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集合7篇)

才智咖 人氣:1.34W

作為一位剛到崗的教師,我們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學,通過教學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學反思我們應該怎麼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集合7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1

課堂教學是中學歷史教學的主渠道,因而也是中學歷史教學改革的主戰場。教學理念和觀點的體現、課程標準的落實、新編教科書的運用等,往往是通過課堂教學的實踐和課堂教學的質量展示出來。新課程改革以來,廣大歷史教師圍繞新理念、新課標組織教學,課堂教學呈現出可喜的變化。從形式上看,在四十分鐘的課堂裡常常是歡聲笑語、高潮迭起,似乎我們的歷史課堂已經走進了新課程的最佳狀態。但是,認真審視一下目前的國中歷史課堂教學,有些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膚淺的,突出的表現是重現象不重本質、重形式不重實質,致使課堂中出現了虛假的“繁榮”。下面,是我對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的一些粗淺認識,期望大家能提出更多寶貴的想法,以便在今後的歷史教學中共勉。

一、實行新課程改革,不是全盤否定傳統教學。

新課程在推廣和實踐過程中,給人一種把傳統教學“推倒重來”的感覺,在處理新課改與傳統教學關係時,存在一種“全盤肯定”與“全盤否定”的思維傾向,應該引起重視。

我認為應處理好新課改與傳統教學的兩個辨證關係:

一是繼承性和創新性的關係:與新課程要求相適應的教學改革不能脫離“歷史”,要在繼承優秀傳統基礎上進行改革。目前我們在新課程實驗中需要思考和梳理的是,經過長期實踐檢驗和證明的行之有效的優秀教學傳統思想和做法有哪些?傳統教學中有哪些思想和做法已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不能適應我國改革開放的新形勢對培養人才要求的實際?在推進新課程實驗程序中,我們要如何繼承和改進傳統的教學思想和做法?新課程要求教學實施與時俱進,改革、發展、創新。但發展什麼?目前哪些方面首先要發展?用什麼標準來檢驗教學實施改革、發展、創新的成敗呢?我認為要服務於每一位學生成人成才全面發展的大目標,改革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圍繞提高教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時代性、主動性,用課程新理念反思傳統教學中的不足,採用新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著力點。

二是理論前瞻性和現實操作性的關係:新課標理論的前瞻性與歷史現實環境侷限的矛盾,是不容迴避的現實問題,也是廣大師生深入進行新課程研究實踐的主要障礙。在目前大環境下,我們不能空談觀念更新,而應該實事求是,結合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教育界的各種研究成果,融合新課程理念,踏踏實實研究歷史教學法,並自覺運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去,解決實際操作性的問題,我們在教學中,要在新理念指導下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逐步把新理念轉化為個人教學行為習慣。

二、重視過程與情感目標,但不能忽視“知識”目標。

國中歷史新課程改革強調“要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絡”。新課程改革拋棄了知識本位觀,反對那種不顧學生感受、體驗和需要以及把學生當作知識容器的觀念。但是,它並不排斥知識本身。相反,改革是為了讓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歷史新課程從義務教育的基礎性、普及性、發展性的特點出發,要求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基本的歷史知識包含重要的歷史史實和基本歷史線索兩部分。

一些老師在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達成的過程中,更多地關注了後兩者。對歷史教學任務的理解從課堂設計和教學過程上看,有一些教師忽略對具體知識的傳授,表現為在課堂上少講或不講新知識,或是上課一開始就提出問題讓學生討論。這樣一來,學生缺乏對歷史基礎知識的瞭解和掌握,缺乏對歷史的具體感受,因而很難積極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甚至很難展開討論。教師這樣安排,可能是認為應當讓學生來建構新知識,或是認為講多了就會使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但實際情況是,由於學生缺少必要的背景知識,教學的活動難以深入,使得學生和教師都處於尷尬的被動狀態。我們知道,歷史教學的任務包括很多方面,在新的課程標準中表述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歷史教學的目標無論怎樣劃分,都是整體目標的具體體現,都不應該忽視某一個方面。而且,正是由於歷史本身所包含的豐富內涵,才使得歷史教育具有感染力和生命力。知識是基礎,是依託,是載體,是學生髮展的雙翅,學生只有在掌握基本的歷史線索和具體的歷史知識的同時,才能形成歷史學習的初步能力,才能真正學會學習,才會產生愛國主義情感、正義感、社會責任感以及正確的生活態度、做人態度和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生不掌握必要的歷史知識,一切活動都難以展開,一切能力也都難以形成,思想、品德、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生成也會成為空泛之談。所以,現在要注意避免對教學目標整體把握上的失缺,要全面和正確地理解歷史教學的任務。

在教學活動中,師生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再創造的過程,通過師生的活動,最大限度地充實和豐富教科書所設計的歷史基礎知識的框架,使文字知識“活”起來,能否做到這一點直接關係到歷史知識的質量和水平,進而關係到三維目標能否有效達成。

三、倡導教學形式多樣化,但不能丟棄教學重點。

歷史課程標準提倡多樣化的教學形式。在課堂教學實施的過程中,為了給學生學習歷史營造一個興趣盎然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老師們積極探索多種教學形式,改變過去那種嚴格按照教學流程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狀況,組織了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但是,有些活動作為一種教學形式只是一種點綴。例如,歷史劇是學生非常喜歡的形式,但是教師在設計這些活動、指導學生編演時沒有充分考慮要達到什麼目的、學生可以從中瞭解些什麼,有時候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們嘻嘻哈哈,內容簡單、形式單一。表演過後就進入了下一個環節,至於劇中表現的主題思想是什麼就不得而知了,表演只是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作用。

而對教學內容重點的把握,一堂課的時間有限,需要選定重點的內容,組織重點的活動,而重點活動是應該圍繞著重點內容來設計的。但現在有些教師在課堂上不是圍繞著重點內容展開教學,而是捨本求末,追逐形式,或是就一些枝節性的問題組織討論;或是對重點的內容輕描淡寫,把主要時間和精力放在其他的內容上。

教學沒有重點,就不能帶動全面,就沒有突破,也就難以給人以深刻印象。而選錯了重點,也就選錯了方向。確定一堂課的重點內容、重點問題、重點活動,是教師在備課時的一個重要的方面,需要認真地考慮分析。

四、確立學生主體地位,但不能輕視教師的作用。

學生是認識活動的主體和學習的主體。在教學活動中,學生知識的掌握、能力的培養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須通過自身的主觀努力才能達到。教是為了學,教學的質量和效果體現在學的方面,體現在學生認識的轉化和行為方式的變化上。如果把學生看成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使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學協調有效地進行。因而新課程倡導學生的主體任用,“讓課堂充滿生命活力,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已經成了廣大歷史教師的共識。但是令人遺憾的是,有時在氣氛熱烈、民主的課堂裡卻只能看到學生的風采,老師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角色。這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誤區。

新課程下教師的角色確實發生了變化,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和灌輸者向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幫助者和合作者轉變,但是教師的作用不但沒有削弱,反而應該加強。這是因為,在長期的接受式的教學中,學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師和書本提供的現成的結論。而新課程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但這種“自主與探究”由於學生的知識經驗、智力水平遠不成熟,有時會使學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導、點撥和幫助。國中階段學生們所獲得的歷史知識是有限的,辨證的思維能力不強,有些觀點難免會出現偏差。這個時候的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把他們從偏執引向正軌。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除了創設豐富的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提供便利為學生的學習服務外,更應該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方式,掌握學習策略,同時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與學生一起去尋找真理,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嚮導。

五、教學手段現代化,不能等同於教學現代化。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多媒體教學以其資訊量大、簡潔靈活、動態感強、傳遞迅速、形象直觀、聲畫皆備等特點被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所採用。運用多媒體教學可以處理好歷史教學中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尤其是有利於歷史教學中創設情境,提供豐富的歷史學習材料,促進學生歷史思維的發展。

但是,有些教師卻使多媒體成了課堂的中心。有些教師在一節課的時間裡,圖文、動畫、音訊、視訊等無所不包,學生不斷地接受視覺、聽覺上的刺激,課堂上熱熱鬧鬧。可是學生就象一臺機器,被動地接受多媒體這臺“機器”的“灌”。還有的教師以多媒體的運用代替“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出現“電腦開啟,學生鬧開,教師跑開”的不良現象。有的教師以多媒體手段排斥其他教學手段,無限推崇軟體教學而忽視傳統的優秀教學方法。

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是必要的,但並不是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並不是製作了新奇生動的課件就能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運用多媒體技術如何與課堂講授緊密配合,使師生的活動與技術的支援成為一種同步的過程,而不是分離的過程;在課堂教學中播放錄象多長時間效果更好,要不要對影視材料進行剪輯?運用網路上的材料和影視文學作品於歷史教學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區分和交待?這是我們教學中使用選擇多媒體時要把握的。使用多媒體教學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從頭到尾地演繹課件,不利於教學目標的達成,很難突出教學重點,淺化難點,使用多媒體只能是捨本逐末。此外,多媒體所用的時間過長、頻率過快,也不利於實現師生互動。總之,多媒體教學不是萬能的,目前為止它只是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替代不了通過師生交流與溝通而進行的知識傳遞與情感交流。每位歷史教師要牢記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切不可喧賓奪主。教學中,要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恰當地選擇,並與常規的、甚至是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發揮各自的優勢,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課件的數量或質量,而忽視了多媒體在教學中所處的位置。

課堂是新課程改革的歸屬和落腳點,解決現存問題、推進國中歷史教學改革向縱深發展,對我們來說任重道遠。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2

我已從事多年國中歷史教學,深感歷史教學任重而道遠,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工程。同時也讓我深深體會到歷史教學的樂趣。面對活潑可愛的學生,如何調動他們學習歷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達到顯著的教學效果顯得尤為重要。那麼如何在有限的歷史課堂中,通過科學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獲得有效的教學成果,是需要我們歷史教師長期研究探索的一個重要課題。以下是我對於國中歷史教學一點反思。

一、創設歷史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一個沒有學習興趣的人,是不可能有持久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的,也不會花費一定的時間和精力去練習和複習。因此,教師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誘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濃厚興趣,讓學生產生躍躍欲試的積極情感,使他們樂於學習顯得很有必要。

由於歷史教科書敘述的是人類社會以往的發展過程,是歷史學家們根據歷史文獻和物質遺存對歷史的再現,並以現代語言的敘述為主要的表現形式,因此具有很強的抽象性。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都與我們有著難以逾越的距離,僅靠教師的語言敘述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不可能激發起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主動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儘量採用一些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幻燈片、錄影等,把過去的事情真實地展現在同學面前,讓歷史場景、歷史人物走進學生的視野,讓學生親自感受一下歷史,這樣就把時空拉近了,學生學史的興趣和動機便被激發了出來。而且在嘗試中,我發現在一堂課的匯入部分,如能有效地創設一種學史的情景和氛圍,往往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充分利用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影等直觀教材開展教學

實物、模型、圖片、燈、錄影是最容易激發學生情感的直觀教材。教師若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些材料,再加上繪聲繪色地講述,會大大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激發學生的情感,加深學生的印象。

三、抓住常規教學,認真地上好每一節課,力求提高課堂效率

這是對教師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對教師的最高要求。認真備好每一節課,要翻閱教材、教參、教輔用書,力爭做到把老師知道最多的知識,教材中所蘊含的所有要點,知識的重點、難點和關聯點都備出來,有條列地傳授給學生。抓住課堂教學主陣地,認真組織課堂教學,積極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一定要抓住課堂上的40分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這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

四、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平時的教學中,在傳授知識時,也要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比如概括、歸納、比較、判斷等諸方面的綜合能力,讓學生養成勤於複習舊知,善於總結歸納,做題條理清晰,規範等良好的學習習慣,都是做為畢業生必備的技能。教師平時訓練的好,不致於在考試中顧此失彼。

總之,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勇於創新,在課程改革的春風吹拂下,我們每位歷史教師都要抓住時機,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3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為全面提高業務水平,我參加了學校組織的赴馬牧池中學的聽課“課堂教學研討會”的一切活動。認真聽取了兩位老師的課:《燦爛的青銅文明》《美國的誕生》,感觸很深。

歷史學科要適應素質教育的目標,就要提高歷史課堂的教學效率。要提高效率就要創造一個寬鬆和諧的課堂氛圍。兩位老師都做得很好,值得我學習。往往認為“歷史就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功課”學生背得多就可考得高分,教和學基本上變成了機械灌輸和死記硬背。兩位老師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靈活的課堂環節設計,風趣的語言,及時的調控,達到了課堂的最優化,值得學習借鑑。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學習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歷史學科因其內容龐大時間久遠,被人們當作死記硬背的副科這一偏見造成負面影響是使學生對歷史科目不夠重視和失去興趣。在這兩節歷史課堂上,老師通過形象的圖片、一個個的問題點燃學生探索的慾望,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讓學生在輕鬆,幽默,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在今後的實際教學工作中,我不僅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環境,還要通過對教法學法指導進行反思找到一種更適合更貼近學生實際的方法,使學生喜歡,從而好學。同時要善於捕捉學生的優點,通過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真誠的攢美,給學生以激勵,讓他們對學習充滿信心。

通過教研活動--聽課,我真真切切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至關重要。今後我要繼續積極參與教學教研活動,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實踐,全面提高教學水平,為教育事業無私奉獻。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4

當前的課程改革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舉措,而教育現代化的根本目的是實現人的現代化。歷史課程改革與教學以培養現代化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新時代合格的公民為根本目的他們嚮往與追求真、善、美,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或者說具有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其中,科學精神主要表現為堅毅、嚴謹、求真、求實,懷疑、批判、創新精神;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能和諧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以人為本、熱愛生命,尊重人格、人權,講究人性、人道。體會最深的是,一旦接觸到教學實際,一個個問題接踵而至,一組組關係錯綜複雜,真讓人眼花繚亂、應接不暇。無疑,坦然面對、正確理解、儘快理順那些錯綜複雜的關係,也就成了歷史課堂教學的當務之急。那麼,哪些關係是首先要去理順的呢?

一:三維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

在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了“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維課程目標。其中,“知識與能力”是課程學習的基本目標,要求學生具備基本的文化素質和進一步發展的潛能。“過程與方法”旨在強調歷史的認識過程以及得出結論的可能性,從而有利於學生科學素養、科學方法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指通過歷史學習與感悟,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感、人文主義精神、優良的人格品質、科學歷史觀、開放的世界意識,等等。與以往的歷史教學目標(即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思想教育)相比,歷史三維課程目標有很大的變化:在掌握知識、培養能力方面有相通的地方,但要求學生掌握的知識範圍大大縮小,而歷史探究能力的要求明顯提高;它特別重視歷史學習、探究過程中學生的參與、體驗、感受,重視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它著力扭轉以往思想教育中的泛政治教育化傾向,力求全面發揮歷史教育的育人功能,豐富學生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提升學生的人格道德品位,引導學生學會做人。在教學中,只要我們心中有學生,依託學科知識,著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三維課程目標之間的關係就不難處理,三維課程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二:教學手段多樣化,現代化。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是怎樣的?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供借鑑,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供仿效。教師要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去探索,去行動,使新課程理念能夠體現在其教學行為上。這種探索、行動的過程是教師不斷提高、不斷成熟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困惑、困難、誤區,但只要確立新課程意識、把握新課程理念,就會在實踐中予以調整、改進。在一定意義上說,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也是一個不斷的發現誤區、分析和研究誤區、形成應對誤區措施、辦法的過程。舊的誤區消除了,又會出現新的誤區。當然,這不會是簡單的重複,新的誤區的出現常常意味著新課程進一步開展中遇到的新問題。新課程的課堂上存在的誤區就是新課程實施中面對的問題,只有在不斷的解決問題中,才能使教師將新課程理念加以內化為個人的信念,才能使新課改切實向縱深推進,才能真正提高新課程的實施水平。如果看到新課程的課堂上存在著誤區(有時是不是誤區還很難說)就大驚小怪,就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那麼就束縛了教師的手腳,就會使新課程的實施在低層次上徘徊。人們經常說,沒有問題是最大的問題,也許能夠說,新課程的課堂上,沒有誤區才是最大的誤區。人們談論新課堂誤區,幾乎都要列舉一條“濫用現代教學手段”之類,常常要責怪過多使用多媒體課件的種種弊端。而事實上,以多媒體課件為特徵的教學技術遠遠沒有達到“濫用”的程度,即便對某一個教師來說最多也是偶一為之。能夠獨立製作供自己教學使用的

多媒體課件的老師少之又少,教師能夠使用多媒體教學技術的機會也非常有限。也許,不用這些“花裡胡哨”手段照樣能很好的完成教學任務,但是現代教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的使用並不單單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同時也是為了使學生感受現在教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的魅力,領略一種特有的氛圍,使學生受到一種感染和薰陶。所以現在教學技術特別是多媒體在課堂上的使用不是多了,而是少了。

三: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努力探索教學方式的改革。

《歷史課程標準》的一個重要改革就是要打破傳統的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學習的教學模式,使以往單一的教學過程成為一個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位一體的過程,建立起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注重能力與方法培養的現代教學模式。新課程背景下的歷史教學要樹立以學生髮展為本的理念,把教學的著眼點放在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方面,研究學生的認知障礙,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推動學生在自覺參與學習的過程中重視自身利益的發展。歷史課程還必須注重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尤其是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的培養。

教師應更新教學觀念,轉變角色,逐步實現教學形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要合理地、創造性地應用現代教育資源,積極推進資訊科技與歷史學科的課程整合。在教學過程中應適當增加啟發學生思考的內容,多些“論從史出”,少些結論的灌輸,使教學過程變成學生不斷髮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變成教師指導學生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的過程;變成教師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的過程;變成教師針對學習內容選擇不同學習方式的過程;變成教師引導學生形成情感體驗的過程。教師可通過開展課堂討論,組織辯論會,舉行故事會,舉辦歷史講座,進行歷史方面的社會調查,參觀歷史博物館、紀念館及當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考察歷史遺址、遺蹟,編演歷史劇,觀看歷史題材的影視作品,閱讀欣賞歷史文學藝術作品,仿製歷史文物,撰寫歷史小論文、歷史人物小傳,編輯歷史板報、通訊、刊物,採訪歷史見證人,撰寫家庭簡史和社群簡史,舉辦專題展覽等各種有效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正確的歷史思維習慣,形成理性的思維方式,從而為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在教學設計中要善於從學生實際出發營造教學情境、設計教學問題並引發學生髮現、探究、解決問題;要注意師生互動方式;要設計兩三種針對不同群體學生的教學安排。應提倡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在履行組織、指導、示範和傳授知識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啟發、指導和培養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要高度關注和重視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力求在知識的呈現方式、內容的選擇、學生獨立思考並得出自己的結論、問題的設定、教學活動建議、課型選擇、參與社會實踐和鼓勵學生動手等方面,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思維的活躍,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渴望與興趣,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接受學習的傳統學習方式。與此同時,以往歷史教學中的合理要求和有效做法仍值得我們借鑑和繼承。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5

打造高效歷史課堂,就要多寫教學反思,提高教學業務能力。

一個優秀歷史教師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教學反思這一重要環節。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已的教學活動過程為思考物件,對自己所做出的某種教學行為、決策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活動,是一種通過提高教師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教學監控能力發展、提升教師專業素質的重要手段和途徑。不斷的反思會不斷地發現困惑,“教然後而知困”,從而促使自己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學反思促使我們不斷反思自己的教學,進行揚棄、集優、儲存,從而走向創新。教學反思的過程就是師生不斷輝煌的過程。作為教師,每一堂課總有自己滿意的地方。或是雙邊活動開展的經驗,或是在備課時未曾考慮到而在課堂上突然迸發出的靈感和火花等等。無論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穫,課後及時反思,這樣對提高課堂教學能力,探索課堂教學改革,都會大有好處。同時,反思教學的不足。如:對教材處理不當,對教學中偶發事件估計不足,對某個問題闡述不確切等。對它們進行回顧、梳理,並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為引以為戒的教訓。課堂教學中,如果我們每一輪都把教材難點的處理方法、教學的資訊反饋或效果、今後改進的教學設想等寫下來,並且進行深入細緻的分析、比較、研究,長期堅持,必將極大地提高教師課堂駕馭能力,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6

“授之以漁”是我國曆代教學的經驗結晶,從現代教學論來認識,“教學”的真正含義應是教師如何教,學生如何學,教師只有讓學生自己學會讀書,教會學生學習,才是傳授了開啟資訊之鎖的鑰匙。只有掌握學習方法,才能步入攀登科學頂峰的階梯。在平日的歷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探索,摸索出了“把學法指導貫穿在歷史課堂教學始終”的教學模式,實踐證明,學法指導是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編寫學習提綱,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智慧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由於歷史學科具有過去性、綜合性和史論性的特點,學生在初讀時容易遇到許多障礙,也有一部分學生因為基礎差、閱讀不得法,抓不住重點,所以,在起始階段,我重點訓練學生的閱讀方法,通過提問引路、審題啟示、疑難突破、重點探索、提綱導讀等多種方法,把學生引到自覺閱讀的軌道上來。例如,在教授中國歷史第一冊的《大變革時期的社會經濟》一課時,我首先給學生指出:社會經濟主要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農業方面包括工具、技術和經驗、水利及成就;手工業方面包括冶煉、陶瓷、紡織、造紙、市場等。然後指導學生按上述提示閱讀教材,找出本課中的重點知識,學生很順利地完成了任務。

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逐漸學會模仿教師編寫提綱,教師應在此基礎上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自編提綱的練習機會。學習新課時,多讓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進行試編。學完一個單元后,可讓學生編寫單元知識結構,抽象出歷史階段的本質特徵,從而把新聞記者引向新的高度。例如,在講完世界歷史第一冊中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1789——1814年的法國》時,要求學生列圖表分析英、美、法革命程序中發現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代替一種舊的社會制度必須經歷激烈、曲折、反覆的鬥爭這一歷史規律。

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達到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科能力的目的。這是因為:首先,學生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只有真正理解各種知識點之間的聯絡和它們所處的地位,才能把知識點有效排列起來,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點在學生頭腦中由點成線,由線成面,由面成體,構成基礎知識的立體之樹。其次,學生在編寫提綱時,必須對教材進行分析、歸納、概括,通過思考使教材內容變得條理化、要點化,這無疑能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第三,學生在掌握了編寫方法後,可以依照這種方法去整理編寫同一類歷史現象的知識結構,這有利於學生歸納同類歷史現象的共同點,同時由於具體現象又具有特殊性,這又迫使學生注意區分同類現象的不同點,對培養學生比較歷史現象能力有積極意義。第四,學生在複習、整理編寫歷史結構時,能幫助自己迅速查出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從而進行鍼對薄弱環節的複習,提高複習效率。

二、創設問題情境,培養思維能力

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作用,但部分學生由於受傳統偏見的影響,仍認為歷史是一門知識性學科,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所以,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內驅動力。為此,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組織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促進他們大膽地馳聘自己的思維和想象,發展他們的智力。

教師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做好幾點:第一、要科學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疑要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先感知後概括,亦即從具體史實入手,去歸納某種結論或道理,以實現學生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如講華盛頓會議,先讓學生概括背景、時間、地點、內容結果,然後進一步設疑:華盛頓會議的召開是否消除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為什麼?從而揭示出帝國主義的矛盾,為這一體系的崩潰和太平洋戰爭的爆發埋下伏筆,使學生了解帝國主義是戰爭的根源。

第二,要把握好度,難易適中。太容易會流於平淡,學生不屑於回答,更無助於啟發思維,太難會使學生如墜迷霧中,所以設疑要難易適中,循序漸進。

第三,要激發思維興趣。愛因斯坦:“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教師通過設疑,創設一種有趣的思維意境,從而刺激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無疑會使教學事半功倍。例如,講《美國內戰》前,教師首先設疑:八十年代美國民意測驗結果,開國以來四十多任總統最受尊敬的是林肯,出身平民的林肯何以在美國人民心中有如此崇高的威望?大家知道《湯姆叔叔的小屋》這部作品嗎?那位偉大的林肯曾對這部書的作者斯托夫人說:“一部書導致了一場戰爭。”那麼這部書導致了什麼戰爭呢?它的原因、性質、結果如何呢?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自己去認識、分析、概括和評價,這樣便激發了學生的思維,教學效果較好。

三、教會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開始講世界史時,首先指導學生看教科書前的目錄,然後教師概述世界史的分期、每個社會階段的特徵、基本內容等。在講世界近代史時,要讓學生明確必須抓住三條基本線索,即:資本主義發生、發展以及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戰爭,無產階級革命鬥爭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

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應該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四方面去確定教材中的重點:第一,能夠說明歷史唯物主義最基本觀點的內容;第二,對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的歷史人物和事件;第三,屬於“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的內容;第四,教科書上有插圖,課後有練習題的內容。學生掌握了上述原則,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我常採用以下方法,幫助學生提高記憶效率,效果良好。第一,分散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趣味記憶法。如講法國大革命及拿破崙統治時期,要求學生記住當時的派別:大資產階級、雅各賓派、熱月黨人、督政府、拿破崙,要求學生記成“大雞鴨,熱都拿。”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

商品經濟的大潮滌盪著傳統觀念,它要求新一代靠自己生存已經不是空洞的命題,而是現實社會的要求,我們應該把培養學生學會生存的能力提高到培養現代人的高度來對待,只有這樣,才能使新一代人有較強的適應力。

國中歷史課堂教學反思7

寫在前面:

我是一名普通的國中歷史教師,進行課堂教學改革的探討只有兩年的時間。從盲目的學習模仿,到現在有目的的自主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形成了學生能夠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方式。

課堂教學實在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雖然課前我認真準備,課上嚴密組織,但總會在課後感到不是十分滿意,總會有或大或小的遺憾存在。因此,作為教師,要不斷鑽研,不斷學習。要使我們的教學在教師不斷完善自我的基礎上走向完美。

現在的歷史課堂教學,掀起了一股改革、學習大潮。其實我認為無論是學習杜郎口模式還是學習洋思模式,這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我們作為歷史教師要弄明白,我們改什麼?

我們要改的是我們的教學方式。教學方式大體可以分成兩種:

第一、探究式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可以用黑色的眼睛,發現彩色的歷史。這種探究式,分成學生自主探究和老師指導探究兩種。由於歷史學科的特性,學生不可能在生活中通過現象來學史,學生具備的歷史知識也有限,所以前種方式在歷史教學中極少使用。我們倡導使用的是在老師指導下學生的探究式學習。

第二、接受式課堂教學方式。老師把系統、準確的歷史知識用一定方式傳達給學生。這種接受式,也分成兩種方式。一是學生被動接受式,這是一種以老師講述為主的課堂模式,也是傳統教學中常用的模式,現在教學設施先進了,可以結合多媒體上課。雖然教學效果可能不錯,但不利於學生“發現”,不利於學生形成思辨能力,更不利於學生表達能力的培養,不能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二是學生主動接受式。這是我喜歡的方式之一。

我現在採用的是學生主動接受式和老師指導探究式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模式。簡稱自主探究式。

我的自主探究式課堂分成五個環節:匯入新課、自主學習、點撥探究、知識梳理、同步達標練習。這種課堂,是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的課堂,教師只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我們在“老師的表現機會很少”的情況下,應該如何做呢?我認為歷史教師應該做好以下幾件事。

1.精心設計匯入新課環節

根據不同教材內容,不同課型,針對不同學生實際,設計好不同型別的匯入新課環節。

或溫故引新,注意前後知識聯絡;或設定情景,一方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為理解本課知識做鋪墊;或教師直接闡述,娓娓道來,做精彩的開場白,為本課知識說前因說背景;問題匯入,激起學生產生強烈求知慾,促使他們積極地思維,主動地探究;還可以時政匯入新課等等。

這是教師可以自主支配的一個環節。但課堂是學生的,老師要縮短自主支配的時間,因此,匯入新課環節要設計得“短小精悍”。

2.精心設計自主學習內容

根據課標要求,把屬於“識記”層次要求的內容放入這一環節中。

教師要精心編制自主學習導航。可以做成紙質學案,也可用多媒體展示。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如列圖表、列提綱、所有內容問題化、填空與問答結合、出示知識網路、圖配文等等。

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個環節,學生可以自學完成這一部分內容。當然,遇到問題同學可以討論,也可以請教老師。因此,教師設計自主學習導航時,一定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年齡特徵和符合教學規律。

3.精心設計合作探究問題

這一環節是老師引導下的學生探究,也是教師最不好把握的一個環節。

我們要把課標要求中“理解”“運用”層次的內容或本課難點、重點放入這一環節。在這一環節,教師一定要為學生提供足夠的資料(一定要是基本史實,不用文藝作品),做到論從史出。可以設計成問答題的形式,也可以設計成材料解析題的形式,當然也可以設計成小辯論的形式等。

這一環節要讓學生小組討論合作完成。當然,也要充分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指導學生小組內合作,指導學生和其他小組競爭,培養學生合作競爭意識。

學生討論時,我們要走下講臺,融入學生,注意傾聽,把“誤入歧途”的學生“引上正軌”,把說出有價值的答案(不一定是正確答案,也可能是常見易錯知識)的學生記在心裡。

討論結束後,教師點撥前,一定要讓這些同學展示自己的成果,鼓勵學生大膽探究。

4.精心設計知識梳理方式

歷史是系統性很強的學科,梳理知識更為重要。怎樣梳理知識呢?

學生口述、列大事年表、歸納提綱、列圖表、畫知識樹、編寫知識卡片等等都是很好的知識梳理方式。

採用新課堂教學方式之初,最好是師生合作,教師出示“半成品”知識梳理,學生補充完整。隨著學生積累了一些梳理方式,同時學習歷史的能力也得到相應提高後,學生就可以獨立完成,並且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完成。

5.精心設計達標練習

教師要深入鑽研課程標準和教材,習題設計要有針對性、層次性,要依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強化技能操作,注重綜合性。

在新的課堂教學理念下,教師的角色在轉變。教師不再是灌輸者,教師成了設計者,如果設計出現了漏洞,學生就會出現知識欠缺;教師成了組織者,如果組織無序,課堂就會亂成一團;教師成了引導者,如果教師引導無方,抓不住關鍵,就會完不成學習任務。

雖然新課改要求把課堂還給學生,但學生每個學習環節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於能力和水平所限,剛開始用這種模式時,我把每一環節的用語都在課前寫好。做設計師難,做組織者更難啊。這不僅需要教師課前的充分準備還需要課堂上的靈活應變。

新模式教學教師更累,會有很多的困難和困惑。如:教學形式和實效的兼顧,教學資源、教學設施的欠缺,重成績輕教學的教師評價機制、自身能力的限制,學生的組織培訓等等。但我們是教師,擔負著為國家培養人才的重任,我們知道“魚漁有別”。我們要在教改的路上,無怨無悔地走下去。教會學生學習,才是我們做教師的最大成功。

作者簡介:王金芳,女,中學歷史教師,河北灤南三中歷史教研組組長,被聘為灤南教研室中心教研組成員。有多年曆史教學經驗,曾多次承擔歷史示範課的教學任務,被評為灤南縣歷史學科帶頭人、幾次被評縣、市級先進教學工作者,20xx年被評為首屆灤南名師。有多篇文章在報刊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