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

才智咖 人氣:1.96W

時間流逝得如此之快,就算追也追不到,你有為自己做過職業規劃嗎?先來制定一份職業規劃吧。職業規劃怎麼寫才不會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歡迎大家分享。

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

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1

個人事業發展不僅是謀求生計、獲得歸屬感的需要,也是實現自我價值、尋求他人與社會尊重的重要活動。在社會轉型期生活的人們常常嘆息"太累了"、"壓力太大了",說明他們終日奔波勞頓、心力疲憊。然而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假如我們每天醒來,無事可做,終日在床榻之間輾轉反側,儘管寸步未行,仍然會心倦體乏,不會感到輕鬆。所以,個人職業生涯和他們的生活質量密切相關,處理好工作場所的生活事件和人際關係,完成職業角色規定的任務,就會產生勝任愉快的感覺。許多心理健康的人熱愛自己的職業,創造性地應對自己面臨的挑戰,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務。在他們看來,工作不僅不會讓他們厭煩,反而成了他們生活樂趣的來源。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職業生涯中充滿了緊張性的刺激因素,應當採取積極的應對措施以保持穩定的情緒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一、職業生涯中的緊張因素

現代社會充滿競爭和挑戰,職業生涯讓每個人應對挑戰、抓住機遇、走向成功。人們通常把職業性質和職業環境看作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因為它決定著自己的安寧、幸福和前途。同時,人們也意識到自己從事的工作往往是挫折和困擾的來源,職業特點和工作環境往往產生各種緊張性應激反應。研究表明,有兩大類與工作相關的應激因素:一類是職業內在的因素,包括勞動條件、勞動範圍、工作負荷等;另一類是職業人際關係及管理因素,包括組織結構和團體氣氛、職業人際關係、個體的職業角色、個人職業經歷等。工作場所的工作環境、工作安排、人際關係會直接影響工作人員的心身健康。在工礦企業中,由於工作疲勞和精神緊張往往產生各種心理障礙,工作引起的心理應激和心身功能低下是重要的誘發因素。據調查,大約85%的工傷等災難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人為因素可能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身體不適、疲勞和疾病致使精神狀態和工作效能發生變異;另一方面是由於不良生活事件導致情緒波動,出現緊張、焦慮、抑鬱的現象;這兩方面的因素都使員工不能將注意力集中於工作,最終釀成災禍。在職業群體中,個體對自己、對同事、對工作內容是否滿意,上下級關係是否融洽,能否與他人協調合作,都會影響個人的心理狀態和勞動效率。工作要求高於個人能力、與個人願望不符,工作性質突然發生變化,責任的突然增加或減少都會使人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勞動的性質和狀態也是一個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有些勞動是簡單重複性的操作,很容易引起疲勞和煩躁。如有學者報道,有些職業操作不到1分鐘就要重複進行,另有些職業操作間隔3-30分鐘才要重複一次。兩者比較,前者比後者更易患失眠、胃腸病和抑鬱症。海員、飛行員、礦工等特殊職業從業人員都有其獨特的心理問題,需要針對性地制定心理衛生措施。變動頻繁、無章可循的工作易使生活節律紊亂,引起生理和心理不適,例如計程車司機這類工作往往破壞飲食起居的規律性,沒有好的應對措施就容易出現生理心理障礙。勞動環境汙染、過量噪音、粉塵、高溫、冷凍、潮溼、振動、擁擠、放射線等不良環境因素都會對職工的心身健康產生損害,引起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如長期在超量噪音環境中工作,會使中樞神經系統受到損害,出現植物性神經功能紊亂,可能誘發血壓升高、心律不齊、消化功能減弱、聽力下降,嚴重的會導致行為異常。此外,工作負擔過重、領導方式簡單粗暴也會成為職業性心理應激的來源,影響職工的心理健康。企事業單位的領導者應當努力提高職業滿意度、促進人際關係和諧、實現工作環境優化和勞動管理科學化,從而提高職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緊張與健康

心理緊張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從積極角度來看,在勞動中適度的緊張可以消除單調的操作引起的厭煩情緒,同時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實驗表明,緊張度過低不能激發職工的興奮性,也就不能發揮其最好的工作能力。隨著緊張度的提高,工作效率可以達到最高點,此時點稱為最適合緊張度。超過這一水平,由於喚起水平過高,注意力難以集中而工效降低。一般說來,腦力勞動時的最適合緊張度偏低,而體力勞動的最適合緊張度較高。但是,關於心理緊張的研究,大量集中在消極後果方面。據報道,美國每年由於心理緊張致病而降低勞動生產率的損失可以高達600億美元。心理緊張對健康的影響來自兩個方面:第一是心理緊張可以加重已有的疾病,第二是心理因素作為促發因素參與疾病的發生。

關於心理緊張的成因,學者們進行了研究。一般認為:個體通過對應激源的認知評價,覺察到環境的需求和人體的適應能力之間存在差距時的心理狀態,稱為心理緊張。研究表明:個人經歷、認知評價、個體的情緒狀態、個體的傾向性、生活經歷對心理緊張的產生都有影響。每個人的社會生活經歷不同,所經受的緊張體驗也不一樣。一個有實踐經驗的司機能夠沉著冷靜地處理各種複雜的路面情況;而對一個實習司機來說,路面上出現的任何新情況都會造成心理緊張。個人經歷與心理緊張的的關係是建立在強化基礎上的,積極的強化和成功可以降低緊張體驗,而失敗的經歷可能增加緊張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個人都有自己的慾望和追求,也都有自己的是非觀和價值觀。例如職位的升降對權力慾旺盛的人來說,影響很大;而對於淡薄名利者,影響較小。個體的情緒狀態對緊張的發生也有明顯的作用,因為個體的情緒影響他對事物的看法。例如心情愉快時,容易接受適當的批評;在心煩意亂時,極可能由於細小的不如意而大發雷霆。人們對某一事件的預期或抱負水平直接影響認知評價,如兩名考生同獲90分的成績,期望得100分者懊喪,期望得80分者欣喜。緊張性的生活事件是否在個體引起心理緊張主要取決於認知評價。認知是人們選擇外界環境的資訊並經過對比評價,構成反映現實的概念的關鍵性心理活動過程。環境的需求固屬重要,但有當它們被覺察到,而且是經過評價,認為個體難以應對這些需求時,才體驗到緊張。例如,對兩個基層管理人員進行工作調動,兩個人就產生了不同的想法。甲認為這種工作調動是領導對自己信任的體現,是學習新技術的機會;而乙則認為這是領導對自己的不信任,是對自己既往工作業績不滿而給予的一個處罰。這兩位管理人員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反覆思考得出的結論。但是,由於他們得出的評價結果不同,他們的情緒反應和心理緊張度也有很大的差異。我們瞭解心理緊張對健康的影響和產生的原因,促使我們採取積極的方式,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提高適應能力以維護心理健康

伴隨著生產的發展和社會進步,勞動就業中的緊張因素與日俱增。求職、面試、應聘、下崗、工作壓力過大、人際競爭激烈、勞資矛盾紛呈,都會造成心理緊張。當然,社會一天天在發展,各種問題正在逐步得到解決。然而對於個體來說,改變環境的力量是有限的,主要的任務是提高自己對社會環境的適應能力,個體可以通過三條途徑改善適應狀態。

首先是主動適應環境。被動適應是對環境無可奈何、被迫順應的心理反應,是一種消極的適應,常常會伴有壓抑、緊張、焦慮、痛苦等心理感受。如下崗職工在家裡鬱鬱寡歡,生活在貧困地區的人產生的自卑自憐,這些都屬於被動適應。主動適應是面對現實環境積極地尋求適應,是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困難和走向成功的過程。主動適應往往伴有因為積極向上、最終獲得成功而產生的喜悅和興奮的心理體驗。如下崗職工不安於現狀,擺正自己的位置,他們努力挖掘潛能,重謀職業,尋求新的發展;在貧困中生活的人自強不息,變壓力為動力,集思廣益、勤勞致富;這些行為都是主動適應的行為。主動適應有利於人的才能和潛能的充分發展,是人們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因此,當我們遇到困難和挫折情境時,要善於積極主動地去適應社會的和自然環境,以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水平。

第二是適當迴避挫折。在實際生活中,有些環境我們難以適應,同時也有迴避的可能。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也可以採用迴避的方法來減少或消除環境對個體的不良刺激。如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就不宜炒股票、做期貨生意。下崗再就業職工就不宜從事投資過大的事業,避免造成新的嚴重的挫折,而應當循序漸進、從小到大地逐步發展。迴避法雖然缺乏積極意義,但是在一定情況下運用得當也可以解除或避免心理困擾。

第三是尋求社會支援。社會支援是指個體在遭受挫折時所得到的他人關心、幫助。醫學心理學研究表明,社會支援可以起到降低生活事件造成的緊張性,促進適應社會環境的作用。朋友、家庭、群眾團體、黨團組織、行政機構都能夠為個體提供社會支援。社會支援不僅是物質上、經濟上的有形支援,更重要的是心理支援。如有的生活困難者獲取社會經濟資助,當然這會使他們緩解生活困難,但是難以消除其自卑心理。社會的心理支援可以幫助他們樹立自強向上的精神,使其消除自卑感,挖掘潛力、發展能力,贏得人生的成功。

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2

[論文內容提要] 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及就業後頻繁跳槽等問題暴露出當前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與不足。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目標、教育內容與教育形式的相互融合等特性決定二者在教育內容、師資條件、教學形式上的有機結合有助於高校資源的充分利用和教育根本目標的實現。

近年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及就業後頻繁跳槽等問題一再被提及,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大學生目標感缺失,自我認識程度不高,對自己的專業和將來從事的工作的關係不瞭解。這也暴露出當前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缺失與不足。為此,教育部於20xx年下發了關於在各高校開設《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的通知,為貫徹教育部檔案精神,各高校紛紛開展了一系列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工作,如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講座、進行就業指導等。但從實踐效果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就業指導著重於求職技巧而忽視對大學生生涯發展的指導,講座物件有限且內容缺乏延續性等,這都在一定程度上侷限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發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有機結合的相關探索或許能給從教者們帶來一些啟發和思考。

一 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機結合的可能性

1.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標的一致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根本目標絕不僅僅是指導大學生如何就業,而是要幫助大學生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價值觀、職業能力及氣質、性格等基礎上,結合職業環境等客觀條件和制約因素確定自己的職業目標,並根據自己的職業目標確定行動方向、時間及具體方案。大學生在職業生涯方面的困惑包括很多方面,如自己能幹什麼,自己想幹什麼,自己適合幹什麼,環境支援和允許自己幹什麼?自己所學的專業出去以後有什麼發展?只有解決了這些問題,才能進行有效的職業生涯規劃。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可以減少大學生在學習、生活和人格發展上的心理困惑,具有成熟職業生涯規劃理念的大學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較高。而具有正確的自我意識,接納自己、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係,樂於交往、具有良好的環境適應能力也正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

2.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融合性

3.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運用團體心理輔導技術的優越性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標的實現需要引導學生在開放、安全、融洽的氛圍中去認知自己和職業,去了解職業決策的影響因素及職業決策的方法,同時練習職業生涯規劃決策的步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如果採取單純的知識講授就可能變成空洞的說教,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起不到真正的引導教育作用。這就決定職業生涯教育的模式必須是經驗式、建構式的。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常用的團體心理輔導技術是在團體領導者的帶領下,通過一群有共同需要或問題的人的聚集和參與,形成團體互動的力量和意圖性的團體經驗,從而達成個人發展的心理輔導方式。團體心理輔導中,通過營造良好的團體心理氛圍,大學生在開放接納的心理環境中通過遊戲體驗、角色扮演、經驗分享、腦力激盪等一系列的活動中瞭解全面真實的自己,同時團體的集體智慧和社會支援也能激發大學生去更深入地去探究職業世界,更多地瞭解職業生涯規劃知識和相關資訊。團體心理輔導技術具有感染力強、影響廣泛、效率高、省時省力、輔導效果易鞏固和遷移等特點。因此,生涯規劃團體心理輔導往往是各大高校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形式。

二 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結合方式

1.教育內容的結合

2.師資條件的結合

長期以來大學教育中往往把就業指導歸為學生工作的一部分,沒有認識到職業指導是一個專業性要求較高的職業領域。從目前各高校的實際情況看,專職從事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人員不僅數量少,專職工作人員還缺乏系統的專業培訓,不少人是“半路出家”,專業化程度不高,素質參差不齊。師資成為制約高校職業生涯教育開展的主要因素。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時間較長,各級各類高校都紛紛成立了專門的管理機構,配備了完善的教學裝置和人員,同時由於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目標等背景相似,從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能較好勝任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中有關職業素質、自我認知等方面的教育工作,再加上專業教師及聘請的一些行業內人士開展關於職業認知、職業探索等方面的教育,幾方面結合能較好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落到實處。

3.教學形式的結合

隨著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逐步開展,在教學形式上進行了一些探索研究。考察相關的研究成果,不難發現以“團體生涯心理輔導”形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得到很多從教者的好評。研究認為,職業生涯教育如果侷限於課堂講授、專家講座,學生容易變成“被動接受者”,缺乏對職業生涯規劃的主動性。而以 “團體生涯心理輔導”形式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學生在團體生涯心理輔導活動中,以團體一員的身份參與到團體中來,通過團體生涯心理輔導的一系列活動,實現對自我認知的提升、感受職業的特性及要求、學習職業決策的技能、增強職業發展的能力、體驗職業生涯規劃中種種複雜的心理過程,這種體驗、參與過程中的經驗和感受,使他們對職業生涯的規劃變得不再抽象,不再“遙不可及”,而且在團體活動中,通過交流,藉助團體的動力,大學生可以從團體其他成員身上得到啟發,甚至找到解決自身問題的有效方法。同時,團體交流使他們認識到對生涯規劃的困惑不僅某個人存在,而是大家共同要面對、探究解決的問題,這可以消除他們在心理上的不安,能更好面對自身的心理問題,也有利於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三 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應注意的問題

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能充分利用高校的裝置、師資等資源。依據不同理論的生涯心理團體輔導還會不斷出現,很多學校在職業指導中應用心理輔導逐漸成為一種趨勢,二者的有機結合前景廣闊,但應注意以下問題。

1.師資問題

儘管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具有良好的心理學背景,但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不僅要求執教教師具有心理學知識,同時要求他們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這樣,才能在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決策時從專業與職業發展的角度提供真正有效的幫助。目前高校師資缺少的正式那些真正有相關從業經驗的專業人士,這使大學生真正瞭解職業世界具有一定的侷限性。此外,部分高校本身心理健康教育尚有不足,更難以兼顧到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因此,一方面應鼓勵有志於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到相關行業學習交流,支援他們參加“職業規劃師”等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的考試及培訓工作,另一方面聘請相關行業領域的“能工巧匠”和“專業人士”到大學兼職擔任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同時,對這些教師進行心理學知識的培訓。通過幾方面的努力,建設、培訓一支心理學知識背景和專業知識背景相結合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專業師資隊伍。

2.結合的形式問題

如上所述,團體生涯心理輔導這樣一種助人的技術正日益成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趨勢,但是,由於這一技術對領導者的要求較高,如果掌握不好,團體輔導方案實施中可能“曲高和寡”。此外,團體生涯心理輔導針對的物件是團體,對於個體在職業生涯規劃中的一些具體問題無法解決。因此,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機結合中,應將職業生涯心理問題的個體諮詢與團體輔導相結合。

3.結合的內容問題

事實上,不僅僅大學、尤其是人力資源管理部門都在以新的視角看待職業生涯規劃,因此,不僅僅是職業決策的相關內容,其他如職業轉換的準備,其中的心理準備也將進入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範疇,這也是二者有機結合中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

職業生涯規劃與心理3

一、科學系統地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刻不容緩

職業生涯規劃已成為大學生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課題,它有助於大學生在瞭解自我的基礎上確定自己的職業方向、目標,並制定相應的計劃,避免就業的盲目性,為個人走向職業成功提供最有效率的途徑。

1、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

職業生涯是一個人終生職業經歷的過程。如何激發大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其產生強烈的求知慾,充實地進行大學生活,為邁入社會做好充分的準備呢?職業生涯規劃是有效的方法之一。通過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將自身狀況和現實相結合,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社會需要什麼,並據此確立務實、可行的職業方向,制訂具體有效的生涯發展步驟。大學生只有建立了明確的目標和計劃,掌握了自我完善的方法和途徑,才能將旺盛的精力投入學習之中,不斷地進行自我增值、自我提高。

2、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

我國目前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還相當薄弱。從學校方面看,目前,我國高校普遍缺乏專職的職業生涯指導教師,專職從事職業規劃教育人員不僅數量少,而且素質參差不齊,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和可操作的技巧。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也缺少這方面的知識和專業培訓,大多數高校雖然已設定了就業指導部門,但離提供成熟的個性化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服務還有很大距離。從學生方面看,一方面,由於學生在高中階段時,對職業認識還處於朦朧時就被分為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大學聯考志願的選擇上,許多考生並不瞭解自己所選專業和今後的職業方向的關係,受父母、老師的影響較大,常常先選學校、再選專業,很少考慮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傾向。可以說我國在中學階段職業規劃教育就已經落後於國外先進國家。另一方面,隨著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軌,大學畢業生“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使畢業生擇業的自主權越來越大,但由於職業觀的形成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大學生的`職業觀未能與時俱進,許多大學生的職業意識薄弱,對職業生涯規劃普遍不重視。

3、正確引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意義

既然職業生涯規劃對大學生如此重要,那麼,我們應該怎樣指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的規劃呢?首先,一般來說,職業生涯規劃有如下幾個步驟:自我評估、環境分析、生涯機會評估、職業選擇、職業生涯路線的選擇、確定職業生涯目標、制定行動計劃與措施、評估與反饋。其次,指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遵循以下原則: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在於尋找適合自身發展需要的職業,是學生自己的事情,理應由學生自己決定,學校不能搞統一規劃,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體作用。

(2)兼顧社會需求、所學專業及學生本人的興趣、特點。大學生在規劃職業生涯時只有把個人的志向與國家利益、社會需求和自己所學的專業結合起來,統籌考慮,才能真正實現自己的職業理想,才具有現實可行性。

(3)全程指導與個性化諮詢相結合。全程指導是指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的規劃和就業的指導工作,貫穿於整個大學階段,貫穿於一年級到四年級大學生活的始終。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從大學一年級新生就開始,而不僅僅是針對大四階段的工作與任務,要根據不同時期的特點與任務,分階段、分任務逐級做好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指導,提高職業生涯規劃指導的針對性。

二、開展大學生職業心理測評,提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水平

1、通過職業心理測評,引導學生確立正確的職業目標

職業心理測評通常分為職業興趣測評、職業傾向測評、職業價值觀測評三大類。實踐證明,當人們對某種職業感興趣時,這種興趣會使他們積極的從事這方面的實踐活動,即使是枯燥的工作也會變得興趣無窮;相反,如果從事不感興趣的工作,在心理上便是一種負擔,無精打采,勉強面對,也很難做出什麼成績。

為了讓學生了解、發現自己的職業興趣,教師可要求一年級新生在上完“職業生涯規劃與發展”後,對自己職業興趣進行一次測查,弄清楚自己的優勢與特長、劣勢與不足,再依據社會需求、所學專業,確立務實、可行的職業方向,初步確立自己的職業目標,樹立職業理想。

2、通過職業心理測評,指導高校就業指導中心有效地開展學生就業工作

目前,我國高校缺乏對學生求職的個性化諮詢與指導,對於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如何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很少觸及。因此,有專家認為,我國高校應重點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指導,就業指導要科學化、規範化、合理化、系統化,且必須從大學生入校開始,就著手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以利於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3、通過職業心理測評,幫助用人單位招聘到理想人才

用人單位希望高校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指導。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等單位進行的《當代大學生第一份工作現狀調查》結果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後,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一年內更換工作;二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驚。因此,不少用人單位建議:高校要切實加強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系統指導,使他們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特長、興趣,自己想幹什麼?該幹什麼?能幹什麼?

三、科學有效地做好大學生職業心理測評工作,促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

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前,首先,對外界和自身的情況都進行一下全面瞭解和詳細分析,進而初步確定自己的一個職業定位和發展方向,然後再對自己的職業生涯發展進行規劃。從外界的角度講,主要是當前的整體就業環境和就業趨勢,學習專業的現狀及發展前景,自己面臨的一些就業機會,以及自己的家庭環境等因素;而從自身的角度講,瞭解和分析的主要因素應該包括:

(1)我喜歡做什麼(主要包括職業興趣、職業價值觀等);

(2)我適合做什麼(主要包括職業性格、氣質、天賦才幹、智商情商等);

(3)我擅長做什麼(主要包括職業能力傾向,比如,言語表達、邏輯推理、數字運算等);

(4)我能夠做什麼(主要包括自己掌握的的專業知識、技能、和工作經驗等)。

1、專業分析,瞭解專業現狀和發展前景

通過學生在實施專業分析過程中對自己專業認識的進一步加深,以及社會就業市場的變化,結合父母、同學、朋友、教師的評價,引導大學生對自己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分析評估,及時調整奮鬥目標及其實施措施,靠科學的選擇和不懈的努力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2、自我分析,認識自我,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從興趣、特長、性格、價值觀、品德、能力等方面深入認識自我。通過優勢分析——曾經做什麼,學會了什麼,最成功的是什麼;弱勢分析——性格弱點,教訓或經歷有所欠缺的,等等,全面認識自己的優勢與不足。真正全面深入地瞭解自己的特點,並且根據自己的特點,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

3、通過職業心理測評軟體,幫助自己瞭解職業興趣、職業傾向、職業價值觀

我們可以通過職業測評軟體,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職業傾向,瞭解自己真正的職業興趣,就是為了幫助學生髮現自己獨特的思維風格、學習風格和工作風格,以及自己的“職業素質、職業型別、崗位趨向”等重要職業特徵,同時給出職業發展建議,從而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準確、深入、客觀地瞭解自己,更加科學合理地確定自身職業定位,規劃自身學業生涯和未來職業生涯。 職業心理評主要包括三部分:職業興趣測驗、職業傾向測評、職業價值觀測試

(1)職業興趣測驗

曾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華人丁肇中說“興趣比天才重要。”這是以對職業興趣理論的最好詮釋。EPPS測試由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A、L、EDWARDS)於1953年編制,是目前國內外應用非常廣泛的一個人格測試。本測試是以美國心理學家默瑞在1938年提出的人類15種“內在需求”為理論基礎編制的。這15種需求分別為“成就、順從、秩序、表現、自主、親和、省察、求助、支配、謙卑、扶助、變異、堅毅”。個體的“內在需求”是個體活動積極性的源泉,是人們行為的根本動力。人們從事各種各樣地職業也就是在滿足我們自己的需要,人們的優勢需要不同,人們對職業的選擇就會不同。從另一個側面來說,不同的職業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比如,會計的職業可以滿足秩序的需要,當領導可以滿足支配的需要,科學家的職業可以滿足自主的需要等等。

(2)職業傾向測評

人們在就業擇業時往往都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按照霍蘭德“人職匹配”相關理論,可以把人的職業傾向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現實型(R)、探索型(1)、藝術型(A)、社會型(S)、管理型(E)和常規型(C)。六種型別的人具有不同的職業興趣和適合從事的工作領域,人格與職業環境的匹配是形成職業滿意度、成就感的基礎。作為用人單位,如果能夠安排或選拔相關人員去做與其職業傾向相符合(接近)的工作,無疑更容易讓其本人從工作中獲得滿足感,並且更容易做出成績。

(3)職業價值觀測試

有些人渴望做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掙錢少一點也無所謂;而有些人則希望自己的薪水越高越好,即使那份工作自己不喜歡,只要掙錢多,自己也願意做;有些人在工作和家庭發生矛盾衝突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優先考慮工作;而有些人永遠把家庭放在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位置。之所以出現這種差異,是因為人與人之間的價值觀不一樣。作為用人單位來說,如果詳細瞭解員工(或應聘者)的職業價值觀,無疑可以幫助該員工更好的設計職業生涯發展路線。

4、強化職業心理測評後續職業諮詢工作,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工作

職業諮詢是以一對一的形式進行,在實施與就業相關的心理測試基礎上,由諮詢員與學生一起進行全面的分析討論,共同探討適合學生自身的發展方向,並由諮詢員提供一些建設性的指導。對於專業的職業諮詢、指導,大學生抱有很大的興趣和期望,希望通過諮詢,能夠更瞭解自己、瞭解自己的職業發展。大學生職業諮詢應該充分考慮大學生和專業的特點,有一個符合大學生自身特點的定位。因此,大學生職業諮詢要立足於全體學生,要體現個性化,要貫穿大學教育教學的全過程。

一個人如果能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職業生涯,他的主動性將會得到充分發揮。在選擇長期、穩定的職業生涯時,不僅需要知道自己有能力從事什麼樣的工作,更重要的是需要知道自己對哪類工作感興趣。只有將能力和興趣結合起來考慮,才更有可能規劃好職業生涯並取得職業生涯的成功。職業測評作為主要工具進行職業生涯的設計,有利於發揮出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