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孝道的當代社會價值

才智咖 人氣:1.25W

摘 要:先秦時期,孔子作為儒家文化代表人物,提倡仁愛思想,子女要孝敬父母,愛父母,子女不僅要贍養父母,更重要的是給父母愛的關懷,尊敬父母。由此看來,孝道思想在中華民族是有深厚的文化底蘊的,在當代社會,孝道仍是維護家庭穩定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對於和諧社會的建設有深遠影響。隨著現代社會不斷髮展,有的人在追求經濟發展時,忽略了孝敬父母。然而,並非《論語》中所有的孝道思想都是積極的,本文通過對《論語》中關於孝道含義的分析,提倡人們學習傳統文化中優秀的部分,努力地達到家庭的和諧、社會的和諧。

《論語》孝道的當代社會價值

關鍵詞:孝道;價值;《論語》

一、《論語》孝道的積極含義

(1)養親

“養親,就是贍養雙親,這是孝敬老人的最低要求。”父母作為監護人,在子女出生的時刻,就承擔了撫養子女的責任。我國法律規定,子女在未成年時,父母有撫養兒童的責任與義務。作為子女,在父母年老的時候,要孝敬他們,最基礎的要先做到贍養父母。“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這是在先秦時期,孔子所提倡的對待父母的態度和要求。父母在世的時候,要用禮的標準來贍養他們,父母去世的時候,喪葬和祭祀也要遵循禮,子女不能跨越禮的標準去做不遵守孝道的事情。典故“臥冰求鯉”闡述了王祥為治癒繼母的病,冬天脫掉上衣,臥在冰上求到鯉魚的典故。這種孝敬父母的方式,正是儒家文化所倡導的。筆者認為,孝道最基本的內容是需要在物質生活上奉養父母,一日三餐這是最基本的,生,事之以禮,首先就包含了對父母溫飽的滿足。在當代社會經濟基礎一般或者比較充裕的家庭,如果連溫飽都不能滿足父母,何談是在用禮來對待他們呢?父母在年老時,體力勞動能力減弱,身體素質下降,需要子女在物質方面的照顧,作為子女,就應該履行自己的照顧父母的責任。

(2)尊親

尊親,就是要尊敬父母。我們要在言語和行動上愛父母,更要在內心裡尊敬和愛父母。“子游問孝。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有犬馬,皆有能養;不敬,何以別乎?”孝道不僅僅能夠養親,在子游問孔子何為孝道時,孔子告訴子游,孝不僅僅能夠奉養父母,他還告訴子游,如果子女僅僅養親,那狗和馬也能得到餵養,養而不敬,那麼用什麼來區別孝道和餵養呢?由此看來,孝道,不僅僅是子女對父母的衣食住行的供養,更重要的是對父母懷有尊敬的心。在孔子看來,孝更應該建立在敬心的基礎之上,如果對待父母只有物質而沒有精神關懷,和對待犬馬是沒有區別的。這和現代社會的一些現象是一致的,有的子女只給父母金錢和物質生活,卻不尊敬他們,對父母任意謾罵,這是《論語》孝道思想所反對的行為。

曾子在《禮記》中說過:“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在曾子看來,孝能夠分為三個層次,大孝是使父母不僅得到自己的尊重,更要得到別人的尊敬,其次是不辱沒父母的名聲,最低的是能供養父母。要做到大孝,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自己尊敬父母不難做到,難的是讓別人也尊敬自己的父母。這需要子女在為人處事中,首先要尊重別人,做有修養的人,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別人才會尊敬你、尊敬你的父母。“羊且有跪乳之恩,鴉且有反撲之意。”所以,能夠贍養父母只是下孝,在一般意義上,很多動物都可以做到,何況人呢?孝敬父母,在養親的基礎上,做到敬親。尊敬父母的生活習慣和一些處事方式,在我們不習慣父母的某些行為時,要細心觀察,仔細考慮後,以委婉的方式向父母提建議。

(3)悅親

悅親,就是讓父母高興。作為子女,要善於觀察父母,瞭解父母的喜怒哀樂,父母有時候不善於表達,就需要子女細心觀察。“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由此可見,在孔子看來,為父母服勞役,把好的東西給父母吃,這也不能算完全盡孝道。子女應當和顏悅色的侍奉父母,取悅於父母,使父母內心欣慰,精神愉悅。子女在很多時候,在同一件事情上,與父母的觀點可能正好相反,由此會引發一系列的矛盾,有的.子女不妥善處理與溝通,容易產生大吵大鬧的結果,由此可看出“色難”。“物質奉養是一般人都可以做到的,……給老人精神上的安慰,則是不易做到的,所以孔子說:‘色難’。”以色侍親,是養親和敬親的昇華,它所達到的目的是使父母精神愉悅。這是孝道的更高層次要求。父母年老了,由於人生閱歷和一些生活習慣的不同,所以和子女的興趣愛好可能不同,我們不能強迫父母和我們做一樣的事情,發生分歧了,要善於溝通調節,瞭解父母的喜怒哀樂,努力使父母保持精神愉悅。在生活中很多小事,都可以讓父母高興,譬如,為父母洗頭洗衣服;為父母做他們喜歡吃的飯菜;節假日不在父母身邊時,記得給他們打電話,發簡訊;送父母小禮物;為父母舉辦紀念日;陪父母逛街,聊天……這些都可以讓父母高興。

(4)及時行孝

父母在陪伴自己兒女成長的時候,也在逐漸衰老,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勞動能力在下降。子女在看到這些時,要有感恩之心,孝敬父母,並且要及時行孝。“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父母的年齡,必須謹記在心。每過一年,一方面要為父母的高壽而高興,另一方面又要因為父母年邁體衰而擔心。由此看來,孔子提醒作為子女要及時行孝,父母活在世界上的時間是有限的,不能等到父母去世了才想起孝敬父母。在當代社會,有的子女在父母在世時,不孝敬父母,而在父母去世時,卻為他們大辦葬禮,這是不提倡的,要及時行孝,發自內心地孝敬父母。

朱子曰:“常知父母之年,則既喜其壽,又懼其衰,而於愛日之誠,自有不能者。”在及時行孝的觀點上,朱熹和孔子是一致的。要經常關心父母的身體情況,是否健康,是否患病。“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有的人不理解父母是怎樣疼愛自己的,父母為子女的身體健康擔憂,所以子女也應為父母的身體擔憂,我們看到,孔子對孟武伯的回答貌似不是怎麼做到孝,但我們仔細體會孔子的話,他實際回答:“你要問什麼是孝嗎?想一想你生病時你父母為你擔憂的心情,就知道怎樣盡孝道了。”子女能夠做到像父母愛子女那樣,去愛父母,就是盡孝道了。在父母健康是要照顧父母,在父母身體不健康時,更應該照顧父母。朱子曰:“父母愛子之心,無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其憂也。人子體此,而以父母之心為心,則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於不謹矣,豈不可以為孝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