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職業能力、 如何成為企業所需之才

才智咖 人氣:2.66W

據中國科學院究報告顯示: 2010年6月畢業的630萬大學生中,到2010年10月底還有至少300萬還沒有找到工作;而已經找到工作的大學生中至少160萬的工作職位相當於中學生直接就業的職位,也就是至少460萬大學生陷入了就業十分艱難的狀態。而這四百萬將加入到2011年的600多萬的畢業生之中,共同“搶飯碗”,競爭激烈程度可想而知。

缺乏職業能力、 如何成為企業所需之才

根據前幾年招生資料推算,今後幾年,普通高校畢業生將保持大幅度的增長。由於今後幾年社會對高校畢業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會有大的變化,可以預計,大學生就業競爭將更加激烈。總體情況就是所有職業能力不能達到前20%優秀程度的大學生,一畢業就會成為非常無助、非常弱勢的社會底層。萬學教育ACT職業能力授課名師,原智聯招聘行業職能高階訓導師,先後為數十家企業選拔和培訓應屆生的徐鵬老師指出職場能力對應屆畢業生能順利就業,順利創業,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

加強職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首先,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有利於正確的自我認知。

進行職業能力培養以職業生涯規劃為切入點,進而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能夠正確認識自身的特性和潛在優勢,能對自己的價值進行全面的定位,從而避免在擇業當中出現的高不成、低不就,眼高手低,最後只好盲目就業等現象。

其次,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有利於培養學生個性,增強社會競爭力。

傳統的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的模式,強調學生的理論知識掌握,共性的發展,忽略學生個性的養成,因而造成大量高文憑、低能力的“人才”充斥企業,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一些阻礙,同時造成學生缺乏適應能力。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的培養,有利於學生結合自身特點對知識、能力、素質的學習和提高,有利於充分發掘學生的自我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意識,鍛鍊學生的自主創業能力,從而增強學生的社會競爭力。

接著,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有利於加強與企業的銜接,縮短職業適應期。

職業能力培養建立在企業需求的基礎之上,根據企業、人才市場對技術人才的需求情況,設計職業能力培養課程體系,同時建立學校教育與企業實訓雙輪驅動的教育教學機制,從而增強教育的實效性,有效縮短步入社會的職業適應期。

最後,加強職業能力培養有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合理安排大學時間,增強學習效能。

加強職業能力的.培養與實踐,可以樹立正確的職業、擇業觀,正確定位,根據社會及企業需求,可以更客觀、科學地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合理安排在校的學習時間、學習資源,增強學習效能,實現人與職業的合理配置,有效縮短從“校園人”到“職業人”轉變的時間,實現大學生由擇業、就業逐步發展到職業、事業的終身的可持續發展。

那麼,如何加強職業能力培養與實踐?萬學教育徐鵬老師提出主要有以下幾個建議:

1、加強個體指導。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目標及能力特長,通過對學生進行職業測評,增強學生 “職業” 及“職業化能力”的意識。同時加強學生個體指導力度。根據個體特點,“量體裁衣”,從而確定學生職業發展目標和職業生涯規劃。

2、根據教學規律職業能力按不同培養階段,進行企業實訓。入學時進行 “認知實訓”,通過走訪實訓基地,瞭解專業特徵及未來工作的基本條件,為確立學習目標打下基礎;進行完認知實訓後,進行 “專業實訓”,通過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職業能力與技能訓練,掌握一定的職業知識,同時通過社會調研,瞭解社會需求情況,並利用多種渠道收集與就業相關的資訊,初步確定自己長期發展的職業目標,掌握一定的求職技巧;最後,通過就業實訓,進行職業適應,進一步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增強市場就業競爭能力,同時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學生應該未出校門先上崗,經過具體的實踐,知道自己的知識能力與社會的差距,及時調整,以便更快地適應社會,更好地實現既積累了經驗,又客觀準確地為自己定位,從而實現由“校園人”到“職業人” 的轉變,縮短了走向社會的適應期。這一方面萬學教育的大學生職業能力做得非常好。

3、加強職業能力培養師資隊伍建設,整合學校教學資源,進行全程就業指導。職業能力培養的師資隊伍,既是學生知識的傳播者,求職、就業等資訊的提供者,又是學生職業生涯的引路人,因而需要建立專業化、專家化的“職業能力培養”隊伍,同時建立專業的職業能力測評工具。入學就進行畢業生就業形勢、職業生涯規劃方面的指導,使大學生對就業形勢有清醒的認識,初步建立目標;其次,進行就業觀念、心理素質、就業法律知識、求職技巧等方面的指導,同時加強校園文化活動,增強能力與素質鍛鍊;最後,進行就業政策指導,加強就業資訊交流,為學生成功就業創業打下基礎。

4、加強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銜接,適時引入企業文化及企業培訓,建立全員就業指導,架構人才培養立交橋。一個系統越開放,就越能與外界進行物質資訊交流。職業能力培養作為一個系統,具有很強的社會性,需要社會力量的參與。21世紀,對人才的要求從知識型、技能型轉向應用型、適應型。這要求學校人才培養除了仍重視知識和能力外,更應突出對素質的廣泛關注,即具備的能力應該不受所學知識的限制,而能儘快適應所處環境、位置對知識的需求。職業能力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學校應與用人單位、實習基地建立長期合作關係,對畢業生進行經常性的聯絡溝通,將教育與市場緊密的聯絡起來,使就業指導工作更加有效。通過對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走訪用人單位,聘請社會人士擔任兼職指導教師等形式,加強與企業的交流與合作,架構學校人才培養與企業、市場人才需求目標一致的立交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