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才智咖 人氣:2.18W

我國農村仍存在很大規模的剩餘勞動力有待轉移,城鎮失業人口及未就業畢業生逐年積累並有擴大趨勢,就業問題將是未來幾年我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當前我國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歡迎閱讀與收藏。

當前我國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是否充分是考察一個國家或地區巨集觀經濟狀況的重要指標。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勞動就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然而,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之產業結構轉型下資本對勞動的排斥必不可免,在勞動力整體供大於求的情況下,就業總量矛盾雖有緩解,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和區域性問題日益凸顯。針對我國就業形勢面臨的複雜背景,如何解決就業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未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深入分析我國近幾年就業形勢的變化,切實做好當前經濟形勢下的就業工作,同時準確研判我國未來就業趨勢,對於實現充分和穩定就業、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當前我國就業形勢的基本情況

當前,我國農村仍存在很大規模的剩餘勞動力有待轉移,城鎮失業人口及未就業畢業生逐年積累並有擴大趨勢,就業問題將是未來幾年我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從產業結構角度看,第三產業正成為我國吸納就業的主力產業;從所有制角度看,我國就業人口主要集中於非公有制經濟;從區域結構角度看,經濟發展水平與區域吸納就業能力正相關。同時,我國就業人口整體素質仍顯偏低,已不適應當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一)我國就業結構現狀

就業結構主要體現了社會勞動力在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的配置結構,這裡主要從就業產業結構、就業所有制結構和就業區域結構加以考察。一是就業的產業結構。隨著產業結構的變動,我國就業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一系列變化,就業人員開始從第一產業向第二、第三產業轉移,第一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從2009年的28890萬人降低到2013年的24171萬人;第二產業吸納的就業人員從2009年的21080萬人增加到2013年的23171萬人;第三產業2009年就業人數為25857萬人,到2013年已達29636萬人。雖然我國第三產業就業人員增幅略高於第二產業,但相對已開發國家來說,第三產業發展的速度偏慢,充分發揮第三產業吸納勞動力就業的潛能,仍是我國未來相當長時間的重要任務。二是就業的所有制結構。近年來,隨著我國非公有制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提高,非公有制經濟部門吸納就業人員的數量及所佔比重一直呈上升趨勢,成為吸納勞動力人口的主要渠道。三是就業的區域結構。從我國就業人員分佈地區來看,主要集中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省份,中西部地區由於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其吸引就業的能力也相對較弱。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是影響就業情況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側面解釋了就業區域結構形成的原因。

(二)我國失業人口現狀

目前,我國的失業人口主要分三類:

一是城鎮登記失業人口。

城鎮登記失業人口指城鎮常住人口中(男16~50歲,女16~45歲),具有勞動能力但未從事為取得勞動報酬或經營利潤的勞動,並在當地就業服務機構求職登記的失業者。2010~2013年,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和失業率呈現穩中有升的趨勢,我國城鎮登記失業人口從2010年的902萬人上升到2013年的926萬人,僅2013年城鎮登記失業人口較上年就增加了9萬人。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和產業結構轉型的影響,城鎮登記失業人口規模仍有繼續擴大的壓力。

二是農村剩餘勞動力。

近些年,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規模波動較大。但總體看,仍有較大規模的農村剩餘勞動力有待釋放,其在未來將對我國就業形勢產生一定衝擊。

三是大學畢業生中的實際失業人口。

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增加,高校離校但未就業的畢業生人數不斷積累,這不僅是對人力資源的一種浪費,而且日益成為不容忽視的待就業人群。

(三)我國勞動力就業素質現狀

據世界銀行相關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與失業率密切相關:國小文化程度的勞動者失業率平均為15.2%,國中教育水平勞動者的失業率平均為13.3%,高中文化水平勞動者的失業率平均為9.7%,大學及以上教育程度勞動者的`失業率則平均為3.2%。我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總量嚴重不足,就業人員素質普遍達不到高科技和新興行業發展的用人要求,不僅不利於我國產業的轉型升級,也給未來就業形勢帶來隱患。

二、當前我國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日益突出

就業的結構性矛盾指在勞動力供求總量基本相當的情況下,勞動力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現象,即勞動者難以實現就業的同時,部分企業卻出現“招工難”,而這是近些年,也是未來幾年我國將會持續存在的重要問題。受到經濟下行壓力、國際需求不振、國內需求尚待提升的影響,以及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大量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生產萎縮或轉型升級,導致傳統制造業崗位需求顯著減少,必然帶來大批的失業人員。而這些失業人員的素質和知識水平,普遍沒有達到一些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發展的要求,即使有著強烈的就業願望,也很難在勞動力市場找到相適應的就業崗位,且勞動力素質的提升也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實現。同時,我國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目前面臨著人才短缺的困境,這已成為其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轉型升級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必然伴隨相對長期的結構性失業問題,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是政府和學術界必須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二)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挑戰與機遇並存

近年來,我國高達數千萬的農村轉出人口流入城市和城鎮,這一方面為實現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部分地區的企業“用工荒”和地方基礎設施建設的勞動力缺口。[1]但戶籍制度以及附著其上的保障制度的差異性,導致農村轉移勞動力真正實現市民化困難,不僅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相關政策的效果,而且轉移勞動力在城市的邊緣化很容易成為城市發展的不穩定因素。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持續轉移,不僅有利於一定程度上緩解人口拐點的壓力,為產業轉型升級留足空間,也有利於實現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發展。尤其是作為未來一段時間我國經濟發展重要動力的新型城市化,重點集中於人的市民化,這為農村剩餘勞動力的高效轉移帶來了難得機遇。同時,在經濟下行壓力下,大規模的農業人口市民化意味著政府需要承擔巨大的轉移成本,即使存在足夠吸納勞動力的渠道,初期的轉移成本規模仍不容忽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戶籍人口城鎮化率達到45%左右。而在國家限制部分城市人口規模、引導農業轉移人口更多進入二級及以下城市的背景下,各級地方城市將面臨越來越大的轉移成本壓力。如何抓住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帶來的機遇,同時儘量降低轉移成本,將成為各級政府必須認真解決的現實問題。

(三)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近些年,隨著地方高校數量的增多和規模的擴大,我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數量持續增長,未就業畢業生規模也持續積累。導致高校畢業生就業困難的原因主要有三點:一是經濟下行壓力下,國內勞動力市場需求萎縮。二是高校教育內容與培養方式落後,不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三是畢業生就業期望值過高。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素質人才的主要來源,在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由於高校教育內容和培養方式改革滯後,加之高校為求“發展”盲目擴大規模和生源、畢業生就業心態不合理,不僅帶來普遍的“學用脫鉤”現象,更使未就業高校畢業生逐年積累,形成日益龐大的“高學歷”失業大軍。如果高校尤其是普通高校沒有針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對教育內容和培養方式進行及時的改革完善,那麼未來一段時間內,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將更加嚴峻,並會成為我國未來就業的重點和難點問題。

(四)促進就業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有待完善

人口流動受限、資訊不對稱和教育滯後是導致就業問題長期存在的主要因素,政府往往通過對這三個因素施加影響,來解決社會就業問題。但改革開放以來,在人口紅利和經濟高速發展影響下,就業問題一直沒有得到政府部門的足夠認識。直到近些年由於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導致失業問題日趨嚴重,如何促進就業才逐漸為各級政府所重視。但由於缺乏相應經驗,且促進就業的政策體系和服務體系很不完善,政府在促進就業方面仍僅限於通過稅收優惠等手段鼓勵企業更多吸納失業人群,而從長期的、根本性的角度,針對人口流動限制、資訊不對稱和教育滯後三大因素的全方位改革尚未展開,給未來就業問題的解決留下隱患。

TAGS:我國 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