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科主治醫師輔導:垂體前葉功能

才智咖 人氣:2.28W

垂體前葉一般是垂體遠部和結節部的合稱,它是由大小不等的上皮細胞索組成的,在上皮索間有血竇和網狀組織。據有人研究證明:在強體力負荷情況下,垂體前葉毛細血管血流量增大,毛細血管擴張,其邊區具有弧形輪廓。腺細胞在體積擴大情況下與毛細血管產生更緊密接觸,從而使激素更容易分泌入血中。

垂體前葉功能

(一)血清TSH、LH、FSH、ACTH及GH可低於正常值。

(二)ACTH分泌試驗 ①甲吡酮試驗 甲吡酮為11-β羥化酶抑制劑,可阻斷皮質醇的合成與分泌,反饋性刺激垂體前葉分泌ACTH。甲吡酮750mg,每4小時1次,垂體前葉功能減退時,血漿ACTH不升高。②胰島素低血糖興奮試驗,胰島素導致的低血糖可刺激垂體前葉分泌ACTH、GH與PRL。靜脈注射胰島素0.1u/kg,30分鐘後抽血查ACTH。正常人ACTH應>200pmol/L,平均為300 pmol/L;本症的ACTH呈低下反應或缺乏。本試驗有一定危險性,一般慎用。

(三)生長激素(GH)分泌試驗 ①胰島素低血糖興奮試驗 正常反應峰值出現於靜注胰島素後30~60分鐘,約為35±20μg/L(35±20ng/ml);垂體病變時反應減低或無反應。②左旋多巴興奮試驗 口服左旋多巴0.5g,服藥後60~120分鐘,血GH應>7μg/L(7ng/ml)。③精氨酸興奮試驗 5%精氨酸500ml 靜滴。正常GH峰值見於滴注後60分鐘,可達基礎值的3倍;本病反應低下或缺乏。④胰高血糖素試驗 胰高血糖素1mg,肌注。正常人在2~ 3小時峰值,>7μg/L(7ng/ml)本病多無明顯反應。

(四)泌乳素(PRL)分泌試驗①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TRH)試驗 靜注TRH500μg後15分鐘,血PRL出現高峰,男性可增高3~5倍,女性可增高6~20倍。垂體前葉功能低下時,其基礎值低,興奮後亦不能上升。②滅吐靈試驗 口服滅吐靈10mg,結果判斷同TRH試驗。③胰島素低血糖興奮試驗 正常血PRL於靜注胰島素1小時後達高峰,最高可至1.6~2.0nmol/L(40~50ng/ml),女性更高;本病基礎值低,且反應差。

(五)促性腺激素(Gn)分泌試驗 靜注促黃體激素釋放激素(LHRH)100μg後15~30分鐘,LH與FSH峰值在女性為基礎值的3倍以上,男性為2倍左右。無反應或低反應提示為垂體前葉功能減退;峰值出現於60~90分鐘為延遲反應,提示為下視丘病變。

(六)促甲狀腺激素(TSH)分泌試驗 靜注TRH500ng後30分鐘,血TSH出現峰值約為10~30mu/L;垂體病變時無反應。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糖尿病眼病主要包括:

1.糖尿病視網膜病變;

2.糖尿病性白內障;

3.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4.眼球運動麻痺。

其中,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是糖尿病眼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對視力的威脅也最大。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從形成到發展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血糖的增高是病變形成的.必要條件,血糖波動的程度、糖尿病病程的長短及是否合併其它疾病(如高血壓等)是影響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將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減少血糖波動,有可能避免糖尿病的併發症,反之,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將不可避免,導致視力下降甚至失明。

通常,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兩大期:背景期和增殖期。診斷時,需要通過散瞳檢查眼底,但要進一步分期時常需藉助眼底血管熒光造影。熒光造影它是一種較安全的檢查,一般對身體沒有損害,需要說明的是在糖尿病患者檢查當天小便顏色發黃是正常現象。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早期,患者可以沒有任何症狀,但眼底檢查可能發現血管病變。以後,隨著糖尿病病程的延長、血糖控制不穩導致病變的加重,會出現視力下降,甚或視力驟降,眼底新生血管可導致玻璃體出血,最終將形成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最嚴重後果——視網膜脫落。

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背景期一般通過藥物治療:包括嚴格控制血糖,減少血糖波動,改善微迴圈等。對於增殖期病變,在藥物治療的基礎上,通常需要進行鐳射治療,鐳射治療的目的是阻止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的進展,防止視力進一步下降。如伴有白內障或玻璃體混濁則需先行手術後再行鐳射治療。對於晚期病變(如糖尿病人眼底出現新生血管)有時需採用冷凝治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增殖期如不進行及時準確的治療最終將完全失明,且常會因繼發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而痛苦不堪。

專家們認為:對於所有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都是絕對第一位的,與此同時,為了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糖尿病引起的眼部病變,無論有無視力改變,均應接受定期的眼部檢查。他們建議:血糖控制穩定的,每半年查一次眼底,血糖控制不穩定的,則每三月檢查一次。妊娠糖尿病,或有過內眼手術史及眼底已有病變的糖尿病患者,眼部檢查的間隔時間應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