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仲永讀後感議論文

才智咖 人氣:1.03W

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傷仲永讀後感議論文,歡迎閱讀參考!

傷仲永讀後感議論文

傷仲永讀後感議論文一

這個學期,我學習了《傷仲永》這篇課文,通過王安石先生的思路,我深刻理解了“玉不琢,不盛器”的道理。這篇文章講的是方仲永從小就有天賦,卻被他父親貪圖眼前利益,而不去學習,最終成為普通人。

王安石先生講述的這件事僅僅是對方仲永的憐憫嗎?恐怕不是,裡頭還包含著對方仲永父子的譴責之意。仲永父親為了自己的小利益而為社會損失了一個人才,“這值得嗎?這對社會造成的危害,難道比自己的利益更無關緊要嗎?”我們不禁捫心自問。其實不然,仲永就這樣“葬身”在茫茫人海中。

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當初立場堅定地變“不使學”為“我要學”,那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人們就不是“傷仲永”而是“贊仲永”了……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父親能夠讓仲永繼續使學,繼續努力,那他說不定還是一位大詩人,能與王安石相提並論或是王安石的一位徒弟;設想一下,如果方仲永的鄰居們不花錢來求他來自己家裡作詩,也就不會讓仲永的父親貪錢到極點,以至於荒廢了一個好人才,設想一下……

王安石先生寫這篇文章也發表了對天才的看法。人們常說“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聰明的,而是最勤奮的”。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離不開後天的努力,否則早晚都會出現“江郎才盡”的那一天。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個是不經歷勤奮的學習就得來成就,得到世人的讚揚和敬佩的呢?王獻之“用盡三缸水,一點像羲之”,最終成為大書法家。法國文學家福樓拜的書房窗臨塞納河,因燈光徹夜通明,被船伕當作漁燈,這樣的事情許多許多,像方仲永這樣的事情也有不勝列舉。

是啊,成功得靠後天的努力!我會更加勤奮,成為方仲永的“相反數”。

傷仲永讀後感議論文二

王安石的《傷仲永》講述了一個令人惋惜的故事。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

哎呀!不得了了,一個五歲的小孩竟能作出詩的文采和思想內容都用值得欣賞的地方,這個方仲永可真是神童呀!如日後好好栽培,長大後必成大器!

可仲永的父親可不這樣想,他靠著兒子做詩掙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一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刻畫出了仲永之父貪圖小利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愛迪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分加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仲永只靠自己的天分,後天不努力,導致“泯然眾人矣!”的可悲結局。

“玉雖有美質,在於石間,不值良工琢磨,與瓦礫不別。”玉雖有美好的品質,但如果遇不到良好的工匠進行精心加工,那就和瓦片。石塊一樣微賤。美玉即是如此,何況人乎?天資再聰明的人,也要經過刻苦的學習才能成才。如果只依靠自己的天資,而不去努力奮鬥,也只能一事無成。天才可能變成庸才,而庸才不學習就會變成蠢才。

現在是我們學習的黃金時期,只有現在勤奮學習,長大後才會有出路。所以,努力學習吧,因為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傷仲永讀後感議論文三

今天,我讀了一篇七年級下學期文言文——<傷仲永>.

<傷仲永>,是一篇關於後天教育的文章,這篇文章,講的是一個叫方仲永的孩子,五歲的時候,還沒有見過書具,忽然有一天,他哭著要書具,於是他的父親便向鄰居借來了文房四寶,沒想到,方仲永拿起筆寫了四首詩,題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父親把這首詩拿給了鄉里的秀才,秀才看了以後,大大誇獎了這首詩,從這以後,只要人們指一個東西,他就能做出古詩來,他的父親是一個貪圖小利的.人,於是便拉著方仲永,去四處做客,別人給他錢讓他作詩,過了兩三年後,再讓方仲永作詩,他就做得不如原來的那樣好了,等到了十二三歲的時候,方仲永就和普通人沒有什麼區別了。

我通過讀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方仲永生下來雖然受到上天的眷顧,天賜予他了比其他人更加聰明的大腦,可是他沒有接受後天良好的教育,從一個天才變成了普通人。方仲永變為普通人的因素不只是他自己,更大的責任應該是他的父親。方仲永的父親為了那一點小小的利,就把這麼聰明的孩子葬送在童年,一個天才就這樣隕落了。再看現在的父母,哪一個不是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出人頭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讓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週末還上這個補習班,那個補習班,方仲永父親的觀點和現在的父母比起來真是相差甚遠,不管是什麼年代都要讓孩子接受知識、學習文化。悲哉!方仲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