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36例

才智咖 人氣:2.62W
經導管射頻消融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36例
作者:童延華 王詩才 許雲帆 徐桂冬 石英 李靜
【關鍵詞】 射頻消融
【摘要】 目的 總結射頻消融(RFCA)治療36例室上性心動過速的效果。方法 左房室旁道消融二尖瓣室側,右旁道三尖瓣房側;房室結雙徑路通過下位能量遞增消融法,改良房室結慢徑,房撲採用三尖瓣與下腔靜脈之間的峽部行線性消融的方法;房速採用雙大頭電極順序法。結果 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19例,右側旁道8例,左側旁道14例,其中預激綜合徵合併房顫1例。房室結折返性心動過速13例,房撲3例,房速1例,房撲消融成功2例,1例未成功用胺碘酮後一直維持竇性心律。結論 射頻消融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安全、有效、複發率低。
  【關鍵詞】 射頻消融;心動過速

射頻消融根治各類心動過速是國內外近15年來研究較多和發展較快的.一門技術,隨著技術的提高,目前該手術成功率越來越高,併發症越來越低,我院從1997年7月~2005年7月行射頻消融(RFCA)治療室上性心動過速36例,現總結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共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14~73歲,平均(40±15)歲,<15歲1例,>60歲4例。房室折返性心動過速(AVRT)19例,其中預激綜合徵合併房顫1例,顯性預激10例,隱性預激9例。房室結內折返性心動過速(AVNRT)13例,房撲3例,房速1例,所有病例均因反覆發作心動過速而同意接受射頻消融術。
  1.2 心電圖及食管電生理檢查 對於所有患者行體表心電圖及食管電生理檢查初步定位,除1例食管調搏診斷為AVNRT而心內電生理證實為左室旁道。1例體表ECG考慮為室速,而電生理證實為房撲1∶1下傳,其餘分型術前、術後基本相符。
  1.3 標測方法
  1.3.1 房室結雙徑路或多徑路標測 先經左鎖骨下靜脈將6F十級導管電極在X線後前位透視下放置冠狀竇內即冠狀竇電極,經股靜脈分別放置希氏束電極和大頭消融導管電極,將大頭消融導管電極放在希氏束電極下方標測,定位標準為大頭電極遠端一對電極記錄到A及大V波,其間無希氏束電位[1]。
  1.3.2 房室旁道標測 經股靜脈在高位右房、右心室分別放置6F四級導管電極,經左鎖骨下靜脈放置6F四級冠狀竇電極。顯性預激在竇性心律下標測,隱性旁道在右室起搏和誘發房室折返心動過速時標測。左側旁道先用冠狀竇電極粗測,然後用大頭消融電極經股動脈在左心室側二尖瓣上細測,由冠狀竇電極遠端逐步撤導管尋找最短A-V或V-A間期。右側旁道先根據希氏束及高位右心房電極初步定位後,以希氏束電極為2點,冠狀竇口為5點。經股靜脈送入大頭消融電極2至三尖瓣環後擬鐘錶做360°順鐘向表測。
  1.4 消融方法
  1.4.1 房室結雙徑路 採用下位法,即大頭電極置於希氏束部位(右前位30°),記錄到希氏束電位後將大頭電極下彎至希氏束電位消失為止,放電時嚴密觀察P-R間期和心率變化,若出現PR間期延長或心率變慢立即停止放電,出現交界性心律時繼續放電30~60s。
  1.4.2 房室旁道 左旁道經股動脈插管放置消融電極至左心室,在冠狀竇電極附近由遠向近逐點標測,使A≥1/4V,記錄到A-V或V-A間期≤30ms,或AV融合,在此靶點放電;右旁道經股靜脈插管放置消融電極至右心室或右心房記錄最短的A-V或V-A融合,無希氏束電位後放電[2]。
  1.4.3 房速(AT)、房顫(AF)的處理 對於AT,消融最早心房激動點;對於AF,沿冠狀竇口、下腔靜脈口和三尖瓣之間行線性消融。
  1.5 成功標準 顯性旁道者有心電圖Delta波消失,隱性旁道者右室起搏呈室房分離或室房遞減傳導,各種刺激不能誘發室上速。房室結雙徑路者A-H間期無跳躍式延長[3]。
  1.6 儀器裝置 採用華南公司GY-6328 三十二導電生理記錄儀和GY-8100 心臟射頻消融儀。
  1.7 隨訪方法 顯性旁路3個月後複查心電圖(ECG)判斷療效。對心動過速發作的隨訪分電話隨訪和門診隨訪,術後3個月電話隨訪有無發作,有發作者門診隨訪進一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