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我國旅遊名山形成的歷史文化淵源

才智咖 人氣:1.34W
談我國旅遊名山形成的歷史文化淵源
摘 要: 旅遊名山是我國旅遊資源的重要寶庫,也是我國人文景觀中一道獨有的風景線,其形成源自於我國古代大山崇拜的心理背景,更由於名山本身客觀條件和特有的人文環境滿足了人們的精神需求,同時名人雅士等在名山的修行授徒,使其蜚聲海內外,這些成為了旅遊名山厚重的文化內涵。

關鍵詞: 歷史文化淵源 精神需求 社會條件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每當我們登上武當山、廬山等名山,總會被山上寺觀的悠悠鐘聲所吸引,陶醉於身心俱靜的氛圍中;每當我們翻開中國歷史,尋找高僧名士的足跡,往往會聽見他們在名山古寺中的心靈對話。這些名山無疑是我國旅遊資源的重要寶庫,也可以說是中國特色的文化景觀,蘊涵了豐富的歷史文化資訊,古往今來引起過很多學者的興趣。這些名山是如何形成的?本文將從地理學、歷史等角度,就名山形成的淵源做一些粗淺的分析和探討。
1 人文心理背景
  在中國,天是被當作一個有形的實在的事物加以崇拜的。據古文獻記載,夏代已經“行天之罰”,征伐各方部落,殷商時已稱天為“帝”了。而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從帝王將相到凡夫俗子都把天帝、天神看作是最高的神並對它頂禮膜拜,天空崇拜的另一種具體形式就是太陽崇拜。
  中國各民族在原始時代就有崇日觀念和活動,如內蒙古陰山岩畫中有表現人合掌過頂跪拜日環的圖畫,廣西花山岩畫中有表現人們歡呼迎日儀禮的圖畫。在古史記載中也可以找到帝王們祭日的描述及祭壇的營造規模。如《尚書·堯》中有“賓日”於東,“餞日”於西的文字記載,《禮記·月令》言“立春之日,天資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日於東郊”。
  由於太陽升起於東方,光明始於東方,因此古人的觀念中有產生了另一個內容:東方崇拜,這一點與山嶽崇拜結合起來就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東方大山崇拜”。如據《尚書》記載,舜時就有五嶽之名,泰山為“五嶽”之尊,舜“五載一巡狩,禹遵之。”《文獻通考》謂“東嶽,以其處東,北居寅醜之間,萬物始終之地,陰陽交泰之所,為眾之所宗主也。”因此歷代帝王祭五嶽必先祭祀泰山。山嶽崇拜的產生有以下原因:一是山峰具有高大雄偉和人們難以接近等神祕性; 二是山林中為人們提供豐厚的獵物和其他重要的生產生活用品,為遠古乃至階級社會人們生存發展的重要依靠,因此導致人們賦予山以神靈觀念。
  中國的山嶽崇拜觀念有其獨特的豐富的文化內涵。中國的古代祭祀五嶽實質上是日常生活中帝王祭天地活動在空間和形式上的延伸。如《史記·封禪書》雲:“周官曰,冬日至,祀天於南郊,迎長日之至;夏日至,祭地祗。皆用樂舞,而神乃可得也。天子祭天下名山大川,五嶽視三公,四瀆視諸侯,諸侯祭其疆內名山,大川,四瀆者,江、河、淮、濟也。天子曰明堂、辟雍,諸侯曰泮宮。”日常生活中帝王常修建宗教建築如明堂、辟雍以祭天地,而在大規模出巡活動時則登山以祭天地。《史記》中記載了秦始皇、漢武帝在泰山舉行封禪活動的情形。由記載可知,中國帝王的祭山活動是以山嶽為基礎,通過各種宗教建築與禮儀活動來表現帝王對天地的崇敬和對權力的崇敬。這裡山嶽崇拜的觀念就是這種觀念的形式和基礎,天空崇拜、土地崇拜、社稷崇拜及由此而產生的政治權力崇拜為其實質。而在中國的祭山活動中,天子往往在山上修建宗教建築,這樣就直接將原始宗教與名山聯絡起來,如泰山有祭天祭鬼的蒿里神祠,有釋出政令和祭祖的明堂,有祭天祭神的玉帝觀、元君祠,為後來我國佛教道教寺觀選擇聖地開了先河,提供了借鑑。2 精神需求
  我國大多數寺院選址在自然景觀優美,清幽寂靜的山林之中。山是美的化身,其表現可分為:“形象美、色彩美、音響美、線條美、動態美、靜態美、嗅覺美”等等,這種環境無疑給宗教信徒提供了極佳的物質條件。
  泰山自古以來就是一座充滿宗教和政治色彩的名山,其山水之美也是中外皆知的。泰山之美首在雄偉,它主峰海拔1 524m,大有通天拔地之勢,千里之外無能與之比肩者。登山遠眺則覺天地豁然通達,令人生豪情壯志。孔子曾言:泰山岩石,魯邦所瞻。泰山不僅雄偉而且景色秀美。如扇子崖峻峭高聳,其狀如扇,這裡環境幽靜,風景秀麗,常年甘泉清澈。泰山因其高,氣候產生垂直變化,山下為暖溫帶,山頂則是中溫帶。山上雲霧繚繞,不僅襯托泰山比天之高,而且能給人以“天界仙境”的種種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