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深化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根源和現實目的

才智咖 人氣:3.28W

[論文關鍵詞]現代生產方式特點;深化勞動價值論;客觀根源;現實目的

論析深化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根源和現實目的

[論文摘要]現代社會生產方式的新變化是引發勞動價值論深化和創新的深刻的經濟根源。基於當代社會生產方式變化的特點和目前的社會各階層狀況,鑑於“財富創造”與“價值創造”之間的區別,當前深化或創新對勞動和勞動價值淪的認識,是為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整合不同社會階層的關係,調動各階層成員的積極性,使其在各自的勞動崗位上,為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作出貢獻。

江在“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勞動和勞動價值的理論,揭示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執行特點和基本矛盾。現在,我們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當時所面對和研究的情況有很大的不同。我們應該結合新的實際,深化對社會主義社會勞動價值論的研究和認識。”在中央黨校的“5·31”講話中,江又一再強調“要使黨和國家的事業不停頓,首先理論上不能停頓。否認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丟掉老祖宗,是錯誤的、有害的;教條式地對待馬克思主義,也是錯誤的、有害的。我們一定要適應實踐的發展,以實踐來檢驗一切,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根據江兩次講話精神,具體聯絡勞動價值理論,可以看到這個理論巫待深化之必要。因為儘管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石,也是政治經濟學最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但是,與馬克思創立勞動價值論的時代相比,今天的世界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勞動越來越呈現複雜的形式和狀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實踐更對勞動價值論提出了許多需要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因此,瞭解和掌握這些問題提出的現時代的生產方式變化這個客觀很源(“新的實際”的主要內容),以及深化勞動價值論的現實目的是十分必要的。

一、深化勞動價值論的客觀根源

任何理論問題的提出就其客觀很源而言,都首先是時代經濟發展的產物,都首先在當時的生產方式中找到根源。何謂生產方式?人類現實生活中,一般勞動具體化的主要形式就是物質資料的生產勞動。這種生產勞動不是動物那樣的僅僅以生物本能採集天然的物質資料活動,而必須以一定社會形式即採取一定生產方式才能進行的活動。在一定生產方式之外,沒有也不可能有任何社會物質生產。所以,物質資料生產方式是物質生產的社會形式,或進行社會生產的具體樣式。它是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統一體。生產方式的具體演進和變遷,既表現為生產力的新質的變化,同時又表現為生產關係新質變化。二者相互作用,其配合變化的結果,將導致人們的思想、政治、倫理等社會關係的重組和整個社會大廈的變更或改革。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由於現實生產方式有了新的變化,因此,就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來說,也面臨著繼承和創新的間題。那麼,新的歷史條件下的現實生產方式有了那些新的變化呢?

(一)現代生產力出現的新特徵。與馬克思提出勞動和勞動價值論的時代相比,現代社會的生產力性質和發展水平有了新的鉅變。馬克思寫作《資本論》的年代,正處於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時期。此時,第一次產業革命業已完成。這使馬克思分析價值時只能以機器大工業為背景、以簡單勞動為考察物件。今天,人類已進人資訊化、知識經濟時代,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深化或創新面對的是知識經濟、網路經濟,生產商品的勞動主體、勞動方式、勞動時空、勞動組織、勞動過程、衡量勞動的尺度、勞動產品、勞動形式和勞動的產業型別等等都發生了很大變化,這使決定商品價值的生產勞動有了新特點。當代社會生產力發展有哪些新特點呢?

第一,勞動主體往往以消耗腦力為主進行勞動。,由於機器的智慧化特別是計算機的大規模應用,不但科學技術勞動者、經營管理勞動者以耗費腦力勞動為主,即使直接操作機器的生產工人的勞動也越來越以消耗腦力勞動為主。當年的流水線的生產工人的主體地位已被科研、決策、營銷人員所取代。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人日益減少,掌握知識和技術的.自領工人人數不斷增加,他們在生產中作用越來越強。第二,勞動方式發生了從具有規範化、可被機器替代的重複性勞動為主向具有研發性的創新性勞動為主的變化。第三,勞動時空越發具有不確定性。藉助計算機和網際網路,人們可以在不同時空進行同一個勞動過程,協作生產同一種勞動產品或協作提供同一種服務。這種勞動既能協作精確、組織更加嚴密,又能使勞動者自由而充分地發揮創造性。第四,勞動組織儘管可以因高科技手段在不同時空協作地完成同一種生產任務。但也發生了由集體協作向小團隊、個體加網路的形式轉變。第五,勞動過程中,因自動化機器替代了簡單重複的體力勞動,計算機、英特網替代了重複腦力勞動,只有創新的勞動才是最具生命力的勞動。第六,衡量勞動的尺度發生了變化,勞動是否必要、是否創造價值不僅僅由一國的市場來決定,而是越來越多地由世界市場來決定。第七,勞動產品就特點而言,表現出個性化、高質化、速變化的特徵;就其形式而言,勞動不僅僅生產出有形的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而是越來越多地提供無形的知識產品或服務。第八,商品勞動的產業型別日益複雜化。由於勞動分工的深化和細化,在傳統第一、二類產業的基礎上,第三產業也迅速崛起,並在國內生產總值(CDP)中所佔份額比重越來越大。在我國,根據《2000年中國統計年鑑》的統計,1978年第一、二、三產業的增加值分別佔國內生產總值的28. 1 % ,4$. 2%和23.7%,而1999年則變為17.7% ,49. 3%和33.0%。在已開發國家,其第三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竟然超過了60%。上述變化尤其明顯的是無不體現高科技勞動的作用,這也說明,當今社會已經出現一種有別於過去一切世代的全新的高科技、高智慧的生產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