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南通藍印花布工藝的文化特徵及“現代”精神研究

才智咖 人氣:2.08W
關於南通藍印花布工藝的文化特徵及“現代”精神研究

[論文關鍵詞]  南通藍印花布  工藝  文化特徵  “現代”精神
  [論文摘要]  南通藍印花布是最具代表性的民間工藝品之一,製造工藝十分講究;藍印花布的最大特徵在有意無意間關合濃烈的生命意識;從色思維學本身來看,可以從藍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徵方面尋找原因;南通藍印花布的內涵在任何歷史時代都包含著的那個時代的“現代”精神,使南通藍印花布歷久彌新,成為不朽的工藝品門類。
  南通藍印花布是印染藝術的奇葩,研究南通藍印花布的歷史發展 、製造工藝與文化特徵 ,對於認識我國的文化傳統,促進南通藍印花布藝術發展並世代承傳,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南通素有“崇川福地”之稱,吳越文化 、荊楚文化和齊魯文化在這裡撞擊融匯 ,形成了江海平原地區獨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風情 。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不懈努力 ,藍印花布已經從單一的土布製品走 向多種面料的製品,從生活實用型走向實用 、裝飾多種型別、從阡陌田疇走向都會城市。 國人利用藍草 的色素染色 ,可追溯到春秋 戰國時期。苟子 目睹綠色“藍草”的色素轉化過程及染出 由黃變綠、由綠變藍、再變青的過程,發出“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的感嘆。北魏賈思勰記述 了從 藍草 中撮藍澱的方法 :“七月 中作坑,令受百許束 ,作麥稈泥泥之 ,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以木石鎮壓令沒。熱時一宿 ,冷時再宿 ,漉去 菱,內汁於甕中,率 十石甕 ,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手摔之,一食頃止。澄清,瀉去水,別作小坑,貯藍澱著坑中。候如強粥 ,還出甕中,藍澱成矣。”
  古代漏漿防染印花歷史悠久。早在北朝就出現了用鏤空花版和防染劑的藍底 白花布,原稱“蠟纈”。唐代統稱“染纈”,包括“絞纈”和“夾纈”。夾纈工藝是用特定木板縷刻而成 ,然後把布匹對摺夾在兩片刻有同樣花紋的木板 中間,捆紮後注人需要的顏色或者投入染缸中染色,待去掉夾板後,便顯出藍底白花圖紋。夾纈工藝所刻花版費工費時且容易變形,南宋加以改進,用於印染藍花布,又名為“藥斑布”,俗名“澆花布”。史籍中記載了嘉定及安亭鎮 的印染情形:“宋嘉定 中(1208--1224)有歸姓者創為之。以布抹灰藥而染色、候幹 、去灰藥,則青白相間。有人物、花鳥作被面、帳簾之用。”“藥”即染色原料藍草 ,“斑”是 防染漿劑印後構成的紋樣大小斑點,故稱“藥斑布”。 
  隨著棉紡手工業的發展,“藥斑布”簡單、粗糙的圖形已不能滿足民眾的審美和生活的需求 ,民間藝人大膽吸收剪紙、刺繡 、木雕等傳統藝術 圖案,不斷地豐富藥斑布的紋樣。民間藍印花布的廣泛應用,促進“印花擔 ”隊伍 的迅速發展,他們只印花 、括漿,不染色,為農家提供各種形式的花版。這種“印花擔”在江南也稱 “禿印作”,他們走街 串巷走鄉串村 ,擔子一頭裝的黃豆及石灰粉,另一頭裝有刮印工具和花版,任憑客戶挑選花型加工。清末,南通地 區“印花擔”隊伍還保持著近百人。農家把刮好漿的坯布送往附近染坊 ,或 自己製作靛藍染色。由於藍印花布需求的不斷增長 ,藍草種植的普及亦推動制靛業的發展。
  南通人多祖祖輩輩以種藍草、蔬菜為生,每年農曆二月種植蓼藍草 ,五月份收割頭藍,大暑季節收割。制藍方法同歷史上記載大致相仿。就地取材的染布原料 ,自紡 自織的便利工藝,使江海地區染織業迅速發展 ,並逐漸成為全國知名的特產地。藍印花布的工藝由江南傳到江北,由蘇州及南通傳遍江蘇,形成了以江蘇為中心的主要產地 ,產品除供應本地外 ,還暢銷並影響到全國各地。各地民間藝人又結合本地民風民情,創作符合當地審美情趣的藍印花布紋樣,產生出不 同風格的各種圖案。由於原料中用了黃豆 ,湖北稱為“豆染布”;藍印花布工藝上需刻制花版 ,福建稱之為“型染”;東北稱藍印花布為“麻花布”;而在山東等地區,因為江蘇是藍印花布 的發源地,至今仍稱藍印花布為 “蘇印”。 
  藍印花布的製造工藝十分講究,一般有 4道工序 :一是紋樣設計和花版製作。先用點 、線 、面合成紋樣 ,然後用紙 合成花版 ,最後用熟桐油油漆晾乾;二是印防染糊與晾乾。把石灰和黃豆粉加水拌合成印花防染漿,漏刮在織物上 ,完全陰涼乾燥,才能開始染色;三是調製染液與土靛浸染。用藍草的色素製成染液 ,在室溫下進行多次染色。一般染 色三四次 ,中色七八次 ,重色 1O次以上 ;四是刮漿顯花與清洗晾晒。染色後的藍印花布經晒乾或烘乾,用刮刀刮掉防染 漿層,然後用流水多次清洗,洗盡浮色。 
  藍印花布在有意無意問關合著某種生命文化,其中濃烈的生命意識折射出的文化特徵是重要的基礎特徵。藍色與白色,是生命的基本色調。《爾雅》說:“春為青陽,謂萬物生也。”在我國古代,青色以春天 、生命的象徵出現在人們生活 中。我 國本原哲學體系中的“太極生兩儀 ,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陰陽之道與圜天運動旋轉、萬物生生不息的生命之道影響著我國傳統的藝術觀念,使得生命 、生殖成為民間造型藝術中一個恆常的主題。顯然,青色被人們賦予了生命復甦 、萬物繁衍的象徵意義而成為 了一種主觀理性的認識。另外,多年來 ,我國古代服飾制度對於色彩的限制使青色成為平民階層的象徵,而這種平民化的特質正是藍印花布在民間一直長盛不衰的原因之一。青色在我國傳統文學和古典神話 中的形象也賦予了它更多的意義和內涵。如神話中的青鳥所蘊涵的美好意義以及它具有平民特質的僕役身份,給青色也賦予了同樣的含義。  古代藍印花布民間藝人們 ,隨手把 自然界藍天、白雲的藍、白二色選擇到藍印花布上,看是無意識的,卻充分反映出東方人本有的淳樸、和諧的審美理念。王維《終南山》中“白雲回望合 ,青靄人看雲”、《送邢桂州》“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杜甫《絕句》中“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等,對色彩的描繪都顯示出我國對於藍白配色的審美體驗由來已久。而且,白底藍花和藍地 白花 的印花布所體現出來的對比與統一之美,正反映 了我 國文化最古 老的典籍《周易》陰陽觀中所強調的和諧的、共生互補的陽剛與陰柔之美。 
  白色使人們聯想到白雲、白雪,象徵純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