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抽動症是心理疾病嗎?

才智咖 人氣:6.65K

幼兒會出現抽動症是身體健康的問題還是心理疾病的問題呢?下面小編告訴你幼兒抽動症是不是心理疾病。

幼兒抽動症是心理疾病嗎?

陶陶(化名),8歲,讀國小三年級,在醫院被診斷為“抽動症”。主要症狀表現有:經常控制不住地眨眼、斜視、嘴角抽動,腿部抽動,發抖發顫。

案例解析:

陶陶(化名),8歲,讀國小三年級,在醫院被診斷為“抽動症”。主要症狀表現有:經常控制不住地眨眼、斜視、嘴角抽動,腿部抽動,發抖發顫。醫生開藥,孩子吃精神類藥後大腦反應遲緩,學習更加困難,最後休學回家。父母擔心精神類藥物的副作用損傷大腦發育,帶孩子來心理諮詢調整。

心理諮詢中瞭解到,陶陶小時候很聰明、好奇心很強,見到什麼東西,總是想探個究竟。玩具總是被拆的零零碎碎;家裡的小傢俱小電器也總是去研究探索,當然也經常被拆的零零碎碎……

譬如,媽媽講,陶陶很小的時候看到檯燈插頭插入插座就會發出亮光,電視插頭插入插座就能看動畫片,於是就對插座表現出特別的好奇心,好像插座是一個很神奇的寶貝,總是擺弄探個究竟。拿著什麼尖銳的東西就往插座裡面捅,有時候甚至會嘗試拆開,這些行為具有一點的危險性。因為總是弄亂弄壞家裡的東西,甚至有些行為還會有危險性。

父母認為孩子太調皮搗蛋,行為破壞性太強,對他的探究行為只是簡單粗暴的對待,要麼嚴厲訓斥,要麼暴打一頓,唯獨不瞭解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也缺乏對孩子的有效引導。時間久了,這導致孩子見到父母就些緊張,在父母訓斥的時候會有抽搐,斜眼!

剛入學的時候,陶陶很喜歡上學,每次上學的時候都特別高興。但在學校裡,老師也認為這個孩子太淘氣。如,上課會有小動作,動不動比較隨意的問老師問題,喜歡和小夥伴們打打鬧鬧……老師也就經常訓斥孩子,經常向家長告狀,換來的又是家長的訓斥和責罰。慢慢地陶陶開始不願意去學校,老師也發現了陶陶的變化,上課的時候會斜眼、抽搐……

最後,導致孩子習慣性的內心恐懼、焦慮!一感受到有人對她表現出不接納或者自己想到將要做的事情,會有什麼不好的結果或者場景,就會控制不住的抽動。老師和父母看到孩子經常出現這種怪異行為,不理解背後的原因,就認為孩子病了,帶著孩子去醫院求治。沒有想到孩子怪異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沒有意識到這與自己教育方法與教育心態有關,沒有意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教育需要因人而異!

孩子的抽動反應,背後都隱藏著內心焦慮、不安與恐懼。常與家庭有關,常見的因素如父母對孩子過高的學習要求,過多的責備,家庭的爭執,父母離婚,親人死亡;過多的干預使小兒發生情緒障礙,特別是焦慮和緊張等情緒,抽動即是心理上的矛盾衝突在運動系統方面的反應。 此外,也與孩子曾有過運動活動遭受限制的歷史有關。如父母對兒童安全過分擔心或早年的某些危險限制了兒童的活動。

心理諮詢中,陶陶剛開始也表現的比較侷促,易抽動!但在美齡老師溫馨的.撫慰下,漸漸安定下來!在與我們助理們一起遊戲的過程中,玩得越來越開!能明顯的感受到,當陶陶內心放鬆時,他的抽動狀況就沒有了!當他感受到不安時,才會出現抽動症狀。一次我們玩得正開心的時候,陶陶的爸爸走了過來,陶陶突然間停止了玩耍,表現出抽搐的反應。

在諮詢過程中。陶陶父母明白了孩子抽動行為背後的原因後,意識到孩子的抽動反應不是病,而是自己教育不當導致。在接下來的諮詢中,跟隨美齡老師的引導改變了對陶陶的教育,對孩子的好奇心耐心引導,與孩子一起玩耍,融洽親子關係,一段時間後孩子感受到了父母對自己的愛與溫暖,孩子內心的焦慮、不安逐漸消除,抽動症狀也跟著消除了!

案例分析:孩子抽動時,家長應注意什麼?

抽動障礙的孩子基本上為中國小生,當孩子出現抽動症狀時,家長對此不認識,對患兒進行批評、指責等從而使症狀加重。特別是某些抽動障礙伴發學習困難時,家長對其誤解,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指責,而越責怪、越強制他就越感到緊張,不自主動作亦就越頻繁,而且孩子會漸漸變得膽小、自卑。

家長不必過分擔心和緊張抽動的症狀,而是需要仔細觀察和分析引起抽動可能的原因,並改善家庭環境,避免這些因素的出現。 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找誘發抽動的原因,如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問題。有些原因對成人來說微不足道,如同學的衝突、電視中緊張的鏡頭、經歷害怕的事件,但對兒童來說可造成心理緊張而產生抽動,若能消除引起緊張的這些心理因素,抽動症狀就會減少甚至消失。如果自我不能協助孩子化解這些困擾,需要及時帶孩子一起心理諮詢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