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iPhone手機消費中的“凡勃侖心理”

才智咖 人氣:1.59W

蘋果手機一直是人們關注的熱門商品,最近蘋果7開始銷售就引起了廣大人群的關注和熱議。我們要警惕iPhone手機消費中的“凡勃侖心理”

警惕iPhone手機消費中的“凡勃侖心理”

近日蘋果手機推出了iPhone7和iPhone7 plus兩款最新手機,吸引大批“果粉”關注。在成都太升南路上,由於新“蘋果”在初期發售量少,價格水漲船高,亮黑色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群裡,學生佔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沒吃過母豬肉,但是見過豬走路”。雖然我不是“果粉”,但是對蘋果手機還是知道的。朋友、同事、親戚中使用者也大有人在。儘管每一代iPhone都有為人詬病的缺點,但仍然阻止不了“果粉”對iPhone的瘋狂追捧。

果粉為何對iPhone手機如此熱衷呢?是它的.外觀、質量、效能等技術性指標優越完美嗎?顯然不是,譬如iPhone4手機邊框天線設計就存在致命缺陷,甚至連基本通話功能都無法保證,卻仍然成了市場上的脫銷產品;是“果粉”們都是富豪巨賈嗎?顯然也不是,買iPhone手機的不少人都是月光族、或者學生族,華西都市報調查顯示4成購買者為學生就是明證,更極端的例子——還有人為了得到一部iPhone手機不惜賣掉腎臟。

由此可見,“果粉”熱衷於買iphone手機既不是衝著它的功能優越,也不是口袋裡“不差錢”。他們熱衷於拼命追捧iphone手機,從心理學上講就是“凡勃侖效應”作祟。

“凡勃侖效應”認為,在充滿金錢的文化裡,顯示財富就意味著權勢、地位和榮耀。因此有錢人總希望以一種能夠展示財富的方式進行消費。在這種效應的驅動下,沒錢人也總想“打腫臉充胖子”,買來一兩款高檔產品“裝面子”。

日常生活中這樣的情景比比皆是:款式、材質差不多的一雙皮鞋,在普通的鞋店賣幾十元,在商場專賣店裡,可能賣到幾百元,卻有人願意買。上萬元的眼鏡架、幾十萬的手錶、幾百萬元的頂級鋼琴,這些近乎“天價”的商品,往往也能在市場上走俏。實際上,消費者購買這類商品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獲得直接的物質滿足和享受,更大程度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這就出現了一種奇特的經濟現象,即一些商品價格定得越高,就越能受到消費者的青睞。

凡勃侖心理不僅造成富豪巨賈炫富比闊,而且誘導社會盲目攀比——在陌生人社會,人們總愛用一種容易被人發現的方式,顯示自己的財富或者假裝有錢人。這就是每一款iphone手機甫一上市,就瘋狂熱賣的真正原因。

基於對消費者心理的洞察,所以蘋果公司也總愛使用飢餓營銷,故意造成產品供不應求的假象,推波助瀾放大凡勃侖效應的社會心理。

筆者並無惡意抵制iPhone手機,也無意為某款國產手機站臺。“有多大腳穿多大鞋”,有錢瘋狂追捧iPhone手機也無可厚非,但是像學生族逼著父母購買、月光族砸鍋賣鐵賣腎賣髒地去追捧,既失理性,也中了別人的“圈套”。

對iPhone手機的消費,需要警惕“凡勃侖效應”,更需要從“凡勃侖心理”中走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