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7W

有人云:“播下一種思想,收穫一種行為;播下一種行為,收穫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穫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良好習慣對於人一生的重大影響。孩子的命運從思想、行為開端,但要落實於行為習慣之中。養成良好的習慣是一個人獨立於社會的基礎,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人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並進而影響他一生的成功和幸福。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嬰幼兒時期最該重視的,這才是習慣教育。注重這一時期各種習慣的培養,是為他將來成功的走向社會壘下的第一塊堅實的基石。要了解良好習慣得先知道習慣是什麼?“習慣是一種行為,是一種自然的不知不覺不假思索的行為。習慣是一個人在長期的生活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時不易改變的行為和傾向”。習慣一旦形成,就會在一定的情景下自然而然的“自動化”地表現出來。從小培養其良好的行為習慣,則可以讓人受益終身。那麼如何培養幼兒的行為習慣,使他們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為今後升入國小打下良好的基礎,我結合自己的幼教工作談一點個人意見。

幼兒行為習慣養成教育論文

一、習慣的養成要調動幼兒的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

要養成幼兒良好的行為習慣,必須將每種習慣的內容自始至終貫穿於各項教育之中,其目的是,使各項教育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進行。在日常工作中應通過系統教學、遊戲活動、生活活動、家長工作、環境創設五種途徑,遵循“將每種好的行為先讓幼兒認識,再產生情感、端正態度,然後通過培養其能力和技能,最後變成幼兒自覺自願的行動——即形成好的習慣”的原則,在習慣養成過程中,真正使幼兒變“被動”為“主動”。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關鍵在於幼兒本身,要調動起幼兒的積極主動性,讓幼兒自我約束自己,能自覺按照各種行為的要求,規範自己的行為。如針對洗手衛生習慣的養成,一是可以通過讓幼兒觀察隔夜變質的洗手水,知道洗了手的髒水放上一兩天會變混濁、有味,而一盆清水放一兩天它仍然是清澈的。二是讓幼兒結合看錄影、聽故事,有關不講衛生、不洗手就拿東西吃,然後吃了肚子疼的圖書、圖片和有關資料,引起幼兒的情感共鳴。三是教給幼兒正確的洗手方法(先挽起袖子,用自來水把手打溼,然後抹上香皂,手心手背輕輕的來回搓,然後用流動水沖洗乾淨,再用毛巾把手擦乾)。為了增強大班幼兒的責任意識,我在教室門口創設了一個“我是值日生”的小欄目,把幼兒分成五組,分別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做值日(擺椅子、分筷子、整理圖書、倒垃圾、午餐管理等),每個幼兒都有勞動的機會,到了週五請幼兒評出最佳值日生,併發小獎品以示鼓勵,還把照片貼上在“勤勞的小蜜蜂”一欄中。通過這樣積極鼓勵的方法孩子的'信心增強了,動手能力提高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也養成了。

二、習慣的養成要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個體差異、隨機教育和提供必要的條件。

1、不同年齡的孩子,應注重不同行為習慣的養成。良好的環境並不僅僅是美觀,而應是看幼兒是否在與環境的互動中推動幼兒的發展。小班幼兒的思維有很大的直覺行動性,思維大多是伴隨著動作而進行的。這是因為年齡越小,生活經驗越少,他們從事活動的能力,以及控制自己、協調自己行為的能力都較差。而且小班幼兒非常的好動,喜歡擺弄,注意力和興趣都不能持久,因此具體形象、生動活潑的環境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和興趣。創設能滿足幼兒操作的環境,激發幼兒情感的體驗,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互動中養成良好的習慣。在託班、小班應以生活衛生習慣和語言為主,因為幼兒初入園,年齡小,獨立生活能力相對較弱,應注重生活衛生習慣的養成,同時,在孩子情緒穩定之後,再對他們進行禮貌教育,即教育幼兒從小講禮貌、尊敬師長、能夠謙讓,說一些簡單的禮貌用語,如:“老師早晨好!”“老師再見!”等。,如針對小班幼兒不肯自己走著上幼兒園的情況,我們把兒歌《寶寶愛上幼兒園》作為晨間談話內容,通過短小,有趣的兒歌來教育幼兒。針對一些不愛洗澡,不愛換衣服的孩子,我們結合故事《豬豬變乾淨了》,暗示幼兒改正不良習慣。在中班應以健體習慣、勞動習慣和審美習慣的培養為主。幼兒有了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自我服務的同時,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加強身體鍛鍊,通過種種手段來感受美和表現美。針對大班孩子生活習慣不好的現象,我在牆上還設計了《看誰先到終點》的生活棋,幼兒通過在反覆玩棋的過程中瞭解到哪些習慣是好的,該學的,哪些習慣是不好的,不該學的。大班還應以學習和社會交往為主。在小朋友之間出現一衝突、矛盾也是很正常的,要解決好矛盾,就要學會交往。同時大班的幼兒面臨升入國小學習,要搞好幼兒銜接,應注重學習習慣養成。

2、結合個體差異。我認為不論做什麼事情,都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靈活對待,如:有的幼兒發育比一般幼兒較晚,協調能力差,到了中班才能畫出較流暢的線條、掌握正確的握筆姿勢。

3、在日常生活行為習慣培養方面,我們十分注意隨機教育。例如:有的孩子在飯桌上對著碗咳嗽,我們看見了就會馬上告訴他這樣做很不衛生,並教他們轉過頭去捂著嘴咳嗽。諸如此類的行為習慣,我們從日常生活中點滴做起,嚴格要求,有的放矢的進行隨機教育孩子,孩子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還側重對孩子進行了自我服務教育,也就是創造機會,培養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例如:循序漸進的教孩子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上床睡覺將鞋子擺放整齊……等。堅持一貫、常抓不懈,良好的行為習慣就會慢慢在孩子身上體現出來。

4、幼兒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提供相應的條件,有助於孩子較快地形成習慣。比如,要求孩子飯後用餐巾紙擦嘴、用淡鹽水漱口,每次吃飯時我們提前為他們準備好餐巾紙和對好的淡鹽水,剛開始他們還要老師的督促和提醒,經過一段時間,孩子們就養成了飯後擦嘴和漱口的習慣,吃完飯就會自覺自願地去做。

三、通過表率的作用,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幼兒好模仿成人習慣,成人的良好行為習慣是具體形象而直觀的示範。幼兒的模仿力極強,在幼兒園裡他們模仿的主要物件是教師,教師在幼兒的眼中是最偉大、最有權威的偶像,言行舉止具有很大的感染力。老師要加強自身的思想品德文化以及行為習慣的修養,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如,幼兒禮貌用語的使用,在幼兒園,老師不小心踩了小朋友的腳,老師主動向幼兒賠禮道歉,說聲“對不起。”在幼兒入園時,老師主動與幼兒打招呼,問聲“小朋友好!”“小朋友早!”並恰當地使用禮貌用語,有的過程看似很平淡、很多餘,但孩子在這個環境裡生活,他們將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自然形成好的習慣。

另外,故事、詩歌、歌曲、影視作品中的藝術形象也有很強的榜樣力和感染力,幼兒也很喜歡模仿。因此,我也常常引導幼兒接觸好的藝術作品,通過這些最直接、最具體、最形象的影響來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

四、利用家長資源,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

要培養幼兒良好的習慣,不能只停留在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中,還需要家長的積極配合。與家長一起找原因,與教師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達成共識,取得教育孩子協調的一致性,配合幼兒園共同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我們班有個別幼兒進餐特別慢,究其原因,原來是挑食。在幼兒園進餐時,老師有時不能顧及到每個孩子,所以教育未能取得明顯效果。於是我們設計了進餐表請家長配合,關注幼兒在家裡的進餐情況,同時指導家長不要過分訓斥孩子,或對孩子的無理要求百依百順,而一定要採取正面引導的方式。堅持每天根據“進餐表”的內容給孩子打分。同時,老師和家長對幼兒的點點進步採取積極鼓勵的方式,滿足孩子的願望,激發幼兒的動力。每天,老師和家長對孩子的進餐情況進行交流和溝通,根據孩子的進餐狀況,調整教育方法。在家長的積極配合下,孩子從原來的挑食到樣樣食物都愛吃,從進餐速度慢到在規定的時間內都能吃完,老師和家長都感到欣慰。

幼兒階段是一個人習慣養成教育的關鍵期。習慣不好,則終生受其害。因此,我們必須在知行合一、知行協同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切實採取措施,把教育落實到實處,抓好幼兒期良好習慣的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