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係

才智咖 人氣:2.59W

在個人成長的多個環節中,許多人都有過寫論文的經歷,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藉助論文可以有效提高我們的寫作水平。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係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淺談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係

淺談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係 篇1

論文關鍵詞:知識價值論 勞動價值論 知識經濟

論文摘要:隨著科技革命的發展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知識在價值創造中的作用越來越大,有人試圖用“知識價值論”取代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面,臨新的挑戰。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價值論仍有著鮮活的生命力。當然,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並不是僵化的理論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石,是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對當時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進行了系統調查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實踐證明,馬克思創立的勞動價值論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正確的理論。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不斷受到一些挑戰,特別是進入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價值論”的提出引起了人們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

一、“知識價值論”的提出及其對“勞動價值論”的質疑

20世紀50年代以來,伴隨著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科技的巨大進步,直接參與物質產品生產的工人在已開發國家越來越少,在已開發國家白領工人的數目已經超過藍領工人;科技產業、資訊諮詢業、金融保險業以及為生產與生活服務的眾多非物質生產部門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卻日益提高。不管是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都加大對高科技領域和教育的投資,以便在激烈的國家競爭中佔有一定席位……近十幾年來,資訊技術發展迅速,人類基因工程,奈米技術等不斷取得新成就,人類已經邁入知識經濟時代。

國際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的報告《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為知識經濟下了一個著名定義:“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基礎上的經濟。”知識經濟是指建立在知識更新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應用之上的新型經濟。它以知識和資訊的生產、分配和使用為基礎,以創造性的人力資源為依託,以高科技產業和資訊產業為支柱,在經濟增長源泉上。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起決定作用。

知識價值論認為。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取代資本和勞動,成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和財富。有些學者認為,為反映知識在經濟中的首要地位,經濟理論中要用“知識價值論”取代“勞動價值論”。例如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位元在《大趨勢》中寫道:“‘勞動價值論’誕生於工業經濟初期,必將被新的‘知識價值論’所取代,在資訊社會中,價值的增長不是通過勞動,而是通過知識實現的,知識是一種完全不同型別的勞動”,“我們必需創造一種知識價值論”。“商品的價值的實體是知識,價值是由商品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知識量決定的。”“知識的使用。能夠在生產中創造新價值,創造大於生產或購買它所花費的價值。我認為這就是知識價值論的主要內容”。1985年,日本學者芥屋太一在《知識價值革命》中用“知識價值社會”來描繪未來的社會。他說:“我在這裡引出了‘知識價值’這一新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知識的價值’、‘知識所創造的價值’。更嚴密的定義是:由於符合社會構成與社會主觀而得到社會承認的創造性的知識價值。”1999年12月北大歷史系教授何順果先生髮表了《勞動時間不再決定價值——千年經濟回眸》一文,根據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實踐,清楚地說明了知識經濟時代“勞動時間已不再是並且必然不再是判斷價值的尺度”。

二、知識價值論並沒有否定勞動價值論

但知識價值論的提出並不是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勞動價值論仍具有鮮活生命力,因為:

首先。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品仍然具有商品的兩重屬性——使用價值和價值。

知識是屬於人的一種物件性的具有客觀內容(資訊)的意識形式。它不是人腦天生固有的,而是人通過人腦的意識思維活動對相關物件的觀念掌握,是人類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產物。知識作為人類認識客觀事物的一種能量的產物,是人類勞動的結晶或勞動成果,而不是人類勞動本身。當知識參與生產和交換過程時,就形成了知識產品,於是它們就有了價值和使用價值。知識產品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都能滿足人的某種需要,都具有有用性,因而具有使用價值;但知識本身並不創造價值,正如再先進的機器裝置不創造價值一樣,所以知識產品都是人們辛勤勞動的成果,知識產品都具有價值。

其次,在知識經濟時代,勞動二重性理論仍然適用。

一些學者提出勞動價值論已經過時,其中一方面是因為他們認為馬克思創造勞動價值論時尚處於工業經濟初期,科學技術並不發達,在勞動過程中也是以體力勞動為主,因而馬克思所指的創造價值的勞動是指體力勞動,在科技如此進步和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的今天,勞動價值論的基礎已經不復存在。雖然馬克思那個時代,直接勞動者的勞動,以體力為主的勞動,是社會勞動的主要形式。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認為,是抽象勞動創造了商品價值。

儘管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生產勞動的具體形式會有所變化,但只要商品經濟存在,這些勞動具體形式所體現的對人類勞動力耗費——抽象人類勞動,是不變的。而且,馬克思也從未把勞動僅限定為體力勞動,並非沒有看到知識,智力的作用。例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人類一般勞動不單純表現為體力勞動,而是體現為各種智力的付出”。“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馬克思還認為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髮展的。這種發展總是來源於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來源於社會的分工。來源於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因此。馬克思的抽象勞動創造商品價值在知識經濟時期仍然具有生命力。

淺談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係 篇2

摘要: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既體現為直接勞動耗費;又體現為對自然資源的重置勞動耗費。正是經過人類勞動,在資源的開發、培植、修復、保護、再生中凝結了價值在這個價值決定的價格基礎上,加入由資源所有權壟斷而決定的那部分價格,構成了資源價格的全部內容。   關鍵訶:自然資源;價值;重置勞動

自然資源包括經人類勞動加工的人化自然資源和未經人類勞動加工開發的原生自然資源。人類生存、發展離不開永續利用自然資源,一方面,通過勞動開發自然資源,另一方面,還要通過勞動重置這些被消耗了的資源,以延續其存在,才能保證人類的.可持續利用和人本身的持續發展。因此,自然資源的價值和價格不是來自於其本身的價值或價格,而是來自於人的勞動的結果。馬克思曾說“土地不是勞動的產品,從而沒有任何價值”;“瀑布和土地一樣,和一四自然力一樣,沒有價值,因為它本身中沒有任何物化勞動,因而也沒有價格……”。

從勞動價值論的視角看,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直接的勞動耗費,例如開採礦產投入的勞動;二是對內然資源的重置勞動耗費。由於自然資源的獨特性質,使其必須不斷地得到重置,即被再生產出來。無論是可再中資源還是可耗竭資源,在一定時期和一定範圍內,都是有限的為,維持社會,生產的持續進行,消耗掉的自然資源也該僻到補償或替代。其中,可再生資源只有在其利用速度超過冉生速度時,才需要人力資本的投入進行強制性恢復;而可耗竭資源則只能依靠替代品的研發來滿足人類社會的需要。因此,重置可再生資源(復原型重置,即把資源恢復到原來的狀態或水平,更新型重置,即重置後的資源強於重置前資源的規模、功能、狀態或水平)和可耗竭資源(替代型重置,即用新的資源代替已消耗的資源)的勞動耗費及其相應的各種投入必然是該資源價值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因此,一切商品,包括自然資源的價值源泉不僅是其直接勞動耗費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其重置勞動耗費的結果。馬克思指出:“價值不是取決於它所包含的勞動或它的生產所使用的勞動時間,而是取決於它能夠被生產的那段勞動時間或者說再生產所必須的勞動時間。”每一種商品(因而也包括構成資本的那些商品)的價值,都不是由這種商品本身包含的神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所需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這種再生產可以在和賑訂生產條件不同的、更困難和更有利的條件下進行。如果改變了條件再生產同一物質資本一般需要加倍的時間,或者相反,只需要一半的時間,那末貨幣價值不變時,物質資本價值及利潤加倍或減半。”因此,自然資源的價值“是在現有產條件下,再生產資源而消耗的人類勞動決定的。”原始自然資源一的價值是按照再生產該資源所預期耗費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決定的。

生產物質商品、提供服務或再生自然資源等創造價值的勞動在不同的歷史時代、社會形態等條件下是不同的,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拓展,即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範圍是不斷擴充套件的。凡是開發、創造、增加、轉移和儲存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都必然形成價值,是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開發使用價值是指通過勞動把物品潛在的使用價值顯性化。創造使用價值是指通過勞動把生產要素轉變為一種人們所需要的一種新的使用價值。增加使用價值就是指通過勞動使原有使用價值的功能得到提升或使用範圍得到擴充套件。轉移使用價值,一是指使用價值的存在狀態的轉移,即通過勞動使生產要素的使用價值變為商品的使用價值;二是指使用價值存在空問轉移,即通過勞動把使用價值由一個地方轉移到另一個地方。儲存使用價值包括一是延續性儲存,即通過不斷附加勞動使原有勞動成果隨著生產過程的延長而不斷地得到延伸、儲存,如鋼鐵工人把採礦工人的勞動儲存在其勞動產品中,製造工人又把鋼鐵工人的勞動儲存下來,隨著勞動過程的延長,價值和使用價值儲存的鏈條也不斷拉長,特別是在知識產品的生產中,價值和使用價值儲存的鏈條很長,甚至很難尋找到它的源頭,也無法計量它的價值;二是存在性儲存,即要儲存使用價值而不得不附加新的勞動,增加價值,如文物的保護。在自然資源的勞動中,無論是直接勞動耗費還是重置勞動耗費都具有創造、增加、轉移和儲存商品使用價值的勞動屬性,即具有創造商品價值的勞動的屬性,從而使資源及其產品具有價值。在商品的價值組成中,除了勞動價值外還包含了原料、資本、技術等各種投入要素價值,使其各種投入要素價值得以補償。

正是經過人類勞動即對資源的培植、修復、保護等在資源及其產品中凝結了價值,在這個價值決定的價格基礎上,加入由資源所有權壟斷而決定的那部分價格,構成了資源價格的全部內容。對於可再生資源而言,其價值不僅取決於生產該資源及其產品的耗費勞動價值,而更重要的是再生產該資源的預期勞動耗費,在資源越來越稀缺,人類生態赤字越來越大的情況下,資源的再生產越來越困難,而使其價值不斷增加,再生產價值遠遠高於生產該資源及其產品的耗費勞動價值。對於不可再生資源而言,其再生產價值由其替代品的生產價值決定,當替代品價值低於當前資源及其產品價值時.替代品就會被大量供給,反之則使當前供給產品的價值上升。與一般商品價值的創造一樣,決定資源及其產品價值的勞動,從投入角度講由活勞動和資本、技術等死勞動耗費構成;從活勞動的支出形式看,創造資源及其產品價值的勞動有開發、創造、增加、轉移和儲存資源及其產品的勞動形式。可見,資源及其產品價值由勞動價值論決定,從而把勞動價值論貫徹到底。當然,在具體的交易過程中,還存在一個基於供求關係狀態和交換雙方對未來預期的討價還價過程,而使其價格的決定和形成更為複雜。

淺談知識價值論與勞動價值論的關係 篇3

論文關鍵詞:以人為本 勞動價值論 科技勞動 管理勞動

內容摘要:本文闡述了以人為本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觀點,重點分析勞動價值論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觀,以及如何在以人為本的理念指導下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強調人既是社會發展的主體,又是社會發展的價值目標。人是歷史的主體,又是歷史的客體,人本身的發展是人類歷史活動的結晶。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揭示了勞動是商品價值的源泉,現實的生產勞動是最基本的社會實踐活動,是人類發展的根本動力。我們將“以人為本”的理念引入到經濟學領域,可進一步認識到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的科學性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賦予的新的時代意義。

一、“以人為本”理念的產生與時代內涵

“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符合人類自身發展規律的理念。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提出著名的人類主體發展三階段的學說,即以人的依賴關係為基礎的社會、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發展的社會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的未來社會。這一學說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以人為本思想。馬克思主義把“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作為確立自己歷史觀的出發點,指出了人是自然界和社會之“本”,科學概括了人的歷史主體地位,把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確立為社會發展的最高目標和價值標準。在馬克思看來,人作為社會主體的意義,不僅僅在於人能創造和使用工具,改造勞動物件,創造物質財富,而且在於,人以及人的發展是人類改造物件世界的目的本身。

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賦予以人為本新的時代內涵。堅持以人為本,要更加註重發揮人主觀能動性,增強人的學習和運用科技、資訊等生產要素的能力,突出人的主體地位。把以人為本落實於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要求我們把人作為社會發展的主體、本質和目的,重視人、依靠人、造就人、造福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基本內容及意義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博大精深,其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價值是凝結在商品中的一般的無差異的人類勞動或抽象的人類勞動。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即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具體勞動直接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礎和條件。抽象勞動是生產商品中撇開各種具體勞動的一般人類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勞動。商品的價值是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按照等量價值進行交換。勞動價值論的核心是創造商品價值的源泉問題。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明確指出;生產商品的抽象勞動是唯一的價值源泉”。馬克思說:”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就是一切加入商品生產的勞動,不管這個勞動是體力勞動還是非體力勞動。”他還指出:複雜勞動、效率更高的勞動在同一時間內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效率低下的勞動創造的價值大得多。由此可見,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已經認識到知識和科學勞動在價值創造中的重要作用,但由於歷史條件的限制,馬克思當時不可能詳細說明這一問題。

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馬克思主義把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根本的價值追求,也就不言而喻地將人當作了全部歷史活動和現實活動的本源和中心。而人作為全部歷史活動和現實活動的本源和中心又主要是通過他的勞動活動表現出來。因此,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作為人類勞動的評價體系,自然是一種“以人為本”的價值理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從以下幾方面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價值理論:

1、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了勞動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馬克思一方面從抽象勞動創造商品的價值的角度揭示了人類的活勞動是形成商品價值的惟一源泉,價值是由勞動創造的;另一方面,馬克思又從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的角度揭示出,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

2.突出的是勞動者的主體性,強調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活動,“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勞動者的創造能力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和源泉。勞動價值理論比任何別的價值理論都更尊重人、重視人、依靠人,體現“以人為本”的最高原則。 3、強調了“以人為本”中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體的人、社會的人。商品不僅是人類勞動創造的產品,而且是勞動交換的中介和社會經濟關係的載體。商品生產和交換過程體現了勞動者之間分工合作和交換勞動的社會經濟關係。

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對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重大指導意義:一是要注重尊重勞動、尊重人才、尊重創造、尊重知識。二是要堅持勞動人民當家作主的價值觀,重視保護勞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三是要以勞動者為核心,協調好各類勞動者之間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在矛盾。

四、以人為本要求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今天的社會經濟環境己經和一百多年前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創立科學的勞動價值論時的情況有了很大的不同。其變化主要表現在: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越來越大;非物質生產部門的發展越來越迅速,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者所佔比例越來越大;公司財產的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經營管理人員成為生產的直接指揮者和經營活動的管理者;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越來越多,從事精神產品的生產者日益增多。新的時代性因素要求我們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進行理論創新,繼承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

1、以人為本要求我們堅持價值創造的一元論,反對多元論。科技、管理對提高生產率的作用越來越顯著,並不等於科技、管理這些生產要素自身能創造價值。科技、知識是決定勞動生產力的因素,而不是決定價值的因素。科技、知識不能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只能體現在或物化在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物件上才能參與生產。只有活勞動才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的現實的因素。如果認為生產資料、科學、技術、知識與勞動共同創造價值,就陷入多元論的價值論。

2、以人為本要求我們拓展創造價值的勞動種類和勞動者的範圍。科技本身不創造價值,但科技內化於勞動者的能力後,科技勞動者的複雜、高效率的勞動在同一時間裡創造的價值比簡單勞動創造的價值高得多。社會分工的多樣化使個生產過程由許多的勞動者通過分工協作共同完成。因此,商品價值的創造也必然由許多勞動者即”總體工人”的勞動共同來完成,管理人員在這一生產過程鏈條上從事管理職能的勞動一旦凝結在商品中,就構成了生產勞動的重要部分,因此,管理勞動也創造商品價值。同時,我們要加深對不同部門勞動的認識:一是我們要明確在精神產品生產部門工作的勞動者是精神產品的生產者,也是價值創造者,雖然有些精神產品是非實體性的。二是要認識到在流通和服務產品提供部門工作的勞動者是通過創造非實體性產品滿足社會需要的,也創造價值。非生產性勞動有的直接創造價值,有的間接創造價值。三是要理解在公共產品的提供部門工作的勞動者,他們的勞動不創造經濟價值,但創造社會價值。

總之,凡是直接或間接生產物質商品,文化商品和勞務產品以及直接或間接為勞動力商品的生產和再生產服務的勞動,並將勞動凝結在商品中,其中包括管理勞動、科技勞動,都屬於創造價值的生產勞動,而從事這些生產的勞動者也都是商品價值的創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