社交網路為何讓人成癮

每天一開啟電腦,第一時間就開啟社交網站,拼命刷屏髮狀態;在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也要擠出時間在微博上徜徉,擔心自己幾個小時不上就被滾滾資訊潮流拋在後方;遇到網路連接出問題,上不了這些網站的時候,時刻都心神不寧,坐立不安,滿腦子想著好友們在網上又更新了什麼好玩的內容……

隨著個人部落格、微博等新的社交方式的出現,人們泡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也日益增多。

根據2010年末的資料,人們在網路上花費的平均時間比10年前增加了82%。而根據杜克大學教授丹·艾瑞利研究得出的資料,他認為人們花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也是突飛猛進,是佔據上網時間中最長的,目前為上網時間的22.7%,而且有不斷向上的趨勢。“也就是說,人們願意花費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越來越多。”

聚焦“社交網癮”

“究竟為何社交網路讓人們如此著迷甚至上癮?社交網路如何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社交網癮”這一熱門話題,在今年1月份的達沃斯論壇上成了一個分論壇的主題,來自全球各地的政治高層、科研人員和經濟學者們,都認為應該對社交網癮引起足夠的重視。參與這個分論壇討論的,包括谷歌搜尋副總裁瑪麗莎·梅爾、Linkedin創始人雷德·霍夫曼和美國杜克大學教授丹·艾瑞利。

在達沃斯論壇,瑪麗莎·梅爾毫不掩飾自己也有“搜尋癮”。“我腦海中也會時不時冒出一些想法,當解決不了時,我會主動搜尋。”她坦承,搜尋已經成為她每天的習慣,大概有20%的'答案,是從網路中搜索得來的。“要不是因為我在飛機上或者在路上,這個比例會更高。所以,行動網路對於現代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她也承認,除了搜尋之外,同樣重要的是社交網路。“搜尋和社交,將成為未來網路的兩大支撐。”

專門從事心理學研究的杜克大學教授丹·艾瑞利也在對社交網路進行深入研究:“人人都離不開社交網路。任何人都能把自己最新的情況放到網上,然後通過社交網路,跟自己認識或者不認識的人分享。當這種分享得到一些人的肯定時,人的心理會有滿足感。越多人的參與,這種滿足感就越強烈。”

“當這種滿足感成為一種習慣時,許多人已經依賴甚至離不開網路了,從而出現了社交網癮。”丹·艾瑞利說。

社交網癮危害隱現

美國馬薩諸塞州阿桑普遜學院最近進行了一項關於社交網路的有趣實驗。該學院的老師馬麗婭·艾爾對學院裡的70個本科新生進行了一次調查。她發現,Facebook上面好友的數量可以預測學生對大學的適應性。有超過200個好友的新生在自尊、個人適應和學業適應問卷的分數,低於那些沒有那麼多好友的新生。對於那些初來乍到的新生而言,在Facebook上的“好友”越多,現實中的朋友就越少。可見,社交網路對現實生活中的正常社交,並沒有多大幫助,反而起反作用。

不僅在美國,在印度等其他計算機網路發達的國家和地區,社交網癮也已經成為一種普遍的現象。印度心理學家米拉·尼爾坎森最近寫了一篇名為《Facebook癮和自控能力的關係》的文章,對印度160名民眾進行了抽樣調查。在這160個接受調查的民眾中,有60個不滿18歲的青少年,60個18~30歲的青年以及40箇中年人。

她的結論是: 不滿18歲的青少年受到網路的誘惑最大,而這些青少年很有可能因為網癮在未來出現一些心理疾病。她認為“青少年越來越傾向把生活重心搬到網路上,而他們在網路上的時間越長,登入Facebook的概率就越高。”她還發現,這些孩子同其他沒有網路癮的孩子比較,更容易輟學,忘記睡覺和吃飯,更重要的是,這些孩子往往更容易陷入激動或者沮喪的情緒中。

米拉·尼爾坎森將這種現象稱之為“Facebook症候群”—一覺醒來就想登入,即使不線上,也每時每刻在牽掛著自己的頁面,或者原本可以面對面進行交流,卻也寧願通過資訊或者貼留言交流。

如何才能不上癮?

事實上,我們正處在一個“超連線生活”(hyperconnectivity)全面到來的時代。人類之間的聯絡因社交網路變得空前的多而得到了大大的強化。另一方面,社交網路絕對是對個人家庭生活的一種入侵,因為它已經不僅限於計算機了,就如電視機廠商正在推介的社交網路電視,人們可以邊在電視機旁看電視,邊和好友聊天,評論自己正在看的電視節目。

用赫芬頓網站的專欄作家伊森·尼赫頓的話說:“隨著社交網路的普及,這種交友方式已經成為這個星球上傳播最廣泛的一種,每天都吸走人們數十億小時的時光,而且沒有人能夠再回去了。”

丹·艾瑞利教授也認為:“未來每個人都有患上社交網癮的可能,我們必須未雨綢繆。”他已經對自己的學生展開了部分實驗,比如儘可能減少在社交網路上的時間。其中一個方法就是通過修改密碼等方法禁止登入。他讓學生在每個星期天晚上互相修改社交網站密碼,然後等到下星期五晚上才告訴彼此新密碼,這樣平時上學的時候,他們就不能登入社交網站了。“這種效果不錯,學生們大多數都能安心地把作業交上來。”

尼赫頓的另一個“妙招”是讓自己在社交網路中的時間設定限額。如果沒有超出限額,就給自己獎勵,反之則設定懲罰。“有必要的話,可以邀請朋友互相監督,或者可以用錢來作為懲罰手段,或許這樣才會有效果。”

TAGS:成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