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審美選擇

才智咖 人氣:3.03W

 論文關鍵詞:文人書畫 選擇 意 形

淺談中國傳統文人畫的審美選擇

論文摘要:文人畫是一種綜合型,集、書法、繪畫、篆刻藝術為一體,是畫家素養多方面的集中體現。它崇尚“意似”貶斥“形似”,追求筆墨意蘊,講究詩書畫印結合,並要求畫者的學養深厚方能言之有物,畫面格調才能高雅。傳統文人書畫以不同於院體畫的另一種典範意義對後世文人畫的發展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對文人畫及中國傳統文人書畫中的審美傾向進行正確研究和批判的繼承仍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傳統“文人畫”是中國畫裡的一類,也稱為“士夫畫”,泛指中國封建時文人、士大夫們的書畫。隨著時代和藝術的發展,我國現代理論家、畫家陳師曾指出:文人畫是帶有一定文人情趣,其中流露著文人思想的繪畫作品。在傳統繪畫中,文人畫強調以形傳,講究詩、書、畫、印的結合,它與工匠畫與院體畫風格都有所區別,獨樹一幟。文人畫是中國繪畫史上一個不容忽視的藝術發展階段,它獨特的審美追求和表現風格一度成為我國後世書畫教育中長期追逐的方向。

一、傳統文人畫的發展

文人畫的發展可追溯至漢代,張衡、蔡邕皆有畫名。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國家設立有專門的機構來培養能工巧匠,那時的一些畫家就已經有了文人自娛的心態,如姚最認為“不學為人,自娛而已”,王徽的“畫乃吾自畫”等思想,這些都可稱是文人畫的雛形。唐代詩歌盛行,其中大詩人王維以詩入畫,他的藝術觀念和審美情趣更加具了文人書畫的特色,後人尊稱王維是“文人畫的鼻祖”。

南北宋時期,中國建立了制度明確的畫院,用來專門的培養畫家。一些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畫家首次提出了一些關於文人畫的看法,蘇軾第一個比較全面的闡明瞭文人畫理論,他提出的“士人畫”概念使文人書畫更加趨向於成熟。此後,文人畫開始正式從院體畫之中分離出來。文人畫的鼎盛時期是在元代,由於當時社會動盪,許多的文人士大夫產生了厭世和遁世的,繪畫成為了抒發個人精神與情緒的自我調節手段。以黃公望、王蒙、倪瓚、吳鎮為代表的四大家,又把文人畫的創作推向了新的藝術高峰。他們以一種“出世”的態度去表達士大夫階層的孤傲、清高和空虛的情感,追求和主張“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寫胸中逸氣”的意象表達。至明代,文人畫已上升為畫壇的主導地位。畫家董其昌倡作畫者必須“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以加強修養,追求文人畫的“士氣”。這種思想直接影響到了清代繪畫的基本格局和審美取向,朱耷、石濤、及揚州八怪突破四王的束縛,開創了新局面,形成了我國獨具特色的繪畫體系。

二、文人畫中重“意”的審美傾向

中國的繪畫從遠古開始,對“寫實”的技巧和“形式”的孜孜追求一直是佔主流地位的。在隋唐之後,追求雅逸風格的水墨畫迅速地發展起來,“以形傳神”、“以形達意”文人畫精神逐步形成與完善。當時許多畫家都不滿院派畫專尚“形似”的偏向,又鄙視“只取鞭策皮毛,槽櫪芻秣,無一點俊發,看數尺許便倦”的畫工畫,在題材的選擇和意境的把握等方面都特別表現出其重“意”、重“簡”的獨特的審美傾向,還提出了意在筆先、神在法外的許多創作方法。蘇軾曾在~首詩中寫道:“論畫以形似,見於兒童鄰。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詩畫本一律,天工與清新……”其意首先是貶低“形似”,其次就要求繪畫要有“詩意”。文人畫中一再強調“象外”,也就是指明在繪畫創作中,藝術的真正“內容”必須求諸所描摹自然物的“形象”之外。在不斷的發展中,謝赫提出“六法論”,求氣韻、貫通、意韻、意會,在此審美標準下,繪畫技法不用遵循焦點透視,不重光線、明暗、色彩,以感染情緒,給人來帶廣闊的想象空間,這成為了之後中國繪畫創作不懈的追求。之後顧愷提出要“以形寫神”,強調畫人物要在形似的基礎上追求神似,體現了傳統儒道兩家重精神、輕物質的觀。明末,董其昌等人提出繪畫“南北宗論”:崇尚率真意趣,輕視基本功力;崇尚士氣,排斥畫工;重視筆墨韻味,輕視形體結構;主張主觀表現,貶低寫實風格。

由此可見,重“意”輕“形”是文人畫家最為推崇的繪畫精神,藝術創作中反對過分拘泥於形似的外部描摹,在表現上力求能夠洗去鉛華而趨於平淡素雅,倡導天真清新的藝術風格。上重寫意輕寫形,重神似輕形似的審美傾向,使繪畫藝術成為了畫家更主觀的藝術表達手段,成為了中國傳統文人畫的一個重要審美特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