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象時代的藝術論文

才智咖 人氣:2.5W

內容摘要:

影象時代的藝術論文

當今是影象的時代,影象無處不在。在視覺藝術的創作過程中,藝術家常常會運用影象來完成自己的創作。在影象時代裡,藝術作品是依靠觀念的表達、對造型符號的錘鍊、運用自由的創作手法來完成並給人新的視覺傳達。

關鍵詞:影象;觀念;符號;手法

我們生活在充滿影象的視覺世界中,影象無處不在。影象作為視覺所能感受到的形象特徵,被廣泛地運用於平面、立體或多媒體等多種藝術形式之中。平面的影象包含在廣告、繪畫、攝影等作品中;立體的影象包含在標誌、建築、雕塑等作品中;多媒體的影象包含在電影、電視、動漫等作品中。在資訊傳媒快捷的當今時代,眾多的影象發揮著與眾不同的視覺意義及豐富的藝術感染力,並引導著視覺的快速解讀,成為了文字表述的先行者。影象給人以奪目的視覺資訊傳達,使人們對視覺資訊產生快速記憶並啟發對其內容的聯想,可以說當今是影象的時代。在影象時代中,觀念的表達是影象視覺文化藝術的內在思想核心,簡捷的視覺語彙及符號化是影象時代的藝術特點,自由的創作是實現原始影象被藝術化闡釋的藝術創作手法。

一、影象時代藝術中的觀念。

20世紀以來,觀念藝術在西方是以法國的杜尚(1887—1968)、德國的波伊斯(1921—1986)等藝術家為先行者,他們推崇將作品從視覺形象轉向思維,研究藝術的本質問題。杜尚曾說過:“一件藝術品並不只是供人欣賞的,更重要的是讓人去思考。”波伊斯提出:“藝術就是人,人就是藝術;藝術是生活,生活就是藝術;藝術是政治,政治就是藝術;藝術是一切,一切是藝術。”杜尚在作品《大玻璃》中遠離了傳統意義上對繪畫的定義,它是以一位著裝時尚的女性為素材創作的攝影影象作品並裝配著玻璃外框,玻璃在自然地震裂後使得內部影象更具有了新的視覺效果,此作品的照片在1945年7月成為了美國《時尚》雜誌的封面,引導了藝術中的純繪畫走向由影象表達的視覺藝術時代觀念;波伊斯在創作中把材料作為觀念的載體,他運用自然中的物體創作並賦予其文化含義和生命內涵,並將它們轉換成為作品影象。波伊斯提出藝術是“社會雕塑”的觀念,將最平常的生活行動轉換成為藝術。他站在全人類的角度,以一種深沉的後現代精神創作了大量的裝置、環境藝術、表演、偶發行為和雕塑作品。

《7000棵橡樹》是在1982年德國第七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式後,波伊斯導演的一件群體藝術作品,於1987年第八屆卡塞爾文獻展開幕時完成。此作品由群體“藝術家”以雕塑的方式來完成,綠化環境並不是他唯一的目的,作品蘊含著對未來高階精神活動的展望,實物通過藝術化的轉換成為了影象的表達。杜尚、波伊斯堪稱思想者,他們的藝術觀念和思想旨意延伸到了21世紀,為後來全球的藝術家們繼續消化和運用。在當今的影象時代中,觀念藝術家們延用並發展著杜尚、波伊斯的創作思想,他們通過作品對社會中諸如歷史、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生態、人權等問題及藝術本身的問題進行思考與表達。觀念藝術家們認為,藝術不再是美醜的問題,而是生活的映象。藝術家應該有社會責任感,與時代共生,使自己的藝術進入社會,使社會融入自己的藝術之中,發掘新的可能性,以之作為介入當代的途徑。現當代的中國藝術家徐冰、谷文達、蔡國強等也分別在他們的《天書》《聯合國》《威尼斯收租院》等作品中運用影象表達觀念,從不同的角度對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關注與研究。在影象藝術的時代裡,藝術家們的創作強調社會性,他們將影象經過觀念化的視覺置換並引導著觀眾作視覺的解讀,思想的表達就是作者的觀念,是藝術創作的前提,也是作品傳達的內在核心。

二、影象時代藝術中的符號。

事物顯現出的主要資訊特徵、標記就是它的`符號。人們對事物特徵化的主要資訊產生的記憶可稱為符號記憶。符號的顯現是任意的,可為某種影象、聲音、色彩等。在影象時代裡,藝術家們通過作品將某一影象不斷地運用、錘鍊並符號化,這是現代藝術的特徵之一。北京天安門的造型通過影視、繪畫等藝術手法的轉換,成為了代表中國的主體視覺影象符號,艾菲爾鐵塔的影象代表著法國的巴黎;央視《新聞聯播》的片頭音樂是大家熟悉的視聽符號;中國電影導演張藝謀在作品中善用誇張的紅色,紅色是他的作品色彩符號;由美國娛樂業巨頭沃爾特·迪斯尼(1901—1966)創作的米老鼠,阿根廷畫家丹尼爾·布蘭卡(1952—2005)創作的唐老鴨形象是藝術家對原始形象作了錘鍊與強化的卡通造型符號,老鼠與鴨子被擬人藝術符號化,簡約直接地突顯了其外部的主要特徵,便於記憶。後來的藝術家們還運用這些形象符號再次創造出了動畫片、卡通造型廣告、玩具等視覺影象;中國當代藝術家嶽敏君的代表作品中人物用手捂著嘴憨笑、方力鈞成名作品裡的光頭潑皮人物分別是他們作品的形象符號;賓士汽車的徽標、萬寶路香菸盒是商標符號;好萊塢電影明星瑪麗蓮·夢露的短捲髮是當年她作為性感女明星的造型符號;漫畫家張樂平(1910—1992)創作的《三毛流浪記》中的人物“三毛”,就是人物特徵的符號,在後來延伸發展的影視等作品中,人物特徵是定型化了的“三根毛”。符號的運用強化了作品自身的面貌特點,讓人過目不忘,這就是符號的力量。

在現當代各個門類的視覺藝術形式中,藝術家在對符號的運用作不斷的研究與探索。在影象時代,藝術家們將某一形象的特徵進行錘鍊,作視覺意義的昇華,這種將原始的形象轉換成為具有觀念意義的視覺藝術影象成為了影象時代的一種藝術符號表現特徵。 (轉第135頁)(接第129頁)

三、影象時代藝術中的手法。

20世紀以來的視覺藝術作品中充滿了大量的影象資訊,對影象的運用成為了藝術家用來表達創作思想的一種表現手法。影象常常作為思想表述的載體被藝術家們運用到電影、電視、攝影、繪畫、商業廣告、多媒體等藝術形式中,併發揮著各自獨特的視覺表現力。在電影、電視作品中,影象被作以剪接、組合連線後便產生了新的視覺藝術效果,這種手法被稱為“蒙太奇”;在廣告圖片中有影象拼合的手法;繪畫中有寫實、寫意的手法等;新聞攝影中有紀實的手法等,這些手法的實現都離不開對影象的運用及處理。中國攝影家解海龍的作品《大眼睛的小姑娘》如實地記錄了一個睜大眼睛、手握鉛筆、渴望知識的鄉村女孩形象。

美國波譜藝術家安迪·沃霍爾(1928—1987),依據美國當代明星的肖像採用色彩錯位的印刷技術和廣告化的平塗手法創作了《瑪麗蓮·夢露》等人物形象,作品是對原始影象的視覺轉換手法。現當代的德國藝術家克里斯托充分利用建築、景物等形象並將其作藝術化的視覺面貌改變。他的《包裝國會》這件作品就是用銀白色的化纖布和粗繩將國會大廈包裹。作品將往日古老的、具體的、凝重的廣場轉換成為現代的、抽象的、亮麗的、壯觀神奇的大地雕塑,為原有的物體添加了新的生命力,注入新的影象意義並給人較為廣闊的思維空間,這種藝術手法被稱為“地景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自由的藝術創造精神引導著藝術家們再次顛覆舊有的創作經驗和手法去不斷創新。在後現代文化時期產生的多媒體藝術、整合藝術、裝置藝術、視像藝術、照相藝術、觀念藝術、地景藝術、習俗藝術等藝術形式中,原始的影象通過各種藝術化的創作手法實現了藝術家對現實社會的關注。各種手法對藝術家來說,是觀念與現實(物質世界)中間的工具,作為思想、觀念的實現手段,成為藝術的新媒體被廣泛地運用。突破舊的視覺經驗,尋求新的視覺語言去自由地創造是實現影象被再認識的藝術手法。

四、結語。

隨著現代資訊、傳媒等科學技術手段的不斷髮展,對影象的大量運用是視覺文化革命的要求。藝術不再是藝術風格的問題,而是提高到文化層面上對現實的闡釋。影象的運用由圖與文字交融的、靜態的發展到動態的、三維立體的、多媒體的等藝術傳媒形式中。影象依靠著觀念的表達、符號化的錘鍊、新手法的運用等實現了藝術化的視覺再造,使得作品充滿藝術感染力並吸引觀眾或教化觀眾,給人以啟迪。影象是當代人們獲取文化資訊的主要快速通道,是影象引導著人們對具體的文化內容產生興趣並去獲取其內在的視覺解讀。

參考文獻:

[1]葛鵬仁。西方現代藝術·後現代藝術[M]。吉林美術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