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課》教學反思

才智咖 人氣:1.87W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國小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法國文學的教材。下面是本站小編整理的《最後一課》教學反思,歡迎大家閱讀!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一】

本文是一篇傳統、經典的短篇小說,主題鮮明突出,意在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對於這篇課文,我首先制定了簡單可行的教學目標,即學習運用語言、神態、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方法來塑造人物形象;感悟小說所表現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對於這些教學目標,我主要是讓學生在理清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運用朗讀、圈畫、品讀等方法,把握文中重點語句,感受豐滿的人物形象。課堂上,我能注意圍繞目標開展各環節的教學活動,注意課外作業與課內教學的整合與延伸。但在時間的安排與把握上出現了前鬆後緊的問題,以致於教學活動沒有完整實現。

如:一開始的匯入部分,在介紹作者、寫作背景時花時太多;文中兩個人物形象的分析——小弗朗士分析時間多,而韓麥爾先生則匆匆而過,甚至連分析後的板書都沒顧上寫,由此可見,教師的課前準備與預設還不夠周全與合理。通過本堂課的教學,我還從同仁那裡學到了許多:如教師提問的指令應簡單明確;各教學環節之間的過渡要力求自然順暢;要善於抓住學生的回答來追問與總結……

總之,一堂公開課受益頗多,既鍛鍊了自己,更學到了知識,以後的課堂教學中會多運用、勤反思,從而促進能力的發展,水平的提升。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二】

《最後一課》是都德的著名短篇小說,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國小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瞭解法國文學的教材。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國中課文。從教近10年,這篇課文教了無數遍,但是每次教完後都有很多遺憾,記憶最深刻的是2002年教壇新秀評選上的那堂課,如何在一堂課的時間裡把這篇文章完整的呈現給學生,我翻遍了教材和各種參考資料,到最後還是一頭霧水,該把什麼傳授給學生:生字、人物、環境、情節等,似乎哪一樣都不能少,於是我哪一樣都取一點,教案提綱如下:

1、 匯入課文。

2、 簡介課文的寫作背景。

3、 學習生字。

4、 聽課文錄音,理請文章結構,並概括大意。

5、 找出文中環境描寫的語句,並說說有什麼作用。

6、 找出小弗朗士心理變化的語句,並說說分別表現了他怎樣的思想感情。

7、 找出描寫韓麥爾先生外貌、語言、行動的語句,並說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

8、 是什麼使小弗朗士和韓麥爾先生髮生了這樣的變化。

9、 理解“亡了國當了奴隸的人民,只要牢牢記住他們的語言,就好像拿著一把開啟監獄大門的鑰匙”這句話的含義。

10、閱讀訓練,閱讀最後一部分,回答四個問題。(問題略)

以上10個環節,從語言到句子,從環境描寫到人物描寫,一步一步規規矩矩,涵蓋了課文的方方面面,所有的內容和問題都是教參中現成的,沒有自己的思維和創新。考慮了很多教材教法,但惟獨沒有考慮學生的思維特點,思考需要時間,我把一節課的時間排滿了,學生還怎麼思考呢?在特定的情境下。為了保持一節課的完整性,我採用了灌和塞的方式,本來很有趣簡單的一篇短篇小說在我的灌和塞下變的毫無生趣,學生聽的雲裡霧裡,一片茫然,我敢肯定,下課後學生的腦子裡已經什麼也沒有了。

今天在新課程理念的啟發和引導下,重新再接觸這篇課文,最初決定要上這一課的時候,仍然很茫然,過去失敗的經驗使我有點懼怕這篇課文,我喜歡這篇文章,但我怕自己又把它上壞了,小弗朗士的愛國情感是被逐步喚醒的,而學生的感受也應該是這樣的,怎樣讓學生對課文的感情象小弗朗士一樣逐步理解,加深,及至產生共鳴呢?我反思了過去教學環節和教案設計:時間不夠是客觀原因,以前為了趕教學進度,每篇課文的課時都摳的死死的,就怕課時拖的太多了,整個學期的教學任務完不成,或者上新課時間過多了,留下來複習的時間不夠,有了這些顧慮自然就不敢在課堂上給學生留太多的時間考慮;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自己的教材處理不夠大膽,我害怕學生這個不懂,那個不會,所以凡是教參上提到的我都予以重視,都想教給學生,就是這個自認為聰明但恰恰是最愚蠢的想法讓我的課堂成了滿堂灌。面面俱到其實就是面面不到啊,我怎麼就意識不到這點呢?再就是過度的依懶拘泥於教參,被教參縛住了手腳,自己反而不知道該怎麼進行教學設計和創新了。理清楚了這些原因之後,我用新課程的理念重新來審視和思考這篇課文:第一,要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第二,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第三,教參僅僅是個參考,教材本身才是研究和琢磨的重點。

我把課文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多遍,祖國、語言、小弗朗士、韓麥爾先生這幾個詞語在我的腦中越來越清晰,最後變成了這幾個問題:

1、你覺的什麼是祖國?你知道哪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為?除了這些轟轟烈烈的愛國行動之外,你認為在生活中還有哪些具體的行為也是熱愛祖國的表現?

2、聽完課文錄音後,完成以下句式:我聽到……,我感受到……,我想到……

3、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你眼中的小弗朗士,你能從他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嗎 ?你認為自己能從他的經歷中學到什麼(吸取到什麼教訓)?

4、在最後一堂課的課前,課中,課後,小弗朗士對侵略者、學習和老師等的態度有什麼變化?是什麼使他發生了這樣的變化?

5、作者為什麼要選擇小弗朗士這樣一個貪玩的孩子來表現文章的主題?

6、抓住文中的細節描寫,說說韓麥爾先生是個怎樣的人?

7、拓展閱讀老舍和鄭振鐸的《最後一課》,比較三篇文章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感受不同民族不同性格的人在同樣災難前表現出來的共同愛國情結,認識到珍惜時間,學好祖國語言的重要性。

8、課外作業是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從上課到下課的內容。

9、本課延伸出來的綜合實踐活動:你怎麼看待現在鋪天蓋地的日本動漫?你覺的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請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和社會調查來闡述自己的觀點。

這幾個問題,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讓他們思考,學生的時間充足了,理解問題的能力提高了,課堂效果就自然好了。

《最後一課》教學反思【三】

不知道上過多少次比賽課、公開課了,但這一次,我感到前所未有的壓力。一是因為這次面對的是全南通市的國中語文同行,自感底氣不足。二是因為這是一次培訓活動,要體現一定的導向性。三是因為這樣一篇3000多字的小說,要在45分鐘內完成教學目標,確有難度。為此,我和我的團隊反覆討論,多次修改磨合,最終確定以這樣一堂平實的'課例呈現給大家。

這是一篇經典的外國小說,由於其主題表現的深刻與藝術手法的生動,被許多國家選進課本,作為中國小生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無論是老教材還是新教材,這篇文章都被選入國中課文。由於文化、背景等的差異,文字本身也比較長,學生對人物的理解有一定難度,我力求從以下幾方面來突破:

一、主線清晰,長文短教

因為文章篇幅較長,學生很容易被故事情節所吸引,而忽略了對人物形象的感悟,對細節的咀嚼,對語言的品味與對主題深層次的探究。為此,我經過反覆思考,設定了一個課堂主問題:找出韓麥爾先生語言描寫的句子,思考:這些話蘊含著韓麥爾先生哪些情感?對小弗朗士的內心情感產生了哪些影響?這樣,一下子抓住了小說的文脈,在這樣一條主線下,韓麥爾先生的形象分析,小弗朗士的心路歷程都迎刃而解,而且始終扣住了文字的主題,因而使得課堂脈絡分明,層次清晰。

二、把握體裁,挖掘內涵

這是一篇小說,小說是通過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在這堂課教學中,我緊緊扣住體裁特點,從人物分析入手,深挖小說主題的深刻意蘊,讓學生感受小說的獨特魅力。在對人物進行了分析以後,我和學生一起探究了這樣一個問題:和我們讀過的許多愛國主義題材的文學作品不同,這篇小說把目光投向了兩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作者為什麼要這樣安排?這個問題讓學生對作品的理解指向文字的核心,只有深度閱讀,才能讓學生真正體會作品的精彩。

三、注重學法,能力立意

我的這堂課始終貫徹以能力立意的指導思想,注重學法指導。教學中我設計了學案,讓學生充分預習,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以小組合作的方式討論交流,形成共同的意向。我儘可能地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採用批註的閱讀方法,促使學生和文字對話。教學的過程儘量成為師生、生生對話的過程,所有的問題都由學生合作探究,板書也由師生合作完成。較多地使用朗讀的方法,在朗讀中體悟思想,昇華情感。應該說,這些做法都收到了較滿意的效果。

當然,這堂課值得反思的地方也很多,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兩點:

一、對小說中人物描寫方法的分析沒有到位

小說最主要的手段就是塑造人物,而人物描寫方法應該也是本課的教學重點之一。這篇小說的人物形象生動飽滿,課堂中我主要抓了人物的語言和心理描寫,其實對韓麥爾先生的動作、外貌、神態等描寫也是這篇小說的精彩之處,在這方面的處理還較單薄,這樣學生對小說的表現手法的理解還是不到位的。另外對一些有深刻含義的語言咀嚼也不夠充分,有些句子沒有深入品讀,也影響了學生對文字的理解的深度。

二、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還不夠寬廣

儘管在課堂中我儘量採用合作學習的形式,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但總體而言探究的空間還不夠,研究的氣氛還不是非常濃厚,課堂上也缺少了讓學生大膽質疑的環節,這些都有待我在今後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