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

才智咖 人氣:1.86W

企業價值評估,是指註冊資產評估師對評估基準日特定目的下企業整體價值、股東全部權益價值或部分權益價值進行分析、估算並發表專業意見並撰寫報告書的行為和過程。本論文主要研究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淺談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與方法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產權市場、資本市場的發展完善,企業價值的理論和方法在企業改制、企業併購、風險投資、資本市場融資、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本文簡要闡述了企業價值評估的理論起源及發展,比較分析了對現有技術方法的適用性和特點,並提出了企業價值評估方法在實踐應用領域的未來發展趨向。

論文關鍵詞:企業價值評估 理論 方法

面對經濟的全球化趨勢和激烈的市場競爭,以“企業價值最大化”為戰略目標來經營企業已廣為流行,被公認為是21世紀企業的共同語言。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產權市場、資本市場的興起,企業價值的理論和方法在企業改制、企業併購、風險投資、資本市場融資、企業經營管理等方面也得到了廣泛應用。

一、企業價值理論的起源及發展

企業價值是指企業作為特定資產綜合體在現實市場條件下的交換價值, 由企業獲利能力所決定, 是企業在現有基礎上獲利能力價值和潛在獲利機會價值之和。

企業價值理論的研究首先在國外出現,1930年,費雪出版了《利息理論》一書,標誌著資本價值理論的形成。在這本書中他指出,在確定性情況下,一個投資專案的價值就是該專案未來產生的預期現金流按一定的風險利率折現後的現值,此理論為企業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

1963年,莫迪利亞尼和米勒提出了MM理論,該理論研究了企業價值與其資本結構的關係,並對理論的適用性進行了探討,建立了存在公司所得稅狀態下的企業估價模型,為現代企業估價理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由於經濟學家對摺現率認識不斷加深,使得資產組合理論、資本市場理論有了飛躍的發展。其中,著名的資本資產定價理論(CAPM)揭示了風險與收益之間的對應關係,為人們更精確地估計企業資本化率掃清了障礙。從而使折現現金流量法成為企業價值評估的主流方法。

1974年,為彌補現金流貼現法的不足,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梅耶斯提出了調整現值法(APV),與折現現金流量法相比,調整現值法是―個進步,它提高了價值評估的準確率,但運算過程過於瑣碎和複雜,在實際運用上遇到很大困難。

1977年,麻省理工學院的邁爾斯教授提出,當投資物件是高度不確定的專案時,傳統淨現值理論低估了實際投資。邁爾斯認為高度不確定下的實物資源投資仍然擁有類似金融期權的特性,這使得金融期權定價技術可以被應用到實物資產投資領域,期權定價理論為企業價值評估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1991年,思特提出了經濟附加值概念。經濟附加值是指公司的資本收益和資本成本之差。該方法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經營目標為基礎,曾成為歐美國家一些大型投資銀行基本的價值分析工具之一。但是,由於沒有形成一套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操作方法,因此其應用和發展受到了限制。

國內關於價值評估的理論研究出現得較晚,主要集中在20世紀90年代末,但大多是譯著,且借鑑西方國家評估理論的居多。同時也有一些學者在借鑑西方理論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研究。

二、企業價值評估基本方法及特點分析

企業價值評估的目的是分析和衡量企業的公平市場價值,以幫助投資人和管理者改善決策。基本的企業價值評估方法主要包括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每種方法都有其相應的適應性與優缺點,主要是根據企業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選擇,以達到價值評估的目的。

1.成本法