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才智咖 人氣:2.65W

身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課堂教學,對教學中的新發現可以寫在教學反思中,教學反思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國中歷史教學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精選15篇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

平定縣第三中學校 翟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探索、敏銳觀察、牢固記憶和豐富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的幾點方法:

一、運用歷史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動的講課,活躍的課堂氣氛,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其學習興趣。在歷史課上,講解生動的歷史故事恰好能做到這點。如講到商朝歷史時我結合《封神榜》的故事講,學生們聽得津津有味,下課了還意猶未盡,課堂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還可提供學生熟悉的歷史故事,讓學生自己講解,培養學生的演講能力,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二、對歷史人物串聯講解

如講韓非時,提到其慘遭陷害,那麼誰害死了韓非?是他嫉賢妒能的同學李斯;誰害死了李斯?是歷史上著名的鉅奸趙高;誰殺死了趙高呢?是秦王子嬰;誰殺死子嬰呢?是霸王項羽;項羽的結局如何呢??這樣一個引出一個,環環相扣,引人入勝,學生也就能跟上老師的思路,較好地掌握知識。

三、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

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良好效果:第一,重複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這樣就能記得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進行重點記憶,培養學生抓重點的好習慣。第三,比較分析法,對歷史人物或事件進行比較分析是常用的一種方法,例如,將鄭和、哥倫布進行比較,可以從航行的時間、規模、次數上進行比較,使學生在比較中記憶。

以上是我在教學中的一些薄見,關於培養學生歷史興趣的方法還有很多,只要運用恰當,都會起到很好的效果。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作用和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因此,我要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適應力的學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2

反思性教學迄今為止有很多種定義,其中經驗性與科學性給出的兩種定義得到了普遍認可。經驗性反思強調批判性,但這種定義缺少實踐驗證,且個人主觀性比較強,因此並不具備很強的說服力。而科學性反思則不僅包括批判性,還包括實驗性及群體性。這就需要國中歷史教師從實踐出發,切實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並不斷反思教學中遇到的相關內容,及時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教學水平。

1.反思性教學的特點

第一,反思性教學將創造性教學方式融入解決基礎教學問題中。首先,國中歷史教師在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下,會不斷深入反思重複教學實踐中各種教學相關問題,而不是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教學後對其所教內容與教學情況的簡單反饋;其次,教師在教學中遇到一些問題時,不僅包括教師自身的問題,還可以是學生、教材等問題,運用反思性教學模式解決這些問題,使解決問題的方式更科學合理、更具人文性。

第二,反思性教學的動力為確保教學實踐科學合理。國中歷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學習情況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合理地反思不僅可以幫助教師有效改進教學中存在的不足,還可以找到開展教學實踐與研究的更好教學方式。反思在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修養越高的教師反思能力越高,推進反思性教學在國中歷史教學中的興起。

第三,反思性教學促進教師掌握好兩個學會。其一,學會學習。國中歷史教師應該教學生如何高效地學習,這裡的學習不僅指學習技術和方法,還指學生日常生活中如何做人。其二,學會教學。需要教師從根本上轉變教學思想,在教學的同時注重自身能力提高,在教學中進行良好的學習。學習教學不僅包括對教學技術和方法的學習,還包括對教學道德與倫理知識的學習。反思性教學模式使教師有機地將教育學生如何學習和提高教育水平結合起來,讓教師與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同時得到提升。

第四,反思性教學的突破口是增強教師的道德感。道德感不夠高的教師一般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出現重大失誤的時候,反思教學問題所在,平時教學後不主動自我反思。具有較高道德感的教師則會在每次教學任務結束後,自主對教學行為進行反思。因此,為了在國中歷史學科中更好地開展反思性教學,就必須提高教師的道德感。

2.如何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

反思性教學包括教與學的雙重反思,要求國中歷史教師不僅及時進行自我反思,還需帶動學生一起反思,並將這兩個反思相結合,開展相互提高的互動反思。

2.1教的反思

教的反思具體指教師所做的反思,即國中歷史教師在給學生上歷史課的過程中進行的反思,其中包括教學前反思、教學中反思及教學後反思。

教學前反思強調教師對教材知識準備工作進行的反思,教師應充分熟悉教材內容,做好教案,力爭將授課內容安排得科學、有趣。教學中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期間發現的一些問題,並及時調整相應教學方案,對教學方式進行及時反思,有效提升授課效率。教學後的反思強調教師在授課內容完成後,對學生進行課堂練習、提問、測試,以及課後作業等方式對學生掌握情況進行測試,通過學生反饋檢測自己的教學質量。

例如,講到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時候,教師應該在課前準備時對會議召開的背景、時間、地點及會議重點內容、意義等做好充分了解,並且要有突破傳統教學方法的意識,爭取打破常規講課方法,用更加生動、有趣的方式講解給學生聽。授課過程中,遇到學生反應不積極、注意力不集中等情況,教師應該及時調整自己的授課方式及語調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講故事的方式讓會議更形象地展現在學生腦海中。當課堂練習及課後作業不理想時,教師要反思學生的預習、複習情況是否到位,可以在下次上課時帶領學生回顧一下上一堂課的重點知識。

2.2學的反思

學的反思指的是學生對學習情況進行反思,其中包括對學習態度的反思、對學習目標的反思及對學習方法的反思。第一,學生對其學習態度進行反思。學習態度是否端正決定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效果,端正的學習態度可以幫助學生取得良好的學習成績。第二,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學生要想知道自己對所學內容的掌握情況,就要對學習內容進行反思。第三,學生對學習方法進行反思。歷史作為一門需要大量背誦的科目,好的學習方法可以幫助學生事半功倍。國中生在歷史學習中應該勇於嘗試不一樣的學習方法,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例如,教育現狀下,很多學生依舊脫離不了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學習效率因此得不到有效提升。國中教師應積極帶領學生對學習進行反思,找出學生學習歷史時存在的問題,通過同學互助和教師指導等方式改進。教師可以定期開展歷史故事會,鼓勵同學們將學過的歷史內容編寫成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故事上臺講解,不僅提高故事講述者對自己所講內容的理解,還帶領大家鞏固學過的知識點,讓學生在輕鬆靈活的氛圍內全面加深對教材的掌握情況,有效增強學生學習效果。

2.3教與學的反思

教與學並不是互相分裂的兩個過程,國中歷史教師應該帶領學生將這兩個過程有機結合在一起,真正實現教與學的相互促進、共同提高。因此,將反思性教學這種模式運用到國中歷史這門學科過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教的反思和學的反思,還應該進行教與學的互動反思。我國目前正在開展的反思性教學已經在國中歷史這門學科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國中歷史教師應該乘勝追擊,進行更深入的反思性教學,大力推廣並實施教與學的雙向反思,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默契程度更上一層樓。

例如,國中教師給學生上歷史課的時候,應該引入不同教學方式對學生進行指導,同時積極獲取學生的反饋,看學生更適應什麼樣的教學方式,今後課程實踐中多使用這種教學方法。教師在課上應該多增加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積極同學生進行廣泛、深入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及自身存在的學習陋習,採用科學合理的鼓勵性手段幫助學生改進這些問題和陋習,讓國中歷史教學更順利高效地開展。在教與學的互動反思中,教師應注意避免採取生硬的管理手段,影響學生學習熱情,從而降低整體教學效果。

平時教學活動中,單一、枯燥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我們應該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不同興奮點,抑制大腦疲勞。無論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基本出發點是學生,學生是課堂主體。課堂是學生學習的天堂,課堂教學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積極性。例如,課堂教學中的特殊意義歷史討論法史研究的特點。歷史課上討論應該有更廣泛的內容,更自由的民主氛圍,不僅可以討論這類問題,還可以有自己的看法。日常教學活動中,經常有學生討論時聊其他事,需要老師經常督促。

3.在國中歷史課堂中開展反思性教學的意義

首先,教師在反思過程中可以有效激發其自主發展意識;其次,有助於改善教師教學方式,提升課堂教學的科學合理性;再者,可以幫助教師總結授課經驗,作為教育智慧運用到今後教學中;最後,有助於教師反思職業素養的同時提升專業精神。

4.總結

目前,反思性教學模式在國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想要取得更大進步,就要不斷研究,進一步對教學方法進行實踐,確保教師教學質量,切實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不僅使學生真正學習到課本知識,還可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3

本節課以活動為載體,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激發了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使學生在活動中既相互競爭(大組之間),又相互合作(四人小組和大組內)。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熱情很高:我作出要求後,學生很快積極進行準備,閱讀課文,完成表格,並作講述民族工業的發展;小組討論問題熱烈;大組對之間質疑問題十分積極。學生參與熱情很高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是活動的形式進行學習,提高了學生興趣;

二是競賽的方式,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滿足了學生自我表現的心理。

在本節課中,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學生在講述民族工業的發展時,不熟練,與地圖結合的能力較差;

二是有的學生在活動的具體要求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就匆匆去完成任務,學習目標不很明確;

三是在學生在質疑時,雖然都很積極,但質疑的質量不高;

四是落後較大的組參與的積極性明顯不如其它組高。我想這是因為: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戰役的經過難度較大,給學生的時間不夠充分,如果我提前將簡表發給學生,讓學生提前預習,效果會更好。

通過本節課,我想今後努力的方向是:在上課前引導學生做好預習;堅持使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開展多種活動,並對活動過程加強調控;在學生進行活動前一定要強調活動要求,直到每一個學生都明確;在教學中及時做好評價、激勵與幫助;在設計活動時,競爭方式可採取更多的辦法,使更多的人蔘與才是最終的目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4

新人教版歷史教材的知識點大幅度降低,重點更加突出,教師如果因循守舊,沿用過去舊的習慣“學”教材的話,勢必會使課堂顯得十分單薄。其實,新人教版歷史教材是支援我們創設教學情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努力培養學生在接受必要的知識的同時,形成一種對知識的主動探求、發現和體驗。讓學生學會對資訊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並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習方式。合理地“用”教材,才能真正樹立學生在歷史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使我們的歷史課堂更加豐滿,視野更加開闊,效果更加理想。

教學反思與探究:

1、保證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

2、科學備課,尋找課文重難點的突破方法

3、創設情境,以情入學。

4、教學形式多樣化。

① 角色表演。

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這一課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表演“孔子講學”,由扮演“孔子”的同學向學生傳授“仁”和“禮”的思想,“孔子”還對兩個性格相異的“學生”傳授不同的處事方法,學生在表演中,瞭解了孔子的思想,明白了孔子為什麼是“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角色表演體現主動學習,也體現合作精神。

②畫畫。

如畫“山頂洞人的一天”,要從中體現出山頂洞人的生活、社會或已經掌握的生產技術。有的同學畫出了男的出外打獵,女的在山洞裡做衣服、做飯、帶小孩、穿項鍊……既反映了古人類的生活,同時也加進了自己現代生活的影子,通過老師的點撥,大家也瞭解了古人類的生活實在是很原始的。

③ 講故事。

④辯論和競賽。

如學習“百家爭鳴”這一內容,讓四個小組的同學分別持“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的觀點進行辯論,辯論哪家的觀點在當時更有用,哪家的觀點在今天社會更適用。假設一個現實問題,如“針對破壞校園班集體環境的現象,用哪一家的觀點處理最好?”進行辯論。再如兩組學生扮演秦漢時期的文人,兩組學生扮演春秋時期的文人展開歷史成語故事的知識競賽,在競賽前,兩組學生都要主動收集資料,並作歸納整理,既主動學習,又有群體合作,學習在輕鬆,愉快的過程中進行。

⑤ 展示歷史模型、圖片與資料、小製作等。

如在學習“青銅器”這一內容時,我們在課室裡展出“四羊方尊”模型,在課室的牆上展出幾十幅精美的青銅器的圖片,上課時由學生作講解員,帶領大家如同走進了青銅時代,欣賞青銅文化。

又如學習“甲骨文”這一內容前,讓學生自己動手做“甲骨文”,同學們在家長的支援下,把煮過的牛扇骨、豬扇骨、烏龜甲洗乾淨,在上面刻商朝的文字元號。上課時,同學們拿著自己的小製作互相交流感想,有的說:“很難刻,刻了三個小時才完成幾個字,手都起泡了,不知古人用什麼來刻的?”“看見許多螞蟻、蒼蠅來吃骨片,不知這些骨片是怎樣保留下來的。”有的說:“我做的甲骨文只放了幾天就發臭了,不知古人是用什麼來儲存這些骨片的?”還有的說:“那些字很怪,我一個也不認識。”之後,我們還進行了解讀甲骨文的活動,這也充分體現了學習的主動性與合作性、探究性。情景創設的形式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探索與實踐,並且不斷完善。

5、設計多層次的探究性問題,引導學生多角度地積極思考探究

例如:教師在講授春秋戰國的爭霸問題時可將課文設計成需要探究的問題:

第一、面對現實形勢,假如你是秦國的最高指揮官,你希望中原地區呈現什麼景象?你會如何去統治你的國家?但是你的國民又會怎樣對付你呢?

第二、假如你是中原六國的最高領導人,面對中原的形勢,你將用什麼辦法度過難關,對付秦國?

第三、研究課文內容,分析當時的平民和富人會支援哪一方,為什麼?

第四、商鞅變法的意義是什麼?歷史的結果是什麼?

這四個問題的編排緊緊銜接,形成一個思維遞進的程式,可以把學生的思維逐步引向深化,學生不但掌握了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了他們的探究精神。善教者必善問,作為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所提的問題要有針對性,力求難易結合;但要注意,脫離教材和學生實際,或深或淺,或缺乏針對性的提問,都將挫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6、倡導學生勇於提出問題,塑造學生的批判精神

如:學生學到“屈原以身殉國”時,老師講屈原的這種愛國精神是偉大的,流傳千古,萬人傳誦。多數學生認同,認為屈原以死抗爭,是為了喚醒民眾,死得其所。死得重於泰山。但有的學生認為“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如果人人都像屈原那樣,誰來繼續鬥爭?”更有的學生認為屈原不算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因為當國家滅亡時,他作為一個楚國人,應該勇敢地站出來積極組織反抗鬥爭才是,屈原的死是自殺,是為了逃避現實,是軟弱的表現。教師應因勢利導,不急於給學生一個“標準和唯一的”答案,而是尊重學生的個性與想法,鼓勵學生繼續收集資料,用具體例項來支援自己的觀點。這就是我們今天要求的探究性學習思維。這樣不僅化解了學生的誤解,又尊重了學生的真實感受,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探究表象內在的本質問題,讓學生在思考和答疑解難的過程中多角度、全方位來認識和理解歷史。

7、授之以漁,教給學生科學的探求問題解決的方法

8、開展課堂討論,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

如,在講奴隸社會問題時,教師讓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原始社會的公有制好,還是奴隸社會的私有制好?奴隸社會對歷史有什麼作用?”時就有學生提出“如果原始社會不進入奴隸社會,好不好”的問題,雖然不盡科學合理,教師卻因勢利導組織學生討論,甚至辯論,最終達到“釋疑解惑”的作用,學生學習的興趣陡然上升。

國家基礎教育歷史課程改革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指明瞭方向,也為歷史課堂教學改革掃清了道路。如何讓新歷史課程成為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體驗課程”,這就需要在教學中起著主導作用、在教學改革中是生力軍的教師,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從學生身心發展階段的不同特點出發,運用多種方式著力激發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能夠成為認識歷史的真正主人。

總之,課改後的課堂教學,是一個開放性的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知識的課堂教學,新教材對教師提供了更多的支援。它能夠幫助教師很好的整合知識,引導與點撥學生,駕馭開放性課堂,達到課改的要求。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5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賴於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的內在動力。對學習有無興趣,既是反映教學效率的重要標誌,也是衡量教師成敗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強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習興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提高質量,就成為眾多教師不懈追求、不斷探索的重要課題。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談幾點在課堂中激發學生興趣,增強課堂效果的體會。

首先,要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知識的價值。歷史知識的過去性特點,使得很多學生感覺歷史“無用”,若教師再不充分發掘歷史學科知識的價值,把課上得枯燥乏味,就很難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的熱情。眾所周知,歷史知識是豐富多彩的,歷史又是與現實緊密聯絡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只要注重聯絡現實生活,聯絡社會實際,讓學生認識到學好歷史知識用處很大,就能激發學生內在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唐朝歷史時,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帶給我們的啟示,教師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總結出:一個國家要強盛,必須重視人才建設和制度建設,注意減輕人民負擔,大力發展社會經濟,重視文化教育事業。今天,我們的改革開放事業要推向前進,也需要處理好這幾個方面的問題。在《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一課中,學習商鞅變法中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時,針對班級管理中的量化考核制度進行分析討論,使學生認識到以小組及個人為考察物件的量化考核,與商鞅變法中的編制戶口具有異曲同工之妙。經過這樣一分析,學生就感到學歷史很有用處,從而,就對學好這門課程有了積極的認識,學習的興趣也就提高了。

其次,利用新穎多樣的教學方法和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引發和維持學生的興趣。傳統的歷史教學大多是“一支粉筆一本書”,教師講重點,學生劃重點,考試考重點,一味的“滿堂灌”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現在,各學校電化教學手段都比較齊全,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投影儀、錄象片等先進教學方式,適時播放一些歷史或考古記錄片,展示一些圖文資料,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學設計上,可以採取自由辯論、小品表演、論文答辯等適合學生特點的活動,喚

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讓學生走進歷史遺蹟,走進歷史博物館,搞社會調查,讓學生體驗“走進歷史”的真切感受。

第三,多角度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探究欲和思維的積極性。歷史課堂提問應該摒棄那些只做“是”或“不是”之類簡單判斷的缺乏思維性的問題,多設定思維含量高的有效問題。一是要設定揭示教材隱性知識的問題。所謂隱性知識就是教材中隱含的、並非一目瞭然的知識點,如知識的實質、知識的區別和聯絡等,將這些知識點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有一定的深度,既能提高學生的探求興趣,也能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比如,讓學生分析康有為和孫中山思想的不同特點,並分析產生這些特點的原因,就可以有效地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二是要多設定一些指向明確,符合學生思維實際的小切口、深分析類問題,避免那些大而空的問題出現在課堂上。舉例來說,講授唐朝晚期的歷史時,讓學生分析“開元之治,幾於家給人足,而一楊貴妃足以敗之”這句話是否正確?為什麼?就是小切口深分析的題目,思維含量相當高。通過這麼一個問題的剖析,就能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唐朝滅亡的原因,並很好地鍛鍊了其歷史思維能力。中學生正處於從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轉化的時期,他們已經不滿足於只是簡單地、機械地記憶歷史知識,而是渴求利用歷史知識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從而提高自身的素質。因此,在課堂上多提出一些思維含量高的`問題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好方法。

第四、挖掘趣味性材料

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國中歷史教材裡穿插的有趣小故事還是挺多的,教師可以選擇適當的例子作生動講述。對於難度較大但書中又沒什麼解釋的知識點,教師應儘可能選擇有趣味的或貼近生活的角度去講解,舉出一兩個例子,讓學生感到有趣和親切,他們才會主動去學,從而輕鬆地學到知識。比如在學習《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鳴》一課時,在對諸子百家思想學習的基礎上,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討論題:“你認為在我們班級管理中,哪些思想主張比較實用?”學生討論非常激烈,各抒己見,闡明理由,同學甲主張以儒家的“仁、禮”思想管理班級,滔滔不絕的闡明理由;同學乙已急不可待的把手舉得老高,他主張依法家的法治思想更管用,對於那些屢教不改者就應該以嚴格的班規進行處罰?小小的一個問題,激發了他們的熱情,百家爭鳴的局面再現在了課堂之中。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6

一、理論依據:

教師專業化發展,可以由“他主發展”,即通過學校和培訓院校、教科研機構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教師進行專業化培養;也可以由“自主反思來發展”,即靠教師的自主學習、反思來自我發展。儘管二者可以相輔相成,但教師專業化發展的最終成功,還是依賴於自主發展,別人的培養只是條件,真正的提高還靠自己。當我們在研究學校各種教研模式的時候,放在第一位的是要研究教師的自主學習和同伴互助。這是學校整個教研工作的基礎和教師專業發展的基礎。是教師成長、成熟、成就的決定因素。

(一)怎樣理解自修反思式教研

所謂自修反思式教研即教師在專業發展過程中,雖接受必要的外界要求和指導,但主要以自修和經常反思為主的一種學習方式。

自修反思式應包括以下幾個層面的內容:

1、教師要有主動自學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精神。

2、在學習內容上,除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外,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自加學習任務,即重點餐加自助餐。

3、以校為本的學習。離開了學校,也就離開了實踐,離開了“家”,也就不會有教師的自主發展。

4、學習的個性化。由於是自修,那麼教師在學習時間、地點、內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統一限制,而是要靈活機動地處理。

5、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邊反思,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即這種學習往往依靠教師個人的動力、興趣、計劃、進行“自在”“自省”“自悟”。

當然,我們提倡教師的自修反思式學習,並不是排斥學校其他的教研模式對教師的影響,我們提倡自修反思式教研與其他教研形式有機結合。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多少年來,我們十分重視外在因素對教師培訓的影響,而忽略對教師自身潛能的開發。即學校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首先應該考慮如何引導教師去認識、發展自己,從而在專業發展上通過自修反思,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

(二)教師成長動力的教研指導

1、要研究教師專業成長動力

實踐證明,教師的專業成長並不單純依賴於他的智力水平和教學能力,在教學能力的背後是他們的理想、信念、興趣、毅力等原動力起著支撐作用。教師的專業發展並非是孤立的,它總是與教師的理想、信念、興趣、愛好、勇氣、信心、創新等這些非智力因素的活動同步進行。影響教師專業發展活動有兩大系統,即動力系統,但作用不同。動力系統在教師的專業的成長中,起著定向、強化、促進、保證作用,解決教師想不想發展,愛不愛發展問題。而作業系統是教師專業發展的技巧、策略、方法途徑問題,解決發展操作問題。二者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缺一不可,而且互相作用,互相促進。

所以理想、信念、興趣、愛好、勇氣、信心、毅力、習慣、創新探索精神等個性心裡素質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原動力,也是永遠從滿活力的不竭力量。

2、教師專業成長動力指導

激發價值取向,讓教師樹立學習意識。許多教師習慣於把學校作為自己專業發展的主體,等著學校向自己提要求,等著學校給自己提供進修的機會,教師的專業發展就成了一個被動的等待過程。就會在等待中看到周圍的同事發展了,而自己發展滯後的原因歸結為沒有得到學校的培養,從而對他人的發展不以為然。事實上,如果學校成為主體應該是教師自己。我們教師應該與時俱進,不斷學習。學習應該成為每個教師每天生活的一個組成部分,要有專業追求,學習是生活、學習是工作,學習是一種責任。只有學習,生命才精彩。

提出自修要求和規則,引領教師努力鑽研。俗語說,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教師僅僅有學習願望還遠遠不夠,學校還應為他們提出學習的目標和努力的方向。這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讓教師給自己的學習做出規劃。二是學校要給教師提出近期的長期的學習要求。

給教師壓擔子。我們知道,實踐是最好的一所學校。在對教師的自修反思教研施以影響的同時,學校也應在教學實踐工作上採取一些措施,特別是對一些中青年教師應給他們創造一些鍛鍊的機會。即因路子、架梯子、壓擔子、給方法。使教師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結合起來,這更有助於教師成長。

(三)教師讀書學習的教研指導

1、高度重視教師的讀書

如果說有一種最方便、最快捷、最省時、最有效的教師專業能力的學習手段,那就是讀書學習和工作實踐。而近些年來這種最基本、最常規、最經常的教師培訓提高的方法途徑被輕視了,被忽略了。

圖書是教師知識、技術、情感、理論等的載體,也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書是和有經驗、有智慧的人溝通和對話。讀書能使人豐富厚重,所謂學高為師就是這個道理。讀書對教師來說更有特殊的意義,書籍是學校中的學校,讀書能讓教師超凡脫俗。

2、教師讀書的建議

選擇讀書內容。讀書應讀三類書:一有關自己專業的書——這是立身之本;二與專業有關的其他門類的書——多讀這類書,對於開拓思路,增長見識有好處;三作為一個現代中國人,要了解自己的民族,自己民族悠久的思想、文化、科學史;瞭解各種新技術、新思想、新文化、新任務,須讀好有關這類書。

3、注意積累資料

求知如採金,積學似儲寶,學習中積累資料是十分重要的。在資料積累過程中,便收集、邊思考、邊吸收、邊轉化使用,平時要做到四勤:勤閱讀、勤思考、勤整理、勤翻查。

4、讀書運用要活

我們對於學術著作和各種報刊雜誌的思想、觀點、經驗、方法既不能不加任何選擇地全部相信,更不能機械模仿死搬硬套。要用自己的見解去剖析作者的思想和見解,用自己的概念消化別人的言論,以形成完全屬於自己的認識。

(四)教學反思教研指導

1、必須重視教學反思

對於教師教學經驗積累來說,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對外學習吸納;二是對內總結反思。

教師成長就是:經驗加反思。教與學之所以能“相長”,貴在學習後能及時反思。教師的日常教學行為總是在一定的教育觀念指導下進行的,教育觀念直接決定著教育工作者的教學行為、教學策略的選擇及教學組織技術的採用,它像一隻無形的手,控制、推動、調節著教師的行為。而恰恰許多教師從事同一工作的時間長了,往往形成某種套路,如果不注意從從外界吸收能量衝擊這種套路,不從內部對這種套路進行理性反思和批判,就會束縛自我、重複自我、窒息自己的創造才能。只有敢於否定自我,才能戰勝自我,超越自我,不斷有新的發展。

2、什麼是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教師從事教學實踐後回過頭來思索過去自己做過或經歷過的教學活動,從中總結經驗教訓,指導今後工作。

教學反思是一個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的過程。教學反思的過程實際上是教師把自己作為研究物件,研究自己的教學觀念和實踐,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教學觀念、以及教學後果。通過教學反思、研究,教師不斷更新教學觀念,改善教學行為,提升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

3、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的種類和方法是多樣的。如從時間看有課前反思,課上反思、課後反思,從反思內容看,可以對備課反思,也可對教學方法反思;也可對教學評價反思等等。在反思策略上,既可以對整體內容反思,又可以對重點內容反思。如抓住亮點進行反思,抓住重難點進行反思,抓住盲點進行反思,抓只疑點進行反思。反思的方式方法,既可以進行自我反思,也可以請教同行或專業人員幫助反思,而在操作上既可口頭反思,也可進行書面反思。

二、基本框架:

流程:自修

反思

自修:教師要有自主的學習意識和精神,在學習內容上,除完成學校規定的學習任務外,能根據自身的情況和需要自修。由於是自修,那麼教師在學習時間、地點、內容和方式方法上,不受統一限制,而是要靈活機動地處理。

反思:實踐後進行反思不斷修正自己的教學行為。即這種學習往往依靠教師個人的動力、興趣、計劃,進行“自修”“互助”“自悟”。

三、應用與效果:

我們提倡教師的自修反思式教研,並不是排斥學校其他的教研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多少年來,我們十分重視外在因素對教師培訓的影響,而忽略對教師自身潛能的開發和同伴合作的促進。學校在開展各種教研活動中,首先應該考慮如何引導教師去認識,發現自己,從同伴互助中改進自己,在不斷實踐反思中提升自己。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7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課程標準的落實、新編教科書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裡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共勉。

一、實行新課程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關係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兩個辨證關係: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係: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程序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發展什麼?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用什麼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於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係: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侷限的矛盾,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並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瞭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於尷尬的被動狀態。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捨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在學的方面,體現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裡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

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於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國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五、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等同於教學現代化。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但是,有些教師卻使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有些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圖文、動畫、音訊、視訊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可是學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還有的教師以多媒體的運用代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出現“電腦開啟,學生鬧開,教師跑開”的不良現象。有的教師以多媒體手段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無限推崇軟體教學而忽視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並不是製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與課堂講授緊密配合,使師生的活動與技術的支援成為一種同步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象多長時間效果更好,要不要對影視材料進行剪輯?運用網路上的材料和影視文學作品於歷史教學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區分和交待?這是我們教學中使用選擇多媒體時要把握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使用多媒體只能是捨本逐末。此外,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每位歷史教師要牢記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教學中,要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地選擇,並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國中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8

是八年級上冊歷史第二單元的第一課,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探索邁出的第一步,所以在中國近代史中佔有極為重要的歷史地位。在這裡主要是分析一下自己在這次上課中的好的一面與不足之處。首先,是整個課堂很有秩序。在上課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習慣比較好,基本上能按照老師的要求一步一步的完成。其次,就是部分課堂展示還算有效。比如說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設計了不同的方式,有“一幫一”互相檢查、同號抽查及搶答等,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調動了學習學習的積極性,加入了競爭機制,能夠讓學生在課堂上主動的動起來。再者,就是在基礎知識方面,學生都能明確,而且大多數學生都能掌握。通過這一課,學生明白了洋務運動的時間、代表人物、口號、內容以及對洋務運動的評價等基礎知識,還算是有一點成績的。40分鐘的講課,值得一說的優點卻只有這些,真是慚愧。看來以後努力的地方還是很多的。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9

回顧一學期以來的教學情況,總的感覺是匆匆忙忙。每天的腳步都是來去匆匆,每天的身影都是忙忙碌碌。雖匆匆,但無悔,雖忙碌,但實在。教學工作中,如何完全達到《中學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如何在內容、形式上體現新課改的理念和精神是我平時思考最多的問題。為此,我總結了一些平時教學中的案例以及經驗,並渴望尋求更好的對策以及今後努力的方向。

一、以新的教學方法和思路去教學

以前的歷史課堂,那是一個在舊課程下老師一言堂,學生記筆記的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在我的腦海裡,學生沒有思考問題的過程,只有在老師講解完整的知識結構下,按照細緻的板書識記歷史知識的過程。我當時的認識是:歷史=死記硬背。然而,新課程要求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要減少統一講解,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這就要求教師提高設計問題的能力,設計出發散的、擴充套件的,昇華學生思維的問題及方案。

在備課過程中,我首先將教材內容問題化。要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上學期,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操作的:把問題的設計分為課前、課上、課後三部分。課前問題的設計,最初我是依據"課標"把這一課內容這樣設計後,上課的效果並不盡如人意,體現在課堂提問時,沒有太多的學生知道答案並回答出來。經過這樣效果不明顯的問題設計之後,使我感到課前問題設計的內容應該變換了,嘗試課前的問題設計以激發學生興趣為主。比如講第二課《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之前,我佈置的問題是:1、查閱有關秦始皇的資料,說說你對秦始皇的認識。2、你知道傳說中的"三皇"、"五帝"嗎?他們與秦始皇稱自己為"皇帝"有著什麼樣的關係?這樣一系列輕鬆、有趣並且與教材重點知識無關的內容反而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授課前,學生積極發言談自己的認識,我給予每一名發言同學鼓勵。這樣做,一方面,使發言的學生在身邊同學中顯示出知識面廣,得到同學的欽佩,另一方面,傾聽的同學不僅滿足了求知慾,而且把羨慕同學的情愫轉變為自己也要比別人知道更多的動力。在現實教學中,我逐漸體會到:同齡人之間的激發和促進作用比教師的教育和批評更有效果。

課上,我把教材內容變成問題的"連結",引導學生憑藉自己努力(嘗試探索、合作等)一個個地進行問題的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並生成更多,更深層次的問題。一開始在教學過程中,我也注意到我的學生由於底子薄,對於一些問題可能因為認知水平的侷限很難答出來,所以他們不敢發言,即使發言也很難答到點子上。於是,我就把難懂的問題要先講解明白,並且注意引導他們從多方面思考問題(比如:經濟、政治、思想、文化等)把思考問題的方法教給他們,還要經常的訓練,得到的效果是明顯的。學會思考問題的方法比會完整的背出一道題要更有價值。在講解完難懂的知識後,我要設計一些與現實聯絡的探究小題目,發現效果不錯。比如:在講到《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這一課,我就設計了一個問題:"談談城市化對今天社會的影響"。學生回答的效果超出我的預想。有些同學能夠從積極、消極兩大方面談出城鎮化的影響,而且還以自己家農村親戚進城務工的例子來談利、弊,既生動又有說服力。他的回答給我的啟發是:學生其實很注意觀察生活,而且有自己對生活中出現問題的思考。鼓勵他們發言,把表揚的話時常掛在嘴邊,使這些可愛的孩子們更加願意思考,更加熱愛生活。我對新課改的理解是:不是把問題變難,而是把問題變活。

課後問題的設計基本上是針對基礎知識而進行的。因為學生要真正掌握基礎知識就必須要課後回去看教科書。我認為該識記的內容有必要強化。每堂課結束,我都回佈置他們做書後的自我測評和同步導學。引導他們做題前先看每一課的知能導向,有利於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然後再做題強化基礎知識。在輔導課上,我會及時總結批改作業中發現的學生答題的思路偏差,把正確的思維方法教給他們,把可供參考的答案帶給他們(注意答案不是唯一的)。

二、正確處理內容和形式之間的關係

教學時,我注意利用一個簡單的道理,或者一個知識點引出一個知識串,形成一個知識網,讓學生能夠學會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就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正確處理好內容和形式的關係。

首先,我要選那些最適用的,最具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的典型事例,選擇典型材料真實可信,能夠逐步展開並深化和昇華主題,增強表達效果。例如:在講授《新中國的外交》這一課時,為了能激發學生學習外交家的遠見卓識和為國家利益而努力探索的精神,我在課堂上就引用了美國前總統尼克松1972年訪華是在人民大會堂發表講話的一段話:"美利堅合眾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兩個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完全不同的國家。我們兩國之間存在著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鴻溝雖難以填平,但是我們是否可以想方設法在上面架座橋,今天我就是來架橋的!"當我飽含激情把這段話說完後,沒想到學生給予我熱烈的掌聲。他們說外交家真厲害,能一切從國家利益出發來做事情。這次引用給我的啟示就是:不用講解,學生就能從真人真事上領悟國家利益是國與國之間關係的根本所在。他們還對外交家的演講和口才驚歎不已,達到了情感和知識教育的雙重目的。課後有位同學還專門買了本尼克松的《1999不戰而勝》閱讀後並和我交流。他說都是老師上課引用的話激發他渴望瞭解更多尼克松的外交思想。

其次,採取生動活潑,學生可以接受的學習方法和形式,調動學生的積極因素使他們樂學愛聽。我上歷史課之前都會提前兩分鐘進班級,充分利用好預鈴打響到正式上課鈴打響的兩分鐘,讓他們快速思考上節課的基礎知識,上課後馬上提問。我發現兩分鐘如果利用好,學習的效率也會很高。現在,利用課前兩分鐘回顧舊知識在我教的六個班已經成為一種習慣。每當正式鈴打響之後,不用我提問,他們都會主動站起來回答。我時常鼓勵他們主動發言要比老師點名字得的學分多。因此,大家都認真準備,積極發言,在我的課堂上回答問題不用舉手,思考好了就直接站起來說。這樣既體現了師生的平等,又有助於我們之間更好的溝通和交流。有的時候回答問題一下站起來幾個人,我就分別給他們每個人機會說,不讓任何同學感到失望和遺憾。受課改專家連建平老師的影響,我在課堂上也常對學生說:"你們回答的問題沒有對錯之分,只要大家言之有理,論之有據就可以成為一家之言!"經過一系列的學習、探索和嘗試,我的歷史課堂變得更加輕鬆,學習氛圍更加濃厚了。

以上方面是我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學案例和經驗方法的總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還有很多沒有解決的問題和困惑,我準備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將問題細化,注重平時的積累,著手解決,具體成文。我認為最好的教學就是適合自己,又適合學生的教學,是既有利於學生素質的提高,又有利於學生分數提高的教學。正像我的一位老師說的:"教學有法,但無定法,只要傾注自己的愛心和激情就能得法!"在新課程下,我要學會用智慧和愛心打造自己的風格,不斷思考自己的優勢是什麼?是否有風格?我相信,只要努力只要有愛,一切就會做得更好!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0

作為一名新教師深覺這份工作確實需要深厚的功底,不單單是豐富的知識,對課堂的掌控,更是對學生的關注。

經緯中學開展雙層次教學不僅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更是對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做好反思使自己不斷提升,成長為一名合格且優秀的人民教師。

在教學中努力做到:

一、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

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5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二、抓好學生的知識點的過關檢查,及時反饋,做到功在平時上好課,注重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同時,也要對學生掌握的知識及時反饋,過關檢查,在每一節上課前,老師就要對學生所學的舊知進行復習提問,這樣既檢查了學生以前知識的掌握情況,又起到新舊知識的銜接的承上啟下作用。

可謂是一舉兩得。

就是平時我們所說的“溫故而知新”。

三、加強新課程改革等資訊的收集和處理,關注會考命題趨勢,在平時的課堂滲透會考意識。

其實我們的歷史也是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學、自然科學等都有歷史的影子。

歷史知識與青少年的探求心理是如此相似的,那麼,歷史教學過程應該是多姿多彩的,其中關鍵離不開老師的正確引導。

這種聯想式教學方法是符合青少年心理,調動學生學習歷史興趣的重要方法之一。

這種聯想式教學法其實就是我們所熟知的“溫故知新”。

首先溫歷史之“故”而知新。

例如,要講中國的改革開放,可以先通過商鞅變法的例子來分析。

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的支援的史實,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

古今同理,結合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巨集偉大業這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援並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於中國共產黨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

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深化當前新知識,還可以鞏固舊知識。

還可以利用學生的想象力,補充老師講述的不足,便於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

使學生迅速掌握新知識。

由此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學生的有意注意,活潑課堂氣氛。

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並作出判斷的能力,這樣不僅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於提高學生的分析、解決當代實際問題的能力。

也可以幫助他們疏理已知知識,而且可以糾正他們掌握的不正確的歷史資訊。

可以激勵他們多渠道的獲取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甚至可以給他們表現自我的機會。

但利用這種教學方法,作為老師首先要充分,準備不然有時會無法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時還會控制不了局面。

作為老師更要多渠道的瞭解時代資訊。

不過不要過多的引用課外知識,要善於引導學生用可能短的時間回答出要點。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1

1、史料教學是對學生學習方式進一步轉變與培養創新能力的有力支撐。它使我們改變了傳統的講授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潛移默化的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學習意識,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不斷激發學生的新觀點、新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

2、史料教學使歷史課堂充滿活力,豐富多彩。多種形式的史料呈現給學生,充分調動了他們的感官與思維,培養了學習興趣,使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與觀點掌握更加牢固,也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從而提高了歷史課堂的容量與效率。

3、史料教學是對教師自身素質的極大考驗。教師要想將其作用最大、最好的發揮出來,首先需要對課標和教材有到位的把握,立足課程選取史料;同時要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與思維特點有充分的瞭解,才能保證學生既能看懂,又感興趣,且受啟發、有收穫。另外選取材料時,應首先利用好課本中的史料,讓學生養成認真閱讀課文的好習慣;課外的史料教師也應對其科學性、準確性加以甄別,尤其在使用影視及文學作品時要考慮它與史實的區別,不要僅僅追求標新立異,以免誤導學生。同時在使用時還應考慮是否能很好的為學生解決問題,突破重難點服務,要考慮史料的運用價值,避免為了用史料而用史料,從而增加了學生負擔。在文字資料的運用上,尤其是古代史,需要教師具備良好的語言文字功底。

4、史料選取要有時代性。學生學習歷史的目的除了掌握一定的基礎知識外,更重要的是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世界觀,以史為鑑,學以致用,利用所學解決現實問題。因此史料要與現實、與生活緊密聯絡,具有時代感。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2

總結過去一年的教學工作,從中得到了一些體會,同時也找到了教學中存在的不足,確定了今後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在教學中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說:“對於一切來說,只有熱愛才是最好的老師。”學生只有具備對學習的“熱愛”和“探索”精神,才能樂在其中,才能勤奮地學習。有些學生上課注意力不能持久,往往憑興趣去認識事物,對感興趣的事情願意去做,不感興趣的就表現出心不在焉。顯而易見,如果不注重趣味教學,就很難培養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所以,我努力讓學生在課堂40分鐘的學習中一直保持旺盛的求知慾和比較持久的注意力,就結合歷史這門學科的特點進行教學,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慾,並將激發興趣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全過程。

二、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

在教學中,我認識到不能再同我上學時那樣教學了,現在應該教的不是書本上死的東西了,那些學生都能知道,“讀史可以明志,學史可以鑑身”現在教給他們的是就某個知識應怎樣分析理解,使從中得到啟發。所以我努力改變學生原有單純接受式的學習方式,建立和形成充分調動、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學習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我主要教給學生思考問題的方法,答案由自己歸納得出。我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努力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對學習活動進行自我支配、自我調節和控制,讓他們主動地去認識、學習和接受教育影響,從而達到所預期的學習目標。

 三、在教學中存在的不足。

1、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上我沒有足夠的經驗,不能教給每個人最有效的方法。

2、對於在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沒有采取更多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四、今後努力方向

我在今後課堂教學中還將努力為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性學習的發展創造各種條件和機會,促進他們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並給予適當的點撥和引導,讓學生學會質疑、調查、探究、在實踐中學習,不斷提高每個學生的自主性。並且還要在教學過程中要處理好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的關係,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態度和能力,尤其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努力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3

我對國中歷史新課標、新教材的認識、感受、體會頗多。現在將教學過程中遇到的許多問題與探索得來的心得付之筆端,與教育同行們探討交流:

問題一:我駕馭教材的能力有限,基本素質和能力亟待提高。在使用新教材的過程中,我覺得歷史新教材以主題為單位,如八年級(上)第一單元是侵略戰爭,第二單元是近代化探索等,教材的編寫者著重追求知識的思想性、教育性,而不刻意追求知識的完整性和系統性,留下了很大的思考和發揮的空間給教師和學生,有利於我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創造性,但由於我不是歷史專業出身及自己的能力有限,在備課時有時候就感到很難備,上課時覺得課文內容不易上。我個人認為:教師應加強對歷史學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及《課程標準》的學習。

教師之所以在備課時感到難備的原因很多,因此,在進行群體教研活動時,在集體說課、備課時,應對課程標準進行固定時段的週期性解讀,將《綱要》、《課程標準》的學習與本組教師教研活動相結合,同步進行,以便圈定傳授該課的知識,而不是什麼都教。

問題二:刻意追求課堂形式的“ 活潑” ,而忽略了課堂教學的實質。由於新課改了, 我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深, 對新課程的本質認識還不夠到位, 加上評價方式的滯後,在教學過程中就出現了一些只追求形式而不追求內容的突出問題。例如:我把“ 教學方式轉變” 視為新課改成功與否的重要標誌,而在教學方式轉變過程中, 特別將“ 自主、合作、探究” 作為重點倡導的教學方式,()但對“ 自主、合作、探究” 在課堂上到底怎樣進行、“ 自主、合作、探究” 的本質特徵和使用範圍是什麼, 我還是處在心中無底階段。講合作、探究, 就是小組合作學習和討論。小組合作學習確實增加了學生參與的機會,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但難以顧及到每一位學生,紀律也不好維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的分組討論,有可能使優秀生參與的機會更多,而後進生則成了聽眾,往往得不到獨立思考的機會,而直接從優秀生那裡獲得資訊,致使後進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的獲益比在班級教學中的獲益還少。

問題三:評價方式相對滯後,導致我在課改創新活動中縮手縮腳新的課程應當有一套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但目前的情況是,社會各界、學生家長仍然以學生成績、升學率來評價教師、評價一所學校, 而學校本身, 也把學生的考試分數與教師的評先、晉級、雙聘等多方面掛鉤。課程改革的實際效果不是想象中那樣令人滿意。我認為:新的課程改革必然要求建立全新的評價機制。傳統的評價機制主要以學生掌握多少知識和考試成績為核心,造成迫於課改壓力和上級部門的要求而做一些表面化的裝飾和表演,從而使課改有名無實。評價方式也應多樣化,如成果展示評價、活動課中的現場發揮評價、課堂上的行為表現評價、成績進步評價、特長評價、實踐表現評價。

問題四:對多媒體在教學中運用理解上有偏差。多媒體教學已經成為當今教育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突破口,其作用已是深入人心,它克服了許多傳統教學中的缺陷和不足。同時我注意到多媒體教學也不是萬能的,它也有缺點和不足:

(一)影響教學效果:有時我為了趕時間畫面切換太快,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思維水平和思維速度,象電視或電影畫面那樣一閃而過,不容學生細看和思考,那將極大地降低了教學效果。

( 二) 搶奪思維空間:在多媒體教學中往往用課件把所有抽象思維、文字語言的理解都用多媒體形象展現出來,這實際上是扼殺了學生邏輯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培養。因此我在具體實踐了一年的完全多媒體教學後,決定在新學年只對個別的課時使用多媒體這一教學方式。當然我的歷史教學過程中肯定還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解決現存問題對一線歷史教師來說任重道遠,我希望更多同行與我一起,為解決歷史教學問題而共同努力吧!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4

寫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國中歷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討只有兩年的時間。從盲目的學習模仿,到現在有目的的自主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實在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課前我認真準備,課上嚴密組織,但總會在課後感到不是十分滿意,總會有或大或小的遺憾存在。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鑽研,不斷學習。要使我們的教學在教師不斷完善自我的基礎上走向完美。

現在的歷史課堂教學,掀起了一股改革、學習大潮。其實我認為無論是學習杜郎口模式還是學習洋思模式,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作為歷史教師要弄明白,我們改什麼?

我們要改的是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大體可以分成兩種:

第一、探究式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發現彩色的歷史。這種探究式,分成學生自主探究和老師指導探究兩種。由於歷史學科的特性,學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過現象來學史,學生具備的歷史知識也有限,所以前種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極少使用。我們倡導使用的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的探究式學習。

第二、接受式課堂教學方式。老師把系統、準確的歷史知識用一定方式傳達給學生。這種接受式,也分成兩種方式。一是學生被動接受式,這是一種以老師講述為主的課堂模式,也是傳統教學中常用的模式,現在教學設施先進了,可以結合多媒體上課。雖然教學效果可能不錯,但不利於學生“發現”,不利於學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不能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二是學生主動接受式。這是我喜歡的方式之一。

我現在採用的是學生主動接受式和老師指導探究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簡稱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課堂分成五個環節:匯入新課、自主學習、點撥探究、知識梳理、同步達標練習。這種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課堂,教師只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我們在“老師的表現機會很少”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歷史教師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1.精心設計匯入新課環節

根據不同教材內容,不同課型,針對不同學生實際,設計好不同型別的匯入新課環節。

或溫故引新,注意前後知識聯絡;或設定情景,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理解本課知識做鋪墊;或教師直接闡述,娓娓道來,做精彩的開場白,為本課知識說前因說背景;問題匯入,激起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促使他們積極地思維,主動地探究;還可以時政匯入新課等等。

這是教師可以自主支配的一個環節。但課堂是學生的,老師要縮短自主支配的時間,因此,匯入新課環節要設計得“短小精悍”。

2.精心設計自主學習內容

根據課標要求,把屬於“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放入這一環節中。

教師要精心編制自主學習導航。可以做成紙質學案,也可用多媒體展示。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列圖表、列提綱、所有內容問題化、填空與問答結合、出示知識網路、圖配文等等。

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環節,學生可以自學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當然,遇到問題同學可以討論,也可以請教老師。因此,教師設計自主學習導航時,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徵和符合教學規律。

3.精心設計合作探究問題

這一環節是老師引導下的學生探究,也是教師最不好把握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把課標要求中“理解”“運用”層次的內容或本課難點、重點放入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實,不用文藝作品),做到論從史出。可以設計成問答題的形式,也可以設計成材料解析題的形式,當然也可以設計成小辯論的形式等。

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當然,也要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小組內合作,指導學生和其他小組競爭,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學生討論時,我們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注意傾聽,把“誤入歧途”的學生“引上正軌”,把說出有價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答案,也可能是常見易錯知識)的學生記在心裡。

討論結束後,教師點撥前,一定要讓這些同學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4.精心設計知識梳理方式

歷史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梳理知識更為重要。怎樣梳理知識呢?

學生口述、列大事年表、歸納提綱、列圖表、畫知識樹、編寫知識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識梳理方式。

採用新課堂教學方式之初,最好是師生合作,教師出示“半成品”知識梳理,學生補充完整。隨著學生積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時學習歷史的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後,學生就可以獨立完成,並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完成。

5.精心設計達標練習

教師要深入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習題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強化技能操作,注重綜合性。

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在轉變。教師不再是灌輸者,教師成了設計者,如果設計出現了漏洞,學生就會出現知識欠缺;教師成了組織者,如果組織無序,課堂就會亂成一團;教師成了引導者,如果教師引導無方,抓不住關鍵,就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雖然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學生每個學習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能力和水平所限,剛開始用這種模式時,我把每一環節的用語都在課前寫好。做設計師難,做組織者更難啊。這不僅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還需要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新模式教學教師更累,會有很多的困難和困惑。如:教學形式和實效的兼顧,教學資源、教學設施的欠缺,重成績輕教學的教師評價機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學生的組織培訓等等。但我們是教師,擔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我們知道“魚漁有別”。我們要在教改的路上,無怨無悔地走下去。教會學生學習,才是我們做教師的最大成功。

作者簡介:王金芳,女,中學歷史教師,河北灤南三中歷史教研組組長,被聘為灤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組成員。有多年曆史教學經驗,曾多次承擔歷史示範課的教學任務,被評為灤南縣歷史學科帶頭人、幾次被評縣、市級先進教學工作者,20xx年被評為首屆灤南名師。有多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

國中歷史教學反思15

每一個教師教完一堂課,定有自己的感受感悟、感想感嘆,若能對此進行簡要的歸納整理,撰寫“教學反思”,則能幫我們接受課堂所反饋的資訊,克服教學中的干擾因素則有助於找出教學過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處為教學提供可靠依據,也有助於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教學改革的力度。能促進我們教師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水平的提高。

一、記教學過程中的“亮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情操

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教師運用或滲透情感並利用各種教學手段,通過對圖片、錄影、電視、多媒體課件的展示,學生表演等方法,渲染出形象、生動、感人、逼真的教學環境和氛圍,多方面、多層次、多角度地喚起學生的注意,使學生身臨其境,並在這種環境和氛圍中去感知和探究歷史。

二、記教學過程中的“敗筆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一堂課中,無論設計多完善,也會有疏漏,無論教學多麼成功,也難免有失誤之舉。如果每節課後,教師都能對自己或別人的課認真進行反思、探究和剖析,並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法,採用多種形式進行補救,取長補短,以避免在以後的教學中重蹈覆轍。

總之,不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教學水平就會永遠停留在原來基礎之上,實踐證明:反思教學中的得、失、,疑能使我們以後的教學揚長避短,常教常新,不斷進步,積累教學經驗,提高教學水平,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