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新生入學心理測評應該慎行

才智咖 人氣:1.18W

一些大學已確認:在今年新生報到時要做心理測評,並據此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和進行危機干預,以此預防大學生精神障礙,甚至預防自殺。據稱,南京一些高校也準備推廣此招。但是,南京一些心理衛生專家對此持不同看法。他們認為,大學新生入學查心理的做法要慎行。

心理衛生主任醫師薛林對記者說,大學新生入學查心理的作法是否有效,目前還多有問號。如早就有高校這樣做了,校方對在心理測試報告中得分不好的新生特別關注,結果後來出事的卻是當時得分很好的同學。薛林認為,心理衛生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需要時間來沉澱。相當一批測試結果異常的新生未必真有心理問題,只是說明他們剛到校,一時無法適應,必有一些恐慌和茫然,此時將他們心理“分冊”也不盡合理。即使做了心理測試,也不能完全依賴這些資料,反而使孩子一進大學就被弄得很緊張。薛林說,不能讓孩子“剛下眉頭,又上心頭”,最好等同學安穩下來以後,再以某種合適和溫和的方式做心理測試。

心理衛生專家譚釗安教授說,心理測驗量表應有科學性和嚴肅性,還有保密性,人格測試是心理測量中最難的部分,人格具有複雜性和隱蔽性,只能間接推測,必須全方位和多角度瞭解,才能得出比較可信的結論。如目前最為權威的`MMPI人格問卷的測試專案多達 500多道,每道題目的設計都要在大量人群中反覆測試,測驗結論的得出需要經過嚴謹和細緻的專業分析。可現在,原本保密才有效的心理測試,已成為網上流行的遊戲,使許多心理測評表的功效大打折扣。有些同學在高中就玩得爛熟,做大學心理測評未必就是真實想法。

譚釗安教授說,正是由於一些高校存在的濫用和錯誤解釋心理測量結果的現象,還有網上各種心理測量對學生的干擾,教育部已組織專家研製出“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評定量表”。利用這一量表可以測量一個人在一段時期內所承受的精神壓力,用來篩查那些需要給予特別心理關照的學生。但儘管如此,專家還認為,該表也不能排除誤差的可能,因為心理健康更多是一種主觀的感覺,所以,要慎重地對待測量結果。

薛林對記者說,由於文化的多元化,對現代大學生的看法也要多角度,不能一概而論或一種模式,單純的心理測試結果是不能給某人定性的,心理測試可以作為一種參考,但絕不能變成評價的唯一標準。而且心理測量並不像物理測量,有很嚴格的量化標準。 同樣測試結果會有不同的解釋,對測試者來說,僅供參考而已。薛林認為,大學生入校前三個月,是可能出現心理問題最多的一段時間,主要還是適應問題,而學習壓力、人際關係、情感問題反而是次要的因素。所以,新生首先要在感情上擺脫依賴家庭的心理,使自己能儘快獨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