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式教育的歧途

才智咖 人氣:1.98W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句話是說一個國家的教育是否健康良性發展,是社會進步的關鍵因素。事實上,中國的教育現狀不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社會等多方面都一直處於被動的局面,並在很多人為製造的因素裡走進歧途。

淺談中國式教育的歧途

近年來,因心理壓力過大,自身承受能力過低抑或諸多人為因素導致,而引發的悲劇時有發生。2015年5月12日晚,就讀於杭州朝暉中學的一名八年級學生放學回家後,在沒有任何預兆下跳樓自殺,結束了僅僅14歲的生命,而唯一留給一個世界的最後“遺言”僅僅是兩張短小的字條。當悲痛欲絕的家長,依據字條內容分析,當天孩子在校曾與同學發生過摩擦,並被老師以不遵守課堂紀錄為理由,責罰其連帶父母各自寫2000字反思之後,異常憤慨。之後,該學生家長帶著異常激動的心情,對孩子的死亡真相的諸多疑惑,並憑藉字條上的最後留言,對孩子在學校發生的事情進行追究。然而,校方以及當事教師並沒有就“遺書”事件做任何解釋,拒絕答覆家長的質疑,促使家長在學校門前打起條幅,尋求答案。然而,家長的義憤填膺,校方的沉默寡言,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給雙方的心理和正常工作造成了不良影響。那麼,眾說紛紜的事件背後,我們不僅疑惑和惋惜,一個花季少女為何能輕易放棄生命?又是什麼樣的壓力讓一個品學兼優的學生放棄生的理由?這看似普通的墜樓事件背後,卻隱藏著處於心態成長階段中國青少年教育普遍存在的潛在危機。

家庭教育的盲目性和忽視成為誘因。此次事件,我們不得不從現實角度來分析,導致孩子輕生的諸多因素,首先來自家庭氛圍。其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成長過程的記錄者和聆聽者,並需要在成長中給與孩子理解和必要的溝通。中國式的多數家庭教育是存在弊端的,很多家庭對孩子過於溺愛,無條件順從,或者為了培養出色的子女而要求苛刻,正是這種處於極端的`教育方式,大大抹殺了孩子的天性,也無形中讓孩子的自尊心很容易受挫,心理承受能力隨之降低,精神脆弱,遇事

偏激極端。

其二,培養方向的盲目性。事實上,由於很多父母的培養目的是跟風和盲目的。他們為了孩子上名校,學習優秀,認為不顧一切給孩子提供最好的生活環境,最優越的物質需求,就算達到了最終目的。上名校,考高分,期望值過高,盲目攀比,給孩子稚嫩的心靈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其三,一旦孩子犯錯,或者出現情緒不穩定因素,家長不是及時溝通,而是責罰,抑或體罰,給孩子的學習和精神無疑造成了巨大壓力和陰影,導致不良後果發生。試想,假如事件中當事人家長能時常和孩子進行必要的交流,正確引導孩子的心理偏差,及時疏導孩子內心壓力,或許悲劇不會發生。然而,對於此次事件而言,家庭教育的誤區不足以說明一切,而是教育方式方法的過於偏頻直接導致。

教育團隊的整體素質低,過重責罰尤為關鍵。很多教育工作者對於教育本身存在敷衍,過於浮躁的態度去處理學生的過失,並給與家長一併施加壓力,這種行為很明顯是錯誤的做法。其一,一個只僅僅在課堂上犯了錯誤的孩子,竟然需要用2000字的反思來給老師道歉,還殃及到父母。孩子和老師是當事人,而家長竟能成為被責罰的物件?這無疑說明老師的個人素養存在問題。小小的錯誤,能如此的情緒化處理,小題大做,是想殺一儆百,還是需要展示教師權力的威嚴?作為教育工作者,必須有敬業的精神,孩子進入學校,教師是其汲取知識的引導者,以傳播愛心為己任,以恪盡職守為準則,本該用耐心和正確的引導來教育學生如何做,怎麼做,才是正確的方式方法,而並非濫用手中的職權,以高高在上的狀態來打壓孩子的天性,或者無視孩子的自尊心是否受損害,來滿足自己的內心感受,換取平衡,這是一種職業化的心理扭曲。那麼,作為校方又是什麼態度對待這起事件呢?

教育監管部門的不作為是教育步入歧途的催化劑。以此次事件為列舉,事件發生之後學校的迴避態度,漠不關心的做法讓人匪夷所思。其一,校方不管事件發生責任與誰有關,作為學生受教育的一方,校方理應本著積極的態度在第一時間來配合家長,核實事情真相,回答家長的疑問,也是給當事人教師的一個澄清自己的機會,而不至於讓矛盾升級,進入僵化。

其二,在事件中,校方逃避責任的做法,屬於推卸責任,並不能解決實質問題。作為一個知名的學校,不應該以個人利益為主導,漠視問題的存在,對教師的監管嚴重失職,喪失了一個職能部門對下屬的約束力,任其肆無忌憚的以責罰學生的手段來換取教育威信,顯然是不客觀理性一種做法。

其次,教育本著培養德,智,體,美,勞,等多方面要求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而教育工作者的心態出現偏差,最直接的關係來自教育職能部門的思想腐化,萎靡和蒼白。試想,一個不能在出現問題後,勇敢站出來說出真相,或者給與公眾合理解釋,還輿論和媒體一個公道的教育單位,或者說名校,他的退縮和懦弱,還會有多少人能對他加以信任,對他的做法認可呢?相反,是人們對教育的失望,對整個教育系統存在的弊端和不良風氣失去公信力,在無形中走進歧途。

教育目的功利化使施教者喪失最基本的道德底線。師風,師德,愛心,耐心,是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關鍵。隨著教育市場的功利化,私有化,甚至與個人名利和效益直接或間接掛鉤的逐步形成,讓許多施教者的內心發生質的改變。他們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為了出成績,拿職稱,只注重孩子的成績,而忽視了學生最基本的精神訴求。教育的目的在利益面前逐漸蒼白,變得越來越沒有耐心,只注重產量而忽視質量。高分低能兒,名次成了首選,而將正處於心理波動期的青少年情感世界忽視,所有導致悲劇和不良後果的背後,都是讓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走進歧途的重要因素。事實上,中國教育的歧途並非僅僅如此,還有更加巨大的危害性和潛在危機。

“少年強,則國強,”青少年教育是一個國家未來發展的強大支柱,並非利益和兒戲。一個國家是否強大,不在於它多麼富有,而是在於它整個國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事實證明,在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不堪重負,選擇極端的方式,或者走入歧途的時候,那脆弱的靈魂背後,隱藏著一個民族被荼毒了的精神萎靡。其次,作為教育引導者的家庭,教師,學校,社會都有其不可推卸的責任。生命是與生俱來的一個個體,誰都沒有權力肆意剝奪它的存在,而選擇讓一個生命在逆境時勇於面對痛苦,堅強面對挫折,而不是因人為製造的誘因,導致悲劇上演,教育的作用理應以積極健康的態度發揮其特有的功能,而不是一味的退縮和逃避。在花季少女放棄生命的那一刻,她的離去不僅帶給了親人巨大的悲痛,也給未來中國青少年教育敲響了警鐘。這一切,又是誰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