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復位法治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

才智咖 人氣:1.67W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種常見的引起眩暈的外周疾病,約佔眩暈患者17%~22%[1]。目前臨床多采用半規管耳石復位法(Canalith repositioning maneuver, CPR),包括semont管石解脫法、Epley管石復位法及Barbecue翻滾法。本文對我科在近2年應用耳石復位法治療BPPV的療效作分析。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共診治87例BPPV患者,其中男34例,女53例,年齡21-78歲,平均52歲,病程1d~3個月。後半規管75例,其中單側72例,雙側3例。水平半規管12例,均為單側。
        1.2診斷標準:根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分會2007年釋出的BPPV診斷標準[2],①頭部運動到某一位置時誘發的短暫的眩暈發作病史,②變位眼震試驗陽性,Dix-Hallpick試驗陽性為後半規管或上半規管BPPV,滾轉試驗陽性確定水平半規管BPPV,且具有潛伏期短(>30秒)和疲勞性。
        1.3檢查方法:
        1.3.1Dix-Halpike試驗:①患者端坐,頭向一側轉45°;②迅速由坐位變仰臥側頭位,頭向下垂30°;③恢復原坐位;④頭向另側轉45°,重複②、③步驟;⑤觀察每次變位情況,以變位後出現眩暈和眼震者為陽性,考慮PC-BPPV;⑥辨別患側,以變位後出現明顯眩暈和向地性眼震側為患側;如向兩側轉頭時均有明顯眩暈和眼震,則考慮雙側後半規管病變。
        健康月刊2011年08月第30卷第08期臨床研究臨床研究No.30 Vol.08   August      2011CHINA HEALTH MONTHLY1.3.2滾轉試驗(roll test):①患者仰臥頭屈曲30°,快速向一側轉頭;②頭位轉回中線;③再快速轉向對側;④以變位後出現眩暈和水平型眼震者為陽性,考慮HC-BPPV;⑤辨別患側,雙側均有向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主觀眩暈重、眼震強度大側為患側;雙側均有背地性水平型眼震者以眼震強度弱側為患側;一側向地一側背地者以向地性眼震側為患側。
        1.4治療方法:結合典型的頭位改變誘發短暫眩暈的病史,及變位試驗,確定患者型別及側別,選擇復位方法。治療前排除嚴重心臟病、頸椎病患者,以免復位時誘發或加重相關疾病。治療時可由一名醫師或護士在旁協助,幫助克服患者的恐懼心理及幫助患者變動體位。
        1.4.1後半規管BPPV採用Epley管石復位法:①醫師手扶患者頭部,使由坐位變仰臥垂頭位;②向患側轉頭45°;③再向健側轉頭90°;④繼續將頭部連同身體向健側轉90°,此時身體由平臥改為側臥,頭部與地面呈45°;⑤緩慢坐起,取端坐頭略前傾位。對於經Epley 管石復位法治療3 次均無效的患者改用Semont 管石解脫法: 患者坐床緣,坐直,醫生扶患者頭部,讓患者快速向患側側臥,頭向健側旋轉45°,在此位置維持2 min,再讓患者快速移動身體經坐位至對側臥位,頭向下旋轉45°,維持2 min,讓患者緩慢坐起,取頭直位。上述過程反覆進行,直到任一位置均無眩暈和眼震出現。
        1.4.2水平半規管BPPV採用Barbecue翻滾法治療[3]:①患者取仰臥位,頭向健側轉90°;②頭保持不動,身體向健側轉180°(俯臥位);③頭繼續向健側轉90°,鼻尖朝下;④保持俯臥位,頭再向健側轉90°,使患耳朝下;⑤恢復坐位。
        1.5療效評定:復位後1個月複查,根據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科學分會2007釋出的BPPV療效評估標準[2]: ①.痊癒:眩暈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②有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減輕但未消失③無效:眩暈或位置性眼震無變化,加劇或轉化為其他型別的BPP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