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地質

才智咖 人氣:2.65W

山區高速公路的修建對勘察、設計、施工、監理、管理等各個環節和部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家要加強學習,真正重視問題的嚴重性。下面小編就給大家準備了關於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地質的文章,大家可以來參考一下。

關於山區高速公路的建設地質

1、概述

由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和路網完善的需求,高速公路逐步進入山區。高速公路由於其線形指標高,工程艱鉅,投資巨大,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也非常嚴重。隨著環境保護理念的日益深入人心,對於山區高速公路的勘察設計、施工運營等方面的環保要求也越來越高。山區公路環境載體主要是自然環境,也是地質環境。山區一般地形地質條件複雜,地質環境脆弱,地質災害多發,高速公路的建設不可避免的要切坡、填溝、打洞(隧道),對地質環境造成嚴重破壞,處理不好還會誘發和加劇各種地質災害,增加公路建設投資,影響工期,甚至給運營階段帶來嚴重的安全隱患。因此山區高速公路的環保主要是地質環境的保護和地質災害的防治。

要建設一條兼顧交通、環保、生態等方面要求的高標準的山區高速公路,應該重視和加強地質工作。地質工作應貫穿於設計、施工和運營的全過程。對地質現象和規律的認識(岩土工程勘察工作)是由面到線、由線到點、由表及裡、由粗到細、由巨集觀到微觀,逐步深入的,根據不同階段應採取不同的方法和手段。

2、勘察設計階段

地質條件是客觀存在的,山區高速公路在自然地質環境中穿行,並對地質環境進行改造,應該認識地質規律,尊重地質規律,在設計中充分考慮地質因素,遵循地質原則,從源頭上儘量減少山區高速公路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並且為施工和運營提供良好的條件。

2.1工可階段——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山區公路地質選線主要受到地形和不良地質現象的制約,主要的不良地質現象有滑坡、泥石流、巖崩、岩溶、巖堆(坡積層)、軟弱土、膨脹土、溼陷性黃土、凍土、水害、採空區以及強震區(高地應力)等。本階段應儘可能詳細地收集區域構造地質、岩石地層、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震地質、環境地質等方面的資料,利用遙感資料(衛片和航片),編制中比例尺(1:5萬或1:10萬)工程地質圖和地質災害(不良地質現象)分佈圖,圖上標註大的地質構造(主要是斷層)、重大的地質病害體,分析區域性的地質災害發生條件,進行初步的地質災害評估,配合路線方案設計,進行必要的現場踏勘和重點路段的調查,反覆對比,優選出工程地質條件最好、地質災害最少、工程建設對地質環境的不利影響最小的路線走廊帶,真正貫徹地質選線的原則。對於滑坡、崩塌、巖堆、泥石流、岩溶、軟土、泥沼等嚴重不良地質地段和沙漠、多年凍土等特殊地區,一般情況下路線應設法繞避。

2.2初設階段——突出重大地質病害對路線方案的制約確定路線方案前應對沿線地質構造帶、斷層、岩石的層理情況、地質病害的分佈及範圍等,通過對遙感地質判釋資料以及不同勘測階段的勘探、調查資料的分析,研究路線通過方案並不斷優化。對地質較為複雜地段還應注意在設線後誘發並加劇地質病害的可能性,謹慎的確定路線的線位和採取的工程措施。地質技術人員應配合路線設計師作好地質諮詢工作,可以沿初步擬定的路線線位,進行全線踏勘,對重點工點進行地質調查,得出初擬線位沿線的基本工程地質情況,評估路線方案的可行性,發現重大不良地質地段或預測工後會出現難以治理的地質病害的路段要及時反饋資訊,以便儘快調整路線線位。基本確定路線方案後,及時委託有資質的單位進行建設用地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並進行大比例尺(1:1萬)的地質遙感解譯及地質災害調查和工程地質調繪工作,編制1:1萬工程地質圖和路線區域地質病害現狀圖。圖件的重點是地質災害和重要工點的工程地質條件,要有針對性,要突出重點,不可以拿1:5萬地質圖放大。現在委託地質部門做的圖件,有些不能稱為工程地質圖,只能稱為基本地質圖(工程地質分割槽太籠統、工程地質條件的論述太簡略)。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不能夠代替1:1萬工程地質圖的編制,但二者可結合進行,以節約時間和經費。

很多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等)由於植被覆蓋、後期人工改造以及觀察角度和範圍有限等原因,在現場難以判斷。通過遙感資料(如航片)可以從巨集觀上觀察全貌,合理的解譯,有利於對此類不良地質體的正確認識。

當工作中發現仍有重大的地質病害存在或有潛在的重大地質病害時,必須及時調整線位。對於重大的地質病害應儘量繞避,實在無法繞避的要考慮工程措施的可能性與可靠性,儘量在路線的平縱面優化上下功夫(採用分離式路基、用橋隧構造物通過、從滑坡體上部通過、半路半橋等),避免高填深挖,以減少對地質環境的破壞,提高工程措施的可靠性和安全度。對地質病害應以防為主,以治為輔,能避當避,即使增加工程造價也是值得的。

以安徽省徽杭高速公路為例,該路全長約80km,有四分之三路段位於山區,由於勘測時間較早,對山區高速公路特點認識不足,以投資為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有一半左右的路段基本沿區域性的三陽斷裂帶佈設。受構造影響,巖體風化破碎嚴重,並且沿線分佈有雄村滑坡、朱村滑坡等規模較大的不良地質體。施工開挖後,出現大量的不穩定邊坡,甚至誘發了部分滑坡。對於部分地質病害路段及時調整線位,進行了避讓,而更多的病害段只能採取治理措施,結果造價大幅攀升,嚴重影響了工期,並且治理效果也難以預測。

必要時應增加技術設計階段,對重大地質病害路段進行深入勘察,確定路線可行性。

2.3施工圖設計階段——詳查工點地質條件通過初步設計階段的各種地質工作,已經基本查明路沿線的地質條件,但是工作深度和廣度還不夠。本階段應詳查工點地質(橋位、隧道、深路塹、高填路堤、陡坡路堤、支擋構造物),進行重要工點1:2000地質測繪。採用調查、測繪、槽探、坑探、鑽探、物探等綜合勘察手段。查明場地岩土體組成、性質、分佈以及風化層、不良地質、特殊性岩土等工程地質條件在路線縱橫方向的變化。以前對於橋位和隧道等構造物工點地質勘察較為重視,但是對於深路塹和陡路堤、斜坡路堤、支擋構造物等路基方面的工點也必須加強勘察,特別是高邊坡和不良地質體的勘察和預測。另外對於築路材料料場和棄土場的勘察一定要重視,以前山區公路曾出現過取土、棄土場所不合理,亂挖亂棄,破壞環境,導致水土流失的事例。

除了詳細的地質勘察工作之外,還要貫徹綜合設計原則,在路線設計的各個階段,對工程地質條件要有充分的瞭解,保證路線方案的科學性。對地質資料要充分利用,橋位、隧道、路線各有一套地質資料,但彼此經常脫節。比如當橋隧相連時,隧道勘察發現有不良地質現象,橋樑設計人員卻不知道,還把橋臺置於其上。因此加強各專業之間的交流溝通,互相學習。從事路線、隧道、橋樑設計的人員要儘量多地掌握一些基本的地質知識,以有利於對地質資料的合理使用。

3、施工階段——遵循資訊化施工、補充勘察、動態設計原則

由於地質條件的複雜性和勘察週期的制約,有些複雜場地(岩溶、破碎帶、巖性縱橫向差異大的地區)或地形困難場地(陡坡、魚塘等)在設計階段難以佈置充分的勘察工作量,無法查清場地詳細工程地質條件。在施工期間,可以進行補充勘察,如對岩溶發育區或巖性差異大的場地逐樁鑽探,對原進場困難場地通過施工便道進場鑽探。施工中發現新的地質問題也要補充勘察。應該把施工期間的勘察工作視作設計期間勘察工作的重要補充。

另外本階段應遵循資訊化施工(施工中監測)、動態設計的原則。隧道的超前預報、邊坡的動態監測都是施工階段必須要進行的工作。施工單位一定要配備過硬的地質技術人員,及時發現問題,不要等到地質病害已經發生才去治理,要有前瞻性、預見性,發現邊坡、隧道等有失穩的趨勢之後要立即反饋業主和設計單位,並及時採取合適的加固措施,避免邊坡、隧洞大面積失穩。應該認識到,設計階段的勘察工作對地質現象和地質規律的認識往往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錯誤的,據此進行的設計只能稱為預設計。在邊坡或隧道斷面開挖以後,很多問題才會發現,此時應有岩土工程技術人員在現場,對照原有的勘察設計方案,發現新的問題之後通過合理工序及時調整設計方案。等到問題已經發生才去採取措施,既多花了錢,又耽誤了工期。

目前施工單位的岩土工程技術人員也是極為缺乏的,有時由於不合理的施工方法導致或加劇了地質病害的發生和發展(如在破碎巖體上放大炮、自下而上開挖邊坡等)施工期間的岩土工程監理工作目前還較為薄弱的,有豐富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的岩土監理工程師極為缺乏,使施工期間的地質病害預防工作遠遠達不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