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知識工作者都是創造者

才智咖 人氣:8.86K

    說起創造,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誤解:體力勞動者是典型的製造工作者,知識工作者才是名副其實的創造或創新工作者,其實不然!

不是所有的知識工作者都是創造者

    事實上,創造工作者與體力勞動者以及知識工作者之間的區別,首先體現在個體工作方式層面上、而並非個體工具上究竟使用體力還是知識。

    我們知道,體力勞動者的工作方式,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不斷重複,乃至於成為日常生活的某種習慣!這也是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泰勒一個非常了不起的貢獻:排斥掉一切情感因素,讓標準化勞動成為一種習慣,其中的法寶就是不斷重複。

    當然,某種程度上,專業知識工作者其實也是不斷“重複”的大師!因為專業知識工作者,大多侷限於自己熟悉的專業知識領域。在工作方式層面上,專業知識工作者需要的是專注和專一,某種程度上等同於重複或不斷重複。從這個角度來說,一些知識型企業以及知識工作者,其實與“創造”這個詞無關!即使大名鼎鼎的微軟公司,其中一部分所謂知識工作者,也已經淪落為了變相的體力勞動者。

    因為他們同工人一樣不斷重複,區別只是體力勞動者重複體力,而知識工作者重複的是某些技術而已。

    但是,創造工作者(包括了設計師、策劃師、影視導演等等)有一個共同特徵,就是不重複或很少重複!沒有人會把一個不斷重複自己的人,稱之為創造力出色的優秀策劃師。

    事實上,“不重複”作為一種工作方式,幾乎可以說是創造工作者的專利!相反,假如你不斷重複,無論重複自己、還是重複他人,僅僅只是模仿而非創造!原因也很簡單:外部顧客需求不一樣,所以解決之道也不一樣。

    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創造工作者,其實是使用不同思維方式(也就是智慧)創造需求的人!關於這一點,我們記住一個常識:知識本身不會創造需求,智慧才會創造需求!許多時候,新產品之所以只能躺在倉庫裡呼呼大睡,就是缺乏智慧而找不到相應的顧客需求!這也是“智慧工作者”和“知識工作者”的區別之一:知識工作者向內,關注組織內部的新技術或新產品。智慧工作者向外,關注組織外部顧客需求。

    我們知道:體力可以分工,知識可以分工,但是,智慧無法分工!更準確地說,以思維方式為特徵的智慧無法分工。

    我們永遠不能將一種以思維方式為特徵的智慧(譬如看法或觀點)分工或分段,佈置給不同的人共同合作完成。恰好相反,一個觀點與另外一個觀點的不同,並不在於解決方案中某些技術性的細枝末節,而是體現在思維方式層面上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事實上,思維方式層面智慧的'價值,在於與眾不同而非與眾相同,也就是對於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直白地說,如果你只會隨大流兒的點頭而不是搖頭,那麼,你其實就是一頭沒有腦子的豬!當然,這並非罵你或羞辱你,只不過再次提醒你:智慧創造價值在於與眾不同、而非與眾相同。

    因此,觀點的碰撞之所以成為一種新合作方式,首先是由於智慧無法分工造成的!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理解:人與人之間,從組織管理層面來說,有兩種合作方式:一種是通過分工而形成的流程型合作方式,另外一種是無法分工而形成的非流程型合作方式。

    通常來說,體力勞動者遵循分工而形成的流程型合作方式,如同中國俗語所說,“鐵路工人、各管一段”,彼此之間不能跨界。但是,以思維方式為特徵的智慧,由於無法分工或分段,只能採取非流程型的碰撞式合作。事實上,自工業化以來,分工導致專業化,專業化導致職業化,進而形成了韋伯口中所說的“官僚行政體系”。但它的一個致命缺陷,就是導致職業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如果我們遵循“不能越雷池一步”的嚴苛分工邊界,等同於把“智慧”像養家雞一樣關在狹窄籠子裡圈養。從這個角度來說,新合作方式至少破除了壁壘森嚴的分工邊界,為融合式創新、而非專業化創新提供了一種新路徑。

    關於這一點,我們只要看看Google公司的工作場景,就會明白是怎麼回事:在Google公司的辦公室裡,代表著紀律嚴明的統一裝飾色不見了;個性很強的個體可以按照個人的喜好,把個人工作空間變得五顏六色;人們不僅可以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工作,甚至可以帶著自己的愛狗一同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