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養老方式選擇與保障體制的建立

才智咖 人氣:2.33W
論養老方式選擇與保障體制的建立
    【摘要】 隨著中國即將進入老齡化社會,老齡人的安頓、贍養將成為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這一問題不僅涉及到老齡人的照料、護理和安頓等生活問題,而且還涉及到有關制度安排問題。制度建立可以解決老齡人一些實際問題,但制度必須基於現實而建立。
  【關鍵詞】 養老方式選擇 家庭養老 保障體制
  在未來幾十年,中國的老齡人口將急劇增加,人口結構的這一發展趨勢不僅關係到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而且更關係到社會許多問題。中國必須儘快建立一個良好的養老體制以應付這種變化。在人口結構發生變化、老齡化帶來養老保障制度壓力不斷增大的背景下,中國同世界上許多國家一樣,試圖通過養老保障制度轉軌解決養老問題。在轉軌實踐過程中,由於制度設計和實際操作等方面的原因,效果不能盡如人意,出現了諸多方面的問題。其它老齡化國家面臨的最重大阻障同樣也困擾著中國。
  人們只要談論養老問題,基本上是談養老制度問題,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僅僅是從一方面解決了老齡人口晚年生活的資金來源保障問題,但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老齡人都能得到“老有所養”。老齡人日常生活的料理、贍養、就醫、護理以及精神生活,特別是在老人病重下的看護和臨終關懷等現實問題不是一個制度所能解決的。更何況我們目前制度的建立仍處於初創、變革階段。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制度必須是建立在現實基礎之上才能有效。在這一現實下,我們要建立和完善養老制度,必須根據國家的實際情況並借鑑國外的經驗全面考慮。
  
  一、基於中國傳統文化下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
  
  1. 家庭養老: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
  老齡人、子女與社會構建的“三點”;父母之間的縱線關係、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橫向關係所構建的“兩線”是中國崇老文化的基本要素。 它構建了一個點線交合、縱橫交錯的文化體系。形成了中國家庭養老的文化淵源。
  在“三點”關係中,貫穿著老人具有“至高無上”,即“老則貴”的觀念,作為兒孫生命繁衍哺育者的老人,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子女們的侍奉。《禮記》、《家訓》中對此多有記載。從孔夫子的“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到宋代的“不用父言,便是忤逆不孝”,均勾劃出子女對父母的絕對服從。《禮記》中對子女的諸多限制,均將父母的意志作為家庭的唯一意志,子女也僅能將自己的意志完全納入父母的意志之中 。
  在“兩線”關係中,父子之間是一種反饋式的血緣關係。在傳統生產方式的環境中,父母們既然養育了子女,那麼老年父母接受子女的侍奉,自然是天經地義的;子女們既然受恩於父母,那麼侍養父母,遵從父母的意志,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所以,父母之間的縱線關係奠定了“老則貴”和“唯父是從”觀念的'基礎。家庭與社會之間是相互依存的政治關係。家庭內父子關係是社會上君臣貴賤關係的根基,社會上君臣貴賤關係則是家庭內父子關係的印象。所以,家庭與社會之間的橫向關係決定了“以老為貴”、“唯父是從”觀念之間的依存關係。
  中國敬老觀念促成了崇老文化的形成,而崇老文化的形成必然會對中國的家庭養老產生巨大的依託作用,它是通過“正名、導向、監控、強化”方式影響著中國家庭養老的客觀必然。
  
  2. 家庭養老:中國老齡人首選養老方式
  (1)家庭養老是老齡人的自然選擇
  中國人習慣於在青壯年時期,將自己的全部收入和積蓄用於養育子女和置辦家產等方面,並在老年時全部交給子女掌管,不預留自己的養老費用,而是由子女擔負起自己年老時的供養責任。表面看來,這是晚輩對長輩哺育自己的一種回報或反哺,其實質上則是老齡人對自己青壯年時期勞動成果的延期享用。這是中國家庭養老的經濟基礎,更是我國家庭養老傳統得以延續和發展的內在機制,它是任何一個西方國家所不能比擬的,也是中國老齡人的一種自然選擇。而且,相對於城市而言,中國的農村老人普遍缺乏穩定、可靠的經濟保障,因此,無論是在精神上,還是在物質上,農村老人都必然依靠家庭成員的贍養來維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