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觀察能力的培養及評價

才智咖 人氣:7.05K

摘要:觀察是一種有意的知覺,也是一種思維的知覺,是感知的一種特殊形式。學生的感知能力提高了,他們的想象,記憶和思維的能力才有良好的基礎才能更好的掌握學習的知識。觀察能力就是指通過觀察,全面深入準確地認識事物特點的能力。這是人們有效地探索世界,認識事物的一種極為重要的心理素質,也是人們順利地掌握知識,完成某種活動的基本能力。

生物學觀察能力的培養及評價

關鍵詞: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培養興趣;敏銳性;生物學觀察

一、對觀察重要性的認識

科學的學習要從觀察入手,觀察是獲取知識的門戶,學生獲得知識的思維過程是:觀察→直覺思維→想象→抽象思維→本質揭示。實踐證明,如果一個學生具有較強的觀察能力,他就有更多的機會獲取知識,就更能從觀察物件上發現事物的本質特徵。觀察能力的培養更是一個較為困難的過程。

觀察能力的重要性直接體現在生物學課程的編訂上。教材是對教學內容和培養目標的具體化,義務教育生物教材在內容和編排上保證了培養和發展觀察能力的需要,突出了觀察的地位,從而也可以更好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培養觀察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需要通過各種手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興趣。從不同的角度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首先要積極創造觀察條件,要儘量多用直觀教具或帶學生實地觀察,各種實物材料和教具對學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尤其到實地去觀察,可以激發學生觀察自然界中形形色色生物體各種現象的興趣,培養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對觀察的濃厚興趣。好奇心是青少年的天性。他們對周圍的一切都有濃厚的直接興趣,教師應利用這個條件,在課前對本章本節能提出一系列引人入勝的間題,造成懸念,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從而使枯操的間題變得生動有趣。

三、觀察能力的培養須建立在對學生的深入研究的基礎之上

在教學三角關係中,學生是與教師、教材並列的一個“角”,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通過平時對七年級、二年級學生的觀察分析,我們認為影響他們進行成功的生物學觀察的因素主要有:

1、觀察目的的不明確和興趣的指向偏差。觀察是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如果不知道要觀察什麼和通過觀察要得到什麼,其觀察活動就有較大隨意性和盲目性,國中學生知覺的無意識性和情緒性仍較明顯,注意往往與興趣聯絡在一起,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

2、觀察的精確性和敏銳性較差。生物學觀察是一種精細的觀察,如細胞的顯微結構甚至亞顯微結構、草履蟲活體的生理活動,需要觀察者要有較好的精確性和敏銳性。而且,有些實驗需要觀察者的精確和敏銳來彌補手段上的不足。

3、雙基和觀察方法上的障礙。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觀察方法是觀察能力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觀察水綿和衣藻,學生必須具備細胞及其結構等有關知識,必須會使用顯微鏡,必須掌握“整體→區域性→整體”的觀察方法。

4、觀察僅停留在知覺水平上,缺乏抽象性、概括性和思考性。觀察能力不是單一的知覺能力,而是一種多因素的智力結構,生物體和生命現象是複雜的,觀察中應調動各種分析器協同活動,在知覺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

四、觀察能力的培養――以實驗觀察為主線組織教學,對學生進行多方位的訓練和培養

《探索生物的奧祕》不僅是新教材“緒論”的標題,更是全書乃至每一堂生物課的指導思想。教師應充分發揮新教材的優勢,以實驗觀察為中心統領整個生物學教學,將課內觀察與課外觀察結合起來,努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具體教學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1、提高學生對生物學觀察重要性的認識。避免空洞說教,應滲透在具體教學過程中。一是利用生物學史進行教育;二是利用名言警句進行教育,如將巴甫洛夫的“觀察、觀察、再觀察”用大幅標語貼在生物實驗室前壁上,將達爾文的“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在對事物進行仔細觀察的能力上,我是超過一般人之上的”等等,讓學生抄錄在生物課本的扉頁上或者記在日記上,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2、以觀察為教學先導,制定具體觀察要求,量化觀察結果。儘量採用探索式教學,先觀察實物或模型、圖解,再進行知識講解。在觀察前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明確觀察要求和觀察程式,並將觀察內容具體化和題目化。

3、為了鞏固課堂上的知識,還可以具體到模型,掛圖等方法,讓同學們在不同形式的相同部位觀察到重要的內容;另外還可以進行野外實習,加強觀察能力,例如,我們就曾到野外實習,採集標本,通過採集的各種標本進行觀察不同種類的植物在形態上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五、加強觀察方法的指導

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經常對學生的觀察進行適當的指導,其中生物學中的觀察方法主要有:順序觀察、對比觀察、表象觀察和摹像指示觀察。針對不一樣的同學,老師可以選用不同的知道方法,以便達到最佳的效果。

六、生物學觀察能力的評價――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診斷、激勵和調節

在大多數人看來都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評價:觀察目的是否明確及觀察的方法步驟是否正確以及通過觀察結果表現出來的觀察的心理品質。其中觀察的心理品質應包括觀察的全面性、深刻性、敏銳性、精確性和永續性。

全面性要求對事物整體與各部分相互關係及事物過程多因素全面觀察;深刻性要求對事物的本質和隱蔽現象進行選擇性觀察;敏銳性是指對事物過程同時發生的多因子和稍縱即逝現象的迅速敏捷的觀察;精確性就是要儘量減少觀察的誤差;永續性則指對持續較長時間事物過程的連續觀察。

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講解要運用分析、比較、抽象和概括以及判斷和推理,更注重的注意學生能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的能力,還要培養積極的思維能力和獨立思維的能力,都有助於學生的觀察能力。

這幾項心理品質是對生物學觀察能力的全面要求,但具體到某一項具體的觀察內容,則應突出其中一至兩項品質特性。例如,對生態系統的觀察主要強調觀察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對動物生活習性的觀察則強調觀察的永續性和敏銳性。當然,對觀察心理品質只能通過其心理過程的外部表現即觀察結果來考察。因為思維離不開觀察能力,所以在培養觀察能力的同時也要注意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一個人的思維深深的影響到所觀察到的結果。另外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觀察能力的重要一環,在評價方法上如何更好地將觀察結果與觀察過程結合起來,排除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等因素對評價的影響,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胡繼飛,林萍.操作示意圖對生物學實驗技能形成的影響[J];生物學通報;1996年07期

[2] 宋靜瑤.重視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心理學講座(二)[J];雲南教育(基礎教育版);1980年02期

[3] 郭滌塵.培養國小生觀察能力課例簡析(一)[J];湖南教育;1980年10期

[4] 劉朏朏,高原.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寫作訓練教程(四)[J];北京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0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