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透生活的三大心理學法則

才智咖 人氣:3.15W

心理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懂得一些心理學的生活知識。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於看透生活的三大心理學法則,歡迎閱讀!

看透生活的三大心理學法則

  1.吊橋效應

  你到底有沒有一見鍾情?

1974年,心理學家達頓和艾朗做了一個著名的“吊橋實驗”。實驗中,兩組男士分別要通過兩座橋,一座是搖搖晃晃的吊橋,一座是堅固的石橋。橋的另一邊是一位漂亮的女助手。實驗結束後,女助手會給他們留下自己的電話,表示若希望瞭解實驗結果可以繼續聯絡。 結果18位過吊橋的男士中,有八成和女助手事後通過電話;而16位過石橋的男士中,只有2位和女助手聯絡過。事後的進一步研究發現,那些和女助手通過電話的男士們果然以為自己當時產生了類似愛情的感覺,想和女助手進一步發生點啥…… 你的'情緒體驗,更多取決於你對自身生理喚醒的解釋,而不一定來源於你的真實遭遇。

吊橋效應,指當一個人提心吊膽地過吊橋的時候,會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這個時候碰巧遇見一個異性,很容易錯把由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為對方使自己心動才產生的生理反應,故而對對方滋生出愛情的情愫。

韓劇《太陽的後裔》裡男主謊稱女主踩到了地雷,並說幾乎誰踩到都會喪命,嚇得女主神不守舍,然後又以一句雲淡風輕的“我替你踩,替你死唄”令女主愛恨交織。這就是吊橋效應的功勞。似乎也給戀愛中的人一個啟示:危險或刺激性的情境可以促進彼此的感情。

  2.鳥籠效應

  如何讓自己做一件不想做的事?

假如一個人買了一隻空鳥籠放在家裡,那麼一段時間後,他一般會為了用這隻籠子再買一隻鳥回來養而不會把籠子丟掉,也就是這個人反而被籠子給異化掉了,成為籠子的俘虜。

1907年,詹姆斯和他的好友物理學家卡爾森打賭。詹姆斯說:“我一定會讓你不久就養上一隻鳥的。”卡爾森不以為然。沒過幾天,恰逢卡爾森生日,詹姆斯送上一隻精緻的鳥籠。

從此以後,只要客人來訪,看見書桌旁那隻空蕩蕩的鳥籠,他們幾乎都會無一例外地問:“教授,你養的鳥什麼時候死了?”

卡爾森只好一次次地向客人解釋:“我從來就沒有養過鳥。”然而每每換來的卻是客人困惑而有些不信任的目光。無奈之下卡爾森只好買了一隻鳥。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奏效了。

鳥籠邏輯的原因很簡單:人們絕大部分的時候是採取慣性思維,可見在生活和工作中培養邏輯思維是多麼重要。

實際上,在我們的身邊,包括我們自己,很多時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裡掛上一隻籠子,然後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滿一些什麼東西嗎?

鳥籠效應的應用方式就是找到這個鳥籠,然後你總有一天會把鳥放入鳥籠中。

例如可以將它用在自己身上提高自己:

我要學習英語,那麼我會把單詞書放在自己書桌上,這樣總有一天會拿起來看的......

如果要練字,可以先買一支很貴的鋼筆放在桌子上,你會為了不浪費而漸漸開始練字......

  3.倖存者偏差

  為什麼班上學習差的人都掙了大錢?

為什麼班上學習差,不讀書的都掙了大錢?

因為學習差不讀書、還很窮的同學,都不顯眼,你根本不關注人家。而學習差、掙大錢的人,才能獲得你們的關注。

為什麼官二代、富二代都那麼壞,還很飛揚跋扈?

因為品德好、溫良謙遜的富二代/官二代不會犯事,不會搞出個大新聞,更不會被媒體批判一番,所以你根本看不到人家。而你看到的都是搞出個大新聞被批判的富二代或官二代。

為什麼GAY都那麼帥?

因為長得醜的你根本不看人家。有勇氣公開自己是GAY的,肯定不是性格唯唯諾諾的人,這樣的人更注重自己外表。

以上這些叫做“倖存者偏差”(survivorship bias),也叫為“生存者偏差 ”,是一種認知偏差。 其邏輯謬誤表現為,我們過分關注於目前人或物“倖存了某些經歷”然而往往忽略了不在視界內或無法倖存這些事件的人或物。

這個世界的那麼多不公平,其實很多都是倖存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