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備】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四篇

才智咖 人氣:8.93K

當我們積累了新的體會時,馬上將其記錄下來,這樣能夠讓人頭腦更加清醒,目標更加明確。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4篇,歡迎大家分享。

【必備】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四篇

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1

大學是一個大的團體,我們每一天生活在其中,每一天總會與各種各樣的人接觸,而如果而我們沒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就無法與人正常的相處,無法建立自我的人際關係網,這將會導致我們覺得生活是孤單的,是無助的,從而產生一種迷茫的時生活狀態,這對我們的大學生活是致命的,畢竟大學生活是我們人生中最寶貴的經歷,我們也將經過大學慢慢的融入社會,而不完整的大學生活將無法為以後步入社會做好鋪墊,這就導致我們無法對每一天的生活充滿活力。

心理素質是主體在心理方面比較穩定的內在特點,包括個人的精神面貌、氣質、性格和情緒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質構成和發展的基礎。學生求知和成長,實質上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心理活動和心理髮展過程。教育供給給學生的文化知識,僅有經過個體的選擇、內化,才能滲透於個體的人格特質中,使其從幼稚走向成熟。這個過程,也是個體的心理素質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質的影響。學生各種素質的構成,要以心理素質為中介,創造意識、自主人格、競爭本事、適應本事的構成和發展要以心理素質為先導。在複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堅持良好的心理適應狀況,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實現自我調節的關鍵。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正在日益加快,競爭越來越強烈,人際關係也變得越來越複雜;由於科學技術的飛速提高,知識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們不斷地進行知識更新;“人類進入了情緒負重年代”,人們的觀念意識、情感態度複雜嬗變。作為現代社會組成部分,我們大學生更應當有一個健康的心態,進取的態度去應對。

為了我們的心理健康,瞭解與掌握心理健康的定義是必不可少的,這對於增強與維護我們的健康有很大的意義。當我們掌握了人的健康標準,以此為依據對照自我,進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診斷。發現自我的心理狀況某個或某幾個方面與心理健康標準有必須距離,就有針對性地加強心理鍛鍊,以期到達心理健康水平。

所以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大學生,要想擁有一個完滿的大學生活,心理的健康是必不可少的。心理健康是指這樣一種狀態,即人對內部環境具有安定感,對外部環境能以社會上的任何形式去適應,也就是說,遇到任何障礙和因難,心理都不會失調,能以適當的行為予以克服,這種安定、適應的狀態就是心理健康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僅有心理健康了,才能去應對生活中發生的各種事情,而至於因為一點小事就悶悶不樂好長時間,也不至於因為一點挫折而自暴自棄,產生各種沮喪悲觀的想法。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能體驗到自我的存在價值,既能瞭解自我,又理解自我,有自知之明,即對自我的本事、性格和優缺點都能作出恰當的`、客觀的評價;對自我不會提出苛刻的、非份的期望與要求;對自我的生活目標和夢想也能定得切合實際,因而對自我總是滿意的;同時,努力發展自身的潛能,即使對自我無法補救的缺陷,也能安然處之。一個心理不健康的人則缺乏自知之明,並且總是對自我不滿意;由於所定目標和夢想不切實際,主觀和客觀的距離相差太遠而總是自責、自怨、自卑;由於總是要求自我十全十美,而自我卻又總是無法做到完美無缺,於是就總是同自我過不去;結果是使自我的心理狀態永遠無法平衡,也無法擺脫自我感到將已面臨的心理危機。

經過這次的講座,我深刻的看到了健康的心理對我們的重要性,一個幸福的人生必須要有健康的心理作為堅實的後盾,在以後的學習與生活中,健康的心理將會幫我們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所以,以後我們必須關注自我的心理健康,努力的去使自我的生活變得完滿。

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2

我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沒學習之前,我根本不知道什麼是“五心教育”。學習後,我明白了。所謂“五心教育”活動是指:忠心獻給祖國、愛心獻給社會、孝心獻給父母、誠心獻給他人、信心留給自己。通過學習,我對“五心教育”有以下幾點認識:

(1)是忠心獻給祖國。

我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未來的希望。所以,灌輸五心教育,從小培養孩子愛國情操,培養孩子的愛心、關心、孝心、自信心,顯得尤為重要。除了對自己的工作負責外,最主要的是要做好對社會的服務和上下協調對接,當好孩子和家長的服務員,保障我園各項工作正常運轉。

(2)是誠心獻給他人

誠心,就是真誠對人,真心對事。作為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應該帶頭講誠信,要通過自己的言行引導幼兒。在生活中,要互相幫助,團結一致,講衛生、講文明;在工作中,要多溝通,多提出意見,誠心相待,共同進步。

(3)是信心留給自己

只要有信心,沒有做不了的事,在工作中我經常鼓勵自己和同事不管做任何事都要有信心,勇敢面對,只要我們有信心,努力工作,才能完成好領導交給辦的工作任務。

總之,學好“五心教育”,應當言行一致,以身作則,率先垂範。在今後工作和生活中,我們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將用”五心教育”的內容來鞭策自己,做到對黨和國家的的事業要有忠心,對社會要有愛心,對父母老人要有孝心,對朋友、同事和其他人要有誠心,對自己要有信心,並不斷加強學習,努力提升業務水平,提高服務質量,爭做一名合格的學前教育工作者。

(4)是愛心獻給社會。

愛是純潔和溫暖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愛,每個人也會在愛的關懷下成長。那作為一名學前教育工作者,我們可以通過幫助困難幼兒、關心留守兒童、關愛每位幼兒等一件件小事,只要大家都來奉獻出一點愛,我想我們的國家、我們的社會將會變成愛的海洋,我們的家園將會變得更加和諧幸福。

(5)是孝心獻給父母。

孝心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國自古就有百善孝為先、子欲養而親不待、子欲養而親不待等傳世警言。兒童時期,又是培養孩子孝心的最佳時期。家長和老師,都要多加利用這個最佳時期,給孩子灌輸孝敬父母的思想意識。當然孝心不是疫苗,不是說給孩子打一針這樣的疫苗,孩子就具有孝心了,更不是什麼孝子工程可以批量加工生產。所以,孝心的培養,需要家長和老師們長期的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多普及孝文化及教育,耐心的督促引導孩子。另外,孩子年齡小,模仿能力極強。所以,大家要以身作則,給孩子樹立榜樣,把孝心教育融入生活之中。其實,只要大家齊心合力,盡到自己的職責和義務,必定會把每位孩子都打造成孝子的幼苗,讓溫情和諧的畫面永在。人人都有父母,人人都會成為父母。父母將一生的愛和心血全花在自己子女身上,而作為子女的我們應該怎樣報答他們呢?我想,其實父母要的不多,也許就是平時有一句關心的話就夠了,他們知道你平安你幸福好過,他們的心就寬慰了。作為我們,都有自己的事業要做,沒有多少時間陪在父母身邊,但我們也要採取各種途徑多孝敬父母,有時間多陪陪父母聊聊天,幫父母洗洗腳、錘錘背、揉揉肩等,讓父母過上一個幸福的晚年生活。

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3

1、每天至少對孩子說一次“我愛你”。

2、讚揚你的孩子某一件事情完成得很好,無論是家裡的事或是託兒所的事都可以。

3、花一些時間和孩子在一起做做開心小遊戲,哪怕幾天內加起來的時間只有10或15分鐘,但所花時間的質量往往比時間的長短更重要。

4、去看看孩子的舞蹈表演、講故事比賽等等,媽媽的出現會讓孩子知道你對他的關心。

5、創造各種家庭活動專案,比如小朋友聚會或全家外出旅遊,並讓孩子在這些活動中承擔某些特殊的任務。

6、孩子們喜歡別人需要他的感覺。給他們分派任務,如自己整理床,或打掃傢俱,這樣孩子會覺得自己很重要。

7、儘可能創造讓孩子閱讀的機會,同時要鼓勵孩子提問並發表孩子自己對故事的看法和評論。

8、要讓孩子自信,媽媽自己首先要表現得非常自信,避免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或問其他的人“我這樣做可以嗎”。

9、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傾聽最重要。孩子有著太多的話要對媽媽說。你的傾聽會使孩子認為你很在乎它的觀點和看法。當然,你要儘可能的與孩子保持平等和親切和藹。避免說一些如“不是現在,寶貝,你看媽媽正忙著呢!”之類話。如果你確實不能馬上聽孩子的述說,也應換一種方式說,如“現在不是最好的交談時間,我們改一個時間,行嗎?”接著安排好時間。

10、媽媽應履行對孩子許下的諾言,假如你對他們沒有實現你的諾言,孩子們會感覺似乎他們自己做錯了事情。

教育學學習心得體會 篇4

“新基礎教育”倡導追求真實、平實、紮實、樸實;其中真實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真實必須建立在教師能沉下心來,真心地蹲下來研究學生,研究他們的前在狀態、潛在狀態,以此為教學的出發點,展開教學活動,這樣課堂上才能呈現學生個性化的基礎性資源。這些資源有可能是課前預設到的,也有可能課前沒有預設到的,甚至被教師看來是幼稚的想法,我們都必須以平和的、尊重的態度悅納學生。這樣長此以往,我們的學生會在課堂上敢想、敢說,這樣的課堂才是有生命活力的課堂。

“新基礎教育”的課堂需要開放。而一直以來,我們都懼怕學生脫離教學預設的軌道,或者潛意識中給予學生一些開放的空間和時間,但時不時又把學生牽引過來。到需要進行“新基礎”研究活動時,為了表現有“新基礎”的味而為開放的開放,很有可能學生和老師都適應不了。為此,我認為我們都必須思考,如何設計開放式的匯入,如何設計有思維含量的大問題,如何梳理知識結構等等這些。這不是通過一、二節公開課的研究才有感悟與體驗,真的需要時時考慮、處處留心、不斷積累,長此以往,才可能對開放、結構、資源等有較清晰的理解。在聽完幾節數的計算課後,我發現教師不再是把會算作為它的唯一標準,而是以培養學生判斷與選擇的自覺意識和靈活敏捷的思維品質為價值取向。帶著這樣的認識,不斷重新整理自己原有的認識與實踐,把數的計算教學內容定位於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探索學習,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究、歸納、總結,去發現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由“告訴後的接受”改為“思考後的發現”,使學生對“數的加減法”豎式對位方式不再停留於形式的記憶,而是在嘗試、思考、交流的過程中獲得理解。對於計算教學有如此上法的思考正是得益於有新基礎理念的指導,它的高屋建瓴的價值觀能使教師的眼界更加開闊,站位更高。

這一點原來的感受沒有這樣深刻,通過學習與上課的實踐,感覺開放的課堂對教師的教學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以為多年的教學經驗足以應對學生可能出現的情況。但現實的情境卻是錯綜複雜的,七、八種甚至更多種資源一下子全部呈現在教師面前時,發現學生的資源不僅僅是普遍層面上的可能狀況,還有許多個別的或始料不到的累積出來的情況,也需要教者在短時間內很快地作出選擇、判斷、反應、回饋,就感覺措手不及了。“放”是放了,該怎麼“收”呢?“收”的層次又是怎樣的呢?所有的這些問題需要教者根據當時的情境作出調整,而非照著課前的預設行進。在這段過程中,教師的組織、引導、點撥得恰如其分的話,將使學生的各種資源發揮到最大的功效。從而順利達成除知識目標之外,同時又獲得思想方法上的提升。反之,會在混沌中越弄越亂,甚至無法收場。

通過聽研究課及課後的專家點評,我覺得要提升教學智慧,首先,對學情的分析要準確、深入,既要對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經驗狀況瞭解清楚,更要洞察學生的心理狀態,認知方式;既要對普遍層面的學生可能狀況瞭如指掌,也要對個性化學生給予特別關注,這樣才可能面對不同學生時應對自如。其次,對教學內容的分析一定要放在整體知識結構裡來看待,透過教學內容更多地去發現它內涵的思想與方法,以此為載體,培養學生優秀的思維品質與良好的學習習慣。

總而言之,“新基礎教育”真的是直面真實的人的一種生活狀態,它讓學生與教師在課堂中以真實的狀態展現教與學之間的關係,追求和諧的師生、生生互動,使得師生獲得共同成長的幸福與快樂,這是每一個教師都想追求的境界。

胡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