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入職場你該學學這些心理法則

才智咖 人氣:1.15W

如果在職場中,能帶著自己的思考,用質疑的眼光對身邊的問題進行關注,那麼職場的境界發生變化之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未來。初入職場你該學學這些心理法則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入職場你該學學這些心理法則

心理學對於身在職場的人們來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說,人人都離不開。

初入職場,面對剛入職的困難期如何調整自己?無人問津時怎樣保持動力?想成為職場專家需要做些什麼?……

選擇什麼樣的工作,有時或許身不由己,但你的情緒不能被工作所左右。與其鬱悶、煩躁,倒不如找一些辦法來調整心態。

人在職場,想打造職場核心競爭力,就需要學點職場心理法則!

《改變你一生的108個心理學法則》是由陳浩寫的一本書,它將深奧的心理學知識融會貫通於一個個妙趣橫生、飽含人生哲理的故事中,形象地分析了行為背後的心理動機,深入淺出地提煉了心理學法則給我們的啟示,以指導我們在生活中更好地趨利避害。我讀了之後,覺得很受啟發,下面我將自己的收穫分享給大家。

一、飛輪效應:不要害怕剛入職的困難

“飛輪效應”是指飛輪從靜止狀態到轉動起來的起始階段,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但到達一個臨界點後,用很小的力氣便能容易地將其轉起,後被人們總結為:人們在做事情的始階段,總會碰到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如果能夠克服這些困難,在以後的階段,做事情才會更加容易。

人在職場,每個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特別是在剛入職的那段時間,看看這個,不懂,瞧瞧那個,不會。

困難就像影子一樣跟著你,那些輕易在困難面前低頭的人,便會因此失去了獲得成功的機會,而那些堅持下來的人則能夠進一步登上成功的階梯。

“萬事開頭難”,戰勝最初的坎坷,成功便離你不遠了。

在職場上,無論我們從事的是什麼行業,在初入職場的階段,都必須要付出艱辛的努力,努力地將事業之輪轉動起來,中間不能有任何懈怠,當事業漸漸有起色之後,再操作的時候就會容易很多。堅持到最後,事情自身的慣性會讓你更輕鬆地將其做好,也更容易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二、蘑菇原理:教你如何應對無人問津

“蘑菇原理”這一說法源自20世紀70年代一批年輕電腦程式設計師的自嘲。當時許多人不理解他們的工作,並更多持懷疑和輕視的態度,這些程式設計師就經常說自己“像蘑菇一樣地生活”。因為長在陰暗角落的蘑菇長期處於自生自滅的境遇,只有努力長到足夠高大的時候,才被大家關注。

“蘑菇原理”最終演繹成一種管理方法,通常指初學者被置於陰暗的角落,即被安排無足輕重的工作,接受無端的批評、指責,或是充當“替罪羊”角色,而得不到關注、賞識或是提拔。

現在的許多大學生,尤其是那些名校畢業的大學生,在學校這個“美麗的象牙塔”裡生活了十幾年,對社會就會有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一旦這些幻想遭遇殘酷的現實,他們就會失去信心,從而變得消極怠慢。這時候,只有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改變心中原來的一些想法,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

惠普公司前CEO卡莉·費奧瑞娜從斯坦福大學法學院畢業後,做的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地產公司的電話接線員,每天的工作就是打字、影印、收發檔案、整理檔案等雜活。雖然父母和親戚朋友對她的工作感到不滿,認為一個斯坦福大學的畢業生不應該做這些,但她沒有任何怨言,繼續邊努力工作邊學習。一天,公司的經紀人問她能否幫忙寫點文稿,她點了點頭。正是這次撰寫文稿的機會,改變了她的一生,她後來發展成為惠普公司的CEO。

每個人都希望工作如魚得水、一帆風順,但沒有誰會白白送給你這一切,只有忍辱負重、堅韌不屈,並不斷努力,才有可能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三、專精定律:破解成為職場專家的密匙

“專精定律”是指做事情要全神貫注,集中於一點,後被人們總結為:如果人們在做事情的時候能夠專精在一個領域,並不斷地在該領域努力、探索,那麼他在這個領域將會有所發展,更易取得驚人的成績。

專精定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難,因為很多人善於選擇卻少有人堅持。不管是做職業經理人,還是自己創業,最終成功的人都具備一種特質——專注。這正是很多人說到卻做不到的。而成功者正是做到了這個看似簡單,實際不容易做到的專注,才成就了事業。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並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鍊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超凡的必要條件。”

他將此稱為“一萬小時定律”,即要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10000小時。

現在網上還有個詞叫斜槓青年,即一群不再滿足“專一職業”的生活方式,而選擇擁有多重職業和身份的多元生活的人。這些人在自我介紹中會用斜槓來區分,例如,張三,記者/演員/攝影師,“斜槓”便成了他們的代名詞。

斜槓青年越來越流行,已成為年輕人熱衷的生活方式。但你要知道,斜槓青年不是誰想當就能當的,自我介紹後面的每一條斜槓,都是要用10000小時的付出換來。

那怎樣才能做到專精呢?

1. 不要為別人的成功所誘惑

幹事業,最忌見異思遷。造成見異思遷的原因很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為別人的某些成功所誘惑。正確的做法是認準自己的目標,執著地追求。

2. 不要因一時不出成果而動搖

許多人一心想有所成就,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過於急切地盼望成功,則容易走向反面。事實上,幹任何事情都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成功也有個水到渠成的問題。

3. 不要怕艱辛

有些人對愛因斯坦在物理學領域的傑出貢獻羨慕不已,卻很少琢磨他床下幾麻袋的演算草紙;有些對NBA球員的成就津津樂道,卻很少人去想他們每人究竟灑下了多少汗水。因此,千萬不要只羨慕別人的成果,要準備下些苦工夫才行。

四、盧維斯定律:謙虛地聽取周圍人的意見

“盧維斯定律”是美國心理學家盧維斯提出的。他曾指出:“謙虛不是把自己想得很早,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後來人們在此觀點的基礎上進行了豐富,將其歸納為:每個人都有展現自我的心理,但在展現自我的同時,仍然要細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保持謙虛的品質。

孔子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任何人都要保持謙虛的心態,把自己放在最低的位置。如果你留意,你會發現那些有著真才實學並受人尊敬的學者和成功人士往往具有虛懷若谷、謙虛謹慎的心態和作風;而那些不學無術、一知半解的人卻常會擺出驕傲自大、高高在上的架勢。

五、權威效應:別被“權威”迷惑了雙眼

權威效應,又稱為權威暗示效應,是指如果一個人地位高,有威信,並受人敬重,那他所說的話及所做的事就更容易引起別人的重視,並讓他們堅信其正確性,正可謂“人微言輕,人貴言重”。

此效應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存在“安全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就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讚許心理”,即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同社會規範相一致,如果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就會容易得到來自各方面的讚許和獎勵。

職場中,人們總是傾向於支援那些權威人士所持的觀點、意見、行為,並認為他們說的、做的都是正確的,但事實上權威人士也有不足之處,也有失誤之時,太過追隨他們的觀點必會阻礙自身的'發展。

相反,如果在職場中,能帶著自己的思考,用質疑的眼光對身邊的問題進行關注,那麼職場的境界發生變化之後,自然就會有不同的未來。

六、霍桑效應:適度發洩自己的情緒

“霍桑效應”也稱為“宣洩效應”,原為霍桑電氣公司的一個實驗,該實驗最初以改善工作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為主要目的,後被人們歸結為心理學效應。它旨在說明:生活中,人們難免會因不如意的事情情緒低落,但要學會適當傾訴、合理發洩,這能夠將心中滋生的負面情緒扼殺在搖籃中,進而更好地做其他事情。

霍桑效應一直存在於人們的工作中,但卻沒有被人們證實,直到1924年的工廠實驗。

在美國芝加哥市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它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的情緒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了解決問題,工廠一直在竭力地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工廠開展一系列研究試驗。這一系列試驗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相互關係。在這一系列試驗研究中有個“談話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由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達兩萬餘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並做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一律不準反駁和訓斥。

這一“談話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為什麼?這是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諸多不滿,一向無處發洩。“談話實驗”使他們這些不滿的情緒得到了充分地發洩,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幹勁倍增。

通過霍桑效應,我們看到了這樣的現象: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委屈、不平、失意的事情,如果遇到這些事情後得不到及時的發洩,內心深處會產生消極情緒,進而影響自己在其他事情上的發揮。反之,如果這些不如意、不順心的事情能夠通過不同的發洩方式發洩出來,就能夠激發人們的激情,使其更好地投入到其他工作中。

在《改變你一生的108個心理學法則》一書中,作者還介紹了許多適用於職場的其它法則,希望有興趣的書友自己去翻閱,認真領會,相信每個職場人都會有所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