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山水畫中的程式

才智咖 人氣:2.51W

摘 要:中國繪畫在其自身發展的歷史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一套比較完備的程式體系。程式作為一種典型性的表現方法,既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畫家,又促使著後人不斷在傳承古人的基礎上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精神,推動程式不斷髮展和完善,形成了中國繪畫自然美與程式美的結合。

淺談中國山水畫中的程式

關鍵詞:山水畫;程式;技法

中國山水畫的發展有其深刻的歷史背景與源遠的文化。山水畫因筆法與墨法的運用變化,可呈現出各種不同的形態、空間、層次和趣味,以達到表現作者某種情趣和意蘊的目的,使作品呈現出一定的審美價值。因此,如何充分發揮筆墨這一優勢,經過歷代畫家不斷地探索研究,典型化的程式隨著時代的改變得到不斷地完善。其中,山水畫中墨法的演變是一個典型的符號化的過程。它的演變顯示了中國傳統繪畫的一個重要特點:畫家使用和傳播著一種山水畫的表現方法。由於程式的使用,導致了山水畫的典型性,在中國畫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無論是大師還是學子,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程式,才能進而“師造化”,才能在承傳和創作中注入自己的情感和精神,以達到自然美與程式美的結合,古語中“先師古人,後師造化”充分說明了這一道理。

對於中國繪畫來說,程式就是規範化的畫法,他是掌握中國畫形成美的鑰匙,這些畫法是歷代畫家對客觀物件的形態進行藝術概括、美化而形成的,是藝術創造者在前人的基礎上為更好的表現自然美與藝術美的領悟和深化,又因創造昇華了的自我意識中的意象。它不僅僅是審美情趣的,而是記憶中的,具有客體個別特徵的、圖案化的符號。這種藝術語言,是在歷史的特定狀態和環境下,歷代畫家在長期的藝術理論與藝術實踐的.不斷探索中,兩者相結合的產物,也是中國繪畫在其發展過程中必然的產物。

山水畫程式的發展,是歷代畫家在創作中,對錶現技法的高度概括,是歷代畫家在傳統美學思想基礎上概括總結髮展而來的,這種高度概括、高度成熟,具有相對穩定的程式完全符合形式美的規律,程式的形成,規範了中國繪畫的畫法,成為畫家掌握中國畫形式美的鑰匙,對欣賞者和創作者都形成了一定的規範,以至形成為批判藝術的基本尺度。

同時,程式是藝術和生活的分界線。畫家通過對自然的感受,用自己獨特的表現手法呈現於畫面,這其中必有程式的作用,任何一位畫家,只要拿起筆表現自然,就必然受到某種程式的影響。所謂“山性即我性,山情即我情”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山水畫中的程式表現技法尤為成熟,其程式大致可分為兩類:

1、常形物象的程式

常形物象的程式是指用符號樣式將其改造成為有規律、有條理、具有形式美感的形象。表現竹葉的穿插有“個”字、“介”字、“人”字等結構形式,畫石有各種皴法,畫樹木有各種點葉法、夾葉法,畫蘭草的“鳳眼法”等等。表現各種物象都各有一套完整的符號形式,《芥子園畫譜》可以說是一部中國繪畫的符號學和程式語言詞典。

2、非常形物象的程式

自然現實中的水、雲、氣等是非具有常形的東西,無一定形態,中國畫家經過長期深入觀察,逐漸掌握它們的規律特徵,抓住其典型瞬間的生動形態,加以條理化、圖案化,變成定型的樣式化、規格化的符號形象,如《九歌圖》《朝元圖》等畫之雲霧、煙、氣組織成了條帶狀、旋渦狀、捲雲狀等各式紋樣,使模糊抽象的東西明確化、具體化,使瞬息萬變飄忽不定的東西定型化、凝固化了。

這類程式符號在中國繪畫裡得到了廣泛的運用,他們不僅能表現各種非常形物象,而且能表現各種常形物象的各種形態,並逐漸系統化、精緻化起來。當然,儘管這種程式達到了高度成熟的階段,但也不是萬應的靈丹妙藥。因此,傳統肯定要傳承下去,但不能盲目,必須針對具體的畫面而靈活應用,這樣的作品才可能形神兼備,若盲目繼承和套用程式,只能使得作品有形無神,千篇一律。因此,在學習傳統程式這種表現技法上,必須在繼承歷代大師所總結的藝術表現語言基礎之上,潛心研究,然後不失時機的到自然中去檢驗和昇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前人的精華,才能更好地體驗自然賦予我們的真實感受,以體會“師法自然”的內涵,我們才可能運用好程式這一技法,在探索和表現藝術美的創作中事半功倍。

縱觀近現代美術史,中國繪畫的程式也在不斷向前發展,從黃賓虹的“粗服亂頭,墨中求趣”到傅抱石的“放筆直掃”到石魯的“半空殺紙,金石崩裂”……無不顯示著程式在歷史程序中發生了和發生著的巨大變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漸入,傳統的程式也開始吸收和借鑑外來文化的思想。畫家正是藉助程式這一手段,對自然中山水草木轉化為一種特殊的符號來抒發自己自然美的感受,所以說真正意義上的藝術並非是死板硬套前人模式,而是在“師古人”的基礎上,尋求一種全新的方式來表現藝術美,進而賦予程式以新的精神情態,以此來表現畫家無可言喻的獨特思緒和感受。

隨著時代的發展,程式的內涵和外延,勢必會得到進一步的完善和進化,他不會僅僅拘泥於前人所賦予的啟迪性,他會進一步引導人們積極投入到新的藝術創作中,讓畫家的心靈在大自然的感召下對自然景物進行新的重組,藉助於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抒發內心的情懷,達到視覺性與意象的統一,以賦予自然美和藝術美更大的審美效應。

參考文獻:

[1]張法.中國藝術_歷程與精神[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2]陳傳席.中國繪畫美學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2.

[3]王伯敏.中國繪畫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2.

[4]周積寅.中國畫論輯要[M].南京:鳳凰出版傳媒集團,2005.

[5]鄧福興.中國古代美術批評史綱[M].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