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雷海宗的文化形態史觀

才智咖 人氣:1.87W

摘要:雷海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成就頗多的史學家,是戰國策派的代表,推崇斯賓格勒,以文化形態史觀著稱,本文從歷史是由史學家創造的;中國文化獨具二週論;兵文化與中國文化第三週論述其文化形態史觀。鑑於特殊的時代背景,應對其文化史觀進行全面的評價。

淺談雷海宗的文化形態史觀

關鍵詞:雷海宗;文化形態史觀;戰國策派

雷海宗是中國近現代史上的史學大家,也是“戰國策”派的主要代表。20世紀80、90年代,雷海宗的研究受到關注。學術界探討了雷海宗的生平、教學研究、史學成就等,並取得了兩點重要成果:一是推翻了戰國策派為法西斯派別的“蓋棺定論”;二是開闢了雷海宗世界史研究的新領域。

一、雷海宗的生平及著作

雷海宗原名雷得義,字伯倫,1902 年出生於河北永清縣,自幼受到舊學和新學雙重薰染。1919年就讀清華學堂高等科,1922年公費留美,在芝加哥大學攻讀歷史和哲學。1927年獲哲學博士後返國,曾在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女子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武漢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大任職。和林同濟等人創辦《戰國策》雜誌與《大公報·戰國副刊》,形成戰國策派。抗戰後返京,留任清華大學。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調任南開大學歷史系教授和世界史教研室主任。1962年12月病逝於天津。雷海宗可以說學貫中西,學術研究自成體系,發表了《殷週年代人考試》《歷史的形態與例證》《古代中國外交》《歷史過去的釋義》《古今華北的氣候與農事》等重要論文,其代表性著作有《中國文化與中國的兵》《西洋文化史綱要》《伯倫史學集》。

 二、文化形態史觀

文化形態史觀始於歷史哲學家斯賓格勒,集大成者是英國史學家湯因比。文化形態史觀是從文化層面研究人類歷史,把文化作為一種具有高度自律、同時具有生、長、盛、衰等發展階段的有機體,倡導文化對等、多中心、多動因,主張多視角、多層面研究世界各種文化,通過比較各種文化的興衰得失,從整體把握與巨集觀思考人類歷史的發展歷程。20世紀20年代,西學東漸的.思潮傳入中國,文化形態史觀在中國傳播開來。20世紀30到40年代,林同濟、雷海宗等人為代表的“戰國策”派,受文化形態史觀的啟發,建立了自己的文化形態史觀。

第一歷史是由史學家創造的。史學研究的物件是“過去”。“過去”又有“絕對”“相對”之分。在這兩種“過去”中,雷氏認為研究絕對的過去是沒有意義的,“史學的過去是相對的,是瞻前顧後的。一件事實對於已往的關係,對於未來的影響,在當時的地位,對今日所仍有的意義,都必須研究清楚,那件事才是真正的歷史知識,才有成為歷史學的事實,才有意義,才是活的”。

史學研究的任務就是把歷史研究與救國救亡緊密結合,只有與現實結合的相對的歷史才有價值。

雷氏認為史家可以創造歷史,史學是主觀的。每一個時代所認識的過去,都是那一時代的需要、環境、情緒等所烘托而出的。他強調“有意義的過去,真正的歷史知識,是因時而異,因地而異的對於過去的活動認識。這個認識當然是主觀的,它的價值也就主觀”。但史家創造歷史要有兩個條件:一是對自己生活的時代狀況和精神瞭解,要有完備的人格和修養,要有歷史的警覺;二是要有一定的社會客觀條件,因為社會狀況決定了史家創造力的高低,平淡時代的思想是不活躍的。

第二中國文化獨具二週論。雷氏認為“一切過去偉大文化都曾經過一度的發展、興盛、衰敗, 而最後滅亡, 唯一的例外是中國”。從而提出中國文化獨具二週的觀點。主張用中國歷史解釋世界,提出中國文化再生說。雷氏以公元383年淝水之戰為界, 將中國分為兩週。

第三兵文化與中國文化第三週。雷海宗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形態歷史學家,深受斯賓格勒文化形態史觀的影響。認為“五千年來的高等文化區域共有七個: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希臘羅馬、回教、歐西”。由於當時中國的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