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建設論文

才智咖 人氣:1.69W

論文摘要:當前我國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的生活保障功能日益弱化。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有利於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村計劃生育政策執行、深化農村改革、實現對農村老人的社會關懷。加快戶籍制度變遷,加大農業稅制度改革力度,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制度,創新以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中國特色養老文化,足構建我剛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的重要途徑。

試析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建設論文

 論文關鍵詞:農村;家庭養老;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建設

一、當前我國農村家庭養老的現狀分析

隨著新經濟時代的到來,我國農村社會和農民家庭經濟狀況發生了巨大變化,家庭養老作為農村養老的主要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傳統的家庭養老觀念也隨之發生轉變。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農村老齡化步伐加快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有關資料顯示,我國人口年齡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農村老齡化步伐日益加快。目前,全國農村老年人口近6000萬.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遞增。預計到2050年,全國老年人口將增到4.12億,這些老年人大部分居住在農村。而農村家庭規模的逐步小型化使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負擔更為沉重。我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3.4837億戶,家庭總人口為11.9839人,平均每個家庭的人口為3.44人,比1990年人口普查數3.96人減少了0.52人。換言之,由於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我國一對夫妻平均要贍養4個老人,撫養1個或2個孩子,因此傳統的完全依靠家庭養老的方式難以應對農村老齡化所帶來的壓力與負擔。

2.農村人口流動頻繁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程序加快,以及我國戶籍制度改革給人口遷移帶來的推動力,農村人口流動日益頻繁。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導致農村老年人與子女生活的空間和時間上的分離,相互之問的情感溝通和交流相對疏遠,子女對老年人生活方面的照料和經濟方面的幫助相對減少,老年人起居、飲食、醫療、娛樂等方面缺乏必要的關心與照顧,這也就導致傳統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單一的家庭養老模式的可行性基礎受到了衝擊。同時在日益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思想對傳統的勤儉持家和敬老養老的倫理道德習俗產生很大的影響,許多農村老人生育防老的夢想被打破,企求生兒育女以保證老年時完全依靠兒女提供生活照顧的養老設計變成失望,農村家庭養老模式陷於實際的困境之中。

3.農村醫療問題突出隨著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村集體經濟基礎受到衝擊,許多農村合作醫療機制解體。農民尤其是農村老人看病難、買藥難、住院難成為農村醫療的主要問題。據調查顯示:農民生病因無錢而未就診的比例,由1985年的4%上升到1999年的24%,在貧困地區,農民患病未就醫的達到72%,應住院而未住院的89.2%;因無錢支付醫藥費,農村中因病致貧、返貧的農民一般佔貧困戶的30%一40%,有的地方高達60%以上。而農村老人又是農村生病群體中的`高發物件,因此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對農村老人的就醫愛莫能助。

4.農村貧困形勢嚴峻根據我國政府2000年劃定的貧困線標準(人均收入635元),我國農村仍有4000萬人處於絕對貧困狀態。相對城區來說,農村相對貧困是普遍存在的,農村家庭養老與城區社會養老的差距更大。因農村家庭貧困,要完全依靠家庭養老必然導致農村老人在經濟和物質生活方面陷入困境;同時,把農村養老責任完全推給農村家庭承擔,而國家和社會不承擔任何對農村老人的關愛和救助責任,無疑有悖於國家應當履行的社會職能與道義。

5.農村老年人需求層次提高隨著社會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農村老人們除了需要物質生活的保障和滿足,其精神層面的需求也有所提高。農村老人渴望得到更多的社會需要方面的滿足,如感情需求表現為老有所愛、老有所為;發展需求表現為老有所樂、老有所親、老有所學、老有所美;價值需求表現為老有所為、老有所用、老有所成;歸宿需求表現為老有善終。然而在傳統的農村家庭養老模式中,由於農村老人經濟方面的不獨立,完全依靠兒女的照顧,在經濟、感情、社會交往等方面常常受到兒女的過多幹涉,因而無法獲得更高標準和多方面的需要的滿足,更談不上完全自由地追求高層次的物質和精神方面的享受。

二、構建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的現實意義

1.有利於減輕農民負擔建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社會醫療制度,保障農村老年人能按月領取到或多或少的生活補助或退休金,享受到合作醫療等諸多好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現階段農村家庭的生活負擔。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本身就是對農民的扶貧濟困。

2.有利於計劃生育政策的推行實行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但計劃生育工作卻與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等思想產生一定的衝突。我國推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之所以在某些地區執行得不甚順利,其原因之一就是農村養兒防老仍然是一種現實需求。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能解決農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終有所靠等問題,“有助於減輕農民的養兒防老思想,從而有利於計劃生育政策的貫徹執行”。

3.有利於深化農村改革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有利於推進農村土地承包制度改革。實現農村社會養老保障,農村老年人有了一定的社會保障金作為生活資金的來源,減輕了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有利於解放土地和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實現土地規模經營。同時,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有利於戶籍制度變遷。取消農業與非農業戶口之區別的戶籍制度變遷就因為土地問題而難以得到更有效的推行,農業戶口與分得的田土相掛鉤,較多農民即使不在農村生活或工作,也不願意放棄在農村的土地。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從根本上解決農民老年時的生活保障問題和退休后土地轉讓的各種顧慮,促進了戶籍制度變遷,也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

4.有利於實現國家對農村老人的社會關懷  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構成的是家庭養老或親情養老,國家和社會對農村老年人口沒有承擔直接或實質的責任與義務,許多地方農村老人七、八十歲時也必須為國家繳納“終身”農業稅,而沒有實現減免。高齡老人早已喪失勞動能力,整個經濟來源全靠家庭成員提供,每年還要與青壯年一樣繳納各種稅費,實在不堪重負,既不通情,也不達理,讓人難於理解。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政府和社會對農村老年人給予必要的生活援助與扶持,不管投入的資源有多少,至少還是實現了政府對農村老年人的社會關懷,以及對農村老年人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三、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建設的主要途徑

1.加快戶籍制度變遷,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支援加快戶籍制度變遷,消除城鄉分割的戶籍管理制度性障礙,打破限制人口流動的城鄉封閉格局,允許農村人口合理、穩定、有序流動,通過讓更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外出打工,增加農民收入,從而使農民能夠為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提供穩固的資金來源。儘可能地降低戶口遷移限制,實行身份登記制度,免去其在農村未種責任田的部分農業稅,使外出人員變成真正的“城裡人”,防止迴流農村,真正減少農村人口,加快人口城市化。

同時,增加對農業的投入支援,如抓好農村生態環境建設,加大與農民收入息息相關的中小型農業基礎設施、節水灌溉等公共設施建設的投入,逐步建立健全農產品市場機制、農業支援保護機制、農業科技服務機制等,推進農業的現代化、企業化、市場化,改善農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農民收入,也就直接或間接地夯實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物質基礎。

2.加大農業稅制度改革力度和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等制度建設創新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金的籌集渠道和管理制度,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提供足夠的個人養老保障資金來源:一是實現農業稅費改革制度,按田畝狀況劃分等級分類徵收,調低農業稅費,堅決禁止簡單的按人頭徵稅的做法;二是減免農村老年人口的農業稅,通過制度規定每個60歲以上的農村老年人口可以承包的田畝數量,對規定範圍內的責任田可以減免其農業稅,而對其承包超過規定免稅田的田畝則與其他承包者一樣徵稅;三是將農業稅中的部分稅收作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稅徵收,並將其轉化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基金,建立農民養老保險個人帳戶,交由農業銀行專項管理,從而以稅收的形式來保證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金來源。同時,還要加大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制度建設,建立比較完善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以農民自願繳納為主,以多交多領、少交少領為原則,以國家“綠箱政策”扶持為支撐,以社會捐助為補充,“從各地實際出發,建立結構多層次、資金來源多渠道、費用基金化、管理服務社會化的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體系;建立適用於多種經濟成分、各類勞動者的制度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基金調劑使用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國家通過政府主導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政策傾斜和制度誘致等辦法,鼓勵更多的農民積極參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營造良好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的制度環境。

3.加強以社會養老和家庭養老相結合的農村養老模式建設要建構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倡導農村社會養老生活保障的文化心理,通過每個月鎖定的社會養老金的支援,減緩農村家庭生活負擔和養老壓力,使農村老年人也能享受到與城裡人一樣的社會養老服務。當然,構建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機制也離不開傳統家庭養老所提供的親情慰藉和天倫之樂的精神依託作用,以“孝文化”為核心、“家庭”為載體的農村養老文化符合我國農村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因此建設中國特色的農村社會養老模式應以社會保障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生活保障,以家庭養老為農村老年人提供精神依託,將兩者優點有機結合起來,創新出中國特色農村養老文化,以利於加強農村社會政治文明建設,加速實現農村現代化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巨集偉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