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凸現音樂課堂中的音樂性藝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9.04K

摘要:要表現音樂課堂的音樂性是一個非常藝術的過程,聆聽聲音始終是音樂課堂的主要內容,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設定情境,加強聆聽的魅力。給學生一個音樂背景,設計完美的音樂聆聽環境,重視音樂課堂中音樂聆聽所佔的比重就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如何凸現音樂課堂中的音樂性藝術論文

關鍵詞:音樂課堂;感受美感; 設定情境

課程改革過程中,各種觀念百花齊放,音樂課堂從以前純音樂技能和音樂知識的傳授到加入了各種其他的因素,例如人文知識的貫穿,例如姊妹學科的滲透甚至綜合等等。這些新的元素來到音樂課堂,讓很多教師如看見了萬花筒,不知該如何取捨,這些內容的被有的教師不加方法地引進,有的音樂課堂變得雜而不純,有的音樂課堂充斥著各種知識卻恰恰減弱了音樂的魅力,音樂課堂的音樂性就在這些因素的衝擊下被減弱了。

要表現音樂課堂的音樂性是一個非常藝術的過程,一個拿捏不當,音樂的美感就會被破壞,音樂的魅力就會被淹沒,所以,使音樂課堂具有音樂性,首先是教師的一種藝術,一種方法的藝術,在實踐課堂中,我越來越覺得要使課堂音樂性得到完美的體現,要創造這樣一種課堂的藝術是需要多方面的精心設計策劃,實在是並不容易的事情。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聆聽聲音始終是音樂課堂的主要內容,感動學生的,應該是音樂本身。大音樂教育的音樂課堂,學生只是音樂的嘗試者,並不是專業音樂人,教師想從音樂技法上吸引學生,學生還沒有這麼專業的鑑賞力,想單從音樂的興趣上激發學生,我們的課堂音樂在流行音樂面前,完全不能使學生有更特別的興趣。所以,要想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美感,首先需要的就是設定情境,加強聆聽的魅力。設定情境就是教師課堂藝術的具體體現。

首先,給學生一個音樂背景,這個背景要生動,時間和空間具體,情感懸念強烈。例如,在聆聽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時,教師應該設想到,這個樂曲起伏頗大,包含著人生的起落悲喜,並且和貝多芬本人的生活經歷情感習習相關,因此,教師就應該著重介紹貝多芬的性格,生活處境,歷經的坎坷,還應該結合當時資產階級大革命的風起雲湧,讓學生感受樂曲誕生的大時代背景。這種背景介紹和音樂是分不開的,啟發學生的情感懸念,才能讓學生在後面的音樂中有感我聽,才能使學生在聆聽時進入音樂情境。

其次,教師要設計完美的音樂聆聽環境,這個需要從硬體和軟體兩個當面儘量完美地做好準備。硬體軟體環境對音樂課堂非常重要,良好的音響裝置,是演繹音樂最好的載體,換了一個稍微差一些的裝置,這些經典的音樂片段在音質不佳,斷斷續續的效果中,都會讓學生大失所望,音樂不再感人,教師的講述也會立刻變得蒼白無力,所以,教師在課堂前就應該著手準備完美的音樂資料和儘量優美的播放裝置給學生。這個在最近學校配備了專業的音響到教室後,我有了非常深刻的感受,以前,學生對《喀秋莎》《游擊隊之歌》這些歌曲都沒有什麼特別的興趣,但在我精心挑選了黑鴨子的合唱歌曲版本,又在新的音響裝置下播放出來後,學生是從喧鬧的無所謂而轉為入神地聆聽天籟一般的不同。人聲的純淨與秀美,不需要教師的誇誇其談,是真正從聲音中傳遞到每個人心中。音樂之美,不是教師的講述能強加給學生的,只能是聆聽,只能是優美的聲音效果讓學生自己感受。精緻的教師,是會利用一切機會創造最優美的聲音效果給學生,而不是尋找客觀理由,找一些湊合的聲音給學生。如果在常規教學中,學生欣賞到的都不是最優美的音樂,那長期如此,學生對音樂就開始持懷疑態度,不再認同音樂的感人魅力了。對此,我對某些出版社教材中的配套音像資料頗有意見,那就是,這些磁帶灌製質量並不高,優美的《祝酒歌》在我們課堂播放時候,不光不能讓學生感受到美,甚至讓有的學生尖聲譏笑,這樣的音樂資料在課堂上給學生聽,實在是適得其反。所以,音樂的聆聽,是需要教師選取最優美的音樂資料,用好的音響效果呈現出來給學生聆聽的,並且,一定要成在常規,長年累月積累,給學生一種完美的音樂感受。 最後,教師應該重視音樂課堂中音樂聆聽所佔的比重。其實,在音樂面前,教師介紹多少,說多少音樂的美,那都是教師的個人感受,這種感受是不能強加給學生的,要學生認同,還不如教師提點一兩句,更多的時間給學生聽,給學生感受。一堂音樂課,學生聽的時間應該起碼有半堂課。可以是這樣的一個過程:

1、先完整的聽。可以閉上眼睛,教師應該提點學生儘量完整地靜下心來閉目聆聽。完整的音樂形象對學生非常的重要,第一遍完整的聆聽,學生其實有很多所感,這些感受有的學生並不會用語言描述出來,教師也不應該追求在這個過程之後,有多少個學生說出了自己聽音樂的體驗。這種說出來的體驗是表象上的,更深層的體驗其實在心裡,教師只需要注意學生是不是對這個音樂明顯有了興趣,明顯沉浸到了音樂中,就成功了。

2、多次聆聽。在多次聆聽中,學生有了自己重視的片段,熟悉了音樂旋律,並且喜歡跟唱。這就是學生喜愛上了這個音樂的表現,也是音樂魅力吸引了學生的表現,反覆的聆聽,其實是我們健康音樂和流行不良音樂對抗的唯一有效辦法,單靠教師講述想糾正學生對流行音樂的偏好根本不可能,但只要課堂有時間反覆地聽,學生在耳熟能詳,有充分機會聆聽透徹健康音樂的基礎上,音樂自然能讓他們有所改觀,音樂教師千萬不要從自己的角度就輕視音樂的'魅力。這一點上,我覺得我們完全可以借鑑一下語文教學中的“美讀”這一方法。多讀,自然能感受其美,多聽多唱,自然可以讓學生感受音樂其美。教師要是轉換一個角度,不單從自己教上去想,而是從學上去體驗,就能感受到,原來,學生喜歡的是聽和唱,不喜歡的恰恰是教師講得過多。我曾經實驗過,學生最不感興趣的歌曲,要是整堂課用大部分的時間給他們聽唱,其實最後,他們都不自覺地下課了還在哼唱,這讓我感受到,我們音樂教師其實並沒有正視過音樂本身的魅力,而是太迷信自己講述的魅力了。

3、教師的昇華和提煉是聆聽最後必不可少的,但是貴在精緻,貴在畫龍點精。如果通堂課讓學生去聆聽,學生的聆聽畢竟有他的盲目性,這樣也並不可取。所以,教師可以有一些自己的見解和知識介紹,不過,可以有一些藝術的處理方式。例如,想介紹歐洲音樂風情,很多教師想將歐洲建築和文化給學生一個印象,這個當然有助學生理解歐洲音樂的風格。可是,為什麼不能將這些文化建築圖片在音樂播放的過程中作為一種輔助的視覺效果呈現呢?這樣完全可以不打算音樂的連續性,不影響音樂的聆聽,學生的看和聽是可以同時進行了,所以,這些人文風景的介入,既完全恰當,也沒有影響課堂的音樂性,恰恰成了一種非常好的輔助,所以,我認為,新課程標準中的很多理念非常正確有效,只是教師在操作時候,沒有找到最恰當的方法而已。再例如,大音樂教育的課堂中,每堂課對音樂技巧和知識的傳授,是循序漸進的,每堂課需要達到的知識目標並不多不特別複雜,這些知識目標可以在不知不覺中傳授給學生。例如在聆聽奏鳴曲時,奏鳴曲的曲式結構教師將圖式呈現在黑板上,一個簡單的講解,學生就能夠理解了,更多的,是讓學生能在聆聽中對照圖式進行區別,需要的還是聆聽,教師要節約這些知識講解的語言時間,如果把這個變成了數學課上的分析或者語文棵中的段落分析,音樂的魅力一樣會蕩然無存。教師在這些講解中,更需要拿捏深淺和多少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