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當代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

才智咖 人氣:1.51W

摘要:人無信不立,國無信不昌,誠信文化在治國方略中處於基礎地位。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講誠信才能促發展。誠信文化是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結合,體現了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探析當代誠信文化與治國方略

關鍵詞:誠信文化/信用體系/德治與法治/治國方略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要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加強社會公德、職業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新安晚報》2002年11月18日。)

誠信文化正是法律與道德的結合體,推進誠信文化必須要把法治與德治相結合。誠信文化的建設不僅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有重要作用,而且在建立政治秩序、生活秩序中都有重要作用,從多方面體現了治國方略的重要思想。

一、誠信文化是我國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1.誠信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

誠實信用一詞在我國古代典籍也有出現。據《商君書·靳令》記載,“誠信”與“禮樂、詩書、修善、孝弟、貞廉、仁義、非兵、羞戰”並稱“六蝨”。另據《新唐書·刑法志》記載,唐太宗於貞觀六年“親錄囚徒,閩死罪者三百九十人,縱之還家,期以明年秋即刑。即期,囚皆諧滿堂,無後者。太宗嘉其誠信,悉原之。”(注:樑慧星:《民法總論》,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53頁。)這裡兩處出現的“誠信”即誠實信用,均指人際關係中的誠實不欺。正如xxx2002年10月24日在美國喬治·布什總統圖書館的演講中所指出的,“中華民族自古就有以誠為本、以和為貴、以信為先的優良傳統。中國在處理國際關係時始終遵循這一價值觀。”(注:,2002年10月25日。)我國社會數千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在歷史上是非常注重講究信用的,“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誠實信用的道德倫理觀念深受人們所崇尚,誠信成為人的立身之本。人們言必行,行必果,視誠信為生命。孔子主張,講究信用足以教化民眾,進而形成良好風俗,使國家強盛。

2.明禮誠信是公民道德的基石

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對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產生重大影響。正如《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在全社會倡導包括“明禮誠信”公民基本道德規範。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明禮誠信的倡導又具有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功能。道德具有不同的層次與要求,表現為不同的道德境界,是廣泛性與先進性的`統一,法律是道德的底線,是道德作用賴以發揮的保證。道德建設要處理好弘揚主旋律與允許一定的多樣化、先進性和普遍性相結合等關係。“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注:《偉大的理論創新》,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頁。)為主要內容的德治在弘揚主旋律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影響,而在允許一定的多樣化方面,法治是各種多樣化所要嚴守的底線。德治在反映道德的先進性方面的作用要比法治大,而法治在維繫道德的普遍性方面的作用又是德治不能替代的,因為法律是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到的行為規範,因此,德治和法治雙管齊下,實為治國之良策。德治不是萬能的,法治也不是萬能的,必須相互結合,德治和法治相結合必須要進行信用建設。

可見,誠信文化是我國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道德教化力的重要體現,也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體現。

二、誠信文化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基礎

“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的中心環節,因為思想道德建設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是保證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注:《偉大的理論創新》,解放軍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19頁。)誠實信用原則作為一種價值觀念有助於市場參加者道德人格的培養和形成良好的交易風氣,道德對人們行為的規範作用是通過每個人的義務感和責任感來實現的,是價值觀念的一種體現。誠實信用原則要求人們在市場經濟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它為一切市場參加者樹立了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