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的方法論文

才智咖 人氣:1.52W

摘要:當前藝術類院校由於擴招等原因,造成了學生整體水平不高、綜合素質偏弱等諸多問題。本文以動畫專業的教學實踐為例,提出以培養人文精神為核心,選取民族豐富的人文資源,教師與學生互動等形式,探索藝術類專業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試圖尋求切實可行的教育策略與方法。

藝術教育中人文素質培養的方法論文

關鍵詞:人文素質;民間藝術;田野調查

九十多年前,蔡元培先生致力於“以美育代宗教”,他指出:“教育者,養成人格之事業也。使之僅僅為灌輸知識、練習技能之作用,而不貫之以理想,則是機械之教育,非所以施於人類也。”現今的大學藝術專業教育,以培養人的藝術感知力、鑑賞力和創造力為己任,應該是最接近於蔡先生的教育理念的。但是,大學的擴招、藝術專業教學思維的僵化,都不符合現代教育給我們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一、大學藝術專業人文素質培養的問題與必要性

中國的大學藝術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在專業藝術院校、綜合性大學的藝術系生根發芽,專業涵蓋了造型藝術、藝術設計、綜合媒體藝術等多個領域。當前的大學藝術專業在人文素質培養方面有以下困境:(一)藝術專業招生條件的先天不足。藝術類學生的自我意識比較強,但是由於高校擴招、大學聯考招生政策等一些原因,導致學生中存在過於偏重專業技能而輕視文化學習的現象,如:大量的藝術類考生的文化課成績低,沒有培養愛好讀書、如何讀書的習慣,國文水平不夠,不關心民族藝術等現象,造成部分學生的人文素質並不高。(二)大學教育的功利化趨向造成的後果。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教育規模的日益龐大,曾經提出的“教育產業化”“學生就是上帝”的思潮是否應該反思?名之為大學,就應該為莘莘學子們提供“博、審、思、辨,行”的環境和條件,而不是建造“販賣知識”“混文憑”“找個工作”的名利場。大學教育對於人格的培養是潛移默化的,不是單憑一兩門課程能夠解決人文教育問題。教師的嚴謹的治學、科學的方法、慎獨的態度都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三)傳統藝術教育觀念的`誤區。藝術對於人類的想象力和創造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那麼,藝術教育工作就要運用人類長期實踐的所總結的審美和創造規律,去訓練和影響人的感官和心理。但是傳統的藝術教育觀念往往重實踐,輕規律,“只能意會不能言傳”,以“師傅帶徒弟”的方法來完成教育工作。傳統教育對於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也基本是“放羊式”的管理,這不利於現代教育的趨勢與發展,也難以承載擴招後的教育現狀。此時,我們應重視現代教育學中科學的方法論,與藝術教育現狀相結合尋找出符合當代要求的教育模式。

二、大學藝術專業人文素質培養的研究思路與策略

(一)以培養人文精神為核心,選取民族豐富的人文資源。一是差異性教育,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藝術類的學生比較有獨立的意識,創造性思維活躍,這是他們的優勢。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培養學生的個性為宗旨,找到每個人的差異,進行合理引導。我們選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研究與保護,就是要培養學生對於傳統藝術的瞭解與熱愛,在搶救這些傳統的民間藝術的時候,他們潛移默化地增強了傳承民族文化,擔負歷史使命的責任感。二是學者與學生的人格互動。“教學相長”,要求教師具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和素養,先進行知識儲備工作,在與學生的互動中相互影響,以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這樣才能發揮教師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以教師研究多年的課題進行深入研究。三是選取豐富的民族人文資源。多年以來,藝術教育忽略了民間美術、民間說唱藝術等植根於民間沃土的廣大資源,學生一般的學習方式是從課堂到課堂,沒有深入研究我國的民間藝術形式和文化內涵。我們尋找到於北方獨特的民間藝術形式——皮影,通過追溯青龍皮影的歷史發展與現狀分析,釐清文化淵源,強調民族性與民俗性,帶領學生進行考察和藝術實踐活動,提高藝術類學生的人文素質。(二)研究方法。首先是查詢、總結文獻資料的能力。文獻資料的整理工作是藝術類學生比較欠缺的一種能力。我們主要通過圖書館、網路等來查詢當地縣誌、圖文資料、案例等,進行田野調查前的準備工作。這些資料需要蒐集成冊,進行分析和論證,在其中找到有價值的資料、圖文和材料,以深化研究內容。其次是田野調查。田野調查方法,是由英國功能學派的代表人物馬林諾夫斯基奠定的。它通過實地考察、參與觀察等方法觀察、瞭解、認識被調查者的文化與社會。這需要長期的跟蹤調查過程,比較深入地去理解一種文化的發生、發展的內外因素,從中尋找文化傳承的線索。還有是比較研究。在對於某一種民間藝術形式進行調查的同時,深化資料,進行國內不同地區、民族出現的類似種類的比較研究,找出共同點和區別,研究出現差異的原因和該特點在本區域的發展。我們甚至可以打破藝術門類的限制,研究在不同領域該藝術特點的延伸。如在電影、動畫、新媒體等綜合藝術領域,某一種傳統的民間美術形式是如何發展的。(三)改革藝術專業教學方法,強調深入調查與研究的體驗式教學。課堂教學只是一種基本知識的介紹和傳播,我們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出具體要求,請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主提出方案,進行論證,實地考察,得出結論。這樣學生在特定的時間和場景中提高了獨立思考和組織的能力,最終達到知識體系的完備和自由創作的目的。(四)建立於完善學生人文素質評價體系。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控制學生的學習進展,怎樣瞭解教學效果,及時調整教學進度以及最終對學生的學習情況有何評價呢?建立一套完善的評價體系是非常重要的。此體系必須是從實踐中來,並能夠分項進行綜合評價,在不同的大學、藝術專業都可以推廣試行。

三、大學藝術專業人文素質培養的具體實施方法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高等教育要“堅持能力為重。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社會實踐,強化能力培養。”天津大學仁愛學院藝術系動畫專業借鑑工程教育改革的理念與方法,提出了獨特的“二段式”培養模式,即通識教育與工作室培養模式。特別是近年來應對動畫專業向“泛動畫”發展的趨勢,在第二課堂提出加強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策略。依據此方針,我們打通美術基礎課、實驗動畫創作、藝術考察、民間美術研究等課程體系,將某一課題貫穿其中,應用“走出去”、“做中學”等專案教學法,使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得到提高。(一)確立適用的課題研究。歷史上的奚族文化與滿族文化孕育了青龍皮影獨特的的造型、唱腔、製作工藝等民間藝術特色,2009年被列入秦皇島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我們立足於河北省深厚的民間藝術根基,結合大學藝術教育中的人文素質培養目標,為課堂教育提供了一種新的模式和方向。在民間美術課程中,教師結合青龍皮影的文化內涵,通過大量的圖文資料教授學生該民間藝術的基本知識,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網路對本課題進行蒐集資料,達到初步理解的目的。(二)打通實踐環節的教學,運用田野調查法進行實踐。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的特點是不脫離民族特殊的生活生產方式,是民族個性、民族審美習慣的“活”的顯現。它依託於人本身而存在,以聲音、形象和技藝為表現手段,並以身口相傳作為文化鏈而得以延續。我們結合青龍皮影的調研,將大學藝術教育課程中寫生、藝術考察、實驗動畫創作、畢業創作結合起來,讓學生深入鄉村,進行田野調查,提高了學生的人文素養,併為他們今後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方向。以2012級為例,在寫生過程中增加了到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縣考察皮影的教學環節,對河北省的民間藝術形式進行深入的調研工作。(三)將傳統藝術與動畫創作結合。動畫專業具有新技術、新媒體方面的優勢。在工作室實踐教學中,我們進行了皮影藝術資料庫的建立的選題研究。直至畢業創作,先後有多名同學進行了皮影藝術與動畫創作方面的研究,並創作出獨具民間藝術風格的動畫作品。(四)建立好學生評價體系。我們在教學安排上的專業實習考察、專業拓展、第二課堂環節,通過專業教師選報課題、學生自由報名的方式保證教師帶學生的主導性與學生的自覺性。這幾門課程為實踐類課程,評價體系的建立與實施尤為重要。該體系包括學生自評、提交成果報告、答辯、教師考評一系列的措施,形成常態化的管理與考評機制。通過幾年的教學改革與實踐,我們已經基本完善了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體系。在今後的教學中,我們要發揮教師的主動性,多提出一些適用的課題進行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是真正的受益者,能夠在調研、實踐、研究的過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觀念,提高藝術感受力和人文素質。

參考文獻:

[1]胡廣利.《青龍縣誌》.中國城市出版社,1997.

[2]張太保.《淺談高校的人文素質教育》.淮南工業學院學報,2002.

[3]劉銳華.《冀東皮影史探討與論述》.唐山戲曲資料彙編第3集(《冀東皮影戲專輯》)(內部資料).

[4]江世華.《細雨催春,老樹新芽—回憶皮影工作推陳出新的有益嘗試》.承德戲曲資料彙編,1996.

[5]龔鵬程.《大學教育與人文精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